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想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丽旭 赵敏 +1 位作者 蒋晓山 李志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3,共5页
湿地是地球表层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系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介绍东海滨海湿地的分布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东海滨海湿地监测的内容、监测指标、监测点选取设立的原则和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提出... 湿地是地球表层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系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介绍东海滨海湿地的分布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东海滨海湿地监测的内容、监测指标、监测点选取设立的原则和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提出了建立以东海滨海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和滨海湿地监测点为两级构成的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初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滨海湿地 监测体系 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现状及在海洋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秦晓光 林熙戎 +1 位作者 龚婉卿 杨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4期5-9,共5页
综述了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以苯乙烯为例,参考欧盟SEBC体系,建立了危险化学品海洋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卡,内容包括分类、索引号及纳入名录,理化性质及行为特征判断,健康危害及防护要求,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4类信息。建议进一步筛选... 综述了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以苯乙烯为例,参考欧盟SEBC体系,建立了危险化学品海洋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卡,内容包括分类、索引号及纳入名录,理化性质及行为特征判断,健康危害及防护要求,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4类信息。建议进一步筛选海洋污染事故涉及的典型或高危化学品,细化SEBC体系,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构建适应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监测需求的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和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 分类体系 应急监测 海洋环境 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重金属在贝类体内的蓄积分析 被引量:50
3
作者 徐韧 杨颖 李志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7-120,共4页
根据2006年5—7月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和海洋环境背景值的调查资料分别分析了海州湾、吕泗、嵊泗和舟山海产贝类重金属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贝类体内重金属Hg,Cd和Pb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而不是沉... 根据2006年5—7月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和海洋环境背景值的调查资料分别分析了海州湾、吕泗、嵊泗和舟山海产贝类重金属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贝类体内重金属Hg,Cd和Pb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而不是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在贝类体内的富集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Cd>Hg>Pb;不同贝类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比较,紫贻贝(Mytiluse dulis)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最为明显,红螺(Rapana bezoar)对重金属富集效果较其它物种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重金属 生物富集 水质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海洋环境科学的一种新方法——影响因子分析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丽旭 张小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用影响因子法对象山港海域叶绿素a与海水理化因子之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DO)、气温、盐度、化学耗氧量(COD)因子为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重要有效影响因子,其中水温、溶解氧因子占主导地位。由于该海域的富营养化,N、P和Si营... 用影响因子法对象山港海域叶绿素a与海水理化因子之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DO)、气温、盐度、化学耗氧量(COD)因子为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重要有效影响因子,其中水温、溶解氧因子占主导地位。由于该海域的富营养化,N、P和Si营养盐已经不再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有效因子。在特定海域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影响因子法比普通的相关和灰色系统分析更具有透明性,能够有效剔除无效因子,定量表达各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程度。用影响因子法可以明确地判断出特定海域各海水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影响的主次程度及其有效性,从而定量确定出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影响因子法 叶绿素A 海水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27
5
作者 范海梅 蒋晓山 +3 位作者 纪焕红 刘鹏霞 胡茂桂 秦玉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60-4675,共16页
基于1984-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 mg/L和0.000751 mg/L。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 mg/L和1.15 mg/L,活性... 基于1984-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 mg/L和0.000751 mg/L。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 mg/L和1.15 mg/L,活性磷酸盐的分区阈值为0.0289 mg/L和0.0530 mg/L,研究区域可划分为三大分区:口内区、过渡区和口外区;结合生态红线、污染源等具有开发管理属性的分布,最终将研究区域分为8个评价单元。提出了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生态三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水质环境的区域分布与生物生态相似:口内区域较差,口外区域向海逐渐趋好;沉积物环境特征:南支、北支和北港的沉积物质量略好于口外区域,口外区域好于南北槽分区和杭州湾北部。生态环境综合状况由差向好的区域变化为:Ⅳ区<Ⅴ区<Ⅲ区<Ⅰ区<Ⅱ区<Ⅵ区<Ⅷ区<Ⅶ区;随时间有向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综合分区 指标体系方法 海洋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近海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邓邦平 徐韧 +2 位作者 刘材材 蔡芃 叶属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9,共9页
根据2013年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近海(23.5°N^35.0°N,117.5°E^125.5°E)的浮游生物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域浮游动物的群落分布格局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全海域浮游动物种类共有7门16类252种(不含58种浮游幼体)。用... 根据2013年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近海(23.5°N^35.0°N,117.5°E^125.5°E)的浮游生物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域浮游动物的群落分布格局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全海域浮游动物种类共有7门16类252种(不含58种浮游幼体)。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分为6个群落,不同群落关键种生态特征差异明显。群落Ⅰ的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群落Ⅱ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肥胖箭虫和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等;群落Ⅲ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和肥胖箭虫;群落Ⅳ的优势种为锥形宽水蚤、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等;群落Ⅴ的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群落Ⅵ的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强壮箭虫(S.crassa)和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黄海南部和东海近海的浮游动物分布格局与水团势力范围呈现较高的契合性,不同水团温盐等要素差异,是影响浮游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南部 东海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区划指标框架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惠民 丁德文 +2 位作者 石洪华 温泉 叶属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海岸带是海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敏感、脆弱。随着沿海各省市新一轮开发规划的实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海洋生态管理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监控区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海洋生... 海岸带是海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敏感、脆弱。随着沿海各省市新一轮开发规划的实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海洋生态管理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监控区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海洋生态监控区,指依据海洋生态特征和问题冲突特点而确定的、通过生态监测和评价而提出的用于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调控的海洋区域。海洋生态监控区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自然视角、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海洋生态重要性区域的内涵,并结合生态社会与生态系统服务描述了海洋生态监控区内涵;结合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从管理学、生态学、管理对象及管理实施等方面探讨了海洋生态监控区区划的原则;分析了影响海洋生态监控区的主要因素,结合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构建了区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和三大方面14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监控区 区划指标 生态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席磊 叶属峰 +2 位作者 程金平 刘星 倪文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0-102,111,共4页
立足滨海环境,在宜居环境和宜居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海宜居环境的概念。以上海为例,依据指标选择的原则,参照相关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上海滨海环境特点,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和生活便宜度5... 立足滨海环境,在宜居环境和宜居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海宜居环境的概念。以上海为例,依据指标选择的原则,参照相关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上海滨海环境特点,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和生活便宜度5大方面,建立了上海滨海宜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按照初步建立的上海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上海的滨海环境宜居指数为86.54。按照等级划分标准,上海滨海环境为"宜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滨海地区 宜居环境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浮游动物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2
9
作者 纪焕红 叶属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30,共8页
采用2002年8月监测资料,对长江口海域的浮游动物生态分布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分四个区域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浮游动物个体数、生物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4种,桡足类28种,水母类7种... 采用2002年8月监测资料,对长江口海域的浮游动物生态分布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分四个区域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浮游动物个体数、生物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4种,桡足类28种,水母类7种,毛颚类6种,另外还鉴定出多种浮游虾类和浮游幼体。长江口外海区浮游动物种类最多,为55种,长江口混合区其次,为42种,长江口南支和南汇嘴附近海域种类较少,分别为11种和13种。长江口南支和南汇嘴附近海域优势种类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长江口混合区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为长江口外海区的优势种类。浮游动物个体数大小为:长江口南支<长江口混合区<长江口外海区<南汇嘴;而生物量高低依次为:长江口外海区>长江口混合区>南汇嘴>长江口南支。长江口外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匀度较好。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个体数与生物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个体数与Hg呈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负相关;生物量与盐度、酸碱度、叶绿素a呈正相关,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表现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动物 生态分布特征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7
10
作者 纪焕红 叶属峰 +1 位作者 刘星 洪君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0,88,共7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调查资料,阐述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保护区建区14a后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生态类群丰度的组成特点。...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调查资料,阐述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保护区建区14a后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生态类群丰度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8月丰度最高,为(267.05±100.94)ind./m3,其他依次为11月、5月和2月;5月生物量最高,为(403.64±331.41)mg/m3,其他依次为8月、11月和2月;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3,丰度、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表现为负相关;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未表现出相关性;与1990年相比,2004年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秋季变化不大;不同季节各生物类群丰度和百分比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 浮游动物 丰度 生物量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质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1
作者 范海梅 李丙瑞 +2 位作者 徐韧 李亿红 叶属峰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169-175,共7页
根据1998—2006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得到的水质要素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M),建立了该海域水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到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质环境综合指数及其分布状况,分析了不同分区水质环... 根据1998—2006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得到的水质要素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M),建立了该海域水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到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质环境综合指数及其分布状况,分析了不同分区水质环境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与等指标权重相比,通过监测数据赋予各个水质要素不同的指标权重,更能客观评价调查海域水质环境综合状况。(2)2006年调查海域大部分区域水质环境综合状况为三等和四等,其中杭州湾内和口门附近的横沙浅滩及九段沙区域为四等水质环境区域,口门内、口门部分区域及口门外(近岸)区域为二等和三等水质环境区域,口门外(外海)区域为一等水质环境区域。(3)根据不同指标权重得到的1998—2006年调查海域各分区的水质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趋势发现,1998—2000年综合指数明显下降,2000—2006年变化趋势不明显。由相同指标权重得到的2000—2006年的综合指数变化趋势也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环境综合指数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岸化学品风险源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志国 徐韧 +2 位作者 蔡芃 邓邦平 何彦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80,共6页
在对沿海化学品风险源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风险源、控制机制和风险受体的化学品风险源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3级风险管理体系,并以上海市沿海四区一县为例开展实例研究。本研究提出... 在对沿海化学品风险源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风险源、控制机制和风险受体的化学品风险源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3级风险管理体系,并以上海市沿海四区一县为例开展实例研究。本研究提出的沿海化学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分级方法科学可行,能够为沿海化学品风险源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 环境风险 风险评估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浮游植物监测与评价长江口水体营养状况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沛涌 沈焕庭 +2 位作者 刘阿成 王金辉 杨元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8-72,共5页
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植物采样研究,应用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植物丰度以及生物学综合评价法对长江河口水体营养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生物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9年枯水期,口门内的SX01~SX04样站表、底层水体为... 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植物采样研究,应用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植物丰度以及生物学综合评价法对长江河口水体营养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生物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9年枯水期,口门内的SX01~SX04样站表、底层水体为中营养水平,口门外近岸及近外海水域一般为贫营养水体。1999年丰水期,表、底层水质状况与枯水期不同,口门内的SX01~SX04样站水体为贫营养型,近口门、近外海水域为中营养型,近岸中部、东部表层一般达到富营养型水体,近岸底层东北部为富营养型,其余近岸水域为中营养型水体。2000年枯水期水质情况为:口门内表、底层水体为贫营养水体,近岸水域表层为中营养水体,底层为贫营养水体,近外海水域表、底层一般也为贫营养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富营养化 水质评价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近海水质活性磷测定的不确定度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任松 陈东 +1 位作者 卜建平 张丽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6-29,共4页
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研究了东海近海水质活性磷测定中的不确定度,分析了现场特定环境、测量标准、取样体积、摩尔质量等因素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评估了各参数的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现场特定环境是... 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研究了东海近海水质活性磷测定中的不确定度,分析了现场特定环境、测量标准、取样体积、摩尔质量等因素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评估了各参数的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现场特定环境是影响东海近海水质活性磷测定中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东海近海水质活性磷测定中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约为0.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近海水质 活性磷测定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振幅海洋内波的演变、破碎和所致混合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丙瑞 范海梅 +2 位作者 田纪伟 孙波 张占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7-815,共9页
利用基于谱方法和MPI并行运算的数值模式SpectralModel,直接数值模拟了三维小振幅海洋内波的演变、破碎和所致湍流混合,指出导致其不稳定而破碎的为PSI(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机制;对于内波破碎所致的湍流混合过程,分析... 利用基于谱方法和MPI并行运算的数值模式SpectralModel,直接数值模拟了三维小振幅海洋内波的演变、破碎和所致湍流混合,指出导致其不稳定而破碎的为PSI(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机制;对于内波破碎所致的湍流混合过程,分析了跨等密度面扩散系数kρ、混合效率γ、浮力通量谱、动能谱以及势能谱等统计性质:内波破碎前,kρ和γ保持低值水平,浮力通量谱值为负,且集中在低波数段;内波破碎后,kρ和γ迅速增大,最大值分别约为0.9×103m2/s和0.18,浮力通量谱值在低波数段为负值,在高波数段为正值,这是因为层化湍流中势能向小尺度运动传递和动能向小尺度运动传递相比更为有效。在内波破碎、强湍流混合阶段,势能谱存在一谱段满足kz3律,P(kz)=0.2N2kz3。此外,与二维模拟结果相比较,导致内波不稳定而破碎的均为PSI机制,kρ、浮力通量谱、势能谱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三维数值实验中,内波破碎时间提前,湍流衰减加快;KE谱在高波数部分下降速度相对减小,更接近于kz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跨等密度面扩散系数 混合效率 浮力通量谱 势能谱 动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a来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杨颖 徐韧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107,共7页
在过去近30a监测结果基础上,对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长江口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呈现上升的趋势,重金属(铜、铅、镉和总汞)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浮游生物的种类数年际变化较大,浮游植物中硅藻... 在过去近30a监测结果基础上,对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长江口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呈现上升的趋势,重金属(铜、铅、镉和总汞)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浮游生物的种类数年际变化较大,浮游植物中硅藻比例有所下降,甲藻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浮游动物中桡足类的比例下降。讨论了长江径流输沙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硅酸盐的含量与输沙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硅酸盐的减少与海域硅藻比例的减少具有一定相关性。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与生态状况有所下降,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仍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生物状态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近年来虽偶有波动,但没有明显改善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生态环境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及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颖 刘鹏霞 +1 位作者 周红宏 夏利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892-8904,共13页
对近15年(2004—2018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海洋生物健康状况,并对陆源污染物排放与海洋生物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浮游植物种类... 对近15年(2004—2018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海洋生物健康状况,并对陆源污染物排放与海洋生物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浮游植物种类数有所减少,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种类数有所增加。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占比有所增加,2010年以来硅藻、甲藻群落结构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浮游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主要类群桡足类占比有所下降;底栖生物种类数明显升高。(2)生物多样性总体水平一般,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较低,第一优势种的优势度较高;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底栖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优势种渐趋单一。(3)海洋生物总体处于"不健康"状态,主要影响指标为浮游植物密度偏高,浮游动物密度偏低、生物量偏高,底栖动物密度偏高、生物量偏低。生态系统变化与陆源主要污染物排放、营养结构变化及水体富营养化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无机氮(DIN)、石油类入海通量与生物健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无机磷(DIP)与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浮游植物丰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与浮游植物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Si/N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海域严重富营养化面积比例与硅藻甲藻种类数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海洋生物健康 趋势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评估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秦晓光 龚婉卿 +1 位作者 谭赛章 赵恒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7-994,共8页
评估海上突发环境事件对生态系统服务造成的损失,对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保证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内涵,是除直接经济损失外,生态系统产生的供给、调节、文化和... 评估海上突发环境事件对生态系统服务造成的损失,对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保证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内涵,是除直接经济损失外,生态系统产生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公益服务的损失.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评估的研究现状及实践,重点介绍了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评估(NRDA)体系中生境等价分析法和资源等价分析法的基本假设与主要步骤,通过等价分析法确定生态恢复工程的规模,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确定损失.我国学者借鉴NRDA体系等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等方法,并在“塔斯曼海”号溢油、蓬莱19-3油田溢油等典型案例中进行应用及优化,比较了不同评估方法差异及影响因素.评估损失必须首先确定事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受体类型及敏感度等关键因子,可采用现场监测、遥感及扩散模型等方法确定影响范围与程度,在实践中一般需要综合应用、互相补充.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分析了我国海上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评估研究现状与应急管理需求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建议:①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细化生态损害评估的责任、内容和要求,明确将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纳入生态损害赔偿;②构建技术评估体系,根据化学品性质、生态系统类别及特征等,分类出台一系列技术标准;③建议在遥感遥测技术、化学品泄漏数值模型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提高准确度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突发环境事件 生态系统服务损失 等价分析 法律体系 技术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四个赤潮监控区水质状况比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丽旭 蒋晓山 马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9,共6页
根据 2002 年度赤潮多发期东海岱山、象山港、三都湾和厦门 4 个赤潮监控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各赤潮监控区在赤潮多发期主要水质环境参数、营养盐结构、水质富营养化以及有机污染程度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在赤潮多发期,4 个监... 根据 2002 年度赤潮多发期东海岱山、象山港、三都湾和厦门 4 个赤潮监控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各赤潮监控区在赤潮多发期主要水质环境参数、营养盐结构、水质富营养化以及有机污染程度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在赤潮多发期,4 个监控区盐度和 pH, DO, COD 以及 DIP 含量差异不大,而NO2-N, NO3-N 和 NH4-N 含量差异最显著;营养盐结构分析则表明在赤潮多发期 4 个监控区 NO3-N 平均含量占 DIN 含量的 57.4 %~94.7 %,是监控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决定监控区 N 和 P 营养盐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各监控区海域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均为 P。富营养状态指数和水质指数分析则表明,除三都湾赤潮监控区外其他 3 个监控区水质均呈富营养化状态,且三都湾海域水质属轻度有机污染,而其他三个监控区海域水质均属严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赤潮监控区 水质状况 营养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1年间东海赤潮发生与厄尔尼诺关系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邦平 张昊飞 +2 位作者 何彦龙 王腾 袁一鸣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6期161-164,共4页
分析1981—2011年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赤潮生物种类数以及与El Ni?o关系,结果表明:东海的赤潮发生以2000年为界可划分为2个阶段,1981—2000年为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赤潮年均8次,赤潮生物种数年均4种,总体处于发生频次较低水平;2001—... 分析1981—2011年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赤潮生物种类数以及与El Ni?o关系,结果表明:东海的赤潮发生以2000年为界可划分为2个阶段,1981—2000年为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赤潮年均8次,赤潮生物种数年均4种,总体处于发生频次较低水平;2001—2011年为第二阶段(高发阶段),赤潮发生的频次是第一阶段的6.4倍,年均引起赤潮生物种数是第一阶段的2.8倍;El Ni?o次年东海赤潮生物种类数相对于El Ni?o年平均增加6.6%,赤潮生物种类数平均增加56.6%,对El Ni?o第三年影响小于第二年。El Ni?o年Ni?o 3.4指数与次年赤潮生物的种类数变化率相关系数为0.70,为中等相关水平,均高于El Ni?o当年和第三年,表明El Ni?o将显著影响次年的赤潮生物种类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厄尔尼诺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