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0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气候中心大气模式的验证研究——AMIP-II结果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董敏 叶正青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22-29,共8页
应用AMIP- II计划提供的 1 979~ 1 996年海温及海冰场作下边界条件运行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 ,将模式的输出结果与NCEP资料进行对比以便验证模式模拟实际大气运动变化的能力。验证的结果表明 :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能够模... 应用AMIP- II计划提供的 1 979~ 1 996年海温及海冰场作下边界条件运行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 ,将模式的输出结果与NCEP资料进行对比以便验证模式模拟实际大气运动变化的能力。验证的结果表明 :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能够模拟出对流层大气的大尺度运动特征 ,如高度场、温度场及风场的特征等 ,但对降水的模拟则有较大的误差 ;此外模式对对流层上层及平流层温度等要素的模拟也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模式的物理过程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气候中心 大气环流模式 大气运动 对流层 大尺度运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业务化进展 被引量:98
2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12 位作者 刘向文 李巧萍 梁潇云 程彦杰 周巍 聂肃平 张莉 颉卫华 房永杰 张艳武 路屹雄 储敏 李江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3-543,共11页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研发成果,并侧重于从海洋资料同化系统、陆面资料同化系统、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4个方面介绍了第2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业务化进展。第2代海洋资料同化...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研发成果,并侧重于从海洋资料同化系统、陆面资料同化系统、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4个方面介绍了第2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业务化进展。第2代海洋资料同化系统已初步建成,其对温盐的同化效果总体上优于第1代同化系统;陆面资料同化系统正在研发中,目前已完成其中的多源降水融合子系统的业务建设工作,可为陆面分量提供实时的大气降水强迫分析场;第2代月动力延伸预测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2建立,已于2012年8月进入准业务运行阶段;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m)建立,将于2013年底投入准业务运行。初步评估表明:第2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和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分别对候、旬、月和季节、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体现出了一定的预测能力,其对降水、气温、环流等要素的预测技巧总体上要高于第1代预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料同化系统 陆面资料同化系统 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 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ENSO预测系统及其对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 被引量:28
3
作者 任宏利 刘颖 +4 位作者 左金清 陆波 田奔 金飞飞 万江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作为其年际变率支配模态,对我国季节气候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过去30年里,ENSO自身属性、类型和气候影响发生了显著改变,为我国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以来,国家气候中心组...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作为其年际变率支配模态,对我国季节气候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过去30年里,ENSO自身属性、类型和气候影响发生了显著改变,为我国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以来,国家气候中心组织研发了新一代ENSO监测、分析和预测业务系统(SEMAP2.0),目的是切实提升ENSO监测预测业务能力。SEMAP2.0综合集成了国内外多项ENSO研究新成果,并自主研发了多项ENSO诊断预测新技术。该系统包括实时监测、动力学诊断一归因分析、两类ENSO物理统计预报模型、气候模式集合预报解释应用、以及相似一动力预报订正等五个子系统。20年独立样本检验显示,集合平均Nino3.4海温指数提前6个月预报的时间距平相关系数达到0.8。该系统已于2015年底正式业务运行,每月实时提供业务产品。在业务应用方面,该系统2014年春季给出了基本反映实际的夏秋季厄尔尼诺演变趋势预测,较为准确地预报出了2014/2015年冬季弱中部型厄尔尼诺状态和2015年春季以后厄尔尼诺的持续发展趋势以及向东部型的转换过程,准确定位出2014/2016事件峰值时间和强度并预计此次事件在2016年春末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预测 监测 诊断 超强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预测 被引量:49
4
作者 刘长征 杜良敏 +3 位作者 柯宗建 陈丽娟 贾小龙 艾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7-685,共9页
多模式集合和降尺度技术是提升模式预测能力的有效工具。该文对国家气候中心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预测(MODES)技术与业务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介绍。MODES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东京气候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 多模式集合和降尺度技术是提升模式预测能力的有效工具。该文对国家气候中心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预测(MODES)技术与业务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介绍。MODES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东京气候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4个气候业务季节预测模式输出场,利用EOF迭代、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最优子集回归和高相关回归集成4种统计降尺度方法以及等权平均、经典超级集合等集成方法进行全国月及季节降水和气温预测。目前对MODES进行了夏季回报检验和约1年的实时业务应用。回报检验和业务应用表明,MODES对气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月预测平均PS评分为76),对降水有一定预测技巧(月预测平均PS评分为68),具有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合 统计降尺度 MO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MJO监测预测业务产品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捷 任宏利 +2 位作者 赵崇博 张培群 武于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1-653,共13页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和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对全球范围天气气候事件有重要影响,是次季节-季节(S2S)预报最主要的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国家气候中心(BCC)基于我国完全自主的T639全球分析场数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射出长波辐射(O...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和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对全球范围天气气候事件有重要影响,是次季节-季节(S2S)预报最主要的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国家气候中心(BCC)基于我国完全自主的T639全球分析场数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BCC第2代大气环流模式系统的实时预报,发展了MJO实时监测预测一体化业务技术,建立了ISV/MJO监测预测业务系统(IMPRESS1.0),已投入实时业务运行,在全国气象业务系统得到应用。该文着重介绍该系统提供的MJO和BSISO指数监测预测数据和图形产品,并描述了这些业务产品在2015年对MJO典型个例的实时监测预测应用情况。监测分析和预报检验表明,基于我国自主资料的监测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表征MJO和BSISO指数的振荡和演变过程,该系统对MJO和BSISO事件分别至少具备16 d和10 d左右的预报技巧。因此,基于IMPRESS1.0的MJO/BSISO监测预测一体化业务产品可为制作延伸期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BSISO 监测预测 业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洋资料四维同化系统在热带太平洋的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益民 李维京 张培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5,共9页
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NCC)“全球海洋资料四维同化系统”(简称NCC-GODAS).该系统包含观测资料预处理系统、插值分析系统和所应用的动力模式.插值分析系统采用四维同化技术方案,在时间上设置一个4周的窗口,将此窗口之内的观测资料以一定... 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NCC)“全球海洋资料四维同化系统”(简称NCC-GODAS).该系统包含观测资料预处理系统、插值分析系统和所应用的动力模式.插值分析系统采用四维同化技术方案,在时间上设置一个4周的窗口,将此窗口之内的观测资料以一定的权重插入插值分析系统, 在空间上采用三维变分方案.海洋动力模式为“九五”期间LASG研制的L30T63OGCM 1 0版本.文中考察了该系统从1982年到2003年3月在热带太平洋的部分同化分析结果,并与NCEP的再分析资料和EMC/NCEP的太平洋区域海洋资料同化系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同化结果(如SST,SSTA,Nino指数,次表层海温变化等)与NCEP的同期同化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该系统得出的海洋同化资料气候场与海洋模式气候场相比,有显著的改进.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同化能力,其同化结果可为海-气耦合模式进行季节和跨季节的气候预测业务提供可信的海洋初始场资料,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海洋分析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料同化 资料预处理 海洋动力模式 三维变分 时间窗口 SST Nino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汛期降水预报的一种订正方案及其试验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礼平 丁一汇 +1 位作者 李清泉 周筱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1983~2003年夏季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500hPa高度预报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1971~2000年夏季NCEP/NCAR500hPa高度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NCEP/NCAR500hPa高度... 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1983~2003年夏季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500hPa高度预报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1971~2000年夏季NCEP/NCAR500hPa高度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NCEP/NCAR500hPa高度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关系明显较模式500hPa高度场密切,若夏季NCEP/NCAR500hPa高度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较强(弱),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主体偏南(北),则长江流域、东北地区中部及青藏高原东侧将降水偏多(偏少)。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报误差,如长江流域误差就较为明显。作者提出一种订正方案,利用SVD从模式500hPa高度预报场中提取大尺度信号,借助最优化技术,合理订正误差,改进降水场的预报。经试验表明:订正后降水场预报的距平同号率有可能接近NCEP/NCAR500hPa高度场相当的技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 预报误差 最优化技术 订正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ICA云—辐射方案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应用与评估 被引量:13
8
作者 荆现文 张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5-958,共14页
本文将一种新的、可以灵活给出云的次网格结构的蒙特卡洛独立气柱近似(McICA)云—辐射方案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BCC_AGCM2.0.1中;由于此方案会引入一定的随机误差,本文对随机误差的特征和对所模拟的气候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 本文将一种新的、可以灵活给出云的次网格结构的蒙特卡洛独立气柱近似(McICA)云—辐射方案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BCC_AGCM2.0.1中;由于此方案会引入一定的随机误差,本文对随机误差的特征和对所模拟的气候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McICA随机误差引起的模拟扰动很小,随机误差对所模拟的各种气候变量影响也很小,全球平均值与作为参考的精确独立气柱近似(ICA)计算的差别都在0.01%量级,模拟结果的纬向分布、垂直分布和典型区域内的分布等气候特征都基本上与ICA一致。因此,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BCC_AGCM2.0.1中应用McICA云—辐射方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性能的提升仍然主要取决于模式物理过程、动力框架等方面,而不受随机误差的影响。考虑到McICA方案下云和辐射过程是各自独立的,云的结构调整和辐射模式的改进都更为简便,为模式在未来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很大便利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ICA ICA 云-辐射方案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守恒律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谱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嘉滨 高学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8-614,共7页
概述了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谱模式中,引入参考大气和大气质量守恒律,消除了原模式由于模式大气质量不守恒引起的气候漂移计算误差,改进了气候模拟,提高了预报精度。
关键词 谱模式 参考大气 质量守恒律 气候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召开
10
作者 张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2期83-83,共1页
2008年2月25—26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 2008年2月25—26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有关省、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象局 开放实验室 学术年会 气候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
作者 张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2期124-124,共1页
2009年2月12—1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 2009年2月12—1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培训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有关省(区)市气象局的专家及研究生,共计40余个单位100多位代表参加了学术年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 学术年会 气候 大气物理研究所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对季节内振荡的模拟 被引量:24
12
作者 董敏 吴统文 +1 位作者 王在志 张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2-922,共11页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因此原模式的预报量中的气温(T)和地面气压(p_s)则变为它们对参考大气气温的偏差和对参考面气压的偏差。模式还加入了新的Zhang-Mcfarlane对流参数化方案,并对其参数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还对模式边界层处理、雪盖计算等进行了改进。上述模式在实测的月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运行52年(1949年9月—2001年10月)。然后对运行结果中的季节内振荡的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NCAR CAM3模式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很差,主要表现在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强度很弱;东移波与西移波的强度很接近,而实际观测中是东移波的能量要远大于西移波;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很远。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很明显,强度接近于观测结果;模拟东移波的能量要大于西移波,这与观测较为一致;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不大。总的来看,BCC AGCM2.0.1模式在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方面比CAM3模式有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气候中心 大气模式 季节内振荡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3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24 位作者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吴方华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汪方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9,共18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想 郑志海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El Nino事件在2024年5月结束并向冷海温发展,2023/2024年冬季以来,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均为历史同期最暖,热带三大洋的异常海温分布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将充沛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中国东部,使得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强降水过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季节内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想 郑志海 韩荣青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8,共11页
2024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我国夏季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的特征,对东部季风区降水偏多的预测与实况高度一致。同时,准确预测了汛情的阶段性特征:7月中旬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汛情重,7月中旬后松辽流域、海... 2024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我国夏季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的特征,对东部季风区降水偏多的预测与实况高度一致。同时,准确预测了汛情的阶段性特征:7月中旬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汛情重,7月中旬后松辽流域、海河流域汛情重。对“夏季全国气温偏高,初夏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过程多以及盛夏南方地区高温过程多”的预测与实况相符。预测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台风偏少背景下影响华南降水的极端性估计不足。动力气候模式对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形势预测与实况比较一致,对我国东部大范围降水偏多、全国气温偏高的趋势预测也与实况基本相符。文章从年代际和年际等时间尺度,对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进行分析和评估,2023/2024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样、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均非常显著,而积雪和极冰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弱,因此重点考虑三大洋海温的分布对汛期气候的影响。实况表明,三大洋的海温异常有利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先兆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金融实践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学都 陈佳琪 +1 位作者 葛慧 朱乙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共13页
本文从气候金融的定义及起源出发,分析了气候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重点剖析了多边开发银行气候金融的创新实践及借鉴意义。最后对促进中国未来气候金融发展提出了7条建议,即完善气候金融政策体... 本文从气候金融的定义及起源出发,分析了气候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重点剖析了多边开发银行气候金融的创新实践及借鉴意义。最后对促进中国未来气候金融发展提出了7条建议,即完善气候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气候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数字化技术应用、建设高质量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探索气候金融量化方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金融 绿色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9年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及影响因子演变特征
17
作者 赵珊珊 王荣 +2 位作者 李莹 叶殿秀 艾婉秀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7-259,共13页
利用气象站点观测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总云量和平均风速等资料,研究了1980~2019年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及气象影响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年度假气候舒适日数131.1d,逐月舒适日数呈双峰型分布,春秋季... 利用气象站点观测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总云量和平均风速等资料,研究了1980~2019年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及气象影响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年度假气候舒适日数131.1d,逐月舒适日数呈双峰型分布,春秋季多、冬夏季少。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有效温度和日平均风速的影响,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同时在有效温度、总云量和降水量的共同影响下,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年内的双峰型分布更加明显。华北、黄淮、江淮以及新疆、云南是度假气候舒适日数较多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地区舒适日数较少。中国大部分地区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呈增加趋势,仅在华北、华南中部等地呈减少趋势。冬、春、秋三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度假气候舒适日数呈增加趋势,而在夏季呈减少趋势。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有效温度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度假气候舒适性的影响,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假气候舒适性 度假气候指数 气象影响因子 长期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8
作者 赵琳 姜允迪 +16 位作者 钟海玲 李想 陈鲜艳 李修仓 邹旭恺 王依然 曾红玲 崔童 尹宜舟 王有民 周星妍 朱晓金 代潭龙 乔琦 陈逸骁 吕卓卓 章大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7,共9页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高温过程出现早、极端性强,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的大范围高温过程;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台风摩羯严重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旱情总体偏轻但阶段性明显,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冷空气过程偏多,强对流天气频发,沙尘影响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极端性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19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17 位作者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学 气候系统动力学 古气候 大气动力学 全球变暖 动力学 历史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圳视角的超大城市气候风险与早期预警应对展望
20
作者 巢清尘 邱宗旭 +7 位作者 冯爱青 韩振宇 杨红龙 韩钦梅 刘远 王秋玲 秦云 王阳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极端性变化明显,并且未来将进一步加剧,导致城市气候风险更为复杂。气候变化对深圳生态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能源负荷及基础设施都带来一定风险,总体上弊大于利。旱涝灾害影响植被生长,珠江流域西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管理压力;热浪对居民健康构成高度风险,尤其是城市西部地区;温湿度上升推高居民用电需求,增加能源负荷;极端降水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面临更大内涝风险,对基础设施承载力带来挑战。此外,极端灾害的跨系统风险传导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损失。早期预警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措施之一。深圳气候风险评估及其应对模式对全国大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启示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气候风险评估工作,推动灾害普查与隐患排查的制度化,完善跨部门协同的早期预警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气候适应的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关键领域 影响与风险 早期预警 深圳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