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2024年度最新进展
1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1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陈国森 华文剑 黄丹青 况雪源 刘芸芸 马红云 施宁 孙善磊 魏江峰 赵海坤 张杰 韩婷婷 李文铠 桑英涵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206,共30页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极端事件模拟与预测等5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1)揭示了变暖趋势对中国近40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影响,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增暖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阐明了长江中下游极端热浪事件的热、动力学特征,并归因了人类活动对亚洲热点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2)量化了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对后期ENSO发展的作用,指出热带太平洋年际-年代际变率在超长La Nina事件形成有重要贡献;揭示了La Nina纬向位置对印度洋偶极子的调制机理,发现ENSO对东海-黑潮区域海温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反转;开展了黑潮延伸体区域SST异常和海洋热浪的季节可预报性研究,阐明了非线性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作用,探讨了多因子影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3)揭示了ENSO对晚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非对称影响,发现了其与中国东部前、后冬降水模态及黑潮反气旋的联系,并阐释了对东海-黑潮区海温和东亚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机理;指出Mega-ENSO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的向极移动存在密切联系,揭示了热带跨洋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生成位置和频次的影响过程;发现南极变暖驱动南大西洋变暖是2022年东亚高温热浪的重要成因,热带北大西洋变率显著调控我国东北森林野火。4)揭示了欧亚大陆土壤湿度次季节变化对我国北方群发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积雪覆盖对温度次季节变化及预测的影响;开展了陆面因子与陆气耦合过程影响干旱的归因与预估研究;阐明了陆面过程与海陆协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超级梅雨、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评估了华北夏季灌溉对降水日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化对珠三角暖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影响。5)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前后冬次季节反转的模拟能力,构建了中国东南区域复合极端湿热事件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年际增量方法构建了华北盛夏强降水频次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同步开展了动力模式的发展及预测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双赢应对战略的简要评述
2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梅梅 张颖娴 王遵娅 徐影 王朋岭 宋亚芳 苏峻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651,共15页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历史观测和未来预估均表明,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强发、广发、并发将可能成为“新常态”;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总体表现出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综合危险性有反...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历史观测和未来预估均表明,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强发、广发、并发将可能成为“新常态”;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总体表现出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综合危险性有反弹增加的趋势。毋庸置疑,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全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快速而广泛的变化。北极作为全球变暖响应的敏感区,通过“北极放大”效应影响着中高纬度环流,进而影响中纬度地区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的变化,同时也通过调制重污染气象条件进而影响冬季霾和夏季臭氧污染的发生。中国的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近年来气候变化应对与环境治理已初步显现积极的协同效果;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未来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持续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稳定脱钩,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具有巨大的同步减排潜力,将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双赢。在这个双赢的框架下,呼吁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高脆弱性部门之间形成更有效的联动,共同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和措施,同时应针对北极与气候变化的双向作用开展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为双赢应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空气污染 双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式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3
作者 石英 徐影 +3 位作者 巢清尘 张梦然 韩振宇 王荣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0-352,共13页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24个全球气候模式结果,预估了SSP1-2.6、SSP2-4.5和SSP5-8.5(分别代表低、中和高排放情景)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分为水源区和受水区)未来气候变化,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室...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24个全球气候模式结果,预估了SSP1-2.6、SSP2-4.5和SSP5-8.5(分别代表低、中和高排放情景)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分为水源区和受水区)未来气候变化,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021—2100年水源区和受水区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以日最大降水量表征)均以增加为主,且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变化幅度增大。从未来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与基准期(1995—2014年)相比,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水源区和受水区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2100年)年平均气温均将增加,年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将增多,且增幅随时间增大。从未来3个时段区域平均的变化看,所有模式模拟水源区和受水区年平均气温相对基准期均增加,且模式间的一致性较好;模拟年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则显示出较大的不确定性,总体以增加为主。综合来看,水源区未来降水的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实施是有利的,但同时也需科学理解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 水源区 受水区 气候变化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X-GDDP-CMIP6的不同温升情景下中国气候要素变化
4
作者 温姗姗 汪辰钰 +1 位作者 翟建青 周彪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9-233,共15页
[目的]全球温升对气候系统具有持续性影响,深入理解不同温升情景下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为制定差异化的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NASA Earth Exchange 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NEX-GDDP-... [目的]全球温升对气候系统具有持续性影响,深入理解不同温升情景下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为制定差异化的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NASA Earth Exchange 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NEX-GDDP-CMIP6)高分辨率数据,评估全球温升1.5~5.0℃情景下中国气候要素的变化,重点分析6个关键气候变量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结果]中国陆地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相对增幅随全球温升呈加剧趋势。当全球温升1.5℃时,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约1.3℃,温升5.0℃时,中国升温达5.92℃,最低气温增幅更高,达6.21℃,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增温尤为显著。降水量随温升显著增加,全球温升3.0℃时,70%的地区年降水量增幅超过50 mm,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增幅超过100 mm。伴随温升,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风速和相对湿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可能影响风能资源开发和区域水汽循环:在全球温升1.5℃时,风速下降约0.15 m/s,温升5.0℃时下降至0.32 m/s,降幅扩大约1倍;相对湿度在温升5.0℃时较基准期下降0.34%,但模式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结论]研究结果为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突出了控制全球温升的重要性,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挑战,降低未来气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X-GDDP-CMIP6 温升情景 气候要素 时空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暖季气候特征及其降水在黑龙江省的时空分布
5
作者 任丽 刘颖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9,共13页
本文使用黑龙江省8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22年暖季(5~9月)东北冷涡及其降水的气候特征,研究了冷涡降水在黑龙江省复杂地形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黑龙江省暖季年平均降水量、冷涡过... 本文使用黑龙江省8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22年暖季(5~9月)东北冷涡及其降水的气候特征,研究了冷涡降水在黑龙江省复杂地形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黑龙江省暖季年平均降水量、冷涡过程降水量及占比均呈现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暖季年平均降水量在1998年以前为缓慢减弱趋势,之后为明显增强趋势;冷涡过程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现增强趋势。(2)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峰值均位于14~17时(北京时)。降水量较降水频次的日变化幅度更大。降水强度越大,其日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越显著。(3)强降水发生频次和贡献率均是白天大于夜间。降水强度越大对总降水的影响程度越大。东北冷涡过程中强降水的贡献在增加,降水强度越大增加趋势越显著;弱降水的贡献在减少。(4)极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局地地形密切相关,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区域降水极值最大,极易发生强降水,山区和平原降水极值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日变化 空间分布 地形 短时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海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预估
6
作者 张婧 许红梅 +2 位作者 郝立生 刘绿柳 向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6,共14页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 基于1976~2005年格点化气候观测数据CN05.1,评估了均匀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UN-CESM)和可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VR-CESM)对海河流域气候态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了VR-CESM在RCP8.5情景下2021~2050年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显示,相比UN-CESM[分辨率1°(纬度)×1°(经度)],VR-CESM[海河流域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弥补了全球模式在流域尺度模拟分辨率偏低的不足,模拟效果整体得到提高,对海河流域西南部和燕山南部的强降水频率、东部平原北部的强降水强度模拟的准确性有明显改进。与基准期(1976~2005年)相比,海河流域2021~2050年年降水量表现为北部以减少为主,中部和南部普遍增加;海河流域东南部7月降水量普遍增加10%以上。极端强降水频率以38°N为界,呈北部减少南部增加趋势;海河流域南部四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交界地区强降水频率增加在20%以上;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在北京东部和天津北部增幅最大,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在北京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中部和山东、河北与河南三省交界处增加最多,较基准期增加80%以上。从预估的年降水量、强降水频率和强度变化发现,海河流域极端降水风险存在较大时空异质性,未来应对海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复杂性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可变分辨率 地球系统模式 海河流域 气候模拟和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春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7
作者 顾薇 刘芸芸 邵勰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72-1281,共10页
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南方地区在春季前期由于降水偏少发生较重的气象干旱,在春季后期降水转为偏多出现局部洪涝灾害... 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南方地区在春季前期由于降水偏少发生较重的气象干旱,在春季后期降水转为偏多出现局部洪涝灾害。西北地区东部至黄淮西部等北方地区则在4—5月由于降水明显偏少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南方降水的季节内转折主要是由冬季La Ni a状态和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前冷后暖”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共同导致。在春季前期印度洋海温略偏低,显示出对La Ni a状态的响应,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导致南方降水偏少;而在春季后期印度洋海温明显升高,导致西北太平洋环流形势转为异常反气旋而使得南方降水增多。春季中后期西北地区至黄淮等地的少雨干旱则主要是中高纬度大气欧亚遥相关型稳定维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异常 拉尼娜 热带印度洋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 欧亚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2025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8
作者 赵玉衡 丁婷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6-890,共15页
2024/2025年冬季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4℃,气温季节内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1.1%,长江以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2024年12月北极涛动呈负位相,东亚槽和西伯利亚... 2024/2025年冬季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4℃,气温季节内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1.1%,长江以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2024年12月北极涛动呈负位相,东亚槽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强,2025年1月三者均明显减弱,至2月再度增强;其中2月为冬季北极涛动负位相最强阶段,且欧亚阻塞高压活动增强,导致1—2月气温发生由偏暖向偏冷的显著转折。2024/2025年冬季低纬度大气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型海温异常响应显著,菲律宾至南海对流层低层持续呈现气旋式环流异常,长江以南地区持续受北风距平控制,配合南支槽活动持续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水汽输送条件持续偏差、降水持续异常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季节内变化 南方降水 拉尼娜 西伯利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模型“风顺”对中国区域降水技巧检验
9
作者 胡家晖 陆波 +9 位作者 李昊 陈磊 仲晓辉 周辰光 吴捷 冯胤庭 徐邦琪 赵春燕 辛昱杭 赵阳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6-376,共11页
次季节预测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顺”次季节预测模型(CMA-AIM-S2S-Fengshun),结合自主研发的CRA-40再分析数据和FY-3E卫星数据,通过级联Swin Transformer模块和智能扰动生成技术,实... 次季节预测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顺”次季节预测模型(CMA-AIM-S2S-Fengshun),结合自主研发的CRA-40再分析数据和FY-3E卫星数据,通过级联Swin Transformer模块和智能扰动生成技术,实现了气候多要素集合预测。对2017—2021年中国区域降水的历史回算检验表明,“风顺”在逐候平均降水预测中的表现显著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整体技巧提升18.6%,其中华南地区提升41.2%,东部地区提升26.5%。在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预测方面,“风顺”将技巧保持时间延长至32 d(CRA-40驱动),超过ECMWF的30 d基准。个例分析显示,模型对2024年7月中旬华北强降水过程的落区和强度预测精度更高,提前3~4候捕捉到关键异常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次季节预测 降水预测 “风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