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级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规划响应路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晓浩 黄华梅 林静柔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0,共6页
构建市级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多规合一”“陆海统筹”背景下构建市级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规划响应路径,是新发展阶段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制度、推动国土空间“一张图”管控、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的必然要... 构建市级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多规合一”“陆海统筹”背景下构建市级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规划响应路径,是新发展阶段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制度、推动国土空间“一张图”管控、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的必然要求。文章阐述了市级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构成,提出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三类规划的关注重点与主要内容,明确了总体规划框定海洋国土空间发展总体格局、专项规划推动海洋国土空间实现严格管控、详细规划聚焦海洋国土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规划思路,以期为海洋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发展规划空间需求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国土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陆海统筹 “多规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市级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晓浩 林静柔 黄华梅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67,共6页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研究多集中在陆地,对海洋的关注度总体不高。在建设海洋强国、坚持陆海统筹、实施“双碳”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侧重实施性的滨海城市国土空间规划...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研究多集中在陆地,对海洋的关注度总体不高。在建设海洋强国、坚持陆海统筹、实施“双碳”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侧重实施性的滨海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有必要进一步彰显海洋特色、强化对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研究。文章分析了传统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不足,梳理了新时期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思路,基于实际工作中海洋数据的可获得性明确了不同阶段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这对于完善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方法,及时发现海洋问题和短板、强化规划监督实施、提高海洋空间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国土 监测 评估 预警 陆海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分区分类体系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静柔 陈蕾 +1 位作者 李锋 张晓浩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43,共6页
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并出台了一系列陆海统筹管控的文件。文章对当前试行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 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并出台了一系列陆海统筹管控的文件。文章对当前试行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涉及的海洋分区分类体系进行对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工作,分析了分区分类体系衔接、海域分类与海岛关系、湿地分类、用途管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功能分区中增加留白用海区、优化海洋空间分区分类体系和明确用途管制要求等建议,旨在为国土空间体系下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海洋功能区划 陆海统筹 功能分区 海洋用途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体系构建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华梅 谢健 +2 位作者 陈绵润 贾后磊 郑淑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4-179,共6页
文章回顾了生态红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总结了我国海洋生态红线顶层设计框架,即从国家战略定位、红线制度设计和管理实施三个层面来展开。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下,提出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体系的构建设想,共分为四个阶段:... 文章回顾了生态红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总结了我国海洋生态红线顶层设计框架,即从国家战略定位、红线制度设计和管理实施三个层面来展开。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下,提出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体系的构建设想,共分为四个阶段:(1)技术标准体系,是红线制度确定的基础;(2)海洋生态红线基本管理办法,确立海洋生态红线的施行程序及行政地位;(3)海洋生态红线配套制度,主要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手段等方面来确保海洋生态红线的有效实施;(4)海洋生态红线后评估,包括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从行政体制上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红线 资源环境承载力 红线制度 海洋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工程对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5
作者 苏文 吴霓 +1 位作者 章柳立 陈绵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1-299,共9页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发展风电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过去十余年,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而蓬勃发展,大有乘势崛起,赶...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发展风电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过去十余年,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而蓬勃发展,大有乘势崛起,赶超其他清洁能源的势头。相比陆上风电场,海上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其开发实施以及运行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的累积影响还尚不明确。本文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海上风电工程对鸟类、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海上风电环境影响研究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将科学研究与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紧密结合,开展海上风电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等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生态环境 海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影响南海上层环流的统计分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银霞 隋俊鹏 +4 位作者 曾纪胜 孙玉超 田松 李子牛 王兆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0,共6页
利用温州台风网台风信息以及卫星遥感海表风场数据,研究了南海上层环流对台风的响应特征。合成分析发现,台风以Ekman输运的形式,能够诱发上层海洋十几厘米每秒的流速变化,并且主要集中在南海东部海盆。虽然台风引起的上层环流异常比较小... 利用温州台风网台风信息以及卫星遥感海表风场数据,研究了南海上层环流对台风的响应特征。合成分析发现,台风以Ekman输运的形式,能够诱发上层海洋十几厘米每秒的流速变化,并且主要集中在南海东部海盆。虽然台风引起的上层环流异常比较小,但是其方差非常显著。另一方面台风通过Ekman抽吸,引发上层海洋垂向运动异常,并且能够诱发强烈的等效混合。基于历史温盐数据发现,这种强的等效混合主要分布在吕宋海峡以西、越南以东以及台湾海峡,并且能够达到10^-3 m^2/s的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南海 上层环流 EKMAN抽吸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格原告确定: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惠珍 白续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社会组织是否有权提起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已成为当前中国环境法治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这既涉及《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之间的协调问题,也关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领域重大的诉权利益调整与诉讼秩序优化。建... 社会组织是否有权提起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已成为当前中国环境法治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这既涉及《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之间的协调问题,也关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领域重大的诉权利益调整与诉讼秩序优化。建立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其目标在于拓宽适格原告范围和救济途径,以更好保护和修复海洋环境。围绕司法实践引发的法律适用争议,以法律解释方法分析相关条文可知,我国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范围应包括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在此基础上,需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海洋环境损害案件的特点与挑战,在不同案件中对适格原告顺位进行具体安排。而且,还需借助法律依据的协调完善和法律实施的完善保障,切实解决法律适用争议,理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这一传统原告与社会组织等新型原告的诉权利益分配和顺位安排,以增强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原告 适格 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铁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保存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亢 黄华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沉积物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沉积物的储碳机制对研究气候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矿物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有机碳最重要的稳定机制,其中活性铁(Fe_(R))在沉积物有机碳的累积作用中发挥着捕获有机碳并形... 沉积物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沉积物的储碳机制对研究气候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矿物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有机碳最重要的稳定机制,其中活性铁(Fe_(R))在沉积物有机碳的累积作用中发挥着捕获有机碳并形成“铁锈碳汇”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海洋沉积物中Fe_(R)的固碳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海洋沉积物中Fe_(R)的提取方式、类型、固碳量、固碳机制、结合有机质来源及分子类型,阐述了Fe_(R)固碳的重要意义,旨在加深对矿物与有机碳相互作用的理解。海洋沉积物中Fe_(R)常通过柠檬酸盐-碳酸氢盐-连二亚硫酸盐(CBD)还原提取,主要以针铁矿、水铁矿及赤铁矿等氧化物形式存在。Fe_(R)可以结合沉积物中约80%的有机碳,结合机制包括以配体交换为主的吸附机制和共沉淀/螯合机制。Fe_(R)与有机碳的结合机制可依据铁结合有机碳(Fe_(R)-OC)与Fe_(R)的摩尔比值(Fe_(R)-OC∶Fe_(R))简单判定,当Fe_(R)-OC∶Fe_(R)低于1.00时以吸附方式结合,大于1.00时以共沉淀方式结合,且共沉淀相比吸附机制具有更高的有机碳结合量及稳定性。大部分海洋沉积物中Fe_(R)优先与海源类有机质结合,但在氧化还原频繁的河口及三角洲地区倾向与陆源类有机质结合。分子模拟实验、木质素氧化降解及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表明Fe_(R)与芳香碳及羧基碳等有机质具有更高的亲和性。Fe_(R)对有机质的稳定保存及减缓气候变化引起的负反馈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未来更多关注沉积物中有机质与铁矿物结合的具体过程及不同沉积环境Fe_(R)固碳的差异机制,更加关注不同结合机制的定量化及重要性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洋沉积物 活性铁 有机碳 固碳量 结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填淤泥自重固结性质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亮 黄英豪 +4 位作者 张春雷 李磊 贾后磊 李婷 谢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4-451,共8页
大变形自重固结理论可广泛应用于堆场设计和堆场吹填淤泥处理等方面,但对于沉积柱试验中淤泥的自重固结性质,尤其是非线性压缩关系和非线性渗透关系,并没有进行详细深入地研究。利用研制的沉积固结试验方法研究了太湖和白马湖吹填淤泥... 大变形自重固结理论可广泛应用于堆场设计和堆场吹填淤泥处理等方面,但对于沉积柱试验中淤泥的自重固结性质,尤其是非线性压缩关系和非线性渗透关系,并没有进行详细深入地研究。利用研制的沉积固结试验方法研究了太湖和白马湖吹填淤泥的自重固结性质。该方法由沉积柱、孔隙水压力测试装置和分层真空取样装置组成,利用该方法可得到淤泥自重固结过程中泥水界面、超静孔隙水压力、密度、有效应力、颗粒分布、压缩关系和渗透关系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压缩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淤泥压缩关系是非线性的。在较低的有效应力时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孔隙比迅速减小,在较高的有效应力时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孔隙比减小趋势趋缓。存在一个有效应力的分界点,低于此点不同时间时有效应力与孔隙比的关系较为分散,此时淤泥的压缩性很大,高于此点不同时间时有效应力与孔隙比的关系可认为是唯一的。两种淤泥渗透关系是非线性的。淤泥的非线性压缩关系和渗透关系可采用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方法 沉积固结 吹填淤泥 自重固结 非线性压缩 非线性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有孔虫记录与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殷鉴 刘春莲 +2 位作者 吴洁 黄毅 吴月琴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7-690,共14页
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PRD20和PRD17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记录较为完整,尤其是晚更新世海侵记录良好。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两孔的有孔虫微体动物群记录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建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PRD20和PRD17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记录较为完整,尤其是晚更新世海侵记录良好。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两孔的有孔虫微体动物群记录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建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并着重分析了晚更新世海侵事件。约44 500 cal a BP以前,研究区为河流环境,发育河道砂砾沉积。约44 500—21 300 cal a BP,发生晚更新世海侵,形成溺谷型河口湾,两孔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垂直分布记录了水体条件发生的多次变化,可辨识出2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其中PRD20孔中有孔虫以滨岸广盐型占绝对优势,PRD17孔中以滨岸广盐型为主、海相—半咸水型有孔虫占有一定比例,表明研究区位于溺谷湾中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的区域,且PRD20孔受径流影响更大。约21 300 cal a BP后,受末次冰盛期海退影响,研究区暴露于地表遭受风化剥蚀,风化产物在PRD20孔表现为1层褐红色砂砾,在PRD17孔表现为1层花斑黏土。约8000 cal a BP,海平面回升导致河水滞留形成沼泽环境,PRD20孔发育1层泥炭层。约8000—5500 cal a BP,PRD20孔发育受径流影响较大的河口湾湾头沉积,仅在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含有少量有孔虫记录。约5500 cal a BP后,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受构造抬升影响,PRD17孔地势较高,于约4700 cal a BP才开始重新接受沉积,零星出现潮水搬运而来的有孔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晚更新世 有孔虫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晓浩 吴玲玲 +2 位作者 石萍 李宁 刘显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3,共5页
“海”是湾区的核心资源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因海而强、因海而美,蓝色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阐述了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海洋基线调查与评... “海”是湾区的核心资源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因海而强、因海而美,蓝色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阐述了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海洋基线调查与评价、打造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建设海洋与海岸带空间信息平台等主要举措,并从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蓝色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提出效果评估方法,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湾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蓝色经济 绿色发展 对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量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栗健 方伟华 +7 位作者 国志兴 贾慧聪 杨洋 赵明利 管琴乐 黎舸 李仪 蔡大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7-127,共11页
为有效开展防灾减灾,需要充分了解区域海洋减灾能力现状,从而科学确定未来减灾能力建设的优先领域及重点工程。首先梳理了能力评估与灾害管理阶段、能力建设优先领域、能力评估对象与建设主体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共性设... 为有效开展防灾减灾,需要充分了解区域海洋减灾能力现状,从而科学确定未来减灾能力建设的优先领域及重点工程。首先梳理了能力评估与灾害管理阶段、能力建设优先领域、能力评估对象与建设主体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共性设计与区域个性的关系;其次,通过组织部门及地方的相关减灾机构与专家开展多方参与式讨论,综合了海洋、水文、气象、民政、应急、教育及综合减灾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减灾经验,构建了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及136个三级指标;然后,基于专家问卷(有效问卷69份)及层次分析(AHP)方法,量化了三级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成果已在相关市县开展了评估试点应用,为未来在全国范围开展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灾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海洋灾害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滨海湿地稳态结构演替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晏然 杨清书 +6 位作者 冯建祥 黄华梅 李亢 董迪 张翠萍 胡平 黄冠闽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基于多年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峰态”判定法、信息熵理论等方法,辨识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稳态特征,分析稳态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基于稳态面积信息熵变化趋势分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态结构的有序性。结果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从单稳态向多稳态结构转换,稳态结构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结构逐步转换并最终形成“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光滩”多稳态,而滩涂养殖抑制了互花米草扩张,某种意义上维持着系统稳态结构稳定。在自然演替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稳态信息熵呈波动熵增趋势,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处于自适应调整阶段,生态系统正处于无序发展,稳态结构尚不稳定,后续应密切研判互花米草扩散动态并设计有关生态修复预案,以保障生态系统平稳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稳态 稳态边线变化 滨海湿地 信息熵 漳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固化土强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薛飞 王佩 +2 位作者 李磊 郑兆勇 王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81-86,共6页
为明确污泥固化处理后的强度变化特征,并从水分转化角度揭示其变化机理,对不同水泥添加量和不同养护龄期条件下污泥固化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污泥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添加量呈线性正相关,固化系数k随... 为明确污泥固化处理后的强度变化特征,并从水分转化角度揭示其变化机理,对不同水泥添加量和不同养护龄期条件下污泥固化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污泥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添加量呈线性正相关,固化系数k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0~14 d,k由0.807 9增大到1.251 8,增长幅度较大,为54.94%;14~28 d,k由1.251 8增大到1.488 7,增长幅度明显减小,为18.92%。(2)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养护龄期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二者拟合的相关系数在0.969 8~0.999 7之间。(3)水泥主要与污泥中结合势能较低的自由水发生水化反应,随着水泥添加量的增加,自由水百分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达到47.7%,结合水百分量降低缓慢,下降幅度仅9%;且水化反应在14 d内基本完成,14 d内水化反应消耗的自由水含量约为28 d内的80%。研究成果可为污泥固化土这种特殊性质土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研究提供基础参数,为实际固化施工工艺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 无侧限抗压强度 水分形态 水化反应 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夏、冬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被引量:6
15
作者 粟丽 黄梓荣 罗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4-293,共10页
根据2015-08和2015-12大亚湾海域的调查数据,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39属102种,其中硅藻70种,甲藻27种,金藻和绿藻分别为2种,蓝细菌1种。浮游... 根据2015-08和2015-12大亚湾海域的调查数据,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39属102种,其中硅藻70种,甲藻27种,金藻和绿藻分别为2种,蓝细菌1种。浮游植物丰度夏季波动范围为(0.80~42.43)×10~6个/m^3,均值为10.70×10~6个/m^3;冬季波动范围为(0.13~43.80)×10~6个/m^3,均值为7.24×10~6个/m^3;浮游植物丰度组成夏季以硅藻为主,占总丰度的97.51%,冬季则以金藻和蓝细菌为主,占97.41%。夏季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e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冬季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大亚湾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夏季为透明度、氮磷比、温度和盐度,冬季为盐度、pH、温度和亚硝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建设理念在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中的实践探讨——以横琴南部滨海新城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丽华 黄华梅 +2 位作者 王平 庄铎 谢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1-236,共6页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海洋的愿景下,融入生态建设理念是区域建设用海制度成功施行的关键。在分析区域建设用海制度沿革和生态建设理念提出背景的基础上,以国家严控该项审批制度以来首个获批的代表性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为例,...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海洋的愿景下,融入生态建设理念是区域建设用海制度成功施行的关键。在分析区域建设用海制度沿革和生态建设理念提出背景的基础上,以国家严控该项审批制度以来首个获批的代表性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为例,阐述生态建设理念在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实践中的思考和应用。生态建设理念在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中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1)岸线规划充分体现"生活"和"生态"的人居环境,实现岸线的生态化和绿植化;(2)"低冲击发展理念"需贯穿于整个规划布局,贯彻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3)建立水循环、垃圾循环、低能耗发展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4)构建"绿脉"和"蓝脉"生态廊道,提升规划区景观效果的同时营造多样化的水生和陆生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 生态建设 海洋生态文明 生态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兴岛及周边海域1989-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雪瑞 王娜 田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本文以1989-2014年间6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取研究区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建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海岛的总体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海岛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因素... 本文以1989-2014年间6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取研究区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建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海岛的总体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海岛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永兴岛人为开发活动较强烈,建有机场、码头、防波堤等人工设施,岛内房屋建筑设施较多;1989-2014年间永兴岛及周边海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良转为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其中1989-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2012年三沙市建市后下降明显,但到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又有所恢复。永兴岛石岛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填海造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及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有了稍许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兴岛 石岛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大亚湾海域风暴潮期间溢油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英晓明 严金辉 赵明利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89,共9页
通过MIKE21数值模式,建立了惠州大亚湾附近海域高分辨率的风暴潮和溢油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风速、潮位和流速的验证;通过引入M4、MS4、M6和2MS6浅水分潮,提高了模型的水动力验证精度。运用模型模拟分析了1604号台风“妮妲”和1713... 通过MIKE21数值模式,建立了惠州大亚湾附近海域高分辨率的风暴潮和溢油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风速、潮位和流速的验证;通过引入M4、MS4、M6和2MS6浅水分潮,提高了模型的水动力验证精度。运用模型模拟分析了1604号台风“妮妲”和1713号台风“天鸽”两场典型风暴潮期间,大亚湾海域发生溢油情景事故对敏感目标的影响,最后给出溢油风险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溢油 大亚湾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海岸带专项规划的编制重点与策略 被引量:15
19
作者 林静柔 张晓浩 +2 位作者 陈蕾 唐丹玲 王江涛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5-11,共7页
文章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前海岸带规划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海岸带陆海统筹存在的5个问题,结合自然资源部印发的《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要求,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海岸带专项规划编制的4项重点内容,包括... 文章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前海岸带规划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海岸带陆海统筹存在的5个问题,结合自然资源部印发的《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要求,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海岸带专项规划编制的4项重点内容,包括海洋功能分区及管控、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海岸线资源分类管控、海洋产业布局优化,提出“加强调查、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合理取舍,严格管控、把握底线,整合资源、统筹布局,充分衔接、适当沿用”5个编制策略,旨在为全国各沿海省市编制海岸带专项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规划 陆海统筹 国土空间规划 海岸建筑退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彬彬 郑淑娴 +2 位作者 蔡伟叙 方宏达 郭东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2-858,共7页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和近岸类群为主.根据表层盐度变化将珠江口分为Ⅰ、Ⅱ、Ⅲ区,桡足类种类分布具有显著的河口特征,枯水期和丰水期盐度均为Ⅲ区>Ⅱ区>Ⅰ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10 809.05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1 371.20ind/m3),且在2个水期均以Ⅰ区丰度最高.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在2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其空间分布亦与盐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珠江口中小型桡足类种群结构的关键非生物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中小型桡足类 种类组成 丰度分布 枯水期 丰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