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南方地区在春季前期由于降水偏少发生较重的气象干旱,在春季后期降水转为偏多出现局部洪涝灾害...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南方地区在春季前期由于降水偏少发生较重的气象干旱,在春季后期降水转为偏多出现局部洪涝灾害。西北地区东部至黄淮西部等北方地区则在4—5月由于降水明显偏少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南方降水的季节内转折主要是由冬季La Ni a状态和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前冷后暖”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共同导致。在春季前期印度洋海温略偏低,显示出对La Ni a状态的响应,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导致南方降水偏少;而在春季后期印度洋海温明显升高,导致西北太平洋环流形势转为异常反气旋而使得南方降水增多。春季中后期西北地区至黄淮等地的少雨干旱则主要是中高纬度大气欧亚遥相关型稳定维持的结果。展开更多
文摘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南方地区在春季前期由于降水偏少发生较重的气象干旱,在春季后期降水转为偏多出现局部洪涝灾害。西北地区东部至黄淮西部等北方地区则在4—5月由于降水明显偏少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南方降水的季节内转折主要是由冬季La Ni a状态和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前冷后暖”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共同导致。在春季前期印度洋海温略偏低,显示出对La Ni a状态的响应,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导致南方降水偏少;而在春季后期印度洋海温明显升高,导致西北太平洋环流形势转为异常反气旋而使得南方降水增多。春季中后期西北地区至黄淮等地的少雨干旱则主要是中高纬度大气欧亚遥相关型稳定维持的结果。
文摘次季节预测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顺”次季节预测模型(CMA-AIM-S2S-Fengshun),结合自主研发的CRA-40再分析数据和FY-3E卫星数据,通过级联Swin Transformer模块和智能扰动生成技术,实现了气候多要素集合预测。对2017—2021年中国区域降水的历史回算检验表明,“风顺”在逐候平均降水预测中的表现显著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整体技巧提升18.6%,其中华南地区提升41.2%,东部地区提升26.5%。在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预测方面,“风顺”将技巧保持时间延长至32 d(CRA-40驱动),超过ECMWF的30 d基准。个例分析显示,模型对2024年7月中旬华北强降水过程的落区和强度预测精度更高,提前3~4候捕捉到关键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