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气候中心MJO监测预测业务产品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捷 任宏利 +2 位作者 赵崇博 张培群 武于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1-653,共13页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和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对全球范围天气气候事件有重要影响,是次季节-季节(S2S)预报最主要的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国家气候中心(BCC)基于我国完全自主的T639全球分析场数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射出长波辐射(O...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和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对全球范围天气气候事件有重要影响,是次季节-季节(S2S)预报最主要的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国家气候中心(BCC)基于我国完全自主的T639全球分析场数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BCC第2代大气环流模式系统的实时预报,发展了MJO实时监测预测一体化业务技术,建立了ISV/MJO监测预测业务系统(IMPRESS1.0),已投入实时业务运行,在全国气象业务系统得到应用。该文着重介绍该系统提供的MJO和BSISO指数监测预测数据和图形产品,并描述了这些业务产品在2015年对MJO典型个例的实时监测预测应用情况。监测分析和预报检验表明,基于我国自主资料的监测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表征MJO和BSISO指数的振荡和演变过程,该系统对MJO和BSISO事件分别至少具备16 d和10 d左右的预报技巧。因此,基于IMPRESS1.0的MJO/BSISO监测预测一体化业务产品可为制作延伸期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BSISO 监测预测 业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2
作者 乔琦 李莹 +6 位作者 杨国威 陈逸骁 洪海旭 代潭龙 朱晓金 王有民 王国复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8-635,共8页
2024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9℃,较1991-2020年平均值偏高0.61℃,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全球海平面温度和2000m以上的海洋热含量都达到了历史高点。南极和北极的海冰面积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哈萨克斯坦、... 2024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9℃,较1991-2020年平均值偏高0.61℃,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全球海平面温度和2000m以上的海洋热含量都达到了历史高点。南极和北极的海冰面积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韩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南非、中国等地遭遇强降雨并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印度北部、欧洲多地遭遇高温热浪,巴西遭遇有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热带气旋造成损失严重,美国发生多起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 高温热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候预测研究与业务发展的回顾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会军 任宏利 +8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田宝强 孙博 黄艳艳 段明铿 汪君 王琳 周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31,共15页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和梅雨、寒潮的早期认知和后期研究发现、早期气候预测业务发展概况、动力气候预测的早期探索、动力-统计气候预测方法的研制和应用、气候预测模式的发展以及初始化和多模式集合预测、东亚气候系统变异的全方位探索、气候预测范畴的不断拓展和气候预测研究的不断创新。也对未来气候预测研究和业务发展提出了几个重大挑战性课题,涉及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异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季节内至年代际气候预测、气候系统模式及初始化、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方法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气候系统模式 东亚季风 季节内气候变异 年代际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63L16气候模式预报能力的空间尺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许晓光 李维京 +1 位作者 任宏利 张培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2-1001,共10页
采用球谐谱展开和方差分析方法,利用1970—2003年NCEP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T63L16月动力延伸预报业务回报1982—2002年的结果,研究了T63L16模式逐日预报可预报能力的空间尺度依赖特征和对于中期预报的可预报稳定分量... 采用球谐谱展开和方差分析方法,利用1970—2003年NCEP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T63L16月动力延伸预报业务回报1982—2002年的结果,研究了T63L16模式逐日预报可预报能力的空间尺度依赖特征和对于中期预报的可预报稳定分量。分析表明,T63L16模式预报能力在总波数n上具有各向同性,其主要的误差发生在波数为5—10的天气尺度波。基于对T63L16气候模式500 hPa位势高度场球谐系数内部方差和该物理量气候外部方差之比R演变特征的分析,本文定义了模式26—40 d预报的方差比的平均作为R的临界值来定量地确定T63L16模式对不同空间尺度气象场的可预报期限,并引入波能谱为权重系数研究了模式可预报期限与纬向波数和总波数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模式的逐日可预报期限与纬向波数和总波数、以及季节均有关系。可预报期限在整体上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而逐渐缩短,但并不是纯粹的单调递减;对于纬向2波分量的可预报期限比3—5波要短,可能是由于该模式对表征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的2波的刻画相对不够好。另外,对季节平均的中期预报可预报稳定分量的考察表明,就全球而言,对于提前6 d以上的预报,夏季具有的可预报稳定分量为纬向波数小于12或总波数在17以内,其他季节为纬向波数小于7或总波数小于13;对于提前11—15 d的预报,冬夏两季的可预报稳定分量为纬向波数小于5或总波数小于10,春(秋)季节为纬向波数小于3(2)或总波数不大于8(7)。这为针对该尺度发展新的预报策略和方法、改进预报效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能力 中期预报 方差分析 可预报稳定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6年极强厄尔尼诺事件下我国动力和统计结合实时气候预测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范可 田宝强 刘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4-755,共12页
本文研究建立2015/2016年极强厄尔尼诺事件下我国动力和统计结合的气候预测模型,并开展2015年夏季和2016年冬季气候我国160个站点和主要区域实时气候预测。夏季降水的实时预测起报于2月,冬季气温的预测起报于10月。研究结果表明,尽管NCE... 本文研究建立2015/2016年极强厄尔尼诺事件下我国动力和统计结合的气候预测模型,并开展2015年夏季和2016年冬季气候我国160个站点和主要区域实时气候预测。夏季降水的实时预测起报于2月,冬季气温的预测起报于10月。研究结果表明,尽管NCEP-CFSv2耦合气候模式能较好预测2015/2016年极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海温异常的演变,但对我国160个站点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预测仍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基于NCEP-CFSv2耦合模式预测结果,分别建立我国160个站点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异常的动力和统计结合气候预测模型。同时,利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开展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和华北冬季气温的区域气候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以上预测模型在2015/2016年的实时预测中较NCEP-CFSv2有更好的预测效能。相对于NCEP-CFSv2耦合模式的预测结果,2015年夏季降水距平空间相关系数ACC从0.21提高到0.31(超过0.01信度的显著性水平),距平同号率提高到60%,2016年冬季气温ACC从0.19提高到0.32(超过0.01信度的显著性水平),距平同号率提高到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2016极强厄尔尼诺事件 NCEP-CFSv2耦合气候统计 动力和统计结合年际增量 实时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1213
6
作者 任国玉 郭军 +5 位作者 徐铭志 初子莹 张莉 邹旭凯 李庆祥 刘小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2-956,共15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水面蒸发 风速 积雪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旱涝灾害时空格局变化 被引量:42
7
作者 李维京 左金清 +4 位作者 宋艳玲 刘景鹏 李瑜 沈雨旸 李景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1-271,共11页
我国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异常主要包含三种优势模态: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呈整体偏多或偏少的一致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华南呈反相变化的南北反相型以及东南与西南呈反相变化的东西反相型。其中一致型是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变率的第一优势... 我国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异常主要包含三种优势模态: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呈整体偏多或偏少的一致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华南呈反相变化的南北反相型以及东南与西南呈反相变化的东西反相型。其中一致型是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变率的第一优势模态。总体而言,在1961—2013年南方地区平均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化。其中,夏季和冬季南方区域平均降水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秋季降水的年代际演变几乎与上述两个季节的相反。不过,在近30年南方各季降水量发生年代际转折的时间不尽相同:春季和秋季降水分别在21世纪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进入干位相,冬季和夏季降水则分别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之后进入湿位相。自21世纪初期以来,南方夏季和冬季降水逐渐转入中性位相。此外,南方春季和秋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相反,均呈增多趋势。对于西南地区,除了春季外,其他三个季节的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出现了季节连旱的特征,尤其是秋旱最为严重。不过,不管是季节降水量还是旱/涝日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其线性变化趋势并不十分显著,这与南方降水年代际分量对降水变率存在较大贡献相关。分析还发现,我国南方区域洪涝受灾面积具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干旱受灾面积则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十多年来西南地区干旱和洪涝受灾出现了交替互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旱涝 时空格局 旱涝受灾面积 年代际变化 长期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气候成因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35
8
作者 赵俊虎 封国林 +2 位作者 王启光 杨杰 龚志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9-1078,共10页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结果论证了这一判断。同时发现前冬海温和积雪异常的气候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最为显著,是造成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最后,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改进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预测 诊断分析 海温距平 西太平洋副高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雨日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85
9
作者 王颖 施能 +2 位作者 顾骏强 封国林 张立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170,共9页
利用1954~2000年中国160站的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指出,中国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而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3.8天。各季的雨日都... 利用1954~2000年中国160站的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指出,中国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而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3.8天。各季的雨日都是负趋势;季雨日平均每10年减少1天左右。夏季雨日减少最明显(统计检验最显著),秋季雨日减少最多(雨日减少天数多)。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东北、华北、西南区的雨日减少是最多的,这些地区的雨日每10年减少7~10天。雨日的长期趋势变化与降水量的长期变化并不完全一致。雨日的负趋势与降水的负趋势比较,不但范围广,而且强度大(负趋势绝对值大)。中国年降水量明显的负趋势仅位于华北(34°N^38°N,109°E^122°E),而雨日减少最多的地区是东北、华北、西南,范围比降水量大得多。季雨日的长期变化与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的差别很大。中国没有一个季节、一个测站的雨日有明显的正趋势变化,但是,降水量仅在秋季是大范围的负趋势,夏季降水量有些测站是明显正趋势,冬季降水量只是小范围的负趋势(冬季的降水量在增加),在冬季,东北仅是很小范围的降水量在减少,而雨日是大范围的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日 降水量 气候变化 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二代气候系统模式的季节预测评估和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吴捷 任宏利 +2 位作者 张帅 刘颖 刘向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0-1315,共16页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历史回报数据,从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个方面系统地评估了该模式对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季节预报性能,并与BCC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重点分析了二代模式的季节可预报...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历史回报数据,从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个方面系统地评估了该模式对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季节预报性能,并与BCC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重点分析了二代模式的季节可预报性问题。结果显示,BCC二代模式对全球气温、降水和环流的预报性能整体上优于一代模式,特别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和海洋大陆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的预报效果改进尤为明显。这些热带地区降水预报的改进,可以通过激发太平洋—北美型(PNA)、东亚—太平洋型(EAP)等遥相关波列提升该模式在中高纬地区的季节预报技巧。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信号在热带和热带外地区均是模式季节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BCC二代模式能够较好把握全球大气环流对ENSO信号的响应特征,从而通过对ENSO预报技巧的改进有效地提升了模式整体的预报性能。从概率预报来看,BCC二代模式对我国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具备一定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正异常和负异常事件预报的可靠性和辨析度相对较高。因此,进一步提高模式对热带大尺度异常信号和大气主要模态的预报能力、加强概率预报产品释用对提高季节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预测 确定性预报 概率预报 可预报性 BCC二代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模拟 被引量:56
11
作者 张冬峰 高学杰 +1 位作者 白虎志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4-720,共7页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降水和气温主要分布特征的能力,尤其在观测站点稀少地区可提供局地降水和气温分布的较可靠信息。模式较好地模拟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降水,特别是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同时也较好地模拟了这一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但对该区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 区域气候模式 温度和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艳姣 高蓓 +3 位作者 周兵 姜彤 龚志强 司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9-768,共10页
2013年,全球气温持续偏高,与2007年并列为第六个最暖年份,其中气温异常偏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北美洲北部、南美洲东北部、非洲北部以及欧亚大陆的大部地区。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基本维持弱冷水状态,北极海冰范围仍处于记录中最... 2013年,全球气温持续偏高,与2007年并列为第六个最暖年份,其中气温异常偏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北美洲北部、南美洲东北部、非洲北部以及欧亚大陆的大部地区。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基本维持弱冷水状态,北极海冰范围仍处于记录中最低水平之一,而南极海冰范围则创历史新高。受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海洋和海冰等外强迫因子的共同影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异常和极端事件,年初寒流和暴风雪袭卷亚洲、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洲,澳大利亚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6—9月中欧、亚洲和北美洲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的袭击,期间北半球大部地区则发生了极端高温天气;6月以来多个强台风袭击东亚、东南亚和北美洲东海岸。分析指出,大气环流异常是上述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直接原因,而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全球升温的过程中,伴随着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增大,致使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增加,这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异常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表面气温 暴风雪 洪涝 高温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8~2004年全球越赤道气流气候变化 被引量:23
13
作者 施能 封国林 +1 位作者 顾骏强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6-332,共7页
利用1948年1月~2004年12月逐月NCEP/NCAR的全球1000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500 hPa、400 hPa、300 hPa、200 hPa、150 hPa、100 hPa的10层经向格点风,计算了全球越赤道气流和年变化,分析了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时、... 利用1948年1月~2004年12月逐月NCEP/NCAR的全球1000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500 hPa、400 hPa、300 hPa、200 hPa、150 hPa、100 hPa的10层经向格点风,计算了全球越赤道气流和年变化,分析了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近57年,6~8月的45~50°E、5~9月的105~115°E、5~9月和5~11月的130~140°E、2~4月的20~25°E的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加强,6~8月的50~35°W的越赤道气流减弱。夏季索马里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25 m/s,而130~140°E,5~9月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32 m/s。奇异谱分析表明,850 hPa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和趋势变化的方差贡献达到35%~45%。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不超过30%,还指出夏季太平洋的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与南方涛动有明显关系,弱南方涛动时,有强的越赤道气流。而索马里急流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有弱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气候变化 趋势 奇异谱分析 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徐影 赵宗慈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0-707,共8页
利用由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5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包括海冰与陆地生态系统)(CCCma,CCSR,CSIRO,GFDL,Hadley)气温及降水的模拟结果,对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A2和B2影响下,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利用由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5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包括海冰与陆地生态系统)(CCCma,CCSR,CSIRO,GFDL,Hadley)气温及降水的模拟结果,对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A2和B2影响下,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包括整个青藏高原地区2011-2040年,2041-2070年的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21世纪前50年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线性倾向等,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21世纪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将继续增加,在B2排放情景下,2011-2040年年平均温度增暖在高原主体达到1.6℃;2041-2070年,整个青藏高原的温度将上升2.8~3.0℃,A2排放情景下的升温幅度比B2排放情景下略高.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各站A2和B2两种排放情景下,每10年平均的温度分析表明,在A2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前后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温度增加将是2010年时的2~3倍左右,A2时在 2.56~2.96℃之间,B2时在 2.37~2.65℃之间.对21世纪前50年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变化的线性倾向的空间分布的分析可知,在A2排放情景下,大部分都在1.5~2.5℃/50a,冬季大部分地区的变暖倾向都在2.0℃/50a以上,有些地区达到2.5℃/50a以上,夏季在2℃/50a左右;B2时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倾向的分布趋势与A2时基本一致,只是变化的数值偏低约0.5℃.对21世纪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与温度不同,在两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降水的变化较为复杂.总体来说,21世纪前50年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为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青藏铁路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的BCC气候系统模式ENSO预报订正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琳 任宏利 +2 位作者 陈权亮 田奔 刘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_CSM1.1m)提供的1991—2014年海表温度回报数据,将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stepwise Pattern Projection Method,SPPM)应用到改进BCC_CSM1.1m模式El N...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_CSM1.1m)提供的1991—2014年海表温度回报数据,将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stepwise Pattern Projection Method,SPPM)应用到改进BCC_CSM1.1m模式El Nino和南方涛动(ENSO)预报研究。SPPM是一种经验性模式误差订正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在大尺度模式预报因子场中找寻出与格点观测预报变量相关性高的信号,通过投影将这种信号反演出来,然后建立回归方程得到订正后的预报结果。本文交叉检验和滚动独立样本检验的结果表明,利用SPPM可以有效地提高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的预报技巧,尤其是在热带太平洋地区以及印度洋海区,24年交叉检验Nino3.4指数提前6个月预报的相关系数技巧可以提高8%~10%,预报误差得到显著降低。不同季节SPPM订正效果略有不同,其中对秋季的预报技巧提升最为显著。与此同时,交叉检验结果还显示,SPPM对El Nino中心纬向位置的预报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CSM1.1m ENSO 统计订正 逐步回归模态投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和全球气候的机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屹岷 李伟平 +3 位作者 刘新 王晓聪 FU Rong LIU Ping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着重阐明了春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TIP)地表热通量特征及变化原因、TIP上空独特的水汽、云宏观和微观垂直结构,以及降水和云辐射效应... 本文总结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着重阐明了春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TIP)地表热通量特征及变化原因、TIP上空独特的水汽、云宏观和微观垂直结构,以及降水和云辐射效应;在夏季两个高原地区的感热加热存在相互影响和反馈,形成观测到的加热与大气垂直环流之间的准平衡耦合系统,由此提出了TIP系统(TIPS)的概念;项目还从天文和水文的角度佐证了TIPS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揭示TIPS导致上对流层暖、下平流层冷的南亚高压的形成机理及TIPS影响北半球环流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揭示TIPS系统对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影响,提出高原位涡强迫激发中国东部激烈天气过程的一种新机制。此外还揭示了CMIP5模式对高原表面温度模拟存在冷偏差的原因和其中的物理过程,这是大气环流与冰雪反照率的动力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TIP)系统影响 南亚高压热力结构 高原位涡强迫 年际变化和灾害天气 模式高原冷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汛雨开始日期异常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系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娜 赵俊虎 +3 位作者 李明 赵晓萌 雷田旺 姜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利用陕西省1961—2018年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资料,基于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西汛雨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系统。结果表明:陕西入汛日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偏... 利用陕西省1961—2018年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资料,基于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西汛雨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系统。结果表明:陕西入汛日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偏晚为主,70、80年代以偏早为主,90年代偏晚,进入21世纪以后以偏早为主,雨季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至中旬中期。入汛偏早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于6月下旬北跳,强度偏强,北跳偏早,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副高偏强、偏西、偏北;低层,孟加拉湾至中国南海为巨大的气旋式距平环流,西北太平洋为显著的反气旋距平环流。入汛偏晚年,环流系统与偏早年相反。入汛早晚与冬春季海表温度相关,当冬季印度洋、春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偏高,有利于入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汛雨 入汛日 气候特征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的自然源排放及气候反馈:IPCC AR6解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华 杨镇江 +8 位作者 苏红娟 张丹瑜婷 安琪 袁畅 李帅 何静怡 谢冰 赵树云 李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1-498,共8页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SLCFs)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首次专门设立了关于SLCFs的独立章节,除了对人为源SLCFs评估以外,报告也包含了对于...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SLCFs)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首次专门设立了关于SLCFs的独立章节,除了对人为源SLCFs评估以外,报告也包含了对于自然源SLCFs及其气候反馈的评估。特别地,在未来气候变暖和人为SLCFs持续减排的背景下,加深对SLCFs的自然源排放及其气候反馈的认识将更为重要。本文从自然源SLCFs排放评估、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排放变化、SLCFs的气候反馈几个方面解读了AR6中有关的最新结论。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闪电源NO_(x)、植被源BVOCs、生物质燃烧排放将会增加,土壤源NO_(x)、沙尘、海盐颗粒物和二甲基硫(Dimethlysulfide,DMS)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难以定量。同时,气候变化驱动着SLCFs的排放量、大气含量或寿命的改变,这些过程整体上造成的负反馈参数为-0.20 W/m^(2)/℃(-0.41~+0.01 W/m^(2)/℃),可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 气候变化 自然源排放 气候反馈 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朝立国前后的气候突变与中华文明的诞生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根据历史记载,考古学证据及古气候代用资料,分析了2100-1800 BC中国降水量的突变。结果显示:夏朝立国(2070 BC)之前有一个多雨期(洪水期),“大禹治水”标志着洪水期的结束。夏朝立国前后转为干旱,在不到300 a 内降水量减少20%,因此可以... 根据历史记载,考古学证据及古气候代用资料,分析了2100-1800 BC中国降水量的突变。结果显示:夏朝立国(2070 BC)之前有一个多雨期(洪水期),“大禹治水”标志着洪水期的结束。夏朝立国前后转为干旱,在不到300 a 内降水量减少20%,因此可以认为是一次气候突变。有证据表明,从洪水到干旱的气候突变可能造成了中原以外地区许多考古文化的衰落,但是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朝 气候突变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
20
作者 张称意 罗勇 +4 位作者 刘洪滨 王长科 张海东 巢清尘 王邦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4期179-180,共2页
2005年11月1~2日,八国集团(G8)成员国和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12个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能源部长齐聚伦敦,就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展开新一轮对话。作者针对这次会议的背景、概况及所反映出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试作... 2005年11月1~2日,八国集团(G8)成员国和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12个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能源部长齐聚伦敦,就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展开新一轮对话。作者针对这次会议的背景、概况及所反映出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试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 应对气候变化 新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