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科研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琇 王薇 +2 位作者 任贤 乌日娜 邓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2-134,共3页
探讨在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将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与内容分别融入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中,构建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模式。学生不仅了解了当前生物工程的研究热点和发... 探讨在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将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与内容分别融入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中,构建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模式。学生不仅了解了当前生物工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也训练了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生物工程 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11
2
作者 范瑞娟 郭书海 +2 位作者 李凤梅 吴波 张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2-530,共9页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费用低、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而被视为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然而,一些强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很差,严重阻碍了其生物降解效率。电动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电动-微生物修复),在顽固性有机污染物...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费用低、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而被视为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然而,一些强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很差,严重阻碍了其生物降解效率。电动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电动-微生物修复),在顽固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电场的施加可向土壤中分散外源物质、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或通过增强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降解菌的传质过程,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还可诱使土壤中的污染物产生电化学反应,增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文章对有机污染土壤的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进行了综述。文章认为,影响电动-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主要有电场强度、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结构和性质、微生物种群以及环境因素(如土壤pH值、土壤类型、营养物质、含水量等)。因此,在实施修复的过程中应根据污染场址的电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电流或电压梯度;另外,可通过施加表面活性剂、助溶剂或螯合剂,构建微生物群落,以及优化土壤环境条件,如调整土壤pH、提供营养物质、电子受体、共代谢基质等方式优化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的过程。深入研究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有望为电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的场地修复及过程调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电动修复 生物降解 影响因素 过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烃污染土壤微生物-电动修复中的互补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范瑞娟 郭书海 +1 位作者 李凤梅 吴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71,共8页
为探讨微生物降解和电化学氧化分别在去除不同烃类时的具体作用,分别以正十六烷、环十二烷和芘作为直链烷烃、环烷烃和多环芳烃的代表性污染物,以具有不同烃类降解能力的菌株所构建的菌群为降解的微生物,以二维对称电场为修复平台,以电... 为探讨微生物降解和电化学氧化分别在去除不同烃类时的具体作用,分别以正十六烷、环十二烷和芘作为直链烷烃、环烷烃和多环芳烃的代表性污染物,以具有不同烃类降解能力的菌株所构建的菌群为降解的微生物,以二维对称电场为修复平台,以电动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微生物-电动联合修复为研究基础,分析了不同修复方式中不同烃类污染物降解的时空特征和微生物数量、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电动联合修复效率显著高于单一修复,在联合修复过程中,土壤脱氢酶活性和细菌数量明显升高,有利于污染物的降解。微生物降解作用和电化学氧化作用在不同烃类污染物的去除中均体现出了互补性,其中正十六烷和芘的去除较多地依赖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而环十二烷的去除则较多地依赖于电化学氧化作用。另外,微生物降解作用在场强较弱的位点贡献较大,而电化学氧化作用在场强较强的电极附近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电化学氧化 微生物降解菌群 石油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红枸杞果酒酿造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丽琴 张琇 +2 位作者 王永娟 王薇 林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746-20748,共3页
[目的]从色泽、香味、酸度以及单宁含量几个方面对枸杞果酒酿造工艺进行研究。[方法]在枸杞果汁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w)的玫瑰茄和茉莉花,检测其对枸杞果酒色泽和香味的影响;在枸杞果汁中分别添加不同体积分数(V/V)的橘子果肉汁和果... [目的]从色泽、香味、酸度以及单宁含量几个方面对枸杞果酒酿造工艺进行研究。[方法]在枸杞果汁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w)的玫瑰茄和茉莉花,检测其对枸杞果酒色泽和香味的影响;在枸杞果汁中分别添加不同体积分数(V/V)的橘子果肉汁和果皮汁,检测其对枸杞果酒酸味和涩度的影响。[结果]由感官评分得出各物质的最佳添加量为:在枸杞果汁中加入玫瑰茄2.0%、茉莉花2.0%、橘子果肉汁8%、橘子果皮汁4%,按酒精度为11.0(V/V)进行酿造。[结论]在最佳配方下酿造的枸杞果酒呈现透亮的宝石红色,酒香淡雅,清新怡人,酒感稳定,口感饱满,和谐度强,余味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工艺 果酒 宁夏枸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蕾 张琇 +1 位作者 周云锋 杜彦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5,共5页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地区的沙漠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研究了已固定沙丘结皮(J1)及结皮下层(J2),半流动沙丘上层(L1)和下层(L2)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J1的微生物群落活性最高,J2的微生物群落次之,再次...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坡头地区的沙漠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研究了已固定沙丘结皮(J1)及结皮下层(J2),半流动沙丘上层(L1)和下层(L2)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J1的微生物群落活性最高,J2的微生物群落次之,再次为L2的微生物群落,最后为L1的微生物群落;J1,J2,L1和L2的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表现一致,对糖类、胺/氨类和双亲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表现不同;利用ECO板上31种碳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PC1,PC2和PC3特征值的贡献率为分别为70.16%,19.23%,10.61%。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固沙后的微生物群落活性明显高于半流动沙漠微生物群落的活性;(2)微生物群落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其对6类碳源的利用方式不同;(3)主成分分析表明沙漠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最高,主要利用碳源有22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沙漠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马豆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白晓南 余永涛 +1 位作者 赵清梅 何生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98,共7页
苦马豆素(SW)是苦马豆属、棘豆属、黄芪属、番薯属和黄花稔属等某些有毒植物的主要毒性成分,动物采食该类植物后,会发生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中毒病。研究表明,豆类丝核菌、金龟子绿僵菌和疯草内生真菌均可以产生苦马豆素。植物... 苦马豆素(SW)是苦马豆属、棘豆属、黄芪属、番薯属和黄花稔属等某些有毒植物的主要毒性成分,动物采食该类植物后,会发生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中毒病。研究表明,豆类丝核菌、金龟子绿僵菌和疯草内生真菌均可以产生苦马豆素。植物和真菌中苦马豆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可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含有SW有毒植物引起的动物中毒问题和促进SW的医学研究及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根据近年来的最新研究,重点围绕植物和真菌中苦马豆素的生物合成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植物 真菌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酵母NZ-01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琇 林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8-202,共5页
以红酵母菌株NZ-01为试验菌株,研究其发酵工艺与中试生产。采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研究培养基组分与发酵工艺条件对该菌发酵的影响,并进行中试放大生产。结果显示,该菌最适生长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g/L,蔗糖10g/L,酵母膏10g/L,牛肉膏2.... 以红酵母菌株NZ-01为试验菌株,研究其发酵工艺与中试生产。采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研究培养基组分与发酵工艺条件对该菌发酵的影响,并进行中试放大生产。结果显示,该菌最适生长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g/L,蔗糖10g/L,酵母膏10g/L,牛肉膏2.5g/L;色素合成最适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5g/L,蔗糖10g/L,酵母膏2.5g/L,牛肉膏5g/L。最适生长起始pH值为6.0,最适接种量为8%,生长周期为44h;最适色素合成起始pH值为7.0,最适色素合成接种量为8%,色素合成周期为48h。发酵优化后的色素产量3.88μg/mL较优化前1.71μg/mL提高了127%。中试产量达3.05μg/mL。红酵母菌NZ-01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可以应用于中试生产虾青素,有规模化生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酵母 虾青素 发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马豆生物碱成分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清梅 余永涛 马永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139,共5页
为进一步筛选苦马豆的主要毒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活性物质,对苦马豆生物碱成分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生物碱预试、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对宁夏采集的苦马豆生物碱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经薄层色谱分析,苦马豆生物碱出现了Rf值与苦参... 为进一步筛选苦马豆的主要毒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活性物质,对苦马豆生物碱成分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生物碱预试、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对宁夏采集的苦马豆生物碱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经薄层色谱分析,苦马豆生物碱出现了Rf值与苦参碱相近的斑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确定苦马豆生物碱出现了与苦参碱色谱保留时间相近的峰,且该峰对应的离子碎片质谱图与苦参碱离子碎片质谱图一致。但通过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均未从苦马豆中检出吲哚里西啶生物碱——苦马豆素。结果表明,宁夏采集的苦马豆中含有苦参碱,不含苦马豆素或所含苦马豆素低于检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 生物碱 苦参碱 苦马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酵母NZ-01虾青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琇 武宏洋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61-1563,共3页
对红酵母虾NZ-01青素(以下简称虾青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别利用硫氰酸铁法及邻二氮菲Fe氧化法检测虾青素的抗氧化性,并从光、温度、pH值和金属离子方面检测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虾青素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自然光照、高温、强酸、强... 对红酵母虾NZ-01青素(以下简称虾青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别利用硫氰酸铁法及邻二氮菲Fe氧化法检测虾青素的抗氧化性,并从光、温度、pH值和金属离子方面检测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虾青素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自然光照、高温、强酸、强碱会对虾青素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Na+、K+、Ca2+、Li2+对虾青素略有增色效应,Mg2+、Zn2+、Co2+对虾青素无明显影响,Ba2+、Mn2+、Fe2+、Cu2+对虾青素破坏作用较为明显,该虾青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酵母NZ-01 虾青素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生物结皮中微生物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蕾 张琇 +1 位作者 杜彦龙 周云锋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2期37-39,68,共3页
以沙坡头生物结皮(BSC)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鉴定系统,通过碳源利用分析、功能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BSC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SC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在培养初期(0~24h)值很小处于适应期,中后期(24... 以沙坡头生物结皮(BSC)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鉴定系统,通过碳源利用分析、功能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BSC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SC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在培养初期(0~24h)值很小处于适应期,中后期(24~168 h)AWCD值逐渐增强处于指数期,可能由于监测时间不是足够长,所以稳定期和衰亡期表现得不明显;BSC微生物能够利用羧酸类、聚合物类、碳水化合物类、酚类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胺类6类碳源,其中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最高,对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低;BSC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3.99,微生物群落均匀度指数为1.44;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聚合水平>8.6时,BSC微生物可分为6类。研究表明,Biolog技术能够简便、快速、有效地反映BSC中的微生物活性及其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技术 生物结皮 微生物多样性 沙坡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蕾蕾 余永涛 +2 位作者 何生虎 赵清梅 葛松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研究不同因素对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筛选出显著影响U.oxytropis苦马豆素合成的因素。将U.oxytropis分别接种到不同pH或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L-哌可酸、L-赖氨酸、α-酮戊二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测... 研究不同因素对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筛选出显著影响U.oxytropis苦马豆素合成的因素。将U.oxytropis分别接种到不同pH或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L-哌可酸、L-赖氨酸、α-酮戊二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测定菌丝及其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分析各条件下真菌苦马豆素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H在4.5~6.5时,随pH增加,真菌SW产率显著增加(P<0.05);当PEG质量浓度在0~32g·L-1时,随PEG增加,真菌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1);当在培养基中添加相同量(10-3 mol·L-1)的L-哌可酸、L-赖氨酸、ɑ-酮戊二酸时,L-哌可酸添加组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5),L-赖氨酸添加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增加(P<0.05);当L-哌可酸的初始浓度为10-3和10-2 mol·L-1时,真菌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下降(P<0.05),当其浓度为10-4 mol·L-1时,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增加(P<0.01);当L-赖氨酸的初始浓度为10-1、10-2或10-4mol·L-1时,真菌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5)。当ɑ-酮戊二酸的初始浓度分别为10-1、10-2、10-3 mol·L-1时,真菌的苦马豆素产率显著降低(P<0.05)。由试验可知,低pH或添加PEG可抑制U.oxytropis中苦马豆素的合成,L-哌可酸、L-赖氨酸、α-酮戊二酸均对U.oxytropis的苦马豆素合成产生显著影响,但对苦马豆素合成的影响与各物质在培养基中的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草 内生真菌 棘豆波状芽管蠕孢菌 苦马豆素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黄芪中产苦马豆素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永涛 李金荣 +4 位作者 赵清梅 何生虎 陈娟 杨奇 毛彦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70-1780,共11页
为了确定直立黄芪中是否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及该类真菌与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对直立黄芪植物组织中的真菌进行了分离,应用ɑ-甘露糖苷酶抑制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分离菌株菌丝中的苦马豆... 为了确定直立黄芪中是否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及该类真菌与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对直立黄芪植物组织中的真菌进行了分离,应用ɑ-甘露糖苷酶抑制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分离菌株菌丝中的苦马豆素进行分析,筛选能够产生苦马豆素的菌株。PCR法扩增产苦马豆素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D)和β-酮脂酰合酶(β-ketoacyl synthase,KS)基因,测定其序列,进行序列一致性比对。基于ITS和GPD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和形态特征,对直立黄芪中的产苦马豆素真菌进行种属分类和命名。结果显示:从直立黄芪中共分离到43株真菌,其中有13株菌丝中含有苦马豆素,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真菌与已报道的直立黄芪病原真菌甘肃链格孢(Alternaria gansuense)和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sp.)的亲缘关系最近。直立黄芪中存在能产生苦马豆素的真菌,根据形态特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将从直立黄芪中分离的产苦马豆素真菌划分到链格孢属波状芽管孢组中,并命名为甘肃波状芽管孢(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gansu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黄芪 甘肃波状芽管孢 苦马豆素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清梅 余永涛 任贤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4-119,共6页
为调查宁夏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情况,采集78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分泌物,分离培养细菌,根据各分离菌株的生化反应和16SrDNA 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对致病菌分类鉴定,并对其进行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为调查宁夏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情况,采集78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分泌物,分离培养细菌,根据各分离菌株的生化反应和16SrDNA 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对致病菌分类鉴定,并对其进行抗生素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55.5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5.90%,其他菌株检出率为8.54%,单一菌株感染患牛占42.31%,混合菌株感染占52.56%.大肠埃希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卡拉霉素耐药性较强(50%~100%),对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肟较为敏感(耐药率小于20%).宁夏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且以混合感染为主.该类病原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和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较强,对万古霉素、头孢类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子宫内膜炎 病原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花棘豆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蕾蕾 何生虎 +1 位作者 余永涛 赵清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5-172,共8页
对宁夏黄花棘豆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菌种和奠定基础。分离并纯化黄花棘豆植物组织中的真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各菌株菌丝中的苦马豆素进行分析,筛选能... 对宁夏黄花棘豆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菌种和奠定基础。分离并纯化黄花棘豆植物组织中的真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各菌株菌丝中的苦马豆素进行分析,筛选能产生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紫外线照射和黑暗交替培养诱导内生真菌产孢;提取真菌DNA,扩增和测定真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PD)、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和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mitochondrial small subunit,mt SSU)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对其进行种属分类和命名。本研究从宁夏黄花棘豆中共分离到5株真菌,其中菌株NX-FEL001菌丝中含有苦马豆素,经诱导培养,该菌株能产生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等结构;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Undifilum真菌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形态结构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将菌株NX-FEL001鉴定为Undifilum oxytrop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棘豆 内生真菌 苦马豆素 Undifilure OXYTROP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脂和脱蛋白处理对虫草多糖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苏 闫兴富 周立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4-146,共3页
以虫草发酵菌粉为材料,比较多糖提取过程脱脂、脱蛋白操作对硫酸-苯酚法和硫酸-蒽酮法测定多糖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样品提取多糖时不脱脂和蛋白(A)、只脱脂(B)、只脱蛋白(C)、脱脂脱蛋白(D)对硫酸-蒽酮法与硫酸-苯酚法测定结果... 以虫草发酵菌粉为材料,比较多糖提取过程脱脂、脱蛋白操作对硫酸-苯酚法和硫酸-蒽酮法测定多糖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样品提取多糖时不脱脂和蛋白(A)、只脱脂(B)、只脱蛋白(C)、脱脂脱蛋白(D)对硫酸-蒽酮法与硫酸-苯酚法测定结果差异显著,2种比色法测得多糖含量值均呈现A>B>C>D,其中脱蛋白的操作比脱脂操作对2种比色法测定结果影响更大。同时还显示,硫酸-苯酚法测得的多糖含量较硫酸-蒽酮法测得值大。并通过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比较发现,硫酸-苯酚法优于硫酸-蒽酮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多糖 脱脂 脱蛋白 含量测定 硫酸-苯酚法 硫酸-蒽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体外抑制试验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清梅 余永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68,共4页
为了确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选取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牛津杯法对2种生物碱进行了药敏试验,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 为了确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选取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牛津杯法对2种生物碱进行了药敏试验,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中分离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氧化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25mg/mL和50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抑菌活性 奶牛子宫内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蕾蕾 余永涛 +2 位作者 何生虎 赵清梅 葛松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58,共6页
以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 NX-FEL001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培养方式、菌龄、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对U.oxytropis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U.oxytropis菌丝在质量分数为10g/L纤维素酶+10g/L蜗牛酶+1g/L溶壁酶组... 以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 NX-FEL001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培养方式、菌龄、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对U.oxytropis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U.oxytropis菌丝在质量分数为10g/L纤维素酶+10g/L蜗牛酶+1g/L溶壁酶组成的复合酶溶液,35℃恒温,80r/min振荡孵育3h左右,原生质体释放量最高;原生质体在YCM培养基上,22℃培养9d可以再生形成菌落,培养15d其再生率可达8.5%;原生质体在YCM培养基上再生后其菌落颜色与野生型U.oxytropis不一致,呈现白色;菌丝形态与野生型U.oxytropis相一致,经检测再生后菌丝仍然能够产生苦马豆素。U.oxytropis原生质体的制备,将为进行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操作研究提供重要工具,为进一步开展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Undifilum OXYTROPIS 原生质体 制备及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变方式对红酵母菌NZ-01选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琇 潘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18,共4页
分别采用紫外线、聚六亚甲基胍(PHMG)和原生质体对红酵母NZ-01进行诱变选育。选取致死率为70%-80%的诱变剂量对NZ-01进行处理,涂布培养,再随机挑选10个颜色较深的菌落,通过摇瓶发酵复筛,最后将高产菌株连续传5代培养,检测其稳定性。结... 分别采用紫外线、聚六亚甲基胍(PHMG)和原生质体对红酵母NZ-01进行诱变选育。选取致死率为70%-80%的诱变剂量对NZ-01进行处理,涂布培养,再随机挑选10个颜色较深的菌落,通过摇瓶发酵复筛,最后将高产菌株连续传5代培养,检测其稳定性。结果表明,NZ-01菌株经紫外线照射处理120s,可诱变出高产菌株;NZ-01菌经浓度为2.5×10-5g/LPHMG在常温下处理5min后,可筛出高产菌株;当NZ-01菌原生质体的形成率达到90%以上,通过原生质体再生、初筛、复筛,可获得高产菌株。在相同条件下,经过上述3种方法诱变处理后,获得的高产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总类胡萝卜素产量分别提高1.29、1.54、1.05倍,可见PHMG是一种良好的、安全的化学诱变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酵母 虾青素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武长枣果酒酿酒酵母与红酵母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琇 王永娟 +1 位作者 马爱瑛 张丽琴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4-167,共4页
筛选酿酒酵母菌,并将其原生质体与红酵母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以期获得优良融合子。首先,从灵武长枣果皮上筛选分离出一株性能优良的酿酒酵母(YLLJ),然后用溶菌酶与蜗牛酶对其与红酵母菌的细胞壁进行酶解,制成原生质体,将两亲本原生质体按... 筛选酿酒酵母菌,并将其原生质体与红酵母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以期获得优良融合子。首先,从灵武长枣果皮上筛选分离出一株性能优良的酿酒酵母(YLLJ),然后用溶菌酶与蜗牛酶对其与红酵母菌的细胞壁进行酶解,制成原生质体,将两亲本原生质体按数量比1∶1混合后,在促融合剂PEG作用下进行融合,融合子在高渗培养基上培养呈现黄色,既有酿酒能力又能产类胡萝卜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红酵母 原生质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虾青素酵母菌株的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爱瑛 张琇 刘晓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34-237,共4页
从市售海水鱼内脏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虾青素的酵母,编号为NZ-01。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及rDNA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从NZ-01进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分别用特异性引物对rDNA序列的18S rDNA D1... 从市售海水鱼内脏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虾青素的酵母,编号为NZ-01。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及rDNA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从NZ-01进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分别用特异性引物对rDNA序列的18S rDNA D1/D2区、26S rDNA D1/D2区和ITS区进行扩增,PCR产物测序,将测序结果登录GenBank进行BLAST分析,结果均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NZ-01为胶红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红酵母菌 鉴定 R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