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风槽环境中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被引量:8
1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2 位作者 吴亚丽 徐道生 陈德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0-998,共19页
应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沿海受季风槽影响下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分析,并探讨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能性。分析表明,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 应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沿海受季风槽影响下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分析,并探讨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能性。分析表明,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在相似环境中,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形态和水平尺度有较大差异,最大可组织发展成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但一般为β中尺度线状或带状对流系统。对其中发展形态分别表现为椭圆形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2)和带状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4)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流的起始发展均发生在夜间,与季风槽中低空急流的南风脉动有良好对应关系。基于临近探空资料的诊断发现,被认为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发展有指示作用的关键物理量如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风垂直切变难以区分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探空资料的代表性将影响诸如"配料法"等暴雨客观预报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利用华南区域中心GRAPES(GRAPES_GZ)数值模式对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的模拟预报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进行显式预报已成为可能。比较而言,3 km水平分辨率模式可以更好地预报出暴雨的发生,但结果对是否调用对流参数化(CP)方案敏感。尽管不依靠对流参数化方案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出中尺度对流系统初始降水的发生,但会过度预报发展成熟后的降水。模式中如何描述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的组织发展机制、如何处理对流参数化方案的"灰色区分辨率"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试验 对流参数化方案 灰色区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闪电资料在对流天气数值预报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徐国强 黄守友 赵晨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65-1177,共13页
利用GRAPES云分析系统,对2019年8月4-5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北部的太行山区域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重点分析引入FY-4A的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ing imager event,LMIE)资料对模式计算的雷达反射率、云微物理变量和降水预... 利用GRAPES云分析系统,对2019年8月4-5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北部的太行山区域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重点分析引入FY-4A的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ing imager event,LMIE)资料对模式计算的雷达反射率、云微物理变量和降水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LMIE资料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更接近实测雷达回波,并且对云水、云冰和雪等云微物理要素进行了调整,使发生闪电区域的云微物理要素的含量显著增加,云微物理要素的极值中心一般与闪电活跃区域分布一致。云信息初始化可以有效提高24 h以内的降水预报准确率,减弱数值模式的spin-up现象;加入LMIE资料后,可以进一步提高1~12 h降水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IE资料 数值试验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华南暖区暴雨过程可预报性的初值影响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吴亚丽 蒙伟光 +2 位作者 陈德辉 林文实 朱立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3-342,共20页
华南暖区暴雨发生时,冷空气和锋面离广东较远,往往事前不易被发现,漏报或迟报较多。基于覆盖华南区域的3km GRAPES_Meso模式和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系统的复杂云分析方案,选取2015年5月16日发生在粤西沿海地区的一次暖区暴... 华南暖区暴雨发生时,冷空气和锋面离广东较远,往往事前不易被发现,漏报或迟报较多。基于覆盖华南区域的3km GRAPES_Meso模式和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系统的复杂云分析方案,选取2015年5月16日发生在粤西沿海地区的一次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模式初始湿度条件的差异对暖区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和维持的可预报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模式的初始云信息可以增大初始场中低层的大气湿度,使空气接近或达到饱和,从而使数值模式有能力模拟出与实况接近的降水。分析模拟结果的对流触发和维持过程,可以发现,(1)初始水汽和云水物质的增多,增大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K指数增大,对流抑制能量(CIN)减小、抬升指数(LI)减小,而且大气可降水量(PW)增多,从而使对流能够被快速激发;(2)暖区暴雨对流触发和对流维持的机制有所不同:模式对初始时刻湿度条件高度敏感,模式开始积分后饱和大气释放凝结潜热加热大气,所导致的浮力增强使对流更容易被触发;对流维持发展阶段,降水引发地面弱冷池形成,冷池向外流出气流与粤西沿海暖湿气流的汇合维持了低层水平风场辐合,从而维持了对流和降水的发展。进一步的敏感性试验表明,减少初始水汽增量,则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激发的对流强度减弱,且对流发生、发展、消散的速度变慢、滞后于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初值 对流触发 对流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化青藏高原地区GPSPW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预报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9
4
作者 朱丰 徐国强 +2 位作者 李莉 郑晓辉 张胜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1-189,共19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其夏季降水的水汽部分来源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PS)站点观测到的大气可降水量(PW)资料,采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casting Model)的同化模块(WR...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其夏季降水的水汽部分来源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PS)站点观测到的大气可降水量(PW)资料,采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casting Model)的同化模块(WRFDA),将这支水汽输送带的信息同化进数值模式,并用WRF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7月份降水预报进行批量试验和个例分析。批量试验和个例分析采用3种方案:无资料同化的控制试验(NoDA),冷启动同化试验(Cold)和循环同化试验(Cycling)。此外,还针对Cycling方案进行延长预报时长的补充试验以探究同化带来正效果最明显的时段。同时为了探究同化正效果的来源,针对Cycling方案进行只同化被主要水汽输送带覆盖的GPS站点的补充试验(Cycling_less_a)以及只同化不被主要水汽输送带覆盖的GPS站点的补充试验(Cycling_less_b)。试验结果表明:同化青藏高原地区的GPS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预报,对于48-72小时的降水预报改善效果尤为明显,且Cycling方案在整体上优于Cold方案。对于Cycling方案,在120小时预报时长内,同化正效果最明显时段为48-72小时。当水汽输送带较多地经过同化区域时,降水的TS评分能得到明显改善,而当水汽输送带较少地经过同化区域时,降水的TS评分改善效果不明显。如果只同化被水汽输送带覆盖到的GPS站点的GPSPW数据,仍然可以保留住大部分的同化正效果,因此,针对性地同化GPSPW数据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DA GPSPW 长江中下游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形重力波拖曳的初步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宇虹 徐国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5-287,共13页
针对目前对青藏高原大地形激发的重力波拖曳相关问题还不十分清楚,在GRAPES_Meso模式中引入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通过数值试验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的一些相关参数,结果指出:(1)沿30°N地形重力... 针对目前对青藏高原大地形激发的重力波拖曳相关问题还不十分清楚,在GRAPES_Meso模式中引入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通过数值试验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的一些相关参数,结果指出:(1)沿30°N地形重力波拖曳的垂直分布显示,阻塞拖曳主要存在于模式的低层(第1—5层),重力波拖曳主要存在于模式的第5—10层;从水平分布看,模式第3层以阻塞拖曳为主,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阻塞拖曳大值区沿喜马拉雅山脉走向和青藏高原东坡;模式第5层以重力波拖曳为主,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和云贵高原的北部边缘。(2)弗劳德数和气流绕流高度分析表明,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和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气流爬坡能力强,同时在这一地区绕流高度最高;弗劳德数越大的地区绕流高度距离地表越高。(3)采用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后,对于低层和高层地形重力波破碎的发生有更准确的描述,地形重力波是向上垂直传播的。(4)个例和批量试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对于风场和降水模拟有正效果,提高了模式预报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地形 重力波拖曳 阻塞拖曳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的LMIE闪电数据对云信息初始化的影响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19
6
作者 黄守友 徐国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8-392,共15页
为更好的研究FY4号卫星(FY4A)的LMIE闪电事件资料的应用,在GRAPES_Meso模式的云分析系统中首次引入了LMIE闪电事件资料,建立了LMIE闪电频率与雷达反射率的转换关系,采用松弛逼近(nudging)方式对三维云内信息初始化应用,通过2019年5月25... 为更好的研究FY4号卫星(FY4A)的LMIE闪电事件资料的应用,在GRAPES_Meso模式的云分析系统中首次引入了LMIE闪电事件资料,建立了LMIE闪电频率与雷达反射率的转换关系,采用松弛逼近(nudging)方式对三维云内信息初始化应用,通过2019年5月25日一次强降水过程及为期半个月的批量试验,重点分析了引入LMIE数据对模式计算的雷达反射率、云微物理变量和降水预报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LMIE计算回波与实况雷达回波具有一致性,LMIE闪电事件资料能够较好的捕捉到强降水信号,对飑线的预报具有指示作用;LMIE资料能够有效提高初始时刻水成物(云水、云冰、云雪等)的总量,使其水平分布基本与实况雷达回波和降水分布一致,其垂直分布也与实况降水中心更为吻合;对比降水结果可以得到在加入LMIE闪电资料后,能够有效降低漏报率,并且模式在短时间尺度就可以响应出与实况更为接近的降水预报,消除或减弱了数值模式的Spin-up现象,提高短临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IE闪电事件资料 云分析 SPIN-U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误差水平相关结构对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龚建东 张林 王金成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8-1001,共14页
为考察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4DVar)的分析增量在谱空间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当同化时间窗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背景误差水平相关特征明显不一致时对分析与预报造成的影响,对GRAPES全球4DVar的背景误差水平相关采用二阶自回归模型(SOAR)... 为考察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4DVar)的分析增量在谱空间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当同化时间窗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背景误差水平相关特征明显不一致时对分析与预报造成的影响,对GRAPES全球4DVar的背景误差水平相关采用二阶自回归模型(SOAR)、集合资料同化生成扰动样本估计的水平相关模型以及基于这两者的背景误差谱空间融合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OAR的分析增量在20波以上的天气尺度波动的分析信息明显不足,而将集合资料同化样本所计算的水平相关的功率谱方差与SOAR功率谱方差进行融合,水平相关特征呈现出多尺度水平相关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吸纳观测信息,显著改善北半球形势场、温度与风场预报效果,南半球也有改善,对赤道地区的影响中性。表明研究发展的融合水平相关方案合理、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 四维变分同化 背景误差水平相关 谱空间方差融合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的NSAS积云深对流参数化方案的简化及线性化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龚建东 刘永柱 张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5-616,共22页
GRAPES全球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系统需要积云深对流参数化方案的线性化与伴随方案,直接采用原始复杂参数化方案进行线性化并不可行,需要发展简化光滑方案来减缓非线性与非连续性特征。GRAPES全球模式采用NSAS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积云深对... GRAPES全球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系统需要积云深对流参数化方案的线性化与伴随方案,直接采用原始复杂参数化方案进行线性化并不可行,需要发展简化光滑方案来减缓非线性与非连续性特征。GRAPES全球模式采用NSAS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积云深对流对环境的反馈主要通过补偿下沉来实现,研究突出补偿下沉作用,忽略降水蒸发、动量反馈等贡献,形成简化方案。采用输入温、湿度廓线加入不同幅度小扰动方法,评估参数化方案计算的温度、比湿时间倾向对输入扰动的敏感性,检验非线性与非连续特征。提出避免或减缓非连续"开关"的方法,在简化方案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化光滑方案。简化光滑方案与原始积云深对流方案相比,在对流触发上一致,在对流的位温与比湿倾向、降水的时序模拟等方面相似,而在减缓非线性、避免非连续性方面显著优于原始方案。基于简化光滑方案发展的线性化方案表明,对小于2倍分析增量幅度的扰动,线性化方案可以较好地模拟非线性方案的扰动发展。发展的简化光滑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AS积云深对流参数化 雅可比矩阵评估 简化与线性化 GRAPES全球四维变分资料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卫星资料改进云计算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晨阳 徐国强 黄守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86-1595,共10页
利用GRAPES_Meso模式对2018年两次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模式计算和卫星观测的相关云变量。结果指出,在目前GRAPES_Meso模式云量计算方案中存在模拟高云云量偏多、中低云密闭云区云量偏少、模式模拟的云顶温度明显偏低... 利用GRAPES_Meso模式对2018年两次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模式计算和卫星观测的相关云变量。结果指出,在目前GRAPES_Meso模式云量计算方案中存在模拟高云云量偏多、中低云密闭云区云量偏少、模式模拟的云顶温度明显偏低、云顶高度明显偏高的问题。针对模式云计算存在的问题,对云计算的原理和公式进行了解读,对计算公式进行了优化改进。改进云计算方案后,高云云量偏多问题得到了明显改进;模式模拟的云顶温度明显偏低和云顶高度明显偏高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缓解或优化改进。以卫星观测资料为基础对云量计算方案的优化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试验,为研究和优化云计算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料 GRAPES_Meso模式 云计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