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SH框架的海洋调查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1
作者 刘晓丹 赵迎春 丁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1-75,共5页
论述了海洋调查资料信息管理系统标准规范、应用软件、数据库建设及关键技术,采用组件式技术、SSH框架与ArcGIS server服务平台,结合开发的海洋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海量海洋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该系统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 论述了海洋调查资料信息管理系统标准规范、应用软件、数据库建设及关键技术,采用组件式技术、SSH框架与ArcGIS server服务平台,结合开发的海洋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海量海洋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该系统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将逐步向海洋科技界推广应用,推进数据共享,为科研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料 SSH框架 ARCGIS SERVER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物源识别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邦琦 李军 +2 位作者 李国刚 赵京涛 宋维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长江和黄河每年输送近16亿t泥沙入海,是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最主要的陆源物质供应者。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物源识别一直是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沉积学热点问题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运用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环境磁学等... 长江和黄河每年输送近16亿t泥沙入海,是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最主要的陆源物质供应者。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物源识别一直是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沉积学热点问题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运用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环境磁学等方法,对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物源识别做了深入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长江、黄河物源识别指标,评述了各自的优劣,并对未来两条大河的物源识别工作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沉积物 物源识别 长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石油平台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斌 冯春辉 +1 位作者 刘伟 赵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13,共5页
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渤海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污损生物24种,以温带种和广温种为主,优势种是多棘麦秆虫(Caprella acanthogaster)、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理石叶钩虾(Jassa marmorata)、拟钩虾(Gammarop... 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渤海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污损生物24种,以温带种和广温种为主,优势种是多棘麦秆虫(Caprella acanthogaster)、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理石叶钩虾(Jassa marmorata)、拟钩虾(Gammaropsis sp.)等。季板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季板的平均生物量为1764.23 g/m^2,中层季板的平均生物量为2322.31 g/m^2。试验海域全年均有污损生物附着,但种类和附着量季节性差异明显,污损生物附着盛期为夏季和秋季。污损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秋季最高。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污损生物群落按时间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反映出渤海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和中层试板污损生物的生物量与水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86(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损生物 群落结构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晓举 赵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2-538,共7页
为了解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根据2016年春、秋季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莱州湾西部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其中硅藻57种,甲藻6种,金... 为了解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根据2016年春、秋季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莱州湾西部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其中硅藻57种,甲藻6种,金藻1种;春季优势种为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等,秋季优势种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和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等;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以广温广盐性种和近岸内湾种为主;春季浮游植物数量为79.96×10~4ind./m^3,秋季浮游植物数量为574.54×10~4ind./m^3;春季氮磷比、p H、活性磷酸盐、CODMn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秋季氮磷比、温度、无机氮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浮游植物 营养盐 氮磷比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近海灾害地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永明 石晓伟 +1 位作者 吕志伟 毕建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5-393,共9页
利用全覆盖的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等声波探测数据,分析研究了青岛近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声学反射特征,编制了青岛近海灾害地质图。青岛近海灾害地质主要有:活动断层、潮流沙脊、活动沙波、海底滑坡、出露基岩、礁石、埋藏... 利用全覆盖的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等声波探测数据,分析研究了青岛近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声学反射特征,编制了青岛近海灾害地质图。青岛近海灾害地质主要有:活动断层、潮流沙脊、活动沙波、海底滑坡、出露基岩、礁石、埋藏断层、侵蚀沟槽、潮流三角洲和埋藏古河道等。根据其危害程度和成因对该海域的灾害地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形态特征、空间分布、成因机制及对海洋工程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现代水动力等地质环境因素对青岛近海灾害地质形成和分布的影响。通过对青岛近海灾害地质研究,可为该地区海洋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海 灾害地质 地质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浮标观测资料与数值模式的渤海潮流性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松 徐江玲 +2 位作者 连喜虎 王海棠 李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共5页
基于渤海7个大型浮标各近1年的海流观测资料,结合采用FVCOM模式建立的渤海潮汐潮流模式,对渤海的潮流性质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1992年版海洋图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辽东湾、渤海湾属规则半日潮流;莱州湾的大部属规则半日潮流,小部分为... 基于渤海7个大型浮标各近1年的海流观测资料,结合采用FVCOM模式建立的渤海潮汐潮流模式,对渤海的潮流性质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1992年版海洋图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辽东湾、渤海湾属规则半日潮流;莱州湾的大部属规则半日潮流,小部分为不规则半日潮流;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峡海域属不规则半日潮流;渤海海峡东南侧存在以烟台芝罘岛为中心的规则全日潮流向不规则半日潮流过渡区域。海洋图集中龙口附近海域的不规则全日潮流类型区并不存在;莱州湾湾底东部的不规则半日潮流区为规则半日潮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潮流性质 海流资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流海浪耦合作用对台风浪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近元 王宇 +3 位作者 曹淑刚 刘金全 李红有 方念乔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6-465,共10页
漂浮式海上风电工程设计对波浪参数等必要环境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福建南日漂浮式海上风电场海域建立了高分辨率的海浪-海流耦合数值模型,研究海上风电场区水位和海流对海浪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耦合模式所得有效波高更加准... 漂浮式海上风电工程设计对波浪参数等必要环境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福建南日漂浮式海上风电场海域建立了高分辨率的海浪-海流耦合数值模型,研究海上风电场区水位和海流对海浪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耦合模式所得有效波高更加准确,可以体现水位和流速变化对波高的影响。通过分析台风过程中的浪流耦合作用对海浪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浪流耦合作用对最大有效波高的影响空间分布差异明显,1307号、1319号、0908号和1617号四次台风过程中,耦合作用对工程区域最大有效波高的影响可达−1.0~1.0 m。对单点的模拟结果分析发现,流向和浪向同向时对浪高有削弱作用,反向时对浪高有增强作用。此外,浪流耦合作用对波向和谱峰周期也有明显的影响,在1319号台风过程中,波向变化可达20°,谱峰周期变化可达2 s。本文论证了采用海浪-海流耦合模式在重现海浪极值中的重要性,对海上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流耦合作用 台风浪 数值模拟 漂浮式海上风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南部水域春秋季强壮滨箭虫摄食压力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晓举 温若冰 于海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439,共6页
于2010年5月和10月在渤海湾南部进行了10个站位的浮游动物生态调查,分析了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春季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的数量分布受控于温度和盐度,强壮滨箭虫的生物量为279 mg/m3,丰度为33.8 ind/... 于2010年5月和10月在渤海湾南部进行了10个站位的浮游动物生态调查,分析了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春季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的数量分布受控于温度和盐度,强壮滨箭虫的生物量为279 mg/m3,丰度为33.8 ind/m3,摄食率为0.95mg C/m2.d,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6.98%和0.21%,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数量分布与强壮滨箭虫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48,中华哲水蚤是强壮滨箭虫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秋季,强壮滨箭虫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66 mg/m3和30.5 ind/m3,摄食率为0.50 mgC/m2.d,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43%和0.72%,强壮滨箭虫的数量与桡足类的数量呈显著相关,中小型桡足类是强壮滨箭虫的主要食物来源。研究表明,温度和黄海海流是强壮滨箭虫摄食压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浮游动物 摄食压力 强壮滨箭虫 桡足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成山角海域潮流沙脊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明 毕建强 +1 位作者 石晓伟 冷启暖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2-646,共5页
根据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对成山角海驴岛附近典型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剖面水深地形变化较大,发育有海蚀平台、冲蚀沟、残余地貌、潮流沙脊等地貌类型。分析讨论了潮流沙脊的形态和沉积特征、发育过程,并对潮流沙脊的物质来源、... 根据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对成山角海驴岛附近典型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剖面水深地形变化较大,发育有海蚀平台、冲蚀沟、残余地貌、潮流沙脊等地貌类型。分析讨论了潮流沙脊的形态和沉积特征、发育过程,并对潮流沙脊的物质来源、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时代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潮流沙脊为侵蚀-堆积型沙脊,由强潮流侵蚀近岸基岩经搬运、改造、再沉积后形成。潮流沙脊形成于全新世中期海平面相对稳定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沙脊 浅地层剖面 侧扫声纳 成山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解李娜 周斌 +3 位作者 刘梦 杨琳 杨桂朋 张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45,共19页
于2019年3月、7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盐度、吸收光谱斜率S275~295、吸收系数aCDOM(355)以及叶绿素a的分析发现,在河口内低盐度区,7月淡水流量大,陆源输入量最大,a_(... 于2019年3月、7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盐度、吸收光谱斜率S275~295、吸收系数aCDOM(355)以及叶绿素a的分析发现,在河口内低盐度区,7月淡水流量大,陆源输入量最大,a_(CDOM)(355)值最高,3月CDOM来源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活动的影响,aCDOM(355)值较10月高;在口外高盐度区,3月和7月的aCDOM(355)值相近,均低于10月,CDOM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生产活动的影响。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共鉴定出4个荧光组分:类蛋白质组分C1(280/330 nm)、类腐殖质组分C2(300/350 nm)、类腐殖质组分C3(260/465 nm)和类腐殖质组分C4(320/410 nm)。在3月、7月及10月,4个荧光组分强度由长江口内到口外呈递减趋势,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活动的影响,平均荧光强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来说,由大到小依次为7月、10月、3月。3个季节CDOM荧光组分均存在偏离理论稀释线的现象,说明CDOM的来源(陆源输入、沉积物再悬浮和现场生物活动)和去除(被颗粒物吸附、光降解和细菌降解)机制复杂多变,揭示了长江口区域CDOM在不同时空下的不保守混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荧光光谱 吸收光谱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取水位置优选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颖颖 卢德杰 +2 位作者 万凯 丁扬 鲍献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8,共7页
在黄海冷水综合利用中,最佳取水海域的选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多年实测温度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大连、威海及成山头海域夏季黄海冷水分布特征。综合冷水的核心温度、分布位置、靠陆距离等因素,比选出黄海冷水综合利用最佳取水海域。结... 在黄海冷水综合利用中,最佳取水海域的选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多年实测温度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大连、威海及成山头海域夏季黄海冷水分布特征。综合冷水的核心温度、分布位置、靠陆距离等因素,比选出黄海冷水综合利用最佳取水海域。结果表明:大连海域黄海冷水资源利用条件最佳,取水海域与距离陆地小于10km,冷水团持续时间长,底层水温10℃以下的时间可持续到8月底。成山头海域的黄海冷水利用条件次之,取水海域距离陆地35km,底层冷水可以持续到8月中旬。威海取水条件最差,取水海域距离陆地45km;冷水团持续时间最短,8月中旬底层海水温度升高至11℃。此外,利用温度链连续观测与垂直水温观测,对大连海域冷水的持续时间与垂向结构进行分析,8月底垂向仍存在较强温度跃层,底层温度为10℃,冷水可持续至9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冷水团 区域供冷 离岸距离 冷水温度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物源控制效应初探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李军 胡邦琦 +2 位作者 窦衍光 赵京涛 李国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5-756,共12页
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 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东部陆架海沉积物扩散和沉积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对陆架泥质沉积的形成机制以及沉积物收支情况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整理的现代沉积速率资料,从物源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泥质沉积区10~100a尺度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分布规律,并与全新世泥质沉积记录进行对比,指出物源是控制这些泥质沉积形成的主要因素。河流携带入海物质是这些泥质沉积的主要"源",而这些泥质区是典型的"汇"。小型河流河口沉积过程和物质贡献需引起重视。定量化物源分析需结合物源供应等方面的资料,在遵守沉积物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现代沉积速率 物源供应 沉积物收支平衡 中国东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南部海域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与富集因素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晓举 赵升 +1 位作者 冯春晖 王海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分析了2013年5月渤海湾南部水域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评价了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体中重金属含量低于Ⅱ类水质质量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于Ⅰ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依次为... 分析了2013年5月渤海湾南部水域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评价了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体中重金属含量低于Ⅱ类水质质量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于Ⅰ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依次为Zn>Cu≈As>Cd>Pb>Hg;甲壳动物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软体动物次之,鱼类最低;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Cd含量超标,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的As含量达标,其余生物的As含量全部超标,Cu、Pb、Zn、Hg含量达标;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依次为As>Zn>Cu>Cd>Hg>Pb;甲壳类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最强,软体动物次之,鱼类最弱。研究表明,主动吸收、栖息环境和生物的食性是影响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富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生物质量 重金属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国刚 胡邦琦 +3 位作者 李军 布如源 杨敏 窦衍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54,共10页
通过对山东半岛近海274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常量元素的系统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较为稳定,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CaO、Na2O和... 通过对山东半岛近海274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常量元素的系统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较为稳定,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CaO、Na2O和K2O组成,其中SiO2和Al2O3含量最高,分别为65.3%和12.5%;常量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SiO2含量随沉积物类型变粗而逐步降低;Al2O3、Fe2O3、MgO、MnO、P2O5和K2O含量随沉积物类型变细逐步增大;TiO2和Na2O含量基本不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受黄河沉积物的影响,CaO含量在黏土类型沉积物中迅速升高。常量元素相关性和R型正交旋转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常量元素可划分为3类,第1类包含SiO2、Al2O3、Fe2O3、MgO、K2O、TiO2、P2O5、TOC,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第2类主要由CaO、CaCO3组成,代表了海洋生物作用;第3类由Na2O、MnO组成,代表了海洋化学沉积作用。研究区内大部分表层沉积物的化学风化指数(CIA)为50~65,沉积物的物源变化可能对CIA起主要的控制作用。CIA和TiO2/Al2O3比值共同指示黄河源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沿岸海域,与陆源因子F1的得分系数基本一致,其分布模式与研究区海洋环流和地形特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物源 山东半岛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国刚 胡邦琦 +3 位作者 毕建强 宋卓利 布如源 李建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0-1058,共9页
对黄河三角洲ZKl孔粒度、岩性、微体古生物组合和”C年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层序演化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黄河三角洲的ZKl孔共发育三个海侵层,自下而上为深海氧同位素3期(MIS3)的第Ⅲ海侵层和第Ⅱ海侵层以... 对黄河三角洲ZKl孔粒度、岩性、微体古生物组合和”C年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层序演化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黄河三角洲的ZKl孔共发育三个海侵层,自下而上为深海氧同位素3期(MIS3)的第Ⅲ海侵层和第Ⅱ海侵层以及氧同位素1期(MISl)的第1海侵层,指示自氧同位素4期(MIS4)以来研究区共发生三次主要海平面波动。这三次海平面波动分别对应于渤海海侵、献县海侵和黄骅海侵。根据沉积记录信息,ZKl孔可分辨第1海侵层的河口三角洲相(5.63~14.04m)和滨岸浅海相(14.04~20.62m),第Ⅱ海侵层的滨岸浅海相(39.52~49.57m)和河口三角洲相(49.57~51.52m),第Ⅲ海侵层的滨岸浅海相(76.00)0~83.63m)和潮滩相(83.63~92.70m),均以特征的微体古生物组合和沉积相为标志。结合前人研究,阐明了本区自晚第四纪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环境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晚第四纪 海平面变化 沉积层序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及组合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国刚 牟信侃 +1 位作者 胡邦琦 彭卫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2,共6页
对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黏土矿物分析,探讨了研究区黏土矿物分布和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近海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高岭石型为主,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东部和东南外海,为黄河型物质;山东半岛南岸丁字河口... 对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黏土矿物分析,探讨了研究区黏土矿物分布和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近海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高岭石型为主,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东部和东南外海,为黄河型物质;山东半岛南岸丁字河口及千里岩—石岛外海一带高岭石含量明显增大,黏土矿物组合为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型或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型,为半岛型物质。山东半岛近海黏土矿物分布和组合特征显示了近岸环流对黄河和山东半岛来源物质的搬运和扩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ISKc图 高岭石 山东半岛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部与南部海岸线和潮滩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立奎 吴建政 +2 位作者 李巍然 胡日军 仇建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7,共7页
通过对渤海湾西部和南部自1975年至2010年之间不同时期卫星遥感影像的研究发现,近40年来研究区海岸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岸线长度呈现先轻微减小后大幅增加的状态,很多岸段岸线向海有较大推进,最远达20余千米;潮滩呈向海淤涨趋势,渤... 通过对渤海湾西部和南部自1975年至2010年之间不同时期卫星遥感影像的研究发现,近40年来研究区海岸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岸线长度呈现先轻微减小后大幅增加的状态,很多岸段岸线向海有较大推进,最远达20余千米;潮滩呈向海淤涨趋势,渤海湾西部年平均淤积速率比南部略大;岸线的向海推进以及潮滩的不断淤长,使得渤海湾面积持续减小。目前,研究区沿岸除存在部分河口型自然海岸线外,几乎全部变为人工海岸线。从沉积物来源、水动力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研究区海岸线和潮滩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研究区海岸带环境演变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海岸线变迁 潮滩演变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马伟伟 万修全 万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302,共8页
为探究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及机制,在近35年NCEP CFSR大气强迫下,利用ROMS海洋模式对渤海冬季流场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模式结果基本重现了已知的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主要特征。渤海冬季深度平均流场的EOF结果显示:首先,第... 为探究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及机制,在近35年NCEP CFSR大气强迫下,利用ROMS海洋模式对渤海冬季流场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模式结果基本重现了已知的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主要特征。渤海冬季深度平均流场的EOF结果显示:首先,第一模态中风向的改变引起了一个环绕整个渤海的环流结构变化;其次,第二模态反映了渤海冬季环流存在的线性增强趋势与风场增强有关,尤其在1995年之后。从模式结果中发现,风场对渤海冬季流场存在的年际变化起到重要作用,风向的偏转对环流年际特征的影响强于风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风生环流 冬季 ROMS 数值模拟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中部海域春季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晓举 丁龙 冯春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3-48,共6页
2013年5月对辽东湾中部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0种,包括多毛类24种,甲壳类18种,软体动物20种,棘皮动物7种,纽虫1种。相... 2013年5月对辽东湾中部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0种,包括多毛类24种,甲壳类18种,软体动物20种,棘皮动物7种,纽虫1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100的种类有14种,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日本游泳水虱、毛蚶、日本长尾虫。底栖动物丰度平均值为244.2个/m^2,生物量为52.52 g/m^2,棘皮动物是生物量的重要贡献者。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认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相似性较低,在20%的相似程度上可分为5个组。底层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底栖生物的主要因素,不同底质条件是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北部悬浮体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邦琦 李国刚 +3 位作者 布如源 李军 张永明 赵京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9-1074,共6页
2008年12月对黄河三角洲北部及其毗邻海域悬浮体浓度(SSC)和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该海域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冬季SSC和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水体中的SSC变化范围较大(5~1064mg/L),表、底层的SS... 2008年12月对黄河三角洲北部及其毗邻海域悬浮体浓度(SSC)和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该海域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冬季SSC和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水体中的SSC变化范围较大(5~1064mg/L),表、底层的SSC高值区(>600mg/L)均呈条带状分布于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附近海域,且随水深加大SSC快速降低(<50mg/L).冬季海水中的POC变化于17~640μg/L,表、底层PO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均表现为POC高值区(>400μg/L)集中于近岸海域,渤海中部POC仅为20~50μg/L左右,但底层POC向渤海湾中部扩散范围比表层大.POC和SS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海区近岸浅水区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冬季SSC和POC高值区与最大侵蚀区、波致底切应力>0.2N/m2的区域相对应,表明在冬季强海洋动力条件下,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前缘不仅是沉积物的"源",也同样是颗粒有机碳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河三角洲 冬季 悬浮体 颗粒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