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七连屿海域表层海水及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估
被引量:
10
1
作者
贺仕昌
蔚广鑫
+2 位作者
王德鸿
陈海南
陈巧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6-252,共7页
为研究七连屿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年8月在七连屿海域布设20个采样站位,共采集到22个表层海水样品及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As、Hg)的含量,采...
为研究七连屿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年8月在七连屿海域布设20个采样站位,共采集到22个表层海水样品及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As、Hg)的含量,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相关性分析对水质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研究,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沉积物质量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七连屿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CZn>CPb>CAs>CCr>CCu>CCd>CHg,部分站位海水铅含量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是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该调查海域表层海水属于清洁型;海水中Zn-As、Cr-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两组元素存在明显异源性;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仅存在轻微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重金属
海水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七连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吕洪刚
王海燕
+3 位作者
姜亦飞
陈海南
乔然
王彰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30,共10页
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温室气体。大气中过量CO2被海水吸收后将改变海水中碳酸盐体系的组成,造成海水酸化,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本文采用局部近似回归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西沙海洋大气CO2浓度连续监测数据进行筛分,得...
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温室气体。大气中过量CO2被海水吸收后将改变海水中碳酸盐体系的组成,造成海水酸化,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本文采用局部近似回归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西沙海洋大气CO2浓度连续监测数据进行筛分,得到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结果表明,西沙大气CO2区域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4个季节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日变化均表现为白天低、夜晚高,最高值405.39×10-6(体积比),最低值399.12×10-6(体积比)。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夏季和秋季低。CO2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013年12月,为406.22×10-6(体积比),最低值出现在2014年9月,为398.68×10-6(体积比)。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日变化主要受本区域日照和温度控制。季节变化主要控制因素是南海季风和大气环流,南海尤其是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和海洋对大气CO2的源/汇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
南海
大气CO2
本底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永兴岛大气CH_(4)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姜亦飞
王先桥
+2 位作者
王海燕
许宇山
吕洪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054-5059,共6页
依托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基于激光大气温室气体分析仪(GLA331-GGA),搭建了一套全自动、连续、高精度观测大气CH_(4)的观测系统.通过气团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局部近似回归法),对西沙永兴岛区域2013年12月~2...
依托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基于激光大气温室气体分析仪(GLA331-GGA),搭建了一套全自动、连续、高精度观测大气CH_(4)的观测系统.通过气团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局部近似回归法),对西沙永兴岛区域2013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数据筛分和分析.结果显示:西沙海域大气CH_(4)季节变化与北半球大气本底变化状况类似,冬季高、夏季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9×10^(-9),年平均季节振幅为81.1×10^(-9);其日变化呈现中午低、凌晨高的单周期正弦变化特征;该区域风场数据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季风是影响该区域CH_(4)浓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H_(4)
区域本底
永兴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
1
4
作者
刘晓红
石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
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红海束毛藻(T.erythraeum)和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ata)等,秋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5.27±6.14)×10^(7) cells/L]显著高于秋季[(1.56±1.40)×10^(5)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亚硝酸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冬秋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5、0.71、1.36和3.28、0.75、1.77。因此,宣德群岛海域冬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物种较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宣德群岛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探讨“南鲳”物种有效性
5
作者
李渊
王浩展
+4 位作者
蔡紫紫
刘成
刘世刚
张然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0-316,共7页
众所周知鲳科鱼类均为重要的经济种类,在中国沿海仅见鲳属(Pampus)鱼类分布,而低鳍鲳属(Peprilus)和真鲳属(Stromateus)则分布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海南、广西和广东水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南鲳”进行...
众所周知鲳科鱼类均为重要的经济种类,在中国沿海仅见鲳属(Pampus)鱼类分布,而低鳍鲳属(Peprilus)和真鲳属(Stromateus)则分布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海南、广西和广东水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南鲳”进行物种鉴定,同时下载该物种的COⅠ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纠正GenBank中的错误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南鲳”学名实为中间低鳍鲳(Peprilus medius),为冰冻进口货品,在我国沿海无该物种的分布报道,其与国内已知的6种鲳属鱼类在鳃耙、背鳍、臀鳍等外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COⅠ基因水平上与鲳属鱼类遗传距离为0.138,分化于中新世晚期。本研究可为水产品市场种类鉴定提供借鉴,也为鲳科鱼类的研究和海洋鱼类分类学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物种扩张
系统进化
鲳科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连屿海域表层海水及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估
被引量:
10
1
作者
贺仕昌
蔚广鑫
王德鸿
陈海南
陈巧弟
机构
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福建
海洋
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
海口
海洋
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6-252,共7页
基金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基金资助项目(1665)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QN381)。
文摘
为研究七连屿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年8月在七连屿海域布设20个采样站位,共采集到22个表层海水样品及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As、Hg)的含量,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相关性分析对水质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研究,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沉积物质量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七连屿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CZn>CPb>CAs>CCr>CCu>CCd>CHg,部分站位海水铅含量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是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该调查海域表层海水属于清洁型;海水中Zn-As、Cr-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两组元素存在明显异源性;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仅存在轻微生态风险。
关键词
海洋化学
重金属
海水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七连屿
Keywords
marine chemistry
heavy metal
seawater
surface sediments
ecological risk
Qilianyu Island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吕洪刚
王海燕
姜亦飞
陈海南
乔然
王彰贵
机构
国家
海洋
环境
预报
中心
国家
海洋
环境
预报
中心
海洋
灾害预报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局
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30,共10页
基金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603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C19B08)
海洋公益专项(20120518-2)
文摘
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温室气体。大气中过量CO2被海水吸收后将改变海水中碳酸盐体系的组成,造成海水酸化,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本文采用局部近似回归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西沙海洋大气CO2浓度连续监测数据进行筛分,得到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结果表明,西沙大气CO2区域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4个季节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日变化均表现为白天低、夜晚高,最高值405.39×10-6(体积比),最低值399.12×10-6(体积比)。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夏季和秋季低。CO2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013年12月,为406.22×10-6(体积比),最低值出现在2014年9月,为398.68×10-6(体积比)。西沙大气CO2区域本底浓度日变化主要受本区域日照和温度控制。季节变化主要控制因素是南海季风和大气环流,南海尤其是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和海洋对大气CO2的源/汇调节作用。
关键词
西沙
南海
大气CO2
本底浓度
Keywords
Xisha
South China Sea
th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分类号
P734.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永兴岛大气CH_(4)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姜亦飞
王先桥
王海燕
许宇山
吕洪刚
机构
国家
海洋
环境
预报
中心
国家
海洋
环境
预报
中心
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054-5059,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403306)。
文摘
依托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基于激光大气温室气体分析仪(GLA331-GGA),搭建了一套全自动、连续、高精度观测大气CH_(4)的观测系统.通过气团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局部近似回归法),对西沙永兴岛区域2013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数据筛分和分析.结果显示:西沙海域大气CH_(4)季节变化与北半球大气本底变化状况类似,冬季高、夏季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9×10^(-9),年平均季节振幅为81.1×10^(-9);其日变化呈现中午低、凌晨高的单周期正弦变化特征;该区域风场数据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季风是影响该区域CH_(4)浓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大气CH_(4)
区域本底
永兴岛
Keywords
atmospheric methane
regional background
Yongxing Island
分类号
X5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
1
4
作者
刘晓红
石军
机构
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国家海洋局
海口
海洋
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31,共9页
基金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基金项目(180239)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QN381)资助。
文摘
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红海束毛藻(T.erythraeum)和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ata)等,秋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5.27±6.14)×10^(7) cells/L]显著高于秋季[(1.56±1.40)×10^(5)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亚硝酸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冬秋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5、0.71、1.36和3.28、0.75、1.77。因此,宣德群岛海域冬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物种较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关键词
西沙宣德群岛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群落结构
Keywords
Xuande Islands of Xisha
Phytoplankton
Environmental factor
Community structure
分类号
Q948.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探讨“南鲳”物种有效性
5
作者
李渊
王浩展
蔡紫紫
刘成
刘世刚
张然
林龙山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
三
海洋
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0-316,共7页
基金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资助项目(GASI-02-SCS-YDsum/spr/aut)。
文摘
众所周知鲳科鱼类均为重要的经济种类,在中国沿海仅见鲳属(Pampus)鱼类分布,而低鳍鲳属(Peprilus)和真鲳属(Stromateus)则分布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海南、广西和广东水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南鲳”进行物种鉴定,同时下载该物种的COⅠ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纠正GenBank中的错误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南鲳”学名实为中间低鳍鲳(Peprilus medius),为冰冻进口货品,在我国沿海无该物种的分布报道,其与国内已知的6种鲳属鱼类在鳃耙、背鳍、臀鳍等外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COⅠ基因水平上与鲳属鱼类遗传距离为0.138,分化于中新世晚期。本研究可为水产品市场种类鉴定提供借鉴,也为鲳科鱼类的研究和海洋鱼类分类学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物种扩张
系统进化
鲳科
DNA条形码
Keywords
marine biology
species expansion
phylogeny
Stromateidae species
DNA barcoding
分类号
P735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七连屿海域表层海水及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估
贺仕昌
蔚广鑫
王德鸿
陈海南
陈巧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吕洪刚
王海燕
姜亦飞
陈海南
乔然
王彰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永兴岛大气CH_(4)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姜亦飞
王先桥
王海燕
许宇山
吕洪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刘晓红
石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基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探讨“南鲳”物种有效性
李渊
王浩展
蔡紫紫
刘成
刘世刚
张然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