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环境污染信息智能图像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温玉波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1,116,共4页
传统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技术虽然可以进行海洋污染检测,但存在监测范围短、监测精度低以及监测时间长等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数字遥感多层分析的海洋环境污染信息智能图像监测技术。通过引入智能数字遥感多层分析技术,对海洋水质进行... 传统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技术虽然可以进行海洋污染检测,但存在监测范围短、监测精度低以及监测时间长等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数字遥感多层分析的海洋环境污染信息智能图像监测技术。通过引入智能数字遥感多层分析技术,对海洋水质进行多维度监测;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对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完成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图像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全覆盖的高精度海洋污染监测,并可以提取海洋环境污染样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智能监测 图像监测 多层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 数字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维纳滤波的船载地波雷达海流反演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晨 田应伟 +1 位作者 赵久瑞 王蕾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共7页
海流是物理海洋学、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数之一。相比于岸基雷达,船载雷达具有更好的灵活机动性,可用于远离海岸线地区的海洋表面信息探测。然而在海洋探测过程中,由于海风、海浪的影响,船载平台难以保持稳定... 海流是物理海洋学、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数之一。相比于岸基雷达,船载雷达具有更好的灵活机动性,可用于远离海岸线地区的海洋表面信息探测。然而在海洋探测过程中,由于海风、海浪的影响,船载平台难以保持稳定的航向,雷达海浪散射回波特性会发生改变。为了更准确地提取海流参数,有必要在海流反演过程中对平台偏航运动进行补偿处理。文中基于阵列信号模型和船载平台运动模型,推导了平台偏航运动条件下回波信号的时频域表达式,提出一种基于维纳滤波反卷积的补偿方法。此外,利用船载仿真和实验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其结果表明:经过偏航运动补偿后雷达径向流估计误差降低了4.18 cm/s,证明了这种海流反演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雷达 海面回波模型 径向流反演 偏航补偿 维纳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3年华南沿海海洋站SST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3
作者 程泽梅 汤超莲 +1 位作者 蔡兵 沈东芳 《热带地理》 2016年第6期906-914,共9页
根据1960―2013年华南沿海7个海洋站的实测海表温度(SST)及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ENSO、南海高压、华南沿海近海面风速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Yamamoto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4 a华南沿海... 根据1960―2013年华南沿海7个海洋站的实测海表温度(SST)及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ENSO、南海高压、华南沿海近海面风速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Yamamoto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4 a华南沿海SST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近54 a华南沿海的年平均SST呈准同步变化和显著增暖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08~0.17℃/10 a,平均为0.12℃/10 a,以冬季增暖最为显著;2)SST变化在1997/1998年出现突变现象;3)SST变化有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周期是2~4 a的年际变化;4)SST变化深受ENSO事件的影响,约滞后于MEI指数2~4个月;5)影响SST变化趋势的主要因子有全球气候变暖、PDO、南海高压、华南沿海近海面层风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气候变化:ENSO 影响因子 华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ML的海洋环境基础数据格式转换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温玉波 黄全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0-705,共6页
针对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预报、海洋环境保护等工作中遇到的海洋环境基础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对数据语义、语法、结构的分析,建立数据之间格式转换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转换模板的数据格式转换体系,并... 针对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预报、海洋环境保护等工作中遇到的海洋环境基础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对数据语义、语法、结构的分析,建立数据之间格式转换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转换模板的数据格式转换体系,并以台站观测温盐数据为例,设计编写程序成功实现数据间的格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数据 格式转换 元数据映射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数据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邵先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31,共14页
随着南海维权行动的增多,中国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到维权信息的发布中,使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公益的话语解释中国的维权行动,并对菲律宾、越南南海行为的缺点和弱点发布了更有针对性的资料。但原本可以论证中国维权行动合法性的国内学者,... 随着南海维权行动的增多,中国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到维权信息的发布中,使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公益的话语解释中国的维权行动,并对菲律宾、越南南海行为的缺点和弱点发布了更有针对性的资料。但原本可以论证中国维权行动合法性的国内学者,以及应该及时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南海维权信息的国内媒体却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菲律宾、越南、美国对中国的维权行动多有指责,企图借此塑造中国"强势""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地区稳定"的国际舆论。面向未来,中国政府、学者、媒体需要在信息发布、话语建构、观点论证等方面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合作,以便更好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南海维权行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维权 国际话语权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强冷空气过程的风速阵性特征
6
作者 郑有任 吴日升 黄健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1,共9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塔基单站单层强冷空气入侵过程的三维风速记录进行小波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一次强冷空气过程,风水平速度和垂向速度的三维相干特征,得到相干结构的生成周期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强冷空气入侵过程中,主要阵风扰动相干结构... 通过对南海北部塔基单站单层强冷空气入侵过程的三维风速记录进行小波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一次强冷空气过程,风水平速度和垂向速度的三维相干特征,得到相干结构的生成周期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强冷空气入侵过程中,主要阵风扰动相干结构有两类,一是持续时间较短(约1min),发生周期2~10 min之间的不连续相干结构;二是持续时间与发生周期几乎相等的连续相干结构,其持续时间和周期在1~13 min之间.连续相干结构要比非连续相干结构能量大、分布广、周期变化多.后者在冷锋南侵强风对流天气影响下,扰动作用大,混合加剧,相干结构充分发展,表现出连续的相干结构特征.相干结构的生成及能量分布与阵风风速有密切的关系,阵风风速越大相干结构越活跃.冷锋南侵时,阵风扰动与垂向通量传输呈同向锁相关系,是下沉气流传输的主要扰动因素.风间歇期(小风),有上升气流,主要是西北风动量的脉动下传,感热上传,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风向转为强冷北风阵风,下沉气流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南海北部 强冷空气 相干结构 小波变换 小波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4—2020年珠江口外海海洋热浪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唐灵 聂宇华 +1 位作者 王平 汤超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150,共8页
基于珠江口大万山海洋站(21°56′N,113°43′E)观测的1974—2020年逐日平均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参照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MHW)定义、强度分类标准及全球与北半球年平均表面温度资... 基于珠江口大万山海洋站(21°56′N,113°43′E)观测的1974—2020年逐日平均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参照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MHW)定义、强度分类标准及全球与北半球年平均表面温度资料,采用相关及对比方法,分析珠江口海洋热浪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47年来珠江口每年都出现MHW事件,平均每年出现6.5次,最多年13次(2020年),且每年出现次数呈上升趋势,平均每次持续时间为11.7d,最长62d;(2)近47年来每年珠江口的MHW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上升率为1.81d·a^(–1);(3)此时期各级MHW强度的出现日数占总出现日数的比例分别为中度18.92%,强烈53.24%,严重24.06%,极端3.77%;(4)珠江口MHW日数上升及出现极端MHW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南海高压增强和季风减弱有关。预估未来珠江口的MHW日数还会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全球变暖 季风减弱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闽江口—三沙湾口近岸海域沙波群发育特征、成因及其对海洋工程应用的影响
8
作者 伊善堂 吴承强 +2 位作者 林纪江 胡小三 罗伟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54-1566,共13页
基于高精度多波束、单波束、侧扫声呐等资料研究发现,福建近岸闽江口和三沙湾口外海域分别发育一处海底沙波群。本文详细分析了海底沙波地貌发育特征,根据沙波发育形态及沙脊线走向将其分为挠曲型沙波、直线型沙波和过渡型沙波3类。调查... 基于高精度多波束、单波束、侧扫声呐等资料研究发现,福建近岸闽江口和三沙湾口外海域分别发育一处海底沙波群。本文详细分析了海底沙波地貌发育特征,根据沙波发育形态及沙脊线走向将其分为挠曲型沙波、直线型沙波和过渡型沙波3类。调查区2处沙波群均呈迎潮面坡度缓而背潮面陡的特征,沙波末端均存在分枝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弯曲变形。沉积物质来源和水文动力环境是控制海底沙波群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区近岸基岩侵蚀物质、河流沉积物质和洋流输运物质来源减少打破了维持沙波动态平衡的物质供应,底流冲刷提供了海底泥沙的起动条件。结合沙波纹、残留沙丘及海底沙波的发育特征,本文认为沙波存在一定的活动性,具有向坡陡一侧不断迁移的规律。最后,通过对沙波活动性成因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详细探讨了海底沙波的存在对海洋工程应用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为近岸海底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沙波群 地貌特征 控制因素 起动流速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闽江口 三沙湾口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珠江冲淡水扩散路径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庞海龙 高会旺 +2 位作者 宋萍萍 游大伟 陈举 《海洋预报》 2006年第3期58-63,共6页
利用1978~1988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南海北部断面调查获得的盐度资料,分析了珠江口附近海域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了夏季珠江冲淡水的扩散路径。通过统计分析相应时间段的风场、平均海平面高度、珠江径流以及陆地降水等资料,讨论... 利用1978~1988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南海北部断面调查获得的盐度资料,分析了珠江口附近海域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了夏季珠江冲淡水的扩散路径。通过统计分析相应时间段的风场、平均海平面高度、珠江径流以及陆地降水等资料,讨论了影响珠江冲淡水扩散的主要因子。我们发现:夏季珠江冲淡水扩散方向与南风强度(频率和平均风速)、近岸海商月平均高度以及径流强度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果西南季风强盛,珠江冲淡水向东扩散就多:如果近岸海面高度显著增高,珠江冲淡水向西流动就特别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冲淡水 季风 海平面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高估的“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灾害评估影响”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冯伟忠 张娟 +1 位作者 游大伟 许炜铭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0-645,共6页
根据海洋与水文行业标准和规范、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预估值,文章收集珠江口历史潮位数据和特大风暴潮灾害实际损失资料,对若干涉及珠江口风暴潮灾害的文章或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讨论,... 根据海洋与水文行业标准和规范、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预估值,文章收集珠江口历史潮位数据和特大风暴潮灾害实际损失资料,对若干涉及珠江口风暴潮灾害的文章或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有些论著高估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潮灾的影响;并着重分析风暴潮灾害被高估的原因:1)采用了不适合珠江三角洲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和计算参数,如对AAL/GDP采用线性关系,以GDP及AAL/GDP的比值反推AAL(年均洪灾经济损失),使得造成的灾害损失被高估;2)将海平面上升数值直接与重现期潮位简单叠加的评估方法不科学;3)对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量的预估值取值缺乏依据;4)对历史最高潮位的取值可能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风暴潮灾害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可视化潮汐预报系统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帅 李培良 +3 位作者 顾小丽 孙海萍 李磊 沈东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5699-5703,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汐同化数值模拟结果来实现区域潮汐预报的设计方案,并且建立了面向WEB的可视化海洋潮汐预报系统。该系统利用ASP.NET技术,通过应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同化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资料和验潮站资料的模拟结果... 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汐同化数值模拟结果来实现区域潮汐预报的设计方案,并且建立了面向WEB的可视化海洋潮汐预报系统。该系统利用ASP.NET技术,通过应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同化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资料和验潮站资料的模拟结果,来建立渤、黄、东海的潮汐预报仿真模型。通过模拟海区计算网格点上的主要分潮调和常数,然后对网格内的任意点进行任意时刻的潮位推算,为区域潮汐预报的可视化仿真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NET C# 潮汐数值模式 数据同化 潮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末珠江口深圳最高潮位重现期值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聂宇华 汤超莲 程泽梅 《热带地理》 2016年第6期901-905,共5页
采用P-Ⅲ适线拟合法分析赤湾验潮站建站以来的潮位资料,得出该站1965―2014年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其中10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31 m,5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18 m。通过插值法分析1965―2011年赤湾站与北角/鰂鱼涌站的年最高潮位,得出两者存... 采用P-Ⅲ适线拟合法分析赤湾验潮站建站以来的潮位资料,得出该站1965―2014年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其中10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31 m,5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18 m。通过插值法分析1965―2011年赤湾站与北角/鰂鱼涌站的年最高潮位,得出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后报出赤湾站近百年来2次最高潮位为1962年2.7 m和1937年2.34 m。。根据IPCC AR5中的RCP2.6方案,预估了21世纪末(2081―2100年)赤湾最高潮位的重现期:100 a最高潮位在全球海平面上升0.24 m的情况下为2.55 m,在全球海平面上升0.40 m的情况下为2.71m。并讨论了围海造地导致伶仃洋潮位上升率降低以及0814号台风"黑格比"对赤湾站增水的影响:赤湾北面西乡沿海地势特别低,当潮位≥1.40 m(珠基起算)时,就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也就是说,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将加大该区海水倒灌频率。通过分析台风过境时该站的潮位观测资料,得出0814号台风"黑格比"经过珠江口时赤湾站的最高潮位为增水1.46 m。最后,重新修订了赤湾站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这不但能够提高该区域防台水位设计的准确性,还能为该海域的风暴潮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潮位 重现期 深圳 21世纪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档案业务外包中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探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沈东芳 聂二辉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0,共2页
随着档案外包服务日臻完善、服务地位趋于认可、档案人才加速流入,档案业务外包成为一大趋势。处于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档案管理机构与档案服务机构,面临着强弱势转换、主被动周旋及监理欠缺的困境,需要明确二者角色定位,即从利益相关到利... 随着档案外包服务日臻完善、服务地位趋于认可、档案人才加速流入,档案业务外包成为一大趋势。处于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档案管理机构与档案服务机构,面临着强弱势转换、主被动周旋及监理欠缺的困境,需要明确二者角色定位,即从利益相关到利益一体,从标准局外人到标准制定者,从监理欠缺到联合监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业务外包 档案管理机构 档案服务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海峡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及悬浮泥沙输运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纪江 胡日军 +5 位作者 王平 宋卓利 张文静 牛建伟 伊善堂 丁小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4,共16页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悬浮泥沙沉降公式、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再悬浮通量与沉降通量公式以及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了庙岛海峡周边海域的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沉降通量、单宽悬浮泥沙输运量,探讨了表层沉...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悬浮泥沙沉降公式、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再悬浮通量与沉降通量公式以及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了庙岛海峡周边海域的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沉降通量、单宽悬浮泥沙输运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和悬浮泥沙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浓度周期变化与潮流流速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底层悬沙浓度变化对高流速的响应比较明显,表层悬沙浓度变化对低流速响应比较明显;悬浮泥沙单颗粒沉降现象不明显,除庙岛海峡外其他海域较适合悬浮泥沙絮凝沉降,并以中、底层絮凝沉降为主,且表现出自表层至底层絮凝沉降作用逐渐加强趋势;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近岸浅水区、庙岛群岛周边海域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显著于其他海域;悬浮泥沙输运整体以平流输运为主,垂向净环流为辅,庙岛海峡南侧向黄海输沙、北侧向渤海输沙,二者同时进行,悬浮泥沙净输运主要由水道向两侧浅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沉降及再悬浮 动力机制 庙岛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运移趋势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纪江 王平 +4 位作者 胡日军 郑兆勇 冷星 伊善堂 丁小雨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共11页
海南日月湾是典型的岬角弧形海湾,海岸类型多样,底质粒级较粗。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了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与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 海南日月湾是典型的岬角弧形海湾,海岸类型多样,底质粒级较粗。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了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与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粗,整体以含砾砂为主,其次为砾质砂、砂、砂质砾和粉砂质砂,呈圆斑状零星分布;沉积物粒级组分从最细的黏土到最粗的砾均有分布,细颗粒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侧和西侧近岸海域,粗颗粒呈NS向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海域,呈现中部分选差、周边分选好的特征;研究区泥沙起动流速在近岸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在远岸自东北向西南先减小后增大,粒径对泥沙起动流速的影响大于水深,靠近分界洲岛海域,单纯的潮流作用只能使部分颗粒发生再悬浮,表层沉积物平均日净输运通量介于0.04~3.7 kg m^(−1)d^(−1),净输沙方向总体呈SW向,平均日净输运通量在东北侧海域明显高于西南侧海域,涨潮段单宽输沙率略大于落潮段单宽输沙率(R4站位除外),涨、落潮段输沙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日月湾 分布特征 起动流速 运移趋势 输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PP的海上风电平台稳定性监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常增亮 马超 +3 位作者 李梦昊 麻德明 高兴国 游大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0-243,共4页
针对海上风电工程结构平台安全监测的需求,在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监测难点和目前主流安全监测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PPP海上风电平台形变监测方法,介绍了PPP原理、观测模型及误差改正,并以海上风电平台为例进行应用试验,详细阐述... 针对海上风电工程结构平台安全监测的需求,在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监测难点和目前主流安全监测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PPP海上风电平台形变监测方法,介绍了PPP原理、观测模型及误差改正,并以海上风电平台为例进行应用试验,详细阐述了主要的数据处理流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总体精度达到厘米级,垂直方向精度达到毫米级,可有效地进行远离大陆的海上风电结构平台的稳定性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安全监测 PPP 数据处理 稳定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an模型在山东半岛西北岸滩动力地貌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成 胡日军 +2 位作者 朱龙海 林纪江 张卓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8-358,共11页
根据山东半岛西北部25条实测岸滩剖面及相关表层沉积物、波浪、潮流资料,通过计算浪潮作用指数K和波浪-沉积物参数Ω,确定研究区主控动力因素并对海滩动力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Dean平衡剖面模型对实测剖面进行拟合,探讨了该... 根据山东半岛西北部25条实测岸滩剖面及相关表层沉积物、波浪、潮流资料,通过计算浪潮作用指数K和波浪-沉积物参数Ω,确定研究区主控动力因素并对海滩动力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Dean平衡剖面模型对实测剖面进行拟合,探讨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及其参数物理意义等问题。山东半岛西北部整体为浪控海岸,刁龙嘴-三山岛岸段、海北嘴-石虎嘴岸段和三山岛-海北嘴岸段均属过渡型海滩,屺坶岛-栾家口岸段属消散型海滩。研究区实测剖面与Dean模型的拟合结果整体较好,部分剖面(剖面1、剖面2、剖面3、剖面5、剖面8)由于发育离岸沙坝,使其形态与Dean模型预测的平滑上凹的形态特点存在一定差别。屺坶岛-栾家口岸段(剖面19~剖面24)受外海侧桑岛及沿岸龙口人工岛群影响,与Dean模型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别,Dean模型对发育槽-坝体系的海滩的拟合仍具有局限性。Dean模型中m和A分别反映了海滩剖面反射性和泥沙沉速,与海滩动力地貌类型判别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西北部 动力地貌类型 Dean模型 平衡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粤交界处大埕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运移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分区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纪江 王平 +4 位作者 余世维 栾虹 范哲南 牛建伟 郑兆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4,共12页
大埕湾位于闽粤交界处,是典型的岬角弧形开放型海湾,本文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数据,分析了大埕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与输运通量,结合粒径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利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对... 大埕湾位于闽粤交界处,是典型的岬角弧形开放型海湾,本文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数据,分析了大埕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与输运通量,结合粒径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利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对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并分析了泥沙输运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有砂质粉砂、粉砂、含砾泥和泥4种类型,沉积物颗粒较细,整体以粉砂和泥为主,砂质粉砂和含砾泥呈圆斑状零星分布;粒级组分含量和粒度参数平面分布分区明显,黏土组分、分选系数和偏态值呈现“东北小西南大”的特点,粉砂组分和峰态值则表现出相反趋势。观测期间表层沉积物日再悬浮量为41.86 kg/m^(2),日净输运通量40.36 kg/m,逐时再悬浮通量值和单宽输沙率大小与潮流流速变化相关性较好,且涨潮段大于落潮段,净输沙指向涨潮方向,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输沙。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DⅡ、EⅡ和EⅢ3个分区,沉积物搬运以悬移为主,潮流和波浪是研究区泥沙起动及输运的主要动力,泥沙来源主要有近岸侵蚀供沙、东西两侧海域输沙以及少量短源季节性陆源碎屑补给3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特征 输运通量 运移趋势 沉积动力分区 大埕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