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治理论坛“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2016年10月20日,国家治理论坛“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2016年10月20日,国家治理论坛“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德州农工大学布什政策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政策咨询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大,共同探讨治理创新和发展的前沿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创新 国家治理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自主: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以国家自主性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霞 王彩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4,共5页
中国过去30多年所创造的经济持续增长奇迹与中国独特的央地模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地方自主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命题,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经济剩余分享者和政治权力竞争者的双重... 中国过去30多年所创造的经济持续增长奇迹与中国独特的央地模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地方自主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命题,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经济剩余分享者和政治权力竞争者的双重身份构成中国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内在驱动力。伴随着分权化改革,市场机制的引入促使地方政府从一种封闭性自主向约束性自主转变,而这种受市场引导和中央适度控制的约束性自主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但经济绩效导向的片面发展主义和地方自主性失衡附带的社会代价提醒我们,必须考虑地方自主性的限度问题。国家要改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组合,实现政府与社会互相塑造的嵌入式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地方自主性 社会自主性 分权 嵌入式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体系的功能建构 被引量:32
3
作者 马雪松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41,共7页
制度建设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发挥着衔接和支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良性运作的根本功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功能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资源汲取与利益分配、关系协调与国家稳定... 制度建设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发挥着衔接和支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良性运作的根本功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功能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资源汲取与利益分配、关系协调与国家稳定三个方面。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系统有效渗透并充分汲取所需资源,在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成员生活改善与利益关系均衡,从而巩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制度化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功能 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共卫生的治理变革:国家-市场-社会的再平衡 被引量:27
4
作者 顾昕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192,共13页
公共卫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世界各国的情形一样,行政机制在中国公共卫生的治理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与发达国家不一样,行政机制的主导性抑制了市场机制和社群机制发挥应有作用的空间。等级化行政协调机制导致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世界各国的情形一样,行政机制在中国公共卫生的治理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与发达国家不一样,行政机制的主导性抑制了市场机制和社群机制发挥应有作用的空间。等级化行政协调机制导致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等化。纵向协调的主宰致使横向协调低效,导致相当多的边界性服务或新兴服务供给不足。对于众多免费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来说,自上而下设立的激励机制经常失灵,导致这类服务的供给不足或质量不高(即形式主义盛行)。政府通过建立大型官僚等级组织以大包大揽的方式直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并不一定是行政机制的最优运行模式。只有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自身的改革,优化行政机制的运作模式,拓展市场机制的运作空间,引入社群机制的运作框架,推动多种多样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公共卫生的治理变革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 治理变革 行政机制 市场机制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与国家治理 被引量:20
5
作者 燕继荣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8,共14页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讨论的热点概念,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国家治理"概念更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现代化研究"为背景,引用国家理论和...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讨论的热点概念,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国家治理"概念更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现代化研究"为背景,引用国家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现代国家"的概念,试图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并从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国际政治意义上实现领土和治权统一的国家;二是政治发展意义上确立法治和民主问责制度的国家。中国在第一种意义上很早就成为了"现代国家",但在第二种意义上,仍然面临艰巨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二种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建设,贯彻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和均等化原则,着力于国家基础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现代化 国家治理 现代国家 政治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维度与面向 被引量:22
6
作者 何增科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44-48,共5页
把国家与治理放在一起,尤其是把政府与治理放在一起,是中国的一种创造。在这种中国式的创造中,既吸收了一般治理概念的内核,同时也吸收了公司治理的关切。中央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论断,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次... 把国家与治理放在一起,尤其是把政府与治理放在一起,是中国的一种创造。在这种中国式的创造中,既吸收了一般治理概念的内核,同时也吸收了公司治理的关切。中央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论断,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深化了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内容,也是应当深入开掘的历史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政府治理 中国式创造 理论创新 现代化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专项治理到制度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实践逻辑与战略选择 被引量:16
7
作者 殷冬水 邢轶凡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100,共7页
专项治理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专项治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专项治理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与制度治理相冲突,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发挥制度治理... 专项治理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专项治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专项治理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与制度治理相冲突,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发挥制度治理的作用。为此,要提高国家对制度治理重要性的重视,为治理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提供政治空间,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制度治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制度落实来推动专项治理向制度治理的转变,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项治理 制度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府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型政策工具如何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资源拼凑的中介效应与创新动力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郑烨 吴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6-116,共11页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型政策工具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但是,信息型政策工具是否以及如何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学界对此研究较少。以国内446家科技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信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型政策工具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但是,信息型政策工具是否以及如何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学界对此研究较少。以国内446家科技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信息型政策工具对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信息型政策工具会对中小企业资源拼凑(探索式资源拼凑、利用式资源拼凑)及企业持续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在信息型政策工具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相较于利用式资源拼凑,探索式资源拼凑的中介效应更强;创新动力显著正向调节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之间的关系,且创新动力在利用式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型政策工具 资源拼凑 持续创新 中小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国现代变革的成功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殷冬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I0002,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愿景引领型现代化,呈现愿景引领驱动的显著特征。愿景生产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性、世俗性、务实性、整体性和行动导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发挥着引领与指引、动员与激励... 中国式现代化是愿景引领型现代化,呈现愿景引领驱动的显著特征。愿景生产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性、世俗性、务实性、整体性和行动导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发挥着引领与指引、动员与激励、整合与聚焦、反省与变革的功能。从政治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善于用愿景规划的方式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将愿景的生产、传播和执行三个关键环节贯通起来,实现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领导权 中国式现代化愿景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发展的中国逻辑——中国共产党发展观视角的新解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冬水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53,215,共15页
国家是引领和推动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国家发展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学界对当代中国这一超大规模国家发展研究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经验事实,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理论范式更具解释力。当代... 国家是引领和推动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国家发展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学界对当代中国这一超大规模国家发展研究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经验事实,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理论范式更具解释力。当代中国发展可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这一视角来解释。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中,促进发展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党和政府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将促进发展作为其工作重心,创新和优化国家的发展理念,发挥国家规划、举国体制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国家治理促进国家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之所以能引领当代中国发展,是因为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倡导国家引领驱动发展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是行动主义的、务实主义的、与时代同行的。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有效地解释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观念逻辑,为破解当代中国发展之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发展观 当代中国 国家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管服”改革、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烨 王艺伟 鲍徐涵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共14页
“放管服”改革是促进企业减负松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学界在“放管服”改革如何影响企业持续创新方面缺乏研究探讨。本文以国内441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理论构建并实证检验了“放管服”改革对中小企... “放管服”改革是促进企业减负松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学界在“放管服”改革如何影响企业持续创新方面缺乏研究探讨。本文以国内441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理论构建并实证检验了“放管服”改革对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放管服”改革及三个维度(简政放权、政府监管、公共服务)皆对中小企业资源拼凑及中小企业持续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公共服务对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政府监管对资源拼凑的促进作用更显著;②资源拼凑在“放管服”改革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探索式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比利用式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更显著;③进一步分析表明,“放管服”改革的影响效果在不同行业、不同年份及不同区域的企业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凝练了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管服”改革 企业持续创新 资源拼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礼制对中国传统文明秩序的构建
12
作者 薛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187,I0004,I0005,共11页
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创造了符合中国地理历史特征的政治传统与社会秩序。商周与秦汉两个时期开创了适应农业社会的“大一统”格局,周秦礼制在事功、疆域和物质文明上为统一国家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思想文化基础。几千年来,各民族... 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创造了符合中国地理历史特征的政治传统与社会秩序。商周与秦汉两个时期开创了适应农业社会的“大一统”格局,周秦礼制在事功、疆域和物质文明上为统一国家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思想文化基础。几千年来,各民族政权继承与发展汉“礼”,各朝礼制在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引导下推行教化,于不断变革完善之中逐步构建起尊卑有序的共同体秩序,并由于礼义文化对社会伦理关系的全方位塑造而闪烁着文明的光辉。相较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华文明显现的延续性特征得益于各朝重视通过官方修典来总结兴衰治乱的智慧经验,通过构建中央集权体制来实现对天下土地与人口资源的全面掌控,以及宗法体系形成的集体主义传统和“家国一体”的整体秩序观。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礼制中以长幼亲疏为基础的人伦法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礼制 共同体 中央集权 文明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度与指向: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研究——基于中央科技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郑烨 吴昊 孟凡蓉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3,共12页
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变化及其分配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学界缺乏对此问题的深入探索。本文主要采用ROSTCM 6.0软件对1983—2019年中央科技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总结提炼了此时期内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变化及其分配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学界缺乏对此问题的深入探索。本文主要采用ROSTCM 6.0软件对1983—2019年中央科技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总结提炼了此时期内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强度与指向变化。结果表明:①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强度经历了从“波动上升”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②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施政重心经历了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变化历程,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认知以及需求存在差异,中央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认知也在不断深化。③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指向发生了明显转移,技术发展实现了从“重引进学习”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型,制度建设则朝着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方向转变,体现了政府在“瘦身”的同时,为企业创新发展“放水养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支持 企业创新 政府注意力 科技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基于国家象征视角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47
14
作者 殷冬水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81,共8页
在政治生活中,象征符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创造国家认同的一种文化资源,国家象征是不可或缺的。国家象征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媒介,也为国家认同建构划定了边界,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现代国家赋予国家象征无可比拟的神圣性、... 在政治生活中,象征符号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创造国家认同的一种文化资源,国家象征是不可或缺的。国家象征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媒介,也为国家认同建构划定了边界,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现代国家赋予国家象征无可比拟的神圣性、权威性、渗透性,并依赖这些属性创造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在现代国家,国家象征的表达是法治化的、仪式化的和技术化的,这使得国家象征被内化成国家认同建构的一种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象征 国家认同 文化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政与大一统国家:国家韧性形成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周光辉 赵德昊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3,共9页
大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 大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统称为荒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荒政。成功的备荒救灾不仅以大一统国家为前提,荒政也是中国国家韧性的塑造机制。荒政实践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强化了王朝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推进了国家官僚组织建设,规避了中央政府基层控制权的旁落,巩固了普通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支持。荒政还为大一统国家的重建提供了心理基础、历史共识、制度遗产和基础设施。从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形成的国家韧性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政 大一统国家 国家韧性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如何塑造、巩固和强化现代国家认同 被引量:13
16
作者 林奇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6-73,159,共8页
共同体是指那种经历持久共同生活、具有传统的自然感情、紧密相连的人群通过密切交往形成的有机集合体。共同体天然排斥隔阂,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有效化解区隔,还能为内部民族有效建构国家认同提供动力。国家认同的实质是建构民族... 共同体是指那种经历持久共同生活、具有传统的自然感情、紧密相连的人群通过密切交往形成的有机集合体。共同体天然排斥隔阂,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有效化解区隔,还能为内部民族有效建构国家认同提供动力。国家认同的实质是建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使领土内的所有民族都产生归属于政治共同体的心理感觉。共同体意识包括基于历史的相互承认和基于主观感觉的紧密联系性等两个层面。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族群间倡导以包容、团结和发展为特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不失为一种消除族群隔阂和族群疏离现象、化解竞争性民族主义和次生民族国家建构认同性危机的重要策略。以命运共同体建构现代国家认同,既要超越多元主义认同建构策略只重视包容和多元价值的局限,又要克服超民族认同策略中"轻理解、重共识"的一体化认识偏差。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倡导基于平等和理解的包容性承认,更应体现基于一体化团结和发展的紧密联系性价值追求。"多元一体化"是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原则,多元不仅包括国家应认真对待个体的权利多元性的利益诉求,更应包括对内部族群的多元文化权利给予合理而充分的回应;一体化是要在尊重族群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族群间交流和融合使多元认同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交叉性价值共识,进而呈现出明显的国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认同性危机 命运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的规范之维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光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3-65,共3页
主持人语:国家认同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后发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国家认同危机的风险。在政治学意义上,国家认同是公民个体或内部族群拥有的一种"主观的或内在化的、从属于某个(民族)国家的心... 主持人语:国家认同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后发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国家认同危机的风险。在政治学意义上,国家认同是公民个体或内部族群拥有的一种"主观的或内在化的、从属于某个(民族)国家的心灵感受","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多民族国家 认同危机 社会心理基础 国家象征 文化多元性 心灵感受 建构策略 命运共同体 内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设:符号系统政治功能的转向 被引量:13
18
作者 薛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29,38,156,157,共12页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至近代,国家成为世界主要主权单位。传统帝国的等级秩序逐渐解体,确立了主权原则的现代国家不再以开疆拓土为使命,而是必须将重心放在国家建设上来,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相应地,曾经创造了王权统治神话的政治符号体...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至近代,国家成为世界主要主权单位。传统帝国的等级秩序逐渐解体,确立了主权原则的现代国家不再以开疆拓土为使命,而是必须将重心放在国家建设上来,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相应地,曾经创造了王权统治神话的政治符号体系的任务也不再是维护等级专制,而是作为上层建筑内容之一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构建国家认同、助力国家治理、实现社会整合等使命。针对现代国家需要完成的合法性建设、共同体意识建设、国家能力建设和权力关系建设等任务,符号体系的政治功能从神化转向象征、从区分转向整合、从控制转向治理、从支配转向动员。政治符号功能四个方面的转向也体现了当今世界各国面对国际竞争推进社会发展实现全球治理的主题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符号 国家建设 国家治理 社会整合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安全网到社会风险管理:社会保护视野中社会救助的创新 被引量:9
19
作者 顾昕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127,共10页
市场机制发育和社会保护建设,在转型国家中至关重要。社会救助,由于其目标定位依据选择性原则,其功能在于拾遗补缺,其后果常造成羞辱效应和社会排斥,长期以来在社会保护体系中边缘化。在全球性福利国家转型的浪潮中,社会保护的取向发生... 市场机制发育和社会保护建设,在转型国家中至关重要。社会救助,由于其目标定位依据选择性原则,其功能在于拾遗补缺,其后果常造成羞辱效应和社会排斥,长期以来在社会保护体系中边缘化。在全球性福利国家转型的浪潮中,社会保护的取向发生了深刻转变,形成了积极社会政策的框架,强调必须超越收入保障,转变为积极的能力建设。随着整个社会保护体系向积极干预主义的转型,社会救助有了新的定位,从仅具有保护性的社会安全网转变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利器。社会救助项目,无论其目标定位人群是长期失业者、抚养儿童的家庭、弱势人群还是老年人,都纳入了能力建设的积极内容,以帮助受益者摆脱福利依赖,跳出福利陷阱,参与劳动市场,融入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助 社会保护 社会安全网 社会风险管理 积极社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均衡机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雪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8,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中国社会也随之出现了社会利益、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中国社会也随之出现了社会利益、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具有凝聚改革共识与化解深层性阻碍的作用,基于现代国家建设的视角考察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及其均衡机制构建,有利于从历史进程和学理背景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揭示其价值意蕴与内在机理。通过考察当代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失衡的具体表现和现实背景,可以从政治权力及利益分配的双重逻辑分析失衡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构建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均衡机制,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改革与发展、增长与共享、差异与平衡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均衡机制 现代国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