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全球数据缓存设计与应用
1
作者 顾文静 郭萍 +7 位作者 张来恩 薛蕾 韩鑫强 高峰 何文春 王怀乐 王鹏 王博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0-499,共10页
随着气象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WIS)/全球电信系统(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GTS)架构难以契合未来全球气象数据实时交互需求,2023年气象大会开启... 随着气象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WIS)/全球电信系统(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GTS)架构难以契合未来全球气象数据实时交互需求,2023年气象大会开启以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2.0(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2.0,WIS2.0)取代WIS/GTS的进程,中国气象局向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承诺建设WIS2.0的四大全球服务系统,全球数据缓存(global cache)作为其中之一,负责实时收集汇聚全球数据,并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应用数据主动发现技术,构建高性能、低时延的消息收集传输模型;采用最优路径汇集和基于特征信息的识别清洗技术,实现数据最短时间内的汇聚;构建标准化的主题层次结构,发布全球数据和元数据到达的消息通知,为全球用户提供高吞吐、高并发的数据下载服务。全球数据缓存2024年10月通过WMO测试,2025年业务运行,截至2025年5月从全球82个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2.0节点(简称WIS2节点)获取数据,缓存数据量约为2 TB·d^(-1),支撑全球WIS2节点日平均数据下载次数超过2×10^(6) d^(-1),为中国气象局“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提供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的支撑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MO信息系统 主动发现 全球缓存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设计和实现 被引量:6
2
作者 陈京华 肖文名 +4 位作者 张强 杨和平 张志强 曹磊 陈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作为气象数据资源与行业间数据融合的应用示范,通过构建时空联动的气象大数据应用基础,解决多源气象数据融合应用服务问题。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基于高分辨率气象网格数据空间化处理、长序列海量网格数据任意时空范围... 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作为气象数据资源与行业间数据融合的应用示范,通过构建时空联动的气象大数据应用基础,解决多源气象数据融合应用服务问题。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基于高分辨率气象网格数据空间化处理、长序列海量网格数据任意时空范围检索以及气象数据与三维地形融合服务3项关键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时空数据的统一接入、处理、存储、管理和服务。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整合基础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气象五大数据资源,面向不同气象应用场景,通过动态组合构建专题服务,实现多源数据快速服务和高效应用。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圆满举办等国家重大活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气象预报复盘服务以及气象数据的社会化服务共享提供应用服务保障,在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方面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 大数据 数据服务 地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全球信息系统中心的数据缓存功能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甫棣 姜立鹏 姚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WMO Information System,WIS)是一个支撑全球气象数据交换共享的通用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全球信息系统中心作为WIS的核心功能中心之一,必须缓存最近24 h内的WMO全球交换数据以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服务。为了检查收集... 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WMO Information System,WIS)是一个支撑全球气象数据交换共享的通用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全球信息系统中心作为WIS的核心功能中心之一,必须缓存最近24 h内的WMO全球交换数据以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服务。为了检查收集到的全球交换数据的合法性,需要校验每条数据是否存在与之匹配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信息以关系型数据库方式存储在北京全球信息系统中心中。由于每日接收到的WMO全球交换数据文件个数多且收集时间分布不均,大量频繁的数据库查询操作导致处理性能下降,特别在数据密集收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较大延迟,直接影响业务的实时性。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内存对象缓存的应用优化现有通过数据库查询的校验方式,实现在内存中一次性载入元数据信息,并在内存中完成缓存数据校验的操作,以此来减少磁盘的读写访问,提升处理效率。此外,还通过多线程方法实现与缓存数据相关的功能,使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实际应用表明:数据缓存功能优化后能满足实时业务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缓存 内存对象 北京全球信息系统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格点数算一体空间分析库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舒 徐拥军 +6 位作者 何文春 吴焕萍 高峰 刘媛媛 刘北 吕冠儒 倪学磊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气象格点数据通常以文件形式存储在分布式文件库中,业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文件下载到本地,对文件解析后再进行分析计算。这种方式导致数据检索困难、响应时间长、无法满足业务在线计算及交互式应用需求。为此,2022年底国家气象信... 气象格点数据通常以文件形式存储在分布式文件库中,业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文件下载到本地,对文件解析后再进行分析计算。这种方式导致数据检索困难、响应时间长、无法满足业务在线计算及交互式应用需求。为此,2022年底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天擎空间分析库研发完成了分布式环境下气象格点数据与计算集成的数算一体数据库——Post Grid,该数据库包含数据层和算子层。数据层将气象格点数据在要素、起报、预报、空间、层次、样本等维度上的拆分后统一规范化存储,提高数据库的数据读取和分析效率。算子层通过数据库中的SQL函数实现,支持在数据库内部对格点数据进行各种操作,且算子支持分布式并行计算。性能测试和业务应用结果表明:Post Grid数据库能将传统的聚合计算服务时效由分钟级提升至毫秒级,极大提高了气象格点数据服务的性能、灵活性和数算一体能力,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算一体 气象格点数据 Post Grid 并行计算 分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气象数据语义智能识别算法研究
5
作者 酆薇 肖文名 +2 位作者 田征 梁中军 姜滨 《信息网络安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3-1171,共9页
气象数据作为典型的时空大数据,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面临严峻的数据安全挑战。针对当前气象数据安全监测中存在的语义理解不足、数据特征识别准确率低和泛化能力差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气象数据语义智能识别算法。... 气象数据作为典型的时空大数据,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面临严峻的数据安全挑战。针对当前气象数据安全监测中存在的语义理解不足、数据特征识别准确率低和泛化能力差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气象数据语义智能识别算法。该算法通过构建高质量的训练数据集和领域知识库,融合检索增强生成(RAG)与低秩适应(LoRA)轻量化模型技术,应用思维链(CoT)进行微调,选择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作为强化学习算法,持续优化气象数据识别大模型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所提算法能有效提高气象数据特征识别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数据安全 语义智能识别 RAG C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MAPS-RISE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北京区域的检验评估
6
作者 黄明明 刘娜 +3 位作者 孟慧芳 赵文芳 宋林烨 范敏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62,共13页
采取非独立和独立检验两种方式,利用北京地区2022年528个地面自动气象站质控后逐小时观测降水数据作为“真值”,对睿思(RMAPS-RISE)1h累积降水量分析产品在北京地区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并重点检验评估2022年汛期降水分析产品的质量,首次... 采取非独立和独立检验两种方式,利用北京地区2022年528个地面自动气象站质控后逐小时观测降水数据作为“真值”,对睿思(RMAPS-RISE)1h累积降水量分析产品在北京地区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并重点检验评估2022年汛期降水分析产品的质量,首次采用欧洲空间局土地覆盖数据评估汛期降水分析产品在不同下垫面区域的误差情况,并选取3次不同强度降水过程进行个例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检验方式中降水分析产品与站点观测之间的误差均较小、相关性高,在北京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汛期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大于非汛期,非独立检验的误差整体优于独立检验。汛期降水分析产品在北京市16个区的相关系数均在0.93以上,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04mm/h,均方根误差除通州区外均在0.4mm/h以下,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大的站是分布于通州、延庆、昌平和顺义四区的独立检验站,并且独立检验站高估明显。非独立检验和独立检验检验这两种检验方式中,RMAPS-RISE降水分析产品在林地、草地、农田、建筑区和裸地这五种不同下垫面的误差相差不大,并且下垫面区域是草地时相关系数最高。从汛期降水分级检验结果来看,均方根误差随着降水量级增加逐渐增大,小雨为0.45mm/h,大暴雨增长到9.02mm/h,各降水量级的TS评分均在0.91以上,而独立检验站的TS评分稍差,仅在小雨和中雨量级表现稍好。对2022年汛期分散性阵雨、中雨和暴雨3次不同的降水过程,独立检验降水分析产品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降水趋势与观测基本一致,均能准确反映出降水峰值,也能刻画出累计降水量大于100.0mm的局地强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睿思1h累积降水量分析产品 非独立检验 独立检验 降水分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季分钟强降水气候学特征
7
作者 王泠力 任国玉 战云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74,共15页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时越长,平原上分钟强降水量高值的分布范围越大;与西部和北部山区的乡村站相比,平原地区的城市站和郊区站具有更高的分钟强降水强度,年际变异性也相对更大;分钟强降水事件在城市站多发生于每日21:00(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09:00,强降水量在18:00和21:00前后出现峰值,而在山区乡村站主要发生在03:00至06:00,分钟强降水量在12:00前后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强降水 空间分布 日内变化 气候特征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23
8
作者 熊安元 赵芳 +5 位作者 王颖 张小缨 高峰 邓莉 谭小华 马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0-512,共13页
为满足对海量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该文描述了系统基本设计思路、功能结构、基础平台体系结构、信息流程,阐述了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基础数据使用环境。系统由数据收集... 为满足对海量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该文描述了系统基本设计思路、功能结构、基础平台体系结构、信息流程,阐述了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基础数据使用环境。系统由数据收集与分发系统、数据加工处理系统、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业务监控系统5个业务子系统组成,承担数据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管理、共享服务和业务监控任务。系统设计和开发采用了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基于消息和文件共享的平台内信息交换、气象数据标准化分类、数据处理作业调度和算法的动态扩展、元数据的设计和应用、公共配置信息管理、全流程业务监视和调度控制、面向服务的多维度数据存储策略、全局数据访问视图和统一访问接口设计等。该系统为我国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气象数据使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CIMISS 数据管理 数据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架构设计技术特征 被引量:74
9
作者 赵芳 熊安元 +6 位作者 张小缨 邓莉 王颖 马强 杨昕 谭小华 高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0-758,共9页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是依托天气雷达数据共享平台工程项目建成的国省统一数据环境,实现各类气象数据的规范管理,直接支撑气象业务应用。该文介绍了CIMISS架构设计及核心内容,结合业务应用效果的实例分析,阐述架构设计如何...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是依托天气雷达数据共享平台工程项目建成的国省统一数据环境,实现各类气象数据的规范管理,直接支撑气象业务应用。该文介绍了CIMISS架构设计及核心内容,结合业务应用效果的实例分析,阐述架构设计如何有效提升数据和应用的集约高效。借鉴企业架构(EA)方法,建立了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标准规范体系。采用一系列架构优化设计,包括实现元数据统一管理同步、数据质量控制、统一业务监控、异构数据库统一数据服务、优化信息流程、分层设计和集群技术应用等,满足CIMISS标准性、扩展性、稳定性等需求,获得良好的全流程数据服务时效,核心资料接收入库总耗时均小于3 min,数据访问效率较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提升2~5倍。继承现有CIMISS架构设计成果,正在设计中的气象大数据平台整体技术架构将向云平台、分布式存储等新技术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ISS 架构 标准 高效 扩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90
10
作者 李集明 沈文海 王国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1-628,共8页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新一代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将极大提升现有的气象信息管理水平和对业务科研的支撑能力。该文首先介绍了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内涵及其系统框架,然后从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发布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元数据技术、数据...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新一代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将极大提升现有的气象信息管理水平和对业务科研的支撑能力。该文首先介绍了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内涵及其系统框架,然后从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发布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元数据技术、数据网格技术、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关键技术,最后以两个关联的系统开发实例对我国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信息 共享平台 元数据 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气象信息概述:观测、融合与再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周自江 曹丽娟 +3 位作者 廖捷 谷军霞 张涛 潘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高质量的水文气象观测数据是开展气象和水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本支撑。以降水等水分循环基本要素为重点,简要概述部分单源的观测数据集、二维/三维的融合分析产品和多维的再分析产品的研发进展,及其在水文... 高质量的水文气象观测数据是开展气象和水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本支撑。以降水等水分循环基本要素为重点,简要概述部分单源的观测数据集、二维/三维的融合分析产品和多维的再分析产品的研发进展,及其在水文气象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表明:气象和水文数据是地球系统中水分循环的最重要体现,二者的有效汇聚和协同质量控制,能更有效地促进其在地球系统模式各分量中的应用;经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和同化分析形成的多尺度、高精度、高时效、时空连续的格点化分析场,是智能网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零时刻”起点,已经成为无缝隙预报业务的组成部分;经过历史数据同化分析产出的长序列大气、陆面等再分析产品,是气候变化演变评估和监测的重要保障,其应用价值远超观测数据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气象观测 质量控制 数据融合分析 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象计算网格的设计与建立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彬 宗翔 田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2-640,共9页
气象部门内高性能计算资源与支持能力具有地域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地方部门与国家级单位相比,在资源丰富程度和开发应用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针对气象部门国家级、地方单位的资源整合、共享和管理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个国家气象计算网... 气象部门内高性能计算资源与支持能力具有地域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地方部门与国家级单位相比,在资源丰富程度和开发应用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针对气象部门国家级、地方单位的资源整合、共享和管理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个国家气象计算网格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采用国家级、区域、省级三级节点布局,通过跨广域范围的气象宽带网互联,基于整合的资源平台设置了资源管理、应用服务和用户接口等功能层模块。利用UNICORE等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了气象计算网格软件模块。建成了一个全国分布的6个网格节点,提供网格中间件和定制业务运行两种资源共享服务方式。业务运行以来,为资源匮乏地区的气象用户共享分发预报服务产品,为当地的减灾防灾工作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气象计算网格 资源整合 资源管理 资源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信息传输业务流程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肖文名 酆薇 杨根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503,共7页
以雷达、自动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卫星4种资料为例,应用规范的流程分析方法分别绘制了其传输流程图,在此基础上选定了几个关键时间点(资料产生时刻、资料到省气象局时刻、省气象局发送时刻、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接收时刻、国家气象信息... 以雷达、自动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卫星4种资料为例,应用规范的流程分析方法分别绘制了其传输流程图,在此基础上选定了几个关键时间点(资料产生时刻、资料到省气象局时刻、省气象局发送时刻、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接收时刻、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广播时刻、省气象局广播接收时刻等),并据此定义了几个关键性能指标(KPI:keyperformance indicator),通过传输时效测试,捕获了4类资料端到端流程中各关键点时刻,然后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针对分析中揭示的影响时效的关键环节进行诊断,提出优化调整方法并实施,较大地提高了传输时效,取得了很好的业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流程 时效分析 K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网络平台设计 被引量:21
14
作者 宗翔 王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9-634,共6页
该文首先介绍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高性能计算能力建设方面的成就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计算网格的主要思想和技术特点,并具体介绍了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网络平台的架构和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
关键词 网格 元调度 资源信用审计 业务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朱燕君 )陈峪 +1 位作者 李庆祥 熊安元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8期35-41,共7页
利用北京1951--2003年气象要素的时值、日值和旬值等资料,对北京7—9月尤其是奥运会比赛期间的气温、降水、湿度、风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要素的平均状况、演变特征和极值等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气温较适... 利用北京1951--2003年气象要素的时值、日值和旬值等资料,对北京7—9月尤其是奥运会比赛期间的气温、降水、湿度、风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要素的平均状况、演变特征和极值等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气温较适宜,对赛事有重要影响的高温天气出现概率较小;8月8—24日,平均2~3d出现1次降水;风速具有明显日变化,01:00-07:00(北京时)较小,12:00--18:00较大;沙尘、冰雹、雾和暴雨等不利天气较少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奥运会 舒适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德泉 周勇 虞海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2-378,共7页
介绍了专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气象保障任务的奥运气象信息服务系统(OMIS)的核心分系统之一——"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技术。该系统根据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的开放性、稳定性、灵活性等高标准... 介绍了专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气象保障任务的奥运气象信息服务系统(OMIS)的核心分系统之一——"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技术。该系统根据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的开放性、稳定性、灵活性等高标准要求,首次在奥运气象服务中引入TeX技术,并结合产品模版以及关系数据库等技术策略,构建一套稳定、灵活、针对性强的奥运气象服务产品生成的解决方案。该系统使用C++STL开发,适用于Linux,Windows平台,能快速实现数十种气象服务预报产品的制作,并可根据奥运会、残奥会需求的变化灵活修改以生成新的服务产品。该系统作为中国气象局北京奥运服务中心的"奥运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关键部分,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运行稳定,前后共产生数万个气象服务产品,圆满完成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保障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X 奥运气象服务 产品生成 模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MO信息系统中气象元数据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4
17
作者 祝婷 李湘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8-244,共7页
随着越来越多基于网络、自动化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广泛使用,元数据已成为不同学科间共享信息的关键。近年来气象数据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气象数据面临着海量信息流通共享的迫切需要,由此气象元数据应运而生。该文介绍的气象元数据是在满足... 随着越来越多基于网络、自动化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广泛使用,元数据已成为不同学科间共享信息的关键。近年来气象数据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气象数据面临着海量信息流通共享的迫切需要,由此气象元数据应运而生。该文介绍的气象元数据是在满足WMO(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提出的包括提供在线元数据、数据目录服务和提高元数据定义、收集、归档和交换的标准化水平在内的总体需求的背景下,依据WMO核心元数据标准设计并由自开发程序自动生成的。北京GISC系统是WMO信息系统中承担区域间及全球资料交换的主干通信中心之一,至2012年1月,北京GISC系统制作并提供系统内全部数据对应的气象元数据,共计约12万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数据 WMO信息系统 WMO核心元数据标准 气象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象业务内网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志强 张强 +1 位作者 胡星 倪学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224-227,共4页
为改变气象系统内部服务平台分散的现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对各国家级气象业务中心原先自建的气象、气候、观测、服务等若干小系统进行整合,构建国家气象业务内网,形成气象系统内部统一的国家级气象服务平台,提供一个能浏览、检索与综合... 为改变气象系统内部服务平台分散的现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对各国家级气象业务中心原先自建的气象、气候、观测、服务等若干小系统进行整合,构建国家气象业务内网,形成气象系统内部统一的国家级气象服务平台,提供一个能浏览、检索与综合显示实况监测、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历史气候资料以及信息网络等业务信息的共享平台。国家气象业务内网使用MVC模式设计,为适应气象应用的特点,在J2EE应用架构(Struts+Spring+Hibernate)的基础上,对底层数据交互模块进行了封装,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开发效率。2015年3月国家气象业务内网2.0版业务运行,目前涵盖了探测、天气、气候等6大核心服务栏目、近100个子模块、近2 000余种业务产品,对各类气象业务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业务内网 服务平台 可视化 J2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9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24 位作者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吴方华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汪方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9,共18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访问控制在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莉 王伯民 +1 位作者 李庆祥 尹新怀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39-141,145,共4页
针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数据资源访问策略复杂多样的问题,分析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的数据特点,设计适合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的RBAC模型,论述角色划分、角色权限分配等关键技术。给出系统实现过程,阐述数据库设计及数据访问控制流程。应... 针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数据资源访问策略复杂多样的问题,分析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的数据特点,设计适合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的RBAC模型,论述角色划分、角色权限分配等关键技术。给出系统实现过程,阐述数据库设计及数据访问控制流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实现数据访问控制,降低系统开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权限 共享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