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报废爆破器材的销毁与再利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静平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38,共3页
文章概述了报废爆破器材的销毁程序及销毁方法 ,提出了无公害销毁与再利用技术 ,并具体研究了爆破器材的无公害炸毁技术、炸药及塑料导爆管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关键词 爆破器材 销毁 回收与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和Al/B/MgH2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志鹏 夏语 +5 位作者 罗一民 马腾 徐飞扬 张宇 吴星亮 徐森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 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ABM-H的燃烧热值分别为34.1 MJ·kg^(-1)和32.2 MJ·kg^(-1),较纯Al的燃烧热值(29.8 MJ·kg^(-1))分别提高了14.4%和8.1%;ABM、ABM-H和Al的最小点火能量分别在160~170,100~110,20~30 mJ之间;质量浓度为625 g·m^(-3)时,ABM和ABM-H较纯Al燃烧持续时间分别增加了65.5%和34.5%,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分别提升了12.6%和23.0%。质量浓度在500 g·m^(-3)条件下,ABM-H和ABM的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均最大,分别为45.05 m·s^(-1)和38.7 m·s^(-1),火焰表面最高温度峰值分别为1856℃和1717℃,ABM-H较ABM提高了7.6%,同时升温速率更快。可见,ABM和ABM-H配方在显著降低粉尘/空气混合物爆炸危险性的同时,燃烧性能明显提高,且ABM在燃烧热值和燃烧持续时间上表现出更好的热效应,ABM-H在最小点火能量、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上升速率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活性金属燃料 最小点火能 火焰传播特性 温度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CL-20机械感度阈值的量化研究
3
作者 方鸣坤 张宇 +4 位作者 马智勇 吴星亮 孙磊 曾丹 徐森 《爆破器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4,共6页
在现有的感度试验方法中,特性落高法只能得出50%爆炸概率的特性落高,BAM试验结果只能得出临界撞击能量和载荷压力,而兰利-D最优化法能够得到不同发火概率下的机械感度。因此,采用兰利-D最优化法,研究CL-20在机械作用下的不同发火概率临... 在现有的感度试验方法中,特性落高法只能得出50%爆炸概率的特性落高,BAM试验结果只能得出临界撞击能量和载荷压力,而兰利-D最优化法能够得到不同发火概率下的机械感度。因此,采用兰利-D最优化法,研究CL-20在机械作用下的不同发火概率临界反应阈值及温度对临界反应阈值的影响。使用BAM撞击和摩擦感度仪,对ε型CL-20开展机械感度阈值研究;采用特性落高法和兰利-D最优化法,研究撞击能量阈值;采用BAM摩擦感度试验和兰利-D最优化法,研究载荷压力阈值。通过兰利-D最优化法,得到了CL-20在1%、0.0001%发火概率下的撞击能量阈值和载荷压力阈值,分析了火炸药1%、0.0001%发火概率在实际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结果显示:30、60℃和90℃温度下,采用特性落高法得到CL-20的50%发火概率的撞击能量阈值E 50分别为2434.32、2215.11、1955.36 mJ,兰利-D最优化法所得E 50分别为2504.40、2297.15、2014.63 mJ,撞击感度随温度的上升呈现升高趋势;采用BAM试验得到CL-20的载荷压力分别为64、56、48 N,兰利-D最优化法得到50%发火概率的载荷压力阈值p 50分别为100.35、92.77、78.86 N,摩擦感度随着温度的上升同样呈现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20 机械感度 温度 兰利-D最优化法 阈值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爆器材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与对策措施概述 被引量:7
4
作者 蒋荣光 《爆破器材》 CAS 2006年第5期34-36,共3页
通过对民爆器材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安全生产现状、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行业安全评价现状和安全生产趋势,从安全技术管理、安全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民爆器材 安全生产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胶基质危险性分级技术发展
5
作者 张宇 马智勇 +2 位作者 程志鹏 徐森 吴星亮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为规范乳胶基质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统一的乳胶基质危险性分级管理方法--《试验和标准手册》试验系列8。目前,我国关于乳胶基质安全管理的研究较少,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对比分析了乳胶基质... 为规范乳胶基质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统一的乳胶基质危险性分级管理方法--《试验和标准手册》试验系列8。目前,我国关于乳胶基质安全管理的研究较少,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对比分析了乳胶基质危险性分级程序的研究和发展过程,探索了相应试验方法的研究过程。发现采取最新版的乳胶基质危险性分级程序可避免试验的偶然性,通风管试验的改进和最小自持燃烧压力试验的增加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乳胶基质生产和管理的经济成本。讨论了对乳胶基质危险性的基本认识以及展望了分级技术发展前景,可为国内乳胶基质危险性分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胶基质 安全性 判定标准 危险性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尘爆炸过程中火焰的传播特性 被引量:28
6
作者 曹卫国 徐森 +3 位作者 梁济元 高伟 潘峰 饶国宁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593,共8页
为了揭示煤粉尘爆炸过程中火焰传播特征,采用2种不同质量分数挥发分的煤粉在半封闭竖直燃烧管中进行实验。分别使用高速摄影装置和红外热成像装置记录火焰传播过程和空间的温度分布情况,并分析2种煤粉尘云的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曲线。结... 为了揭示煤粉尘爆炸过程中火焰传播特征,采用2种不同质量分数挥发分的煤粉在半封闭竖直燃烧管中进行实验。分别使用高速摄影装置和红外热成像装置记录火焰传播过程和空间的温度分布情况,并分析2种煤粉尘云的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曲线。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火焰在挥发分质量分数高的煤粉尘云中的传播速度和火焰温度要高于其在挥发分质量分数较低的煤粉尘云中的。煤粉尘云的体积质量和点火能量也影响着火焰的传播过程,随着煤粉尘云体积质量的增大,火焰的传播速度和火焰温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传播的后半段火焰速度出现震荡现象;随着点火能量的增大,火焰在煤粉尘云中的传播速度和最高温度也相应升高。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特定条件下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点火能量 火焰温度 煤粉尘云质量分数 粉尘爆炸 火焰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在有机玻璃中衰减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姜夕博 饶国宁 +4 位作者 徐森 郭耸 王建灵 金朋刚 彭金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9-1064,共6页
为了研究《国家军用标准—炸药试验方法—卡片式隔板法》(国军标)条件下冲击波在有机玻璃中的衰减特性,对其传播规律和衰减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显示有限元程序AUTODYN,并利用理论计算及锰铜压力计测试方法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 为了研究《国家军用标准—炸药试验方法—卡片式隔板法》(国军标)条件下冲击波在有机玻璃中的衰减特性,对其传播规律和衰减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显示有限元程序AUTODYN,并利用理论计算及锰铜压力计测试方法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通过实验测得的国军标条件下冲击波在有机玻璃中的衰减规律为p=17.0e-0.0537x,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准确预测冲击波在有机玻璃中的衰减规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讨论了冲击波压力在隔板中的衰减特性。研究发现:随着隔板长度的增加侧向稀疏波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有机玻璃 衰减特性 隔板 侧向稀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潘峰 马超 +2 位作者 曹卫国 张建新 徐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51,共6页
为研究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和20 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200目(<75μm)以下的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估,基于静电火花和粉尘质量浓度对粉尘爆炸的影响,对玉米淀粉的静电火花最小点火能量、爆炸下限... 为研究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和20 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200目(<75μm)以下的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估,基于静电火花和粉尘质量浓度对粉尘爆炸的影响,对玉米淀粉的静电火花最小点火能量、爆炸下限质量浓度、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玉米淀粉爆炸危险性进行分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在25℃,喷粉压力为0.80 MPa,粉尘质量浓度在250~750 g/m3范围内,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随着粉尘质量浓度增加而降低,其最小点火能量在40~80 mJ之间;在点火能量为10 kJ时,粉尘爆炸下限质量浓度在50~60 g/m3之间;在粉尘质量浓度为750 g/m3时,爆炸压力达到最大,为0.66 MPa;在粉尘质量浓度为500 g/m3时,爆炸指数达到最大,为17.21 MPa.m/s,其粉尘爆炸危险性分级为Ⅰ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粉尘爆炸 最小点火能量 爆炸下限质量浓度 最大爆炸压力 最大爆炸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淀粉粉尘爆炸特性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曹卫国 潘峰 +1 位作者 徐森 张建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3-216,共4页
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和20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小麦淀粉粉尘爆炸特性参数进行评估,对粒度小于75μm的样品的爆炸危险性参数进行测试,得出了一定条件下的小麦淀粉对静电火花的敏感程度以及其爆炸的猛烈程度,进而对其爆炸危险性程度... 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和20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小麦淀粉粉尘爆炸特性参数进行评估,对粒度小于75μm的样品的爆炸危险性参数进行测试,得出了一定条件下的小麦淀粉对静电火花的敏感程度以及其爆炸的猛烈程度,进而对其爆炸危险性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温度在25℃,喷粉压力为0.70MPa,小麦淀粉的最小点火能量在40~80mJ;在点火能量为10 kJ时,最大爆炸压力为0.60MPa,最大爆炸指数为7.87MPa.m/s,其粉尘爆炸危险性为Ⅰ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小麦淀粉 粉尘爆炸 最小点火能量 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松子粉最小点火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黄丽媛 曹卫国 +3 位作者 徐森 张建新 秋珊珊 潘峰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1,16,共4页
采用1.2 L哈特曼管最小点火能测试装置,研究了中位径为32μm的石松子粉的最小点火能量随粉尘浓度、点火延时以及喷粉压力之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5±5)℃,环境湿度为30%±5%的条件下,石松子粉的最佳着火浓... 采用1.2 L哈特曼管最小点火能测试装置,研究了中位径为32μm的石松子粉的最小点火能量随粉尘浓度、点火延时以及喷粉压力之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5±5)℃,环境湿度为30%±5%的条件下,石松子粉的最佳着火浓度750 g/m3,最佳点火延时为90 ms,最佳喷粉压力为0.8 MPa,此时石松子粉的最小点火能达到极小值。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电感的点火方式比无电感的点火方式所需的能量要小。在有电感存在的情况下,石松子粉的最小点火能为10 mJ;在无电感存在的情况下,石松子粉的最小点火能为15 mJ,说明石松子粉对电火花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松子粉 哈特曼管 最小点火能 点火延时 喷粉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压弹药综合毁伤效果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仲倩 王伯良 +2 位作者 刘大斌 高贫 房莹莹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6,34,共7页
为了评估温压弹对爆炸场内目标的综合毁伤效果,通过对冲击波、热辐射、破片及窒息等单项毁伤效应的分析,建立了温压弹综合毁伤效果评估模型,并将毁伤效应转化为经济损失。以70 kg量级的温压弹为例,分析了综合毁伤效果评估模型的应用。... 为了评估温压弹对爆炸场内目标的综合毁伤效果,通过对冲击波、热辐射、破片及窒息等单项毁伤效应的分析,建立了温压弹综合毁伤效果评估模型,并将毁伤效应转化为经济损失。以70 kg量级的温压弹为例,分析了综合毁伤效果评估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破片毁伤是温压弹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内最严重的毁伤方式,其次是冲击波毁伤和热辐射毁伤;在已知爆炸作用范围内的人员密度、建筑物和设备资产密度的前提下,可根据建立的毁伤评估模型获得目标被毁伤的总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温压弹 综合毁伤 评估模型 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炸药稳定性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丽媛 张国虎 +4 位作者 汤代红 李玉艳 张冉 钱华 潘峰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6,共3页
采用高低温循环试验测试样品的爆速值、电导率和硝酸铵析出量,综合分析各测试方法的结果来评估乳化炸药的稳定性,并设计了实验原理图。实验研究表明:随着高低温循环次数的增加,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逐渐下降,电导率和AN析出量逐渐增加,且... 采用高低温循环试验测试样品的爆速值、电导率和硝酸铵析出量,综合分析各测试方法的结果来评估乳化炸药的稳定性,并设计了实验原理图。实验研究表明:随着高低温循环次数的增加,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逐渐下降,电导率和AN析出量逐渐增加,且呈现相类似的变化趋势。18次高低温循环后电导率增加更显著,当循环次数在18~30次内,破乳现象加剧,且乳化炸药的爆速逐渐降低,在27次循环后乳化炸药发生拒爆;将常温下爆速与高低温循环的爆速对比,得到高低温循环次数对应的自然存储天数,如高低温循环5次相当于自然存储76.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炸药 稳定性 高低温循环 爆速 电导率 硝酸铵析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亚硝酸钠混入对乳化炸药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秋洁 陈相 +3 位作者 谭柳 李敏 徐森 刘大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11-2215,共5页
为了研究结晶状敏化剂意外混入乳化炸药中的危险性,采用杜瓦瓶恒温试验法研究结晶状亚硝酸钠对硝酸铵、乳胶基质和乳化炸药热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400 g样品中添加10 g亚硝酸钠的试验条件下,混合体系热稳定的临界温度范围分别... 为了研究结晶状敏化剂意外混入乳化炸药中的危险性,采用杜瓦瓶恒温试验法研究结晶状亚硝酸钠对硝酸铵、乳胶基质和乳化炸药热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400 g样品中添加10 g亚硝酸钠的试验条件下,混合体系热稳定的临界温度范围分别为:硝酸铵40~45℃,乳化炸药45~50℃,乳胶基质则大于100℃。硝酸铵、乳化炸药和乳胶基质中的结晶亚硝酸钠临界添加量分别<1 g,2 g和10 g。可见样品体系热稳定性:硝酸铵<乳化炸药<乳胶基质。样品含水量的增加可提高混有亚硝酸钠样品混合体系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亚硝酸钠 乳化炸药 安全性 影响 杜瓦瓶恒温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粉尘爆炸特性及火焰传播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曹卫国 郑俊杰 +1 位作者 彭于怀 潘峰 《爆破器材》 CAS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全面地认识玉米淀粉粉尘爆炸的敏感性和爆炸破坏效应,分别采用粉尘云着火温度装置、20 L球粉尘爆炸装置和粉尘云火焰传播装置对玉米淀粉的粉尘云着火温度、爆炸下限质量浓度、爆炸压力、爆炸氧极限浓度以及粉尘云火焰传播过程进行... 为了全面地认识玉米淀粉粉尘爆炸的敏感性和爆炸破坏效应,分别采用粉尘云着火温度装置、20 L球粉尘爆炸装置和粉尘云火焰传播装置对玉米淀粉的粉尘云着火温度、爆炸下限质量浓度、爆炸压力、爆炸氧极限浓度以及粉尘云火焰传播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在380~390℃之间;粉尘云爆炸氧极限浓度(体积分数)在10%~11%之间;爆炸下限质量浓度和最大爆炸压力随着化学点火具质量的增加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随着化学点火具质量的增加,玉米淀粉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逐渐降低,而玉米淀粉爆炸压力逐渐升高。在不同的粉尘质量浓度条件下,粉尘云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温度有一定的变化,在粉尘质量浓度为500 g/m3时,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温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81 m/s和1 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最低着火温度 爆炸下限质量浓度 爆炸压力 氧极限浓度 火焰传播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一铵对硝酸铵危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森 陈相 +3 位作者 谭柳 夏良洪 刘大斌 潘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96-2002,共7页
为了研究磷酸一铵(MAP)对硝酸铵爆炸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影响机理,利用联合国隔板试验和克南试验研究了改性硝酸铵传播爆轰的能力和在封闭条件下对强加热作用的敏感性,同时采用DSC试验研究了改性硝酸铵热分解特性。联合国隔板试验的结果表... 为了研究磷酸一铵(MAP)对硝酸铵爆炸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影响机理,利用联合国隔板试验和克南试验研究了改性硝酸铵传播爆轰的能力和在封闭条件下对强加热作用的敏感性,同时采用DSC试验研究了改性硝酸铵热分解特性。联合国隔板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混合工艺的改性硝酸铵试验结果一致,当MAP含量达到25%时,试验结果为'-',即改性硝酸铵将不再具备传播爆轰的能力。克南试验结果表明:当MAP含量达到30%时,改性硝酸铵-1的试验结果为'-';当MAP含量达到25%时,改性硝酸铵-2的结果为'-',即样品在封闭条件下对强加热作用不敏感。DSC的结果表明:改性硝酸铵-1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比工业硝酸铵低,改性硝酸铵-2的初始热分解温度较高,采用机械混合法更有利于提高MAP对硝酸铵的钝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铵 爆炸 安全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铵油炸药连续爆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森 唐双凌 +1 位作者 刘大斌 王建灵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8,共4页
采用连续速度探针研究改性铵油炸药在不同起爆条件下爆速和爆轰成长的连续变化。在起爆条件分别为雷管/160g起爆药柱、雷管/160g起爆药柱/有机玻璃隔板和仅采用雷管时,改性铵油炸药在稳定爆轰阶段的稳定爆速分别为4569m/s、4496m/s、455... 采用连续速度探针研究改性铵油炸药在不同起爆条件下爆速和爆轰成长的连续变化。在起爆条件分别为雷管/160g起爆药柱、雷管/160g起爆药柱/有机玻璃隔板和仅采用雷管时,改性铵油炸药在稳定爆轰阶段的稳定爆速分别为4569m/s、4496m/s、4559m/s,爆轰成长距离分别为3.5、7.3和20cm,爆轰成长时间分别为0.01、0.025和0.06ms。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装药约束条件下,起爆能量越大,改性铵油炸药爆轰成长时间和爆轰成长距离越短,即越容易发展为稳定爆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改性铵油炸药 稳定爆轰 爆速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示踪剂的添加对导爆管传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段红珍 钱华 +3 位作者 万方 潘峰 杨祖一 刘大斌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共3页
为了对导爆管进行溯源,在导爆管中添加一定量的惰性示踪剂,同时对添加不同示踪剂及同种示踪剂不同量的聚乙烯导爆管进行爆速、起爆感度以及传爆性能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5℃时,示踪剂A与母体导爆药(RDX与Al粉)的比例在0.1/99.9... 为了对导爆管进行溯源,在导爆管中添加一定量的惰性示踪剂,同时对添加不同示踪剂及同种示踪剂不同量的聚乙烯导爆管进行爆速、起爆感度以及传爆性能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5℃时,示踪剂A与母体导爆药(RDX与Al粉)的比例在0.1/99.9~10/90范围内,爆速的变化范围为1745~1854 m/s,同时添加相同比例的示踪剂A、B、C混合物为总装药量的0.6%与1.5%,爆速分别为1852 m/s与1827 m/s,都符合工业导爆管爆速的要求;另外,添加示踪剂的导爆管均被可靠起爆,未见其感度降低和传爆不可靠。说明示踪剂的添加既满足了导爆管的溯源功能,又不影响导爆管的起爆与传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导爆管 示踪剂 爆速 传爆性能 起爆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的设计及性能测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钱华 刘大斌 +5 位作者 甘德淮 韦锦初 邓昭明 侯建华 朱长江 鲍国钢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0,共4页
针对导爆药的塑料粘附性差而导致导爆管破孔率高及导爆管雷管易拒爆的现状,采用共混改性和分子定向迁移理论,通过配方优化,开发出一系列高药粉粘附性的导爆管专用塑料。根据导爆管传爆过程中对药粉粘附性的要求,确定了导爆药脱落率为16... 针对导爆药的塑料粘附性差而导致导爆管破孔率高及导爆管雷管易拒爆的现状,采用共混改性和分子定向迁移理论,通过配方优化,开发出一系列高药粉粘附性的导爆管专用塑料。根据导爆管传爆过程中对药粉粘附性的要求,确定了导爆药脱落率为16.0%的导爆管最佳专用塑料配方。试验表明:与常用牌号N210和1I2A制备的导爆管相比,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震动后每15 m的破孔数由N210、1I2A制备时的4个、2个下降到0;50℃下每15m的破孔数由N210、1I2A制备时的4个、2个下降到0;雷管拒爆现象由N210、1I2A制备时的10%、6%下降到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爆管 传爆可靠性 破孔 拒爆 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松子粉粉尘爆炸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秋珊珊 曹卫国 +2 位作者 黄丽媛 张建新 潘峰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8,共3页
该论文采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对粒径在75μm以下的石松子粉的粉尘爆炸下限浓度、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随粉尘浓度的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松子粉粉尘爆炸下限浓度在20~40 g/m3之间,在粉尘浓度相对较低的60~500 g/m3... 该论文采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对粒径在75μm以下的石松子粉的粉尘爆炸下限浓度、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随粉尘浓度的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松子粉粉尘爆炸下限浓度在20~40 g/m3之间,在粉尘浓度相对较低的60~500 g/m3时,粉尘的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随着粉尘浓度的提高而急速上升,在浓度为500 g/m3时达到最大,此时最大爆炸压力为0.69 MPa,爆炸指数为17.20 MPa.m/s;继续增加粉尘浓度,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值;并判定石松子粉粉尘爆炸危险性分级为Ⅰ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松子粉 粉尘爆炸 爆炸下限浓度 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炸药能量测试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徐森 张兴明 +1 位作者 潘峰 张建新 《爆破器材》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1,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能量测试方法对工业炸药能量测试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爆热、铅壔法和水下爆炸法测量了几种典型工业炸药样品的能量。结果表明:3种测试方法都能用于评价炸药的能量水平,其中爆热和水下爆炸法能直接得到样品的能量值,水下爆... 为了研究不同能量测试方法对工业炸药能量测试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爆热、铅壔法和水下爆炸法测量了几种典型工业炸药样品的能量。结果表明:3种测试方法都能用于评价炸药的能量水平,其中爆热和水下爆炸法能直接得到样品的能量值,水下爆炸法适用于大药量样品的能量测试要求。水下爆炸试验结果表明,参比TNT药柱的总能量为3.410mJ/kg,粉状乳化炸药的总能量为3.758mJ/kg,1号和2号岩石乳化炸药的总能量分别为3.411mJ/kg和3.182mJ/kg,二级和三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的总能量分别为3.021mJ/kg和2.947mJ/kg,这5种工业炸药的TNT当量分别为1.10、1.00、0.933、0.886和0.864。水下爆炸测得的5种工业炸药能量为爆热测量值的76.1%~7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水下爆炸 冲击波超压 气泡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