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A群轮状病毒RVA/Pig-tc/CHN/SWU-1C/2018/G9P[13]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玉 穷达 +4 位作者 张敏 阚蕊慈 汤承 岳华 张斌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70-1173,共4页
为分离并鉴定A群猪轮状病毒(PoRV),本研究通过MA-104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鉴定、RT-PCR鉴定以及序列分析对一份疑似Po RV感染的小肠样本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一株Po RV,其基因型为G9-P[13]-I5-R1-C1-M1-A8-NI-... 为分离并鉴定A群猪轮状病毒(PoRV),本研究通过MA-104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鉴定、RT-PCR鉴定以及序列分析对一份疑似Po RV感染的小肠样本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一株Po RV,其基因型为G9-P[13]-I5-R1-C1-M1-A8-NI-T7-E1-H1,命名为RVA/Pig-tc/CHN/SWU-1C/2018/G9P[13]。经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的VP7、VP4、VP6、NSP1、NSP2、NSP4和NSP5基因与Po RV相似性最高,达92.9%~98.3%,而VP1~VP3、NSP3基因与人源A群轮状病毒(GAR)相似性最高,达94.1%~97.3%,表明该病毒为一株人猪重配的Po RV。经软件重组分析显示,该病毒的VP2基因在626 bp处与人源GAR R1207株发生重组,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人猪重组病毒株。本研究首次在中国大陆报道分离鉴定到一株猪源人猪重配的G9P[13]型Po RV,为后续对其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轮状病毒 分离 鉴定 基因组分析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PRRS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类NADC30株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群 周可磊 +4 位作者 胡承哲 李玉 任玉鹏 岳华 张斌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75-1279,共5页
为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本研究采集2018年我国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省共计41个猪场292份疑似PRRS患病保育猪病料样本(肺脏样本48份和血清样本244份),对其进行PRRSV O... 为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本研究采集2018年我国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省共计41个猪场292份疑似PRRS患病保育猪病料样本(肺脏样本48份和血清样本244份),对其进行PRRSV ORF7基因的检测和流行株全基因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RRSV的检出率为44.18%(95%confidence interval(CI)=38.4%~50.1%,129/292)。通过RT-PCR检测129份阳性样本的NSP2基因,结果有64份样品检出该基因。经测序分析表明类NADC30病毒株、高致病性病毒株(HP-PRRSV)和经典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0.3%(95%CI=57.6%~81.1%,45/64)、12.5%(95%CI=5.6%~23.2%,8/64)和17.2%(95%CI=8.9%~28.7%,11/64)。通过对7株病毒基因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均与类NADC30病毒株SD53-1603同源性最高,为95.6%~96.4%,与欧洲型病毒株LV同源性最低,为58.7%~59.5%;通过对7株PRRSV基因组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其均与类NADC30病毒株聚为一大支;重组分析结果显示其均未与任何病毒株发生基因重组。序列分析显示7株病毒株均在GP5蛋白发生了一个氨基酸(S/N33)的缺失,并且存在该缺失模式的病毒已经在我国其它地区存在和流行。本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类NADC30病毒株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西南地区PRRSV的优势流行株。提示规模化养殖场应更加注重生物安全,完善引种程序,避免引入新的类NADC30病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遗传变异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3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阮文强 陈新诺 +3 位作者 任玉鹏 覃思楠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32-2239,共8页
为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对小鼠的致病性,选取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攻毒组通过腹腔注射接种不同来源的3株牦牛源BVDV1-DJ2、BVDV1-Z6和OregonC24V毒株,对照组接种DMEM培养基。分别于接种后第5、7、10天收集小鼠血液和组织,并通过... 为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对小鼠的致病性,选取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攻毒组通过腹腔注射接种不同来源的3株牦牛源BVDV1-DJ2、BVDV1-Z6和OregonC24V毒株,对照组接种DMEM培养基。分别于接种后第5、7、10天收集小鼠血液和组织,并通过血常规、病理组织学、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攻毒后,Z6组小鼠表现的临床症状较DJ2组严重;攻毒组淋巴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显著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VDV在肺和肝中的检出率Z6组明显高于DJ2组;HE染色可见攻毒组肝静脉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还可见脾内吞噬细胞增多和脾小结反应性增生、肺泡萎缩和出血等病理变化,与OregonC24V组相比,Z6组病变最严重,DJ2组较轻。以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可以为BVDV感染小鼠的致病性及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致病性 BALB/C小鼠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2017年四川省部分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4
作者 覃思楠 宝志鹏 +4 位作者 阮文强 陈新诺 何欢 岳华 张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9-33,共5页
为了解近年来四川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通过RT-PCR方法,对四川省各地疑似病料进行PRRSV检测,确定获得阳性样本基因型和对GP5基因遗传进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49份疑似病料中经ORF7片... 为了解近年来四川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通过RT-PCR方法,对四川省各地疑似病料进行PRRSV检测,确定获得阳性样本基因型和对GP5基因遗传进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49份疑似病料中经ORF7片段检测33份为阳性,阳性率为22.15%(95%CI:15.8%~29.7%);通过对NSP2片段的检测,其中有9份为PRRSV高致病性毒株(HP-PRRSV),5份为PRRSV经典毒株,8份为PRRSV NADC-30样毒株;通过对GP5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到11株部分的GP5基因序列数据,所获序列与已报道对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0.4%~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74.3%~100%。结果表明,近两年四川地区PRRSV主要流行毒株为HP-PRRSV,同时新的变异毒株NADC30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四川地区乃至国内各地区的PRRSV基因在逐渐变异,且毒株的流行趋势在转变,提示应加强对PRRSV流行及变异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GP5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猪细环病毒1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阮文强 宝志鹏 +4 位作者 覃思楠 陈新诺 何欢 岳华 张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了解猪细环病毒1型(TTSuV1)在四川地区猪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进化关系,采用PCR对四川省不同地区的5个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40份临床健康猪血清进行检测,并根据NCBI已发表的TTSuV1的全基因组序列,对TTSuV1中的2个亚型TTSuV1a和TTSuV1b... 为了解猪细环病毒1型(TTSuV1)在四川地区猪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进化关系,采用PCR对四川省不同地区的5个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40份临床健康猪血清进行检测,并根据NCBI已发表的TTSuV1的全基因组序列,对TTSuV1中的2个亚型TTSuV1a和TTSuV1b进行全基因的扩增。结果显示,在140份临床健康猪血清样本中TTSuV1a和TTSuV1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9.29%(95%CI:40.7%~57.9%)和39.29%(95%CI:31.1%~47.9%)。通过克隆转化,序列测定后拼接获得TTSuV1a的近似全基因组长为2 497bp,TTSuV1b为2 693bp,对测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得到TTSuV1a的ORF1和ORF2序列,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参考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9.3%~97.5%和92.7%~98.2%,TTSuV1b的ORF1、ORF2序列与其他参考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7.1%~98.6%,分析表明其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为四川省部分地区猪群中TTSuV1的流行情况提供数据参考,为进一步研究TTSuV的遗传进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环病毒1型 分子流行病学 全基因组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S OmpP2表面环状结构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炎性因子mRNA转录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叶 贺超 +3 位作者 王丹 岳华 任玉鹏 张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2-57,共6页
副猪嗜血杆菌(HPS)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膜蛋白P2(OmpP2)是HPS外膜中最丰富的蛋白,能介导宿主的炎症反应。试验通过人工合成OmpP2的表面环状结构(Loop)氨基酸序列体外刺激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探究OmpP2中不同Loop在炎性反应... 副猪嗜血杆菌(HPS)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膜蛋白P2(OmpP2)是HPS外膜中最丰富的蛋白,能介导宿主的炎症反应。试验通过人工合成OmpP2的表面环状结构(Loop)氨基酸序列体外刺激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探究OmpP2中不同Loop在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用HPS血清4型SC096菌株OmpP2作为参照,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测量8个Loop刺激PAMs细胞6 h后IL-1ɑ、IL-1β、IL-6、IL-8、CCL-4、CCL-5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水平。与对照细胞相比,8个Loop均能诱导PAMs中IL-1ɑ、IL-1β、IL-6、IL-8、CCL-4、CCL-5细胞因子mRNA转录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Loop7和Loop8刺激细胞后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上调显著(P<0.05)。提示Loop7和Loop8是OmpP2发挥促炎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外膜蛋白P2 表面环状结构 细胞因子 mRNA转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宏基因组学鉴定藏猪腹泻粪便病毒种群
7
作者 胡承哲 周群 +3 位作者 李玉 张敏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79-2487,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藏猪腹泻粪便中病毒种群,从青藏高原地区16个藏猪场采集腹泻粪便样本146份,将样本混合成一个pool样,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建库后利用TruSeq Illumina测序,对测序的序列进行整理分析及相关病毒的分子特征进行研究。数据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藏猪腹泻粪便中病毒种群,从青藏高原地区16个藏猪场采集腹泻粪便样本146份,将样本混合成一个pool样,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建库后利用TruSeq Illumina测序,对测序的序列进行整理分析及相关病毒的分子特征进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藏猪腹泻粪便样本病毒种群包括11个病毒科的19种病毒,主要以线性和环状的小DNA病毒为主,如猪粪相关环状病毒7型、猪腺病毒和猪博卡病毒(PBoV)等;与腹泻相关的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3种;与腹泻相关的新发病原有porcine bufavirus、rabovirus和pasivirus 3种。利用SOAP软件组装出猪细小病毒6型(PPV-6)、PCV-2、PBoV-2完整或接近全长的基因组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完整的ORF 2基因序列,系统发育结果显示PPV-6和PCV-2与参考毒株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PBoV-2与参考毒株有较远的遗传进化关系,单独聚为一簇,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基因型。为进一步调查PCV-2在藏猪腹泻粪便中的检出率,对采集146份样本进行检测,检出率为10.96%(16/146,95%CI:6.4%~17.2%),且与四川地区PCV-2流行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发现藏猪腹泻粪便中病毒种类复杂多样,且可能存在与其他动物和人交叉感染情况,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也为藏猪腹泻病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猪 腹泻粪便 宏基因组学 分子特征 猪圆环病毒2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地区牦牛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离鉴定
8
作者 陈新诺 肖敏 +4 位作者 阮文强 覃思楠 岳华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6-613,共8页
为了解川藏高原地区牦牛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感染情况和牦牛BVDV的主要流行亚型及遗传变异情况,采用RT-PCR方法,对四川和西藏部分高原地区采集的149份临床腹泻牦牛粪便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根据5′-... 为了解川藏高原地区牦牛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感染情况和牦牛BVDV的主要流行亚型及遗传变异情况,采用RT-PCR方法,对四川和西藏部分高原地区采集的149份临床腹泻牦牛粪便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根据5′-UTR、Npro和E2基因的变异研究该地区牦牛BVDV的遗传变异情况。同时,通过RT-PCR、病毒分离培养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鉴定牦牛BVDV分离株。结果表明,149份粪便中,BVDV阳性检出率为19.46%[95%置信区间(CI)=13.4%~26.7%],其中西藏地区牦牛BVDV阳性检出率为27.14%(95%CI=17.2%~39.1%),四川地区牦牛BVDV阳性检出率为12.66%(95%CI=6.2%~22.0%)。随机抽取10份阳性样本测序,根据5′-UTR、Npro和E2基因序列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10份样本为BVDV-1型,包括BVDV-1a(n=4)和1d(n=6)亚型。此外,成功分离鉴定出两株致细胞病变型(cytopathic,cp)BVDV,分别属于牦牛BVDV-1a和1d亚型,命名为SWU-Z10和SWU-L8。研究结果提示,川藏部分高原地区牦牛存在BVDV感染,BVDV-1a和1d为牦牛感染的主要亚型。本研究丰富了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也为后续研制牦牛专用BVDV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VDV 川藏地区 牦牛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分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藏猪戊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和遗传演化分析
9
作者 曹慧 杨丹娇 +4 位作者 张敏 李平 张朝辉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99-2608,共10页
旨在调查四川地区藏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流行情况和遗传演化,作者用RT-PCR法对2018—2020年采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22个藏猪场332份藏猪粪便样本进行HEV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RT-... 旨在调查四川地区藏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流行情况和遗传演化,作者用RT-PCR法对2018—2020年采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22个藏猪场332份藏猪粪便样本进行HEV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RT-PCR检测结果表明HEV核酸阳性率为20.48%(68/332,95%CI=16.3%~25.2%),22个规模藏猪场中HEV猪场阳性率为77.27%(17/22,95%CI=54.6%~92.2%),健康样本阳性率为2.86%(3/105,95%CI=0.6%~8.1%),腹泻样本阳性率为28.63%(65/227,95%CI=22.8%~35.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阳性株均为G4型。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地区流行毒株的演化过程,以贝叶斯进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藏猪流行毒株的分歧时间最早为1999年,最晚为2016年。并分别从每年的样本中挑选1份阳性样本得到全基因组序列,核酸序列相似性为89.5%~93.1%。通过对3条全基因组重组分析发现SWU/301/2019存在重组现象,SWU/301/2019重组区域位于ORF1的3746—4655 bp。本研究首次对四川地区藏猪源HEV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四川藏猪中存在一定程度的HEV感染,为四川地区对藏猪感染HEV的防治以及深入研究四川藏猪源HEV遗传变异及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猪 戊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基因序列分析新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遗传演化
10
作者 周昱行 胡承哲 +6 位作者 周群 王何欣 董沙沙 刘娟 张丹丹 任玉鹏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最近,笔者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两种新亚型藏猪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进一步调查新型PEDV是否在四川腹泻猪群中存在或流行,对实验室2018—2019年保存的116份猪腹泻粪便或肠组织样本进行PEDV的检测及其纤突蛋白基因(spike)分... 最近,笔者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两种新亚型藏猪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进一步调查新型PEDV是否在四川腹泻猪群中存在或流行,对实验室2018—2019年保存的116份猪腹泻粪便或肠组织样本进行PEDV的检测及其纤突蛋白基因(spike)分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腹泻样本的PEDV检出率为42.2%(49/116,95%CI=33.1%~51.8%),并获得了13条完整的S基因序列,全长为4149~4170 bp,序列相似性为94.2%~99.9%,其中SWUN-H3-CH-SCYA-2019的S基因与藏猪源新G1亚群PEDV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7.0%~98.6%。遗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3株PEDV S基因划分为G1和G2大群,其中SWUN-H3-CH-SCYA-2019位于藏猪源新G1亚群;SWUN-19-CH-SCZY-2018、SWUN-4-CH-SCXC-2018、SWUN-1-CH-SCNJ-2019和SWUN-3CH-CH-SCZG-2019位于G2亚群中一个独立的分支,且与藏猪源新G2亚群毒株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13株PEDV的演化过程,以贝叶斯进化分析软件包(BEAST)进行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SWUN-H3-CH-SCYA-2019的分歧时间约为2012.3年,早于藏猪源新G1亚群其余毒株的最早分歧时间(2015.7年);SWUN-4-CH-SCXC-2018、SWUN-19-CH-SCZY-2018和SWUN-3CH-CH-SCZG-2019的分歧时间约为2014.2年,早于G2亚群的藏猪源毒株2014.7年,所有藏猪源PEDV的分歧时间均晚于四川毒株。本研究在四川地区首次发现了藏猪源PEDV,并且从毒株的分歧时间推断青藏高原的藏猪源PEDV来源于四川,为新型PEDV分子遗传进化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蛋白 遗传分析 分子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