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成组技术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令品 谢春刚 +1 位作者 苗超 楚树坡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8-61,65,共5页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MED)是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一种热法海水淡化方法,但由于MED装置的零部件种类、数量多,且大部分为非标准件,因此装置的设计和加工的工作量大。文中通过分析MED装置零部件的结构特征,应用成组技术对其进行结构优化,使相...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MED)是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一种热法海水淡化方法,但由于MED装置的零部件种类、数量多,且大部分为非标准件,因此装置的设计和加工的工作量大。文中通过分析MED装置零部件的结构特征,应用成组技术对其进行结构优化,使相似性零件的结构、尺寸等特征参数具有统一性,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加工效率,进一步减少了装置的制造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MED装置 成组技术 分类编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脱硫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关毅鹏 李晓明 +3 位作者 张召才 刘国昌 郭春刚 陈颖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44,共5页
海水脱硫具有经济优势,适合沿海电厂烟气脱硫。对海水脱硫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膜气体吸收海水脱硫工艺、脱硫海水恢复系统、填料和填料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介绍,并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方面对海水脱硫、膜法海水脱硫... 海水脱硫具有经济优势,适合沿海电厂烟气脱硫。对海水脱硫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膜气体吸收海水脱硫工艺、脱硫海水恢复系统、填料和填料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介绍,并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方面对海水脱硫、膜法海水脱硫及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进行了性能比较,提出我国海水脱硫技术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脱硫 燃煤电厂 膜气体吸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吸收法海水烟气脱硫中试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关毅鹏 刘国昌 +4 位作者 张召才 郭春刚 李晓明 李浩 陈颖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错流式气液膜接触器及其膜吸收法烟气脱硫中试装置,以原海水作为吸收剂,针对火电厂燃煤机组排放的实际烟气,开展了烟气处理量为1 000Nm3/h的膜法海水脱硫中试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海水和烟气流量、烟气SO2浓度对脱硫效率... 利用自行研制的错流式气液膜接触器及其膜吸收法烟气脱硫中试装置,以原海水作为吸收剂,针对火电厂燃煤机组排放的实际烟气,开展了烟气处理量为1 000Nm3/h的膜法海水脱硫中试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海水和烟气流量、烟气SO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开展了中试装置稳定运行试验、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膜吸收法海水烟气脱硫技术经济优势明显,环境友好,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吸收 膜接触器 海水烟气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海水膜法曝气恢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颖 郭春刚 +3 位作者 刘国昌 张召才 关毅鹏 李晓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1,共5页
分别以空气和纯氧为曝气气源,采用自制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为核心的曝气工艺装置,系统地考察脱硫海水初始pH、稀释体积比、曝气时间及纯氧曝气等因素对脱硫海水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空气为曝气气源,处理pH在2.70~5.20的脱硫... 分别以空气和纯氧为曝气气源,采用自制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为核心的曝气工艺装置,系统地考察脱硫海水初始pH、稀释体积比、曝气时间及纯氧曝气等因素对脱硫海水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空气为曝气气源,处理pH在2.70~5.20的脱硫海水,在曝气气水体积比为1/2~1/1、稀释体积比为3/1~5/1的工艺条件下,曝气时间为20 s,即可使脱硫海水水质指标迅速恢复,达标排放;应用纯氧曝气,相同工艺条件下,脱硫海水恢复效果优于空气曝气。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膜法曝气工艺用于处理沿海电厂海水烟气脱硫系统排放海水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法 脱硫海水恢复 PH DO含量 曝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吸收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关毅鹏 陈颖 +4 位作者 张召才 刘国昌 郭春刚 李浩 李晓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错流式气-液膜接触器,以NaClO2海水溶液为吸收液,分别以NaHCO3/Ca(OH)2/Ca(ClO)2为添加剂,对电厂燃煤烟气开展膜吸收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现场试验研究.考察了吸收液流量、浓度、活化时间、初始pH以及烟气流量、SO2浓... 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错流式气-液膜接触器,以NaClO2海水溶液为吸收液,分别以NaHCO3/Ca(OH)2/Ca(ClO)2为添加剂,对电厂燃煤烟气开展膜吸收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现场试验研究.考察了吸收液流量、浓度、活化时间、初始pH以及烟气流量、SO2浓度等因素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增大吸收液流量和浓度,NOx和SO2脱除率升高;延长吸收液活化时间,增大烟气流量,脱硫脱硝率略有降低;吸收液初始pH升高,脱硫率几乎不变,而脱硝率却略有降低;随着SO2浓度增大,脱硝率出现极值点;另外,添加剂NaHCO3/Ca(OH)2/Ca(ClO)2对NaClO2氧化吸收NOx和SO2均有增强作用.采用膜气体吸收技术,可实现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气-液膜接触器 膜气体吸收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膜接触器结构优化及其传质性能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陈颖 关毅鹏 +3 位作者 郭春刚 张召才 刘国昌 李晓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58,共7页
以海水作为吸收剂,采用模拟烟气,对气-液膜接触器进行传质性能评价试验,考察其工艺结构参数、气液介质流动速率及方式、气液压差、烟气SO2浓度等因素对传质系数、脱硫率及膜效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气相压力较低情况下,气液流速、气液压... 以海水作为吸收剂,采用模拟烟气,对气-液膜接触器进行传质性能评价试验,考察其工艺结构参数、气液介质流动速率及方式、气液压差、烟气SO2浓度等因素对传质系数、脱硫率及膜效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气相压力较低情况下,气液流速、气液压差对总气相传质系数影响明显,而烟气SO2浓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适当提高膜接触器的填充密度,增加膜吸收级数,采用错流模式的气液流动方式,均可改善烟气流场分布,增大有效传质面积,提高膜效用.与传统吸收塔相比,新型膜气体吸收装置的气液两相独立控制,可灵活应对烟气浓度变化对脱硫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具有低气阻、耐污染、规模可线性放大等优点,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气-液膜接触器 膜气体吸收 海水烟气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馏海水淡化用金属传热材料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齐春华 冯厚军 +2 位作者 邢玉雷 冯建民 徐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5期307-313,共7页
蒸馏淡化是一项重要的海水淡化技术。蒸馏淡化是将海水蒸发后冷凝获得淡水,传热材料在设备安装成本中所占比例达15%~22.5%。要求传热材料耐蚀,传热效率高,强度高和价格适中,优化选材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淡化成本,选材需综合考虑成本... 蒸馏淡化是一项重要的海水淡化技术。蒸馏淡化是将海水蒸发后冷凝获得淡水,传热材料在设备安装成本中所占比例达15%~22.5%。要求传热材料耐蚀,传热效率高,强度高和价格适中,优化选材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淡化成本,选材需综合考虑成本、使用寿命和导热效率。铜合金和钛合金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流材料,多级闪蒸传热材料多采用铜合金管,低温多效蒸馏则采用钛合金管与铝黄铜管组合。开发新型传热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和海水淡化成本是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新开发的铝合金和超级不锈钢与传统材料相比,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价格更低,有望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和淡化成本。综述了国内外应用于蒸馏海水淡化的金属传热材料,包括钛合金、铜合金、铝合金和不锈钢,从材料的耐蚀性、传热效率、成本和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简单介绍了新型有机高分子传热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金属材料 传热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中空纤维支撑液膜提溴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来波 吴丹 +3 位作者 蔡荣华 路绍琰 张雨山 张慧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3,17,共4页
以聚丙烯为膜材料、煤油为有机溶剂构成支撑液膜体系,研究了工艺条件对提溴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甲酸钠的浓度为0.1 mol/L时吸收效果较好;脱溴效率和传质系数均随原料液pH的增大而明显下降;原料液流量和吸收液流量越大,传质... 以聚丙烯为膜材料、煤油为有机溶剂构成支撑液膜体系,研究了工艺条件对提溴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甲酸钠的浓度为0.1 mol/L时吸收效果较好;脱溴效率和传质系数均随原料液pH的增大而明显下降;原料液流量和吸收液流量越大,传质系数增大,脱溴率升高,在原料液体积流量达到80 L/h时,传质系数稳定在3.0×10-6m/s;原料液温度升高,溴在煤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升高,传质速度加快,脱溴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溴 聚丙烯中空纤维支撑液膜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熔剂工艺制备硼酸镁(Mg_2B_2O_5)晶须的扩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俐聪 王玉琪 +2 位作者 张雨山 黄西平 张家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4-96,共3页
对以六水氯化镁、硼酸、氢氧化钠为原料,氯化钠为助熔剂制备硼酸镁(Mg2B2O5)晶须的工艺进行了百吨级扩试。研究了温度、硼镁比例、助熔剂含量等对晶须组成和形貌的影响。应用容量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以及颗粒统计系... 对以六水氯化镁、硼酸、氢氧化钠为原料,氯化钠为助熔剂制备硼酸镁(Mg2B2O5)晶须的工艺进行了百吨级扩试。研究了温度、硼镁比例、助熔剂含量等对晶须组成和形貌的影响。应用容量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以及颗粒统计系统对制备的晶须进行了检测和表征。通过工艺优化得到了硼酸镁晶须的最佳合成条件:温度为880℃,硼镁的最佳摩尔比为1.4、助熔剂与镁的最佳摩尔比为3.0。XRD分析表明制备的产品为单一相三斜结构硼酸镁(Mg2B2O5);SEM电镜分析表明制备的晶须形貌规整,无团聚;颗粒统计系统分析表明直径在1~5μm之间的晶须占统计总数的96.36%,长度在40~60μm之间的晶须占统计总数的69.25%。该扩试的完成为推动硼酸镁晶须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熔剂 硼酸镁晶须 扩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条件对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组成和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路绍琰 李先国 +4 位作者 王俐聪 张慧峰 吴丹 黄西平 张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7-862,共6页
以六水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水热法合成出了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晶须。利用XRD、SEM、TG、FT-IR对产物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氯化镁浓度和一定氨水... 以六水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水热法合成出了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晶须。利用XRD、SEM、TG、FT-IR对产物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氯化镁浓度和一定氨水滴加量的条件下产物为厚度20~50 nm,具有规则形状的纳米六方片层及其组合玫瑰花球结构的氢氧化镁,增大氯化镁溶液浓度同时减小氨水滴加量产物为直径0.5μm、长度200μm的碱式氯化镁单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氢氧化镁 碱式氯化镁 六方片层 玫瑰花球 晶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水热合成及生长机理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路绍琰 马来波 +5 位作者 王俐聪 骆碧君 张亚南 王玉琪 王亮 黄西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0-175 186,186,共7页
以六水氯化镁、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碱式氯化镁晶须[9Mg(OH)_2·MgCl_2·5H_2,basic magnesium chloride,BMC],并分析了镁离子浓度、镁离子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R、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晶体制备的影响。用场发射扫描... 以六水氯化镁、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碱式氯化镁晶须[9Mg(OH)_2·MgCl_2·5H_2,basic magnesium chloride,BMC],并分析了镁离子浓度、镁离子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R、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晶体制备的影响。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选区衍射等对产物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80℃反应6h合成的BMC晶须长度为150μm以上,直径在0.5~1μm,长径比为150~400;BMC的生长实质上是以负离子配位多面体[Mg-(OH)_4]^(2-)及[Mg-Cl_4]^(2-)为生长结构基元,不同的晶体取向和叠合速度而形成的晶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式氯化镁 晶须 水热合成 负离子配位多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纺丝液流变性及其中空纤维膜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召才 郭春刚 +1 位作者 李浩 吕经烈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24,共3页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原料,磷酸三乙酯(TEP)为稀释剂,纳米Al2O3为添加剂,采用旋转黏度计,探讨了纳米Al2O3和PVDF结晶对纺丝液的流变性与可纺性的影响,并对纺制的PVDF中空纤维膜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PVDF/TEP/Al2O3体系属于切力变...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原料,磷酸三乙酯(TEP)为稀释剂,纳米Al2O3为添加剂,采用旋转黏度计,探讨了纳米Al2O3和PVDF结晶对纺丝液的流变性与可纺性的影响,并对纺制的PVDF中空纤维膜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PVDF/TEP/Al2O3体系属于切力变稀流体,在添加剂质量分数为1.5%时,非牛顿性变弱,结构化程度最低,可纺性最好;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PVDF结晶会促使纺丝液黏度急剧上升;采用热致相分离法纺制PVDF中空纤维膜微孔结构均匀一致,孔径分布窄,平均孔径19.3nm,孔隙率60.6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流变性能 二氧化二铝 热致相分离 中空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