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曾鸿哲 文帅 +8 位作者 方雯雯 万丽玮 彭丽媛 杨小妹 白其娴 刘林美 饶慧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大核心健康属性。文章综述了2024年度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活性成分 健康功能 儿茶素类物质 儿茶素氧化聚合物 茶氨酸 生物碱 茶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10 位作者 陈宏宇 许皓 应佳淇 江游仓 薛亚杰 赵亮亮 朱光美 郑雪雪 王志霞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理论 加工技术 瓶颈与挑战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趋势 被引量:4
3
作者 文帅 曾鸿哲 +7 位作者 方雯雯 彭丽媛 万丽玮 白其娴 杨小妹 刘林美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4-22,共9页
近年来,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原料供应数字化、产品加工技术、产品口味创新、感官分析技术、环保包装技术、门店营销、政策方向与行业标准等方面梳理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 近年来,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原料供应数字化、产品加工技术、产品口味创新、感官分析技术、环保包装技术、门店营销、政策方向与行业标准等方面梳理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为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茶饮 产业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红茶工艺研究及其香气成分分析
4
作者 陆小双 李光彩 +5 位作者 张孟聪 李冬芳 谢涵 刘爱玲 刘仲华 张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75-384,共10页
开发高效的茶叶萃取方法,对茶产品的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以贵州遵义红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萃取工艺,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0.5 MPa、萃取温度50℃、动态萃取时间... 开发高效的茶叶萃取方法,对茶产品的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以贵州遵义红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萃取工艺,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0.5 MPa、萃取温度50℃、动态萃取时间1 h、静态萃取时间20 min、夹带剂添加量150 mL、CO_(2)流量20 L/h,在此条件下红茶萃取得率为0.6719%。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闻仪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红茶超临界萃取物的香气化合物组成进行鉴定分析,筛选其中的关键香气化合物。在红茶超临界萃取物中共鉴定出122种香气物质,以醇类、酯类为主。通过气相色谱-嗅闻仪分析,共嗅闻出28种香气活性成分,香气强度中等及以上的化合物有17种,大多为酮类和醇类化合物。采用ROAV法分析,筛选出51种ROAV≥1的香气化合物,其中有13种香气化合物的香气强度达到中等以上,包括β-紫罗酮、香叶醇、芳樟醇、香兰素、水杨酸甲酯、α-紫罗酮等,这些化合物可能对形成红茶超临界萃取物花香、果香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贡献。该超临界CO_(2)萃取茶叶工艺可为茶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超临界CO_(2)萃取 响应面法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闻仪 相对气味活度值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时间对‘汝城白毛茶’白茶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谢明威 丁树洽 +3 位作者 聂晴 周玲红 文海涛 蔡淑娴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汝城白毛茶’(Camellia pubescens)具有较好的白茶适制性,对其所制的白茶贮藏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以‘汝城白毛茶’所制的白毫银针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分析(QDA)揭示了不同贮藏年份白毫银针和寿眉的... ‘汝城白毛茶’(Camellia pubescens)具有较好的白茶适制性,对其所制的白茶贮藏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以‘汝城白毛茶’所制的白毫银针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分析(QDA)揭示了不同贮藏年份白毫银针和寿眉的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对寿眉成分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在白毫银针和寿眉样品中分别获得349个和805个差异代谢物。与贮藏1 a的茶叶样品相比,贮藏7 a的白毫银针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萜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升高;黄酮和其他类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贮藏7 a的寿眉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脂质、酚酸、鞣质和醌类、其他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4-甲基苯酚、2-羟基苯乙酸等8个化合物含量与贮藏时间成正相关。茶氨酸、精氨酸等滋味相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导致茶叶滋味特征的改变,山柰酚、环(脯氨酸-亮氨酸)和胍丁胺等生物活性成分在贮藏后含量增加,提升了‘汝城白毛茶’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结果为‘汝城白毛茶’白茶的科学贮藏与品质提升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城白毛茶’白茶 贮藏 化学成分 滋味特征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茉莉花茶特征滋味品质成分
6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6 位作者 黄怡雯 江游仓 应佳淇 王思蕊 李适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96,共12页
为探究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特征,基于电子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Q Exactive-Orbitrap-MS)代谢组学方法对茉莉花茶窨制前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烘青、半烘炒青和炒青3种绿茶茶坯... 为探究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特征,基于电子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Q Exactive-Orbitrap-MS)代谢组学方法对茉莉花茶窨制前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烘青、半烘炒青和炒青3种绿茶茶坯经茉莉花窨制后,茶汤涩味和苦味显著降低,鲜味显著提高,说明窨制工艺对绿茶的滋味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烘青绿茶窨制的花茶香气和滋味品质最高,整体风味品质最佳。木麻黄素、异槲皮素、还原型谷胱甘肽、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鞣花酸、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7-羟基香豆素是茉莉绿茶窨制前后的关键差异成分,对茉莉绿茶滋味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茉莉花茶的7种关键非挥发性化合物和滋味品质的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得到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程可靠,可用于初步比较茉莉花茶的滋味品质差异。该研究可为全面了解茉莉绿茶滋味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为后续进一步提高茉莉花茶的滋味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电子舌 代谢物 滋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功能成分抑制蛋白质聚集及错误折叠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静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77-284,共8页
蛋白质错误折叠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亨廷顿舞蹈症及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导致蛋白质聚集产生具有毒性的蛋白质寡聚体及淀粉样变性。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体内、体外实验研究结果,就茶叶中儿茶素、茶黄素等功能成分抑制... 蛋白质错误折叠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亨廷顿舞蹈症及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导致蛋白质聚集产生具有毒性的蛋白质寡聚体及淀粉样变性。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体内、体外实验研究结果,就茶叶中儿茶素、茶黄素等功能成分抑制蛋白质聚集的作用方式及机理,以及对几种典型的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具有的防治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儿茶素 茶黄素 蛋白质 聚集 错误折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主要活性成分的保健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8
作者 申雯 黄建安 +1 位作者 李勤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16年第1期8-13,65,共6页
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如调节糖脂代谢、抗氧化、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力等。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有关茶叶中几种主要活性成分保健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茶叶 活性成分 保健功能 作用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成分EGCG与L-theanine联合应用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丁树洽 谢昕雅 +3 位作者 刘助生 廖贤军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9-792,共14页
分化的神经细胞需要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维护轴突的生长和功能。前期研究显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L-茶氨酸(L-theanine)能够维持神经细胞的静息状态并具有神经修复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分化的神经细胞需要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维护轴突的生长和功能。前期研究显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L-茶氨酸(L-theanine)能够维持神经细胞的静息状态并具有神经修复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在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EGCG和L-theanine联合处理改善细胞代谢和修复能力,提高了细胞活力,表现显著的协同作用。转录组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EGCG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脂肪酸代谢和淀粉样蛋白毒性应激来维持细胞静息态;L-theanine则通过促进轴突生长、调节神经代谢和突触功能发挥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网络的调节更为广泛和温和,减少对细胞的刺激作用。本研究为茶叶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在老龄化社会中的饮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L-茶氨酸 神经保护 网络药理 转录组 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分析茯茶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洪波 萧涵 +8 位作者 谢贺 刘洋 黄甜 谭月萍 袁勇 王超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24年第4期508-519,共12页
为了解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茯茶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基因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湖南、陕西、浙江茯砖茶及湖南“散茶发花”茯茶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运用KEGG、eggNOG和CAZy数据库对代谢途径、参与代谢的功能基因及酶进行注释与... 为了解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茯茶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基因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湖南、陕西、浙江茯砖茶及湖南“散茶发花”茯茶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运用KEGG、eggNOG和CAZy数据库对代谢途径、参与代谢的功能基因及酶进行注释与分析。结果表明,茯茶中共检测到52门、96纲、177目、330科、668属和1976种微生物。在真菌群落结构中,曲霉属(Aspergillus)为绝对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为97.74%,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为绝对优势菌种。在细菌群落结构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为优势菌属,类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奇异假芽孢杆菌(Fictibacillus barbaricus)为优势菌种。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茯茶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说明地域环境和发花方式是影响茯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基因功能注释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是注释最多的两条代谢途径,糖苷水解酶和糖基转移酶是促进茯茶多糖水解的主要酶类,占比达75.23%。该研究初步阐述了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的茯茶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基因功能,为茯茶品质形成及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散茶发花 微生物多样性 宏基因组学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活性成分及其药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亦龙 尚铂昊 +2 位作者 王建辉 刘仲华 朱洺志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8-225,共8页
文章介绍了荷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萜类、多糖、有机酸等,重点综述了荷叶在降脂减肥、抗氧化、抑菌、降低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护肝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功效,并对其研发与应用前景提... 文章介绍了荷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萜类、多糖、有机酸等,重点综述了荷叶在降脂减肥、抗氧化、抑菌、降低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护肝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功效,并对其研发与应用前景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活性成分 黄酮 生物碱 降脂减肥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功能成分预防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秀平 欧阳建 +2 位作者 周方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11-320,共10页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主要受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糖、高脂血症等血液异常以及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等,所造成的相关代谢性疾病成为个人繁重的健康负担。本文综述了茶...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主要受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糖、高脂血症等血液异常以及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等,所造成的相关代谢性疾病成为个人繁重的健康负担。本文综述了茶叶中茶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聚合类物质、茶多糖等功能成分以及与天然产物协同预防CVD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以上功能成分通过降糖降脂、调节肠道功能、预防AS及相关保护作用改善CVD的主要机制,并对茶叶功能成分的利用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饮茶预防亚健康及茶叶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功能成分 代谢疾病 协同作用 心血管疾病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功能成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静怡 周方 +4 位作者 曾鸿哲 李秀平 欧阳建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01-513,共13页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增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降低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作用归功于茶叶所含功能成分具有调控AD主要致病因素的能力。本文系统总结了...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增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降低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作用归功于茶叶所含功能成分具有调控AD主要致病因素的能力。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叶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皂素等对AD主要致病因素的影响研究,阐明了茶叶功能成分从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乙酰胆碱、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多靶点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日常饮茶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功能成分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乙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安会敏 欧行畅 +7 位作者 晏玲玲 张欣仪 胡腾飞 王阔飞 安勤 陈国和 黄怡雯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文章系统综述了2023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主要涵盖六大茶类及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面对加工技术、生产设备和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对未来茶叶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以... 文章系统综述了2023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主要涵盖六大茶类及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面对加工技术、生产设备和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对未来茶叶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以期为今后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产业转型升级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技术 研究进展 瓶颈与挑战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及其功能成分对PM2.5诱导肺部疾病及预防与防治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牛丽 李自强 +1 位作者 钟晓红 刘仲华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401,共7页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其中大气污染物中PM2.5很容易被人体吸入,诱发哮喘、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肺癌。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防癌抗癌等功...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其中大气污染物中PM2.5很容易被人体吸入,诱发哮喘、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肺癌。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防癌抗癌等功效。本文主要针对空气中PM2.5对人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茶叶中含有的一些主要功能性成分预防和治疗肺部相关疾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能安全有效地利用茶及茶功能性成分及开发新型茶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抗氧化 炎症 茶多酚 EGC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丽纯 肖力争 +3 位作者 牛丽 吴波 朱海燕 刘仲华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60,共15页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史人文、精神内核基因。提取文化元素、采集元素实例,用Protégé软件构建本体模型,以可视化手段呈现安化黑茶文化的关联关系与层级关系,实现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的可视化,并分析可视化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安化黑茶 可视化 基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如何调控茶鲜叶内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探讨了其影响茶鲜叶内细胞物理结构变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内在作用机制,旨在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胁迫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及其功能成分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曾鸿哲 周方 +6 位作者 刘昌伟 陈金华 王英姿 李娟 谭斌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1期5-10,共6页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品质,还因为茶对健康的各种益处。肠道菌群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维...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品质,还因为茶对健康的各种益处。肠道菌群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维护肠道健康,但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文章系统归纳和梳理了近期相关研究报道,总结了“茶及其功能成分—肠道菌群—肠道代谢产物—宿主健康”的调节作用机制,以期为茶及其功能成分的健康功能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分 肠道菌群 肠道代谢产物 宿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及其功能成分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昌伟 曾鸿哲 +6 位作者 周方 李娟 陈金华 王英姿 谭斌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1期16-23,共8页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刺激的第一个生物反应。茶叶抗炎作用是通过调控各种炎性细胞因子来实现的。茶叶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物质能够调控免疫细胞,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但目前茶...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刺激的第一个生物反应。茶叶抗炎作用是通过调控各种炎性细胞因子来实现的。茶叶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物质能够调控免疫细胞,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但目前茶叶及其功能成分抗炎作用研究主要停留在体外试验、动物实验阶段,还缺乏临床抗炎活性研究。文章系统综述了茶叶及其功能成分抗炎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抗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炎功能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功能成分 茶多酚 儿茶素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及其功能成分降脂减肥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江 周方 +2 位作者 曾鸿哲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2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功效及其调节机制,旨在为今后红茶及其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与利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功能成分 降脂减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