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重力不规则测线网平差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马龙 郑彦鹏 +3 位作者 华清峰 郭延良 赵强 邢健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基于国际共享MW9006航次船载实测资料,针对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的最小二乘和半系统差调整两种平差模型进行讨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规则复杂测网下重力测线数据的平差方法。规则测线网下,随着半系统差调整平差次数的增加,其结果趋近于最... 基于国际共享MW9006航次船载实测资料,针对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的最小二乘和半系统差调整两种平差模型进行讨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规则复杂测网下重力测线数据的平差方法。规则测线网下,随着半系统差调整平差次数的增加,其结果趋近于最小二乘平差。然而,在实际应用于不规则测线网平差中时,由于存在斜交主测线和联络线的补充测线,最小二乘平差只能损失部分交点数据不参与平差而降低精度,而半系统差调整可通过遍历测线的方式计算全部交点并参与平差,但存在交点差重复参与计算的问题。所以两种平差方法又均有局限,亟待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补充测线与主测线、联络线交点的分布及大小等因素,将不规则测线网分为6种类型开展最小二乘平差和半系统差调整平差工作。在对6种结果进行评价时,选取了测线精度、交点差均方根及平差结果整体均一性等三个要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最终确定不规则测线网下的平差方式及结果,最终航次内114个交点均方根降为(±1.84×10^(-5))m/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重力测线 不规则测线网 半系统差调整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MIS 5和MIS 3的地震地层学特征和古环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特殊地貌的分布和体系域阶段;最后简要探讨了海侵视强度(视高度)及其影响因素。在MIS 5,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海环境,在MIS 5.3和MIS 5.1局部发育了赛江水下三角洲、潮流沙脊和滨海沙坝等沉积地貌;在初期和低海面亚期为陆相环境,发育了闽江和赛江河道,分别经南部和东北部向东入海(台湾海峡)。在MIS 3,研究区普遍为海水覆盖,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局部发育闽江水下三角洲叶瓣和潮流沙脊。MIS 5的海平面远高于MIS 3,但是典型地震剖面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海侵视强度(视高度)低于后者,推断这一现象主要与构造沉降有关,沉积物压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南部海区MIS 5.2的古闽江河道要远低于当时海平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MIS 5 MIS 3 闽江口 地震地层学 古环境 台湾海峡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管道出露悬空环境风险的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佳峻 郭伟其 +1 位作者 张杰 陈新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18,共9页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输送的主要方式,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海上油气田的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先以海底管道出露悬空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分析出海洋环境中各项基本事件,构建针对海洋环境的海底管道故障树模型;再以灰色模糊识别...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输送的主要方式,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海上油气田的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先以海底管道出露悬空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分析出海洋环境中各项基本事件,构建针对海洋环境的海底管道故障树模型;再以灰色模糊识别为理论基础,量化对海底管道安全有影响的海洋环境因素,并以层次分析法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分级赋权,确定评价指标范围和权重,进而构建海洋环境条件的海底管道风险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对平湖油气田海底管道4个区段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避免了将整段管道一同评价导致的信息均等化,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风险等级高的区段的情况;评价结果与管道2014~2016年现场检测数据对比,两者均显示P2分区中海底管道的风险等级较高,说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环境风险评价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海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里兹湾西北侧海域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4
作者 戴清清 王百顺 张月平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2期8-13,共6页
基于普里兹湾西北侧海域ANT29-P4-03沉积岩心14 C测年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分析结果,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组分的气候环境意义。黏土矿物含量顺序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主要来自火成岩风化,在26.0~26.5、25.3~25.6、25.0... 基于普里兹湾西北侧海域ANT29-P4-03沉积岩心14 C测年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分析结果,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组分的气候环境意义。黏土矿物含量顺序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主要来自火成岩风化,在26.0~26.5、25.3~25.6、25.0、16.5~17.0ka 4个时间段含量较高,总体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点。伊利石、高岭石主要来自普里兹湾陆架,高岭石含量越高,表明当时的气候越温湿;而伊利石和蒙脱石则相反,它们的含量越高,说明当时的气候条件比较寒冷干燥。整体来看,伊利石和蒙脱石的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整个岩心所形成环境比较寒冷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黏土矿物 气候环境 AMS-14C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横沙东滩围垦区前沿地形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兴杰 王寒梅 +3 位作者 史玉金 杨忠勇 孙杰 戴清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2-149,共8页
河口大型滩涂演化关系到航运通畅、生态保护以及近岸工程的安全性,也是地貌学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选择横沙东滩围垦区前沿5 m等深线包络区域作为研究区,2011–2017年间利用单波束测深系统对研究区进行持续性高精度监测,并结合近年... 河口大型滩涂演化关系到航运通畅、生态保护以及近岸工程的安全性,也是地貌学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选择横沙东滩围垦区前沿5 m等深线包络区域作为研究区,2011–2017年间利用单波束测深系统对研究区进行持续性高精度监测,并结合近年来流域来沙、河口工程的建设和极端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冲淤格局。结果表明:(1)近年来横沙东滩基本呈中间淤涨、周围冲刷的态势,整体由工程前“长大不长高”转化为工程后的“长高不长大”的演化格局;(2)海域来沙是此区域淤积的主要物源,研究区两侧涨落潮流路分异引起的环流是导致此区域淤积的主要动力;(3)深水航道堤坝工程、横沙东滩围垦工程等是导致研究区中间淤涨的原因;(4)人类活动可以直接影响滩槽的演化格局,工程建设的固定制约了河槽和滩涂的摆动,但也加剧了研究区局部的冲刷,未来应注意其内部串沟的发展,防止其连通威胁堤坝和滩涂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沙东滩 航道 围垦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及相邻区域地形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兴杰 严学新 +4 位作者 王寒梅 沙伟 秦渭华 唐迎洲 徐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3,共9页
河口大型滩涂演化关系到航运通畅、生态保护以及近岸工程的安全性,是地貌学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利用单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口崇明东滩进行高精度监测,并结合近年来周围环境因素分析其冲淤格局。结果表明:(1) 2011-2017年间崇明东滩和北... 河口大型滩涂演化关系到航运通畅、生态保护以及近岸工程的安全性,是地貌学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利用单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口崇明东滩进行高精度监测,并结合近年来周围环境因素分析其冲淤格局。结果表明:(1) 2011-2017年间崇明东滩和北港北沙基本以淤积为主,北港北汊河槽中央局部形成-2 m心滩,-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基本稳定,整体呈"长高不长大"的格局;(2)海洋来沙是其淤积的主要物源,汊道涨落潮时空分异而形成的两大环流是塑造此地形的主要原因;崇明东滩和北港北沙的淤积直接挤压北港北汊的发展,沙体淤积可能会引起未来两大沙体的并靠;(3)崇明东滩、北支南沿的滩涂整治工程是促进北支萎缩和崇明东滩淤积的重要因素,另外横沙通道落潮分流增加,青草沙围水工程改变了北港河槽的曲率,也有利于北港北沙的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汊道 整治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的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形态分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守海 杨旖祎 +6 位作者 何彦龙 季晓 王宇坛 张海景 毛如意 蒋晓山 程祥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3-104,共12页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实现快速准确物种鉴定的工具。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准确鉴定,并对部分种类仔稚鱼进行了形态学描述。结果表明:2016年春、夏季...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实现快速准确物种鉴定的工具。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准确鉴定,并对部分种类仔稚鱼进行了形态学描述。结果表明:2016年春、夏季和2017年夏季共获得鱼类浮游生物55种,隶属9目19科。其中鲈形目种类数最多,为35种。鱼类浮游生物在类群上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在种类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仅有凤鲚(Coilia myst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春、夏季同时出现。首次描述了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仔、稚鱼阶段的形态特征;对龙头鱼、前鳞龟鰉(Chelon affinis)、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和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这5种仔、稚鱼的可量性状、鳍的发育、黑色素的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描述,绘制了仔、稚鱼形态图。以上研究可为河口鱼类育幼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分类资料的积累探索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鱼卵仔鱼 形态学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再分析气温数据在浙江周边岛屿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5
8
作者 宋亚娟 宋振亚 +1 位作者 秦渭华 魏永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9-511,共13页
由于海岛资料相对匮乏,对其气象条件的分析工作较为零散,对海岛气候分布特征尚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利用浙江及周边岛屿26个站点的观测资料,通过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定量评估了NCEP/NCAR-Reanalysis 1(NCEP-1),ERA-Interim... 由于海岛资料相对匮乏,对其气象条件的分析工作较为零散,对海岛气候分布特征尚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利用浙江及周边岛屿26个站点的观测资料,通过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定量评估了NCEP/NCAR-Reanalysis 1(NCEP-1),ERA-Interim和JRA-55三种再分析气温数据在浙江周边海岛的可信度。结果表明:3种再分析数据均能够重现近地面气温的年循环特征,但再分析数据得到的冬季气温偏高,而在夏季,NCEP-1相对于其他2种再分析数据重构的气温显著偏低。从相关系数、标准偏差等多个统计指标来看,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浙江周边岛屿气温的再现能力较好。积温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RA-Interim计算的26个测站的平均积温和标准差分别为5 818和498℃,与实测5 728和324℃最为接近,JRA-55的平均积温偏差最大,NCEP-1标准差偏差最大。从26个测站积温的空间分布来看,基于ERA-Interim得到的积温空间分布基本上重现了浙江周边岛屿积温带受纬度和海陆分布影响的特征;JRA-55再分析数据次之,因三门健跳至岱山的部分海岛上积温比实测资料偏高,从而导致积温南北分布与实测不一致;而NCEP-1存在明显的偏差,在27°~28°N区积温偏低,在29°~30°N区积温却偏高,甚至超过了6 000℃,这使得根据NCEP-1得到的积温带南北分布与实测差别较大。整体而言,针对气温的分析研究,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浙江周边岛屿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地表温度的替代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海岛 气温 再分析数据 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贪婪策略的紧密k核子图查询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丹枫 姚贤标 +2 位作者 包晓光 黄冬梅 郭伟其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5-66,共12页
k核查询是一种社团查询,由于其可以在线性时间内被有效计算,因此在社团检测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图中边的权值在很多场景下具有较强的语义关系,但现有研究较少考虑图中边的权值。为提升k核查询的效率,在k核的基础上定义加权图中的紧密k... k核查询是一种社团查询,由于其可以在线性时间内被有效计算,因此在社团检测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图中边的权值在很多场景下具有较强的语义关系,但现有研究较少考虑图中边的权值。为提升k核查询的效率,在k核的基础上定义加权图中的紧密k核子图查询(CRKSQ)问题,并使用归约方法证明该问题是NP-难的。基于贪婪策略设计启发式算法CRK-G,通过迭代删除节点为CRKSQ问题找到一个近似解。在此基础上,从降低图规模和减少迭代次数两方面研究CRK-G算法的优化策略,分别提出使用图压缩策略的算法CRK-C及使用单次多节点删除策略的算法CRK-F。在Bio-GRID、Email-Enron、DBLP 3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CRK-G算法,CRK-C、CRK-F算法在查询速度上有较大的提升,且平均误差均在8%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团检测 k核 加权图 紧密子图 贪婪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脂肪酸标记法对南极罗斯海桡足类优势物种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延清 张晔 +2 位作者 牟文秀 庞志鹏 陈晓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1-38,共8页
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极性脂,可以进一步查明不同脂质在浮游动物食性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脂质的脂肪酸构成,对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罗斯海采集的5种优... 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极性脂,可以进一步查明不同脂质在浮游动物食性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脂质的脂肪酸构成,对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罗斯海采集的5种优势种桡足类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种桡足类的极性脂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组成,无法给出桡足类食性差异信息,食性信息主要体现于中性脂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通过分析中性脂脂肪酸的组成信息,将5种桡足类的食性分为三类:Cala-noides acutus和Calanus propinquus主要摄食浮游植物,Metridia gerlachei及小型桡足类Oncaea curvata为杂食性种,Paraeuchaeta antarctica为肉食性种。本文的结果说明,在应用脂肪酸作为浮游动物食性标记的研究中,应尽量区分不同脂质种类的脂肪酸信息,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浮游动物食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海 桡足类 脂肪酸标记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柴油对大黄鱼早期生活阶段的急性毒性效应
11
作者 刘守海 张海景 +5 位作者 陈耀辉 季晓 夏利花 何彦龙 秦玉涛 张昊飞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石油类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了研究0^(#)柴油对海洋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效应,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其早期生活阶段(鱼卵、初孵仔鱼、10 d仔鱼以及幼鱼)的毒性效应实验。结... 石油类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了研究0^(#)柴油对海洋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效应,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其早期生活阶段(鱼卵、初孵仔鱼、10 d仔鱼以及幼鱼)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0^(#)柴油水溶性成分与大黄鱼鱼卵孵化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高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致畸率较高,低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致畸率较低。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大黄鱼初孵仔鱼(3 d)、仔鱼(10 d)、幼鱼的96 h的半致死浓度(96 h LC_(50))分别为1.00、1.07、2.02 mg·L^(-1),表明随着大黄鱼的生长发育,其能够提升对柴油水溶性成分毒性的耐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柴油 大黄鱼 受精卵及仔鱼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勐佳 吴自银 +5 位作者 马胜中 尚继宏 梁裕杨 周洁琼 李守军 赵荻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88,共13页
基于4 530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划分,自上而下共识别出R0、R1、R2、R3、R4等5个主要反射界面,分别对应海底、3ka BP前后高海平面、最大海泛面、海侵面和... 基于4 530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划分,自上而下共识别出R0、R1、R2、R3、R4等5个主要反射界面,分别对应海底、3ka BP前后高海平面、最大海泛面、海侵面和Ⅰ型层序界面,并以此划分出4个地层单元:晚全新世浅海-滨海沉积A,中全新世浅海沉积B,早全新世海侵沉积C,晚更新世陆相河流沉积D。在海平面变化的作用下,海峡地区先后发育低水位沉积D(低位体系域),海侵沉积C(海侵体系域)、高水位沉积B和A(高位体系域)。研究了台湾海峡的典型地震相,提出了关于台中浅滩(云彰隆起)处的楔状沉积体的新观点,认为该楔状体为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的三角洲沉积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潮流沙脊,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台湾。识别出了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古河道沉积,海平面变化和地势高低是其形成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 海平面 晚更新世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R11柱样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修淳 陈新玺 +3 位作者 周勐佳 徐美娜 张旭 邢健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5期1-8,共8页
南极大陆边缘沉积物记录着南极及周缘地区海洋沉积与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利用ICP—MS分析技术对取自南极罗斯海的R11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在R11柱样沉积物中,∑REE介于132.33~200.75μg/g之间,在纵向上呈现波... 南极大陆边缘沉积物记录着南极及周缘地区海洋沉积与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利用ICP—MS分析技术对取自南极罗斯海的R11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在R11柱样沉积物中,∑REE介于132.33~200.75μg/g之间,在纵向上呈现波动式变化,体现出了沉积环境的不稳定性;REE含量变化与沉积物细粒组分(粉砂+黏土)和硅质生物碎屑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的REE配分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均一和Eu明显负异常的右倾型,与上陆壳(UCC)和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配分模式较为接近,揭示R11柱样沉积物来源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相对稳定,物源区具有大陆性质。综合REE配分模式、富集因子和典型参数等特征分析表明,R11柱样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缘的维多利亚地、横断山脉和玛丽伯德地古老沉积岩石或地层提供的长英质碎屑,新生代火山岩物源贡献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样岩心 稀土元素 物源 南极罗斯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岛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思思 黄秀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699-7707,共9页
研究海岛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理解植物在海岛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以中国东部近海7个海岛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群落内每种植物的6个功能性状(胸径、株高、平均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小枝密度和小枝含水率),比较植物功... 研究海岛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理解植物在海岛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以中国东部近海7个海岛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群落内每种植物的6个功能性状(胸径、株高、平均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小枝密度和小枝含水率),比较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气候带间的差异,探讨功能性状对气候因子(年均温、年降水和年平均风速)和土壤因子(土壤含水率、土壤总碳、土壤总氮和土壤总磷)的响应关系,并分析影响这些性状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所测功能性状中除比叶面积外,其他性状在不同气候带间差异显著,但常绿和落叶植物的功能性状在不同气候带间的差异不同,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程度和适应能力不同。(2)海岛植物功能性状对气候和土壤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气候因子是影响中国东部海岛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因子,其中水热条件(年均温和年降水)是主导因子,在水热资源丰富的南方海岛,植物具有较大的胸径和小枝含水率、较小的叶片和小枝密度,北方海岛反之。此外,海岛植物的小枝性状(小枝密度和小枝含水率)受年平均风速的影响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海岛植被恢复重建中物种的选择及植被布局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岛 植物功能性状 生活型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门答腊俯冲带地区壳内密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庆禹 郝天珧 +2 位作者 邢健 李雪垒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9-581,共13页
俯冲带上覆板片密度特征是认识俯冲及其引发深部岩浆过程的一个窗口.本文以苏门答腊俯冲带空间重力异常数据为基础,在2.5D密度结构剖面约束下,通过3D密度反演,获得了研究区3D密度结构分布.反演结果表明,俯冲板片角度和下倾极限深度均从... 俯冲带上覆板片密度特征是认识俯冲及其引发深部岩浆过程的一个窗口.本文以苏门答腊俯冲带空间重力异常数据为基础,在2.5D密度结构剖面约束下,通过3D密度反演,获得了研究区3D密度结构分布.反演结果表明,俯冲板片角度和下倾极限深度均从研究区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研究区上覆板片下地壳存在低密度异常,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分布范围也随深度而增加.分析认为这有可能是俯冲引发的洋壳脱水对上覆板片下地壳侵染所造成.此外,研究区东南部存在的地幔板片撕裂可能是造成该区下地壳低密度异常最为显著的另一个原因.3D密度切片揭示出下地壳密度异常具有沿NE方向延伸迹象,推断应与印澳板块在苏门答腊地区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本文还对研究区的地震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大部分的浅源地震集中在下倾极限附近,为脆性破裂或摩擦滑移所引发.震源深度大于200 km的地震基本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震源深度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加大,这从另一角度为研究区东南部地幔存在板片撕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 俯冲带 空间重力异常 密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全新统地震地层学特征和沉积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61,共13页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剖面资料研究闽江口外海域的全新统沉积作用。研究区的全新统底面为MIS 2期侵蚀面,局部为古河道,深度一般在现海面下约30~60 m,最深约65 m;近岸浅,外海深,局部受古河道的下切影响呈条带状负地形。全新统由早...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剖面资料研究闽江口外海域的全新统沉积作用。研究区的全新统底面为MIS 2期侵蚀面,局部为古河道,深度一般在现海面下约30~60 m,最深约65 m;近岸浅,外海深,局部受古河道的下切影响呈条带状负地形。全新统由早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沉积层(U1)和早全新世河流湖沼相沉积层(U2)组成,前者包括滨浅海平行地震相和河口滨岸前积地震相,根据其反射波向陆上超和向海下超底界面,结合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可以判断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和运移趋势。全新统沉积层厚度一般为10~20 m,最厚约38 m,位于古河道区,但是在马祖列岛和白犬列岛之间海区缺失。海相全新统沉积层的厚度为数米至20 m,最厚约25 m,位于研究区东南部(海坛岛东侧)。自全新世海侵以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3部分:台湾海峡来沙为研究区南部海区提供了沉积物;闽江悬沙扩散沉积物覆盖研究区北部海区,主要沿NE方向至外海,在河口向南呈舌状,现代沉积中心位于河口北部,厚度大于15 m;浙闽沿岸流来沙对研究区东北部海区的沉积物有影响。沉积环境划分为台湾海峡源沉积区、闽江源沉积区、东北部混合沉积区和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平均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8 mm/a、1.0 mm/a、1.1 mm/a和0 mm/a。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主要因为沉积物受沿岛环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沉积作用 全新统 闽江口外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海水采样对接传输装置的设计
17
作者 杨超 郭伟其 +4 位作者 金左文 杨毅 李小毛 刘明确 彭艳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解决采样海水从吊放式采水器到储存分配系统对接传输问题,根据海水取样要求,提出了一套海水从采水器到分配储存系统的对接传输装置设计方案.对接传输装置由上定对接头和下对接座组成,其中上定对接头的导向爪组与下对接座的锥钢套采用... 为解决采样海水从吊放式采水器到储存分配系统对接传输问题,根据海水取样要求,提出了一套海水从采水器到分配储存系统的对接传输装置设计方案.对接传输装置由上定对接头和下对接座组成,其中上定对接头的导向爪组与下对接座的锥钢套采用杆锥方式的粗对接,以补偿上定对接头滑套中心底锥孔与下对接座导向锥管的二次精对接定位误差,降低其定位精度要求.这样,从机械结构上保证了采水器到分配储存系统的海水偏心流道的O形密封圈装配要求.为了消除对接过程中各种变差对系统的影响,该装置采用了弹簧阻尼减震,再配以波纹管柔性连接补偿轴向位移及径向偏心,目的是为延长装置寿命.基于Solid Works Motion仿真还原了整个对接系统定心过程,揭示了装置中各种变差对系统的影响.再基于Solid Works Simulation仿真了导向爪组在对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验证了整个装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采样 自动释放对接 O形密封 弹簧阻尼减震 波纹管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2A多光谱成像仪与Landsat 8陆地成像仪影像进行普陀山岛植被分类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章晓洁 邓艳芬 +2 位作者 张亚超 蒋芸芸 邱桔斐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100,共4页
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海岛资源调查。Sentinel-2A与Landsat 8两颗卫星都可免费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海岛调查中的应用潜力较大。本文以浙江舟山普陀山岛为例开展了针对这两种影像在海岛植被分类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分别... 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海岛资源调查。Sentinel-2A与Landsat 8两颗卫星都可免费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海岛调查中的应用潜力较大。本文以浙江舟山普陀山岛为例开展了针对这两种影像在海岛植被分类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分别利用Sentinel-2A多光谱成像仪(MSI)和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基于最大似然法分类获得了该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等植被及其他地物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MSI的总体分类精度略高于O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A LANDSAT 8 遥感植被分类 最大似然法 总体分类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会芳 黄秀清 +3 位作者 刘建华 徐美娜 蒋芸芸 邱桔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33,共12页
基于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海坛海峡的浮游生物与水文常规监测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构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予权重,建立了较为合理可信的评估模型,并初... 基于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海坛海峡的浮游生物与水文常规监测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构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予权重,建立了较为合理可信的评估模型,并初步给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生态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春季,中级-较高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北部,海峡南部主要为低风险等级;夏季,较高级风险区存在于南部,绝大部分海区属低风险海域;秋季,以低中风险等级为主,中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的西北部与东南部;冬季,较高级与高级风险海域位于海峡的西北部和东北部。研究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且富营养化指数权重较大,减少氮磷入海可降低致灾、孕灾危险度,进而能够降低赤潮灾害发生的风险。通过多年的赤潮事件结合验证表明,赤潮发生的时空特征与致灾危险度分布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坛海峡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 变异系数法 赤潮灾害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地壳结构反演及构造解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龙 邢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3,共9页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三条横跨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剖面,并进一步研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莫霍面深度为33-38km。菲尼克斯板块俯冲消减下沉至南设得兰岛弧之下,导致南设得兰海沟的俯冲带后撤,产生3-4km厚的岩浆混染地壳,密度为2.9g/cm^3。分析认为受板块运动和弧后扩张影响,沿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扩张脊分布的海底火山裂隙式喷发,并进一步导致盆地的持续性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重震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扩张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