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被引量:5
1
作者 辛晓歌 周天军 李肇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2-692,共11页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4—5月东亚地区气候平均大气环流、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对对流层中、高层环流的模拟比对低层环流的模拟更接近于观测;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候的模拟偏差主要表现为:中国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偏湿,而华北则为偏冷偏湿。中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比观测偏多约1.6mm/d;模拟的地表气温在华北偏低约1.4℃,在中东部和华南均偏高超过0.5℃。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偏差与其模拟的低层南支西南气流和北部西北气流均偏强有关。模式对中国东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各物理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模式也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率,在华北、中东部和华南,观测和模拟值在1958—2000年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模式还能够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中东部干旱和东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也能够再现黄淮流域年代际增温的现象。因此,该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不仅对东亚春季气候平均态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而且对中国东部春季气候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网格模式 区域气候模拟 春季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减排情景下21世纪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辛晓歌 吴统文 王在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5-946,共12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0模拟了相对于B1排放情景,两种不同减排情景(De90和De07,表示按照B1情景排放到2012年,之后线性递减,至2050年时CO_2排放水平分别达到1990和2007年排放水平一半的情景)对全球和中国区域...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0模拟了相对于B1排放情景,两种不同减排情景(De90和De07,表示按照B1情景排放到2012年,之后线性递减,至2050年时CO_2排放水平分别达到1990和2007年排放水平一半的情景)对全球和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减排情景下模式模拟的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在21世纪40年代以后明显低于B1情景,比减排情景浓度低于B1的时间延迟了20年左右;尽管De90减排情景在2050年所达到的稳定排放水平低于De07情景,但De90情景下的全球增温在2070年以后才一致低于De07情景,这种滞后可能与耦合系统(主要是海洋)的惯性有关;至21世纪末,De90和De07情景下的全球增温幅度分别比B1情景降低了0.4和0 2℃;从全球分布来看,B1情景下21世纪后30年的增温幅度在北半球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最大,减排情景能够显著减少这些地区的增温幅度,减排程度越大,则减少越多;在中国区域,B1情景下21世纪末平均增温比全球平均高约1.2℃,减排情景De90和De07分别比B1情景降低了0.4和0.3℃,中国北方地区增温幅度高于南方及沿海地区,减排情景能够显著减小中国西部地区的增温幅度;B1情景下21世纪后30年全球增温在冬季最高,De90和De07情景分别能够降低各个季节全球升温幅度的17%和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温室气体 减排 气候变化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4~5月年代际干旱的南移特征及潜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辛晓歌 宇如聪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5-1173,共9页
利用1958~2000年旬平均中国560站地面观测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气候在4~5月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发生在1970年代末的中国东南部干旱出现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干旱带随季节推进逐渐向南移动。这种南移特征与对流层中上... 利用1958~2000年旬平均中国560站地面观测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气候在4~5月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发生在1970年代末的中国东南部干旱出现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干旱带随季节推进逐渐向南移动。这种南移特征与对流层中上层年代际变冷中心的移动是一致的,上层变冷中心所伴随的局地风场异常,即异常下沉运动和对流层低层北风异常,均显著存在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且逐渐南移。中国东南部年代际干旱带在4~5月的南移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4月黄淮流域降水异常对5月江南地区的降水多少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由于干旱区位于上层变冷区的南侧,意味着该地区向上输送的潜热通量减少能够使对流层大气进一步冷却,这在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的敏感性试验中得到了验证,能够部分地解释大气中的冷信号为何持续存在和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年代际 变冷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琛 沈新勇 李伟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696-4700,共5页
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2年间(1981~2002年)平均土壤湿度(10~100cm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2年,东北地区表层(10~60cm)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深层(60cm)以下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各年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各... 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2年间(1981~2002年)平均土壤湿度(10~100cm层)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2年,东北地区表层(10~60cm)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深层(60cm)以下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各年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各有不同,降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之一。东北地区各个站点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也有很大区别,除了降水,积雪、地温等因素也会影响土壤湿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EOF分析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