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蟾蜍出血性疾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分析
1
作者 田祥 樊炎昌 +1 位作者 姜鹏 吕利群 《科学养鱼》 2024年第3期56-57,共2页
蟾蜍科动物在世界范围内有13属、约300种,我国主要存在12种;蟾蜍属动物有200多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分布的种类主要为大蟾蜍华西亚种、大蟾蜍中华亚种及黑眶蟾蜍。本研究拟以中华大蟾蜍(俗称“蟾蜍”)为研究对象,其在我国的分布比... 蟾蜍科动物在世界范围内有13属、约300种,我国主要存在12种;蟾蜍属动物有200多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分布的种类主要为大蟾蜍华西亚种、大蟾蜍中华亚种及黑眶蟾蜍。本研究拟以中华大蟾蜍(俗称“蟾蜍”)为研究对象,其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在我国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南均有栖息地,国外则在朝鲜、俄罗斯等国家有分布。蟾蜍养殖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类似,诱发病害的原因大多数为高密度养殖模式,这同样也是阻碍蟾蜍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养殖 水产养殖动物 诱发病害 出血性疾病 病原鉴定 蟾蜍 抗生素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种中草药对3种鲟源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移斌 曹海鹏 +4 位作者 夏永涛 杨婷 赵蕾 胡鲲 杨先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84,共5页
采用平板打孔法在观察了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3种鲟源病原菌对41种中草药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中... 采用平板打孔法在观察了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3种鲟源病原菌对41种中草药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中草药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对乌梅、石榴皮、地榆、杞子等均高度敏感,对杜仲、柴胡、丹参、熟地黄等均中度敏感,对麦冬、当归、胖大海、玉竹均不敏感。此外,乌梅、石榴皮、地榆、杞子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81 mg/mL和15.625 mg/mL、15.625 mg/mL和31.25 mg/mL、15.625 mg/mL和31.25 mg/mL以及15.625 mg/mL和31.25 mg/mL,而杜仲、柴胡、丹参、熟地黄等中度敏感中草药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分别高于31.25 mg/mL和62.5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Acipenser sp.) 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 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中草药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原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宗英 张一柳 +4 位作者 胡鲲 刘力硕 蔡红桂 张凤翔 杨先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病因,对病蟹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病原生物分离、回接攻毒及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同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健康蟹为对照,对病蟹的不同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病原分析未见致病性生物... 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病因,对病蟹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病原生物分离、回接攻毒及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同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健康蟹为对照,对病蟹的不同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病原分析未见致病性生物;病蟹的鳃、肌肉和肝胰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的病理特征为鳃组织增厚,鳃腔增大,血细胞增多,细胞核边缘化;肝胰腺组织中单层上皮细胞空泡化,并出现转运泡,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细胞排列紊乱,转运泡和空泡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且转运泡内内容物增多,更甚者肝小管基膜破裂、内容物外流,细胞核解体,肝细胞出现坏死;肌细胞的病变特征主要是肌丝松弛变性、细胞核固缩深染。病原学研究和发病情况调查表明该病为非生物性疾病,依据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发病原因,将该病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病原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在改善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洪徐鹏 段燕君 +3 位作者 周佳楠 初梦琪 陈绍坚 许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2期7431-7434,共4页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在改善水质、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促进生长、减少病害发生等方面均有应用。微生态制剂高效、环保、无毒副作用,符合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益生元...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在改善水质、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促进生长、减少病害发生等方面均有应用。微生态制剂高效、环保、无毒副作用,符合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等在改善水产动物免疫力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微生态制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应用 水产养殖动物 免疫力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源病原菌HD0824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移斌 刘洋 +2 位作者 夏永涛 杨先乐 艾晓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39-1244,共6页
【目的】对患病西伯利亚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为鲟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HD0824,该菌株具有高致病性,能使小白鼠24 h内死亡。经过人工感染,... 【目的】对患病西伯利亚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为鲟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HD0824,该菌株具有高致病性,能使小白鼠24 h内死亡。经过人工感染,感染用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表明菌株HD0824为鲟鱼此病病原。【结果】菌株HD0824为革兰氏阴性杆,无芽孢和荚膜,在兔血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蛋白酶活性很强。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菌株HD082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源性达99%。此外,分离菌株HD0824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中度敏感。【结论】分离菌株HD0824是西伯利亚鲟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鉴定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体外抑菌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4 位作者 陈新 邱军强 曹海鹏 胡鲲 杨先乐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2-915,921,共5页
为了筛选高效的消毒剂用于防治鲟细菌性疾病,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8mg/L,MBC为8—16mg/L,戊二醛、... 为了筛选高效的消毒剂用于防治鲟细菌性疾病,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8mg/L,MBC为8—16mg/L,戊二醛、甲醛、苯扎溴铵、过氧化氢及季铵盐络合碘5种消毒剂抑菌效果中等,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差,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的MBC最大值为2048mg/L。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选择抑菌效果好的消毒剂高铁酸钾进一步研究了鲟4种病原菌随时间和高铁酸钾浓度变化的生长趋势,显示消毒液浓度为5mg/L、9mg/L的消毒液在短时间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病原菌数量同样能在短时间内繁殖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浓度为13mg/L、17mg/L的高铁酸钾消毒液能快速杀灭病原菌,病原菌在较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病原菌全部被杀死。研究对于使用高铁酸钾防治鲟养殖实践中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消毒剂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病毒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司华 江守文 +2 位作者 孙丹 吴智超 陈洁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9-237,共9页
近年来水产养殖生产中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所以对水产动物病毒的深入研究成为水产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测序成本的快速下降,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水产动物病毒鉴定技术逐渐成为水产动物病... 近年来水产养殖生产中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所以对水产动物病毒的深入研究成为水产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测序成本的快速下降,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水产动物病毒鉴定技术逐渐成为水产动物病毒鉴定的主要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水产动物病毒鉴定技术的主要方法,详细综述了鉴定技术的实现流程,评述了几种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水产动物病毒鉴定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水产动物病毒鉴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病毒 宏基因组学 病毒鉴定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检测
8
作者 夏悦婷 余庆 +10 位作者 黄琳 黄静 覃向谋 赵明明 韦冬冬 王浩 凌飞 常彦磊 许伟江 刘明珠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7,共7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配体进行优化及修饰,获得核酸适配体Q5c,并将其与纳米磁珠进行偶联,构建核酸适配体偶联磁性纳米探针(Aptamer magnetic nanobeads,Q5c-MNPs)。利用多病原交叉实验验证Q5c-MNPs对SGIV感染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评价探针的稳定性、灵敏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结果】Q5c-MNPs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的细胞,并在500 nmol/L浓度下孵育时间短至1 min,在4~37℃温度范围内检测性能稳定。检测灵敏度达1×10^(3)个/mL,与RT-qPCR检测灵敏度相当。而本方法检测周期仅需2h,较常规分子检测方法效率显著提升。【结论】成功构建Q5c-MNPs检测体系,该体系兼具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等优势,为开发水产病害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核酸适配体Q5c 纳米磁珠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9
作者 俞军 杨先乐 +2 位作者 陈庆堂 张蕉南 樊海平 《科学养鱼》 2015年第5期67-68,共2页
姜黄素(curcumin)是19世纪70年代首次从姜黄(Curcuma longa L.)中提取的一种相对分子量较低的多酚类化合物。外观为橙黄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醚,易溶于冰醋酸和碱溶液。通常认为,它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 姜黄素(curcumin)是19世纪70年代首次从姜黄(Curcuma longa L.)中提取的一种相对分子量较低的多酚类化合物。外观为橙黄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醚,易溶于冰醋酸和碱溶液。通常认为,它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症等多重生物学功能,且其色泽稳定,几乎无毒,因此,它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被广泛应用。近年来,作为一种绿色天然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在畜禽、水产动物饲料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饲料 绿色天然 医药行业 多酚类化合物 CURCUMA CURCUMIN 饲料添加剂 longa 药理作用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节严防水产动物水霉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军强 王松刚 《科学养鱼》 2017年第12期92-92,共1页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最早发现于1748年,william Arderon报道了英格兰一种名为斜齿鳊的淡水鱼感染水霉的情况,并绘制该病的病症图。后来,水霉病泛指由水霉科一些种属引起鱼及其卵病害的统称。由于水霉菌也能感染蛙类、龟鳖类等其他水...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最早发现于1748年,william Arderon报道了英格兰一种名为斜齿鳊的淡水鱼感染水霉的情况,并绘制该病的病症图。后来,水霉病泛指由水霉科一些种属引起鱼及其卵病害的统称。由于水霉菌也能感染蛙类、龟鳖类等其他水生动物,如今水霉病这个概念的内涵广泛,感染对象包括大部分的经济水生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霉病 水产动物 秋冬季节 WILLIAM 感染对象 水生动物 淡水鱼 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性腺溃烂病病原分离与鉴定一般操作过程
11
作者 杨移斌 邱军强 +1 位作者 夏永涛 杨先乐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57,共2页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 rmes)、鲟科(Acipenser idae)、鲟属(Acip enser),为软骨硬鳞鱼,分布于西伯利亚河流和湖泊。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操作过程 病原分离 溃烂病 鉴定 性腺 生长速度 鲟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病原性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4
12
作者 肖艳翼 王斌 +3 位作者 夏永涛 胡利静 胡鲲 杨先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09-1914,共6页
【目的】明确鲟鱼脓包病症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濒死鲟鱼病料中分离病原菌,纯化后进行回归感染试验,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进行病原菌鉴定,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目的】明确鲟鱼脓包病症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濒死鲟鱼病料中分离病原菌,纯化后进行回归感染试验,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进行病原菌鉴定,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鲟鱼的肌肉病灶组织、肠组织和腹水分离获得3株优势菌株(BX0814、BX0815和BX0816),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BX0815菌株为致病菌;结合BX0815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BX0815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BX0815菌株对痢特灵、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多黏霉素、环丙氟哌酸、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头孢噻肟、新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而对万古霉素、阿莫西林、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氨芐西林、青霉素等7种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结论】引起鲟鱼患脓包病症的病原是温和气单胞菌,实际生产中可选用磺胺异噁唑、多黏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头孢噻肟、新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气单胞菌 分离 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蛙腐皮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戚建华 刘韵怡 +4 位作者 童文涛 肖翎 赵祯 宋增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1-469,共9页
【目的】明确浙江嘉善某养殖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并探究益生菌与牛蛙腐皮病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为今后利用益生菌防控牛蛙腐皮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目的】明确浙江嘉善某养殖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并探究益生菌与牛蛙腐皮病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为今后利用益生菌防控牛蛙腐皮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DNA序列扩增,确定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根据药敏试验筛选抗菌药物,并从生物防控的角度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与致病菌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从患病牛蛙的内脏及体表溃烂处共分离获得9株疑似致病菌株,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菌株NWt-2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菌株NWt-2为布韦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ouvetii)。菌株NWt-2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磺胺嘧啶、盐酸林可霉素和盐酸大观林可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浓度为105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紫色杆菌对菌株NWt-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5±0.46和0.97±0.38 mm。【结论】布韦不动杆菌是引起浙江嘉善养殖牛蛙发生腐皮病的致病菌,可选用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进行防治。鉴于枯草芽孢杆菌对布韦不动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当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的情况下,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进行生物防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腐皮病 布韦不动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症病理学诊断及两种病原的检测
14
作者 刘力硕 杨宗英 +1 位作者 胡鲲 杨先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4,共9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肝胰腺坏死症病理特征和发病规律,确定该病临床诊断标准,实验从80只自然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中,选取12只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且病变程度不同的病蟹,解剖检查并采集肝胰腺、鳃、肌肉...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肝胰腺坏死症病理特征和发病规律,确定该病临床诊断标准,实验从80只自然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中,选取12只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且病变程度不同的病蟹,解剖检查并采集肝胰腺、鳃、肌肉三种病灶组织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进行了病原检测实验。剖检结果显示,病蟹体表发黑,肝胰腺有肿大、部分白化、完全白化、坏死萎缩症状,副肢肌肉萎缩,部分个体腮部变黑。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肝小管发生不同程度有规律的病变,患病早期的肝小管上皮细胞增生,中期部分肝小管空泡化,中后期全部肝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最终肝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溶解,认为肝胰腺为该病的主要受损器官,同时可依据肝小管组织病理变化,将该病完整病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命名;鳃组织出现局部充血、水肿、鳃小叶上皮融合等症状,个体差异性较大,未发现规律性病变;副肢肌肉纤维随着肝胰腺病变的恶化而逐步萎缩。病原检测结果,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病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检出率为91.7%和83.3%,微孢子虫在病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3.3%和0%,结果表明:WSSV和微孢子虫分别属于携带和继发性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实验结果倾向于支持非生物因素作为该病致病因子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肝胰腺坏死症 肝胰腺 组织病理 PCR 微孢子虫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姝然 徐嘉楠 +4 位作者 范厚勇 郑跃平 周天琦 张也 许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858,共10页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的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可在38℃最适温度下30min内无干扰地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为10^(3)cfu/mL和100 pg/μL。利用建立的RPA-LFD与普通PCR同时检测杂交鲟鱼处理临床样品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成功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与普通PCR相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为未来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侧向流动试纸条 嗜水气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弧菌,一类被严重低估的噬菌益生菌
16
作者 曹海鹏 何莉 +1 位作者 安健 盖春蕾 《当代水产》 2024年第7期68-69,共2页
噬菌弧菌(Bacteriovorax),又称嗜盐噬菌弧菌,隶属于噬菌弧菌科(Bacteriovoracaceae)。虽然噬菌弧菌在分类地位上与隶属于蛭弧菌科(Bdellovibrionaceae)、蛭弧菌属(Bdellovibrio)的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明显不同,但却... 噬菌弧菌(Bacteriovorax),又称嗜盐噬菌弧菌,隶属于噬菌弧菌科(Bacteriovoracaceae)。虽然噬菌弧菌在分类地位上与隶属于蛭弧菌科(Bdellovibrionaceae)、蛭弧菌属(Bdellovibrio)的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明显不同,但却与噬菌蛭弧菌具有相同的噬菌天性。因此,噬菌弧菌作为一类体积小、运动能力强、能有效裂解革兰氏阴性菌的噬菌益生菌(Ottaviani等,2018),具有噬菌谱广、噬菌活性高、环境适应性强、无毒无害、多重功效等独特优势,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的替代品。本文从噬菌弧菌的噬菌原理入手,概述了噬菌弧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独特优势,以期加深水产从业者对噬菌弧菌的认识,促进噬菌弧菌助力水产养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噬菌蛭弧菌 弧菌科 化学消毒剂 益生菌 环境适应性 绿色低碳 多重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RA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思民 侯泽玮 +5 位作者 刘方幸妍 赵祎晨 尹纪元 徐伟 吕利群 王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5-1914,共10页
为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检测方法,研究利用重组酶介导链置换核酸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RAA)与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系统相结合,构建了GCRV-Ⅱ病毒RAA... 为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检测方法,研究利用重组酶介导链置换核酸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RAA)与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系统相结合,构建了GCRV-Ⅱ病毒RAA结合CRISPR/Cas12a可视化“一步”快速检测方法。首先选择GCRV-Ⅱ毒株间序列保守,不同基因型GCRV间差异明显的s6基因(GQ896337)的保守区设计5对RAA候选引物和2对crRNA,合成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和crRNA组合。其次测试反应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最后建立下层扩增相、上层检测相的“一步法”反应体系。该检测方法在37℃恒温下反应可检测出GCRV-Ⅱ,最低检测限为10^(2) copies/μL。对24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该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高于现行国标PCR法。研究建立的GCRV-Ⅱ检测方法操作便捷、特异性高、灵敏度好、可重复性强、与设备兼容性好、在蓝光灯下可通过肉眼判断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V-Ⅱ RAA CRISPR/Cas12a 现场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笑茹 郑义华 +5 位作者 赵路品 高娃 祁婧婷 吕利群 胡鲲 姜有声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空斑、脱落的细胞病变症状。根据虹彩病毒MCP和ATPas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毒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得到分别为1 367 bp和74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MCP基因扩增片段测序,经BLAST对比及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确定该分离的病毒属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呈正六边形,直径为120~150 nm。用纯化病毒作为抗原免疫小鼠获得抗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7 000;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初步确定3个免疫蛋白。本研究为大黄鱼虹彩病毒纯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并初步分离出免疫蛋白,为该病毒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研究以及疫苗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虹彩病毒 细胞肿大病毒 分离鉴定 病毒纯化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氏柠檬酸杆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姝然 范厚勇 +3 位作者 徐嘉楠 周天琦 许丹 郑跃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49,共9页
为建立一种针对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临床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该菌定居因子基因cfa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并结合琼脂糖... 为建立一种针对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临床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该菌定居因子基因cfa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并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及特异性与灵敏度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弗氏柠檬酸杆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在38℃条件下扩增20 min后,能特异性地检测到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分别为1.5×102 CFU/mL和200 fg/μL,是常规PCR(cfa引物)检测灵敏度(20 pg/μL)的100倍;利用所建立的RPA-LFD法与常规PCR同时检测杂交鲟攻毒试验样本,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弗氏柠檬酸杆菌RPA-LFD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并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该方法可为未来弗氏柠檬酸杆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氏柠檬酸杆菌 快速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侧向流动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军 张思雨 +4 位作者 房迪 苏泽辉 舒锐 雷小婷 胡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 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48、96、192、336、480 h分组织取样检测实验。研究显示: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牛蛙血液中的达峰时间(T_(max))相同为1 h,峰浓度(C_(max))分别为26.592μg/mL、2.256μg/mL;恩诺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脑中的T_(max)均为8 h,C_(max)分别为10.21、13.84、17.52、3.95 mg/kg;环丙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的T_(max)分别为12、8、12 h,C_(max)分别为1.362、20.46、4.07 mg/kg,在脑中未检测出环丙沙星。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吸收迅速,21.90%~40.35%恩诺沙星转化为环丙沙星,与鱼类和甲壳类生物相比,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更易消除;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08.22μg/kg;单剂量10%恩诺沙星粉(20 mg/kg bw)适用于治疗由于嗜水气单胞菌(MIC:0.1μg/mL)患病牛蛙;牛蛙在室温为25℃左右的饲养环境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514.24 h(2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 残留 休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