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1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区试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的田间抗条锈病性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万军 贾秋珍 +4 位作者 曹世勤 孙振宇 张勃 黄瑾 骆惠生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44-349,共6页
为精准评价冬小麦品种田间对条锈病的抗性,科学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材料的合理应用。在位于甘肃陇南不同生态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于2017—2020年,对122个国家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连续3 a的成... 为精准评价冬小麦品种田间对条锈病的抗性,科学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材料的合理应用。在位于甘肃陇南不同生态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于2017—2020年,对122个国家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连续3 a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有WJ18-1等19个品种3 a两地均表现抗病,且抗性表现稳定,占供试品种的15.57%;WJ18-494等49个品种具有慢条锈特性,占供试品种的40.16%。绝大多数品种表现出差异性,菌源、环境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区域试验品种 条锈病 评价 甘肃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1
3
作者 贾秋珍 张付强 +6 位作者 曹世勤 王晓明 孙振宇 范宏伟 张爱琴 宋雄儒 王永生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11期41-44,共4页
2019—2020年在张掖市民乐县新天镇王什村,通过灌浆期喷施和播种期拌种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研究其小麦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喷施7.5、15.0、22.5 g/hm^(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重均较清水对照提高;折... 2019—2020年在张掖市民乐县新天镇王什村,通过灌浆期喷施和播种期拌种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研究其小麦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喷施7.5、15.0、22.5 g/hm^(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重均较清水对照提高;折合产量2019年分别为9523.0、10040.0、10240.0 kg/hm^(2),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7.04%、12.85%、15.09%。2020年分别为9433.0、9653.0、9745.0 kg/hm^(2),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3.47%、5.89%、6.89%。2020年进行种子拌种,维大力用量86.58、173.16、259.74 g/100 kg种子处理较不拌种对照千粒重增加4.52%~7.23%;穗粒重增加3.30%~6.04%,折合产量分别为9818.0、10138.0、10137.0 kg/hm^(2),较不拌种对照分别增产7.70%、11.21%、11.19%。综合产量表现及效益,初步认为维大力在灌浆期15 g/hm^(2)喷雾处理或播种期173.16 g/100 kg种子拌种处理,均具有较好的节本增效作用,可在今后生产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大力(VDAL) 喷施 拌种 小麦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及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
4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4 位作者 张勃 黄瑾 孙振宇 骆惠生 王万军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495-502,共8页
小麦生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甘肃陇南越夏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通过系统回顾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立足陇南越夏区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60年来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小麦生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甘肃陇南越夏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通过系统回顾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立足陇南越夏区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60年来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更好保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条锈病研究在国内影响和地位,为持续引领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研究进展 机遇 挑战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828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虎梦霞 王万军 +5 位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张勃 黄瑾 孙振宇 李玲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80-584,共5页
为明确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828苗期抗条锈性基因类型及其数量,为该品种抗病基因的合理应用提供支撑。2022年对小麦遗传群体(铭贤169/陇鉴9828)的F1、F2单株及其双亲材料的幼苗分别接种CYR34、CYR32及新菌系ZS的单孢菌系,进行抗条锈性遗传... 为明确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828苗期抗条锈性基因类型及其数量,为该品种抗病基因的合理应用提供支撑。2022年对小麦遗传群体(铭贤169/陇鉴9828)的F1、F2单株及其双亲材料的幼苗分别接种CYR34、CYR32及新菌系ZS的单孢菌系,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陇鉴9828苗期对条锈菌CYR34、CYR32表现中抗,对条锈菌新菌系ZS表现高抗,铭贤169表现高度感病。分别接种条锈菌CYR34、CYR32后,F1代表现感病,F2代单株抗感表现分离,符合1R:3S的分离比值;接种条锈菌新菌系ZS后,F1代表现抗病,F2代植株抗感表现分离,符合3R:1S的分离比值。说明陇鉴9828对条锈菌CYR34、CYR32的苗期抗条锈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条锈菌新菌系ZS的苗期抗病性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该研究结果可对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828在生产和育种中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新品种 陇鉴9828 条锈病 遗传分析 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7份一粒系小麦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小倩 冯晶 +4 位作者 王凤涛 徐晓伟 童朝阳 蔺瑞明 徐世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培育新的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一粒系小麦作为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蕴含了丰富的抗病资源。为了从一粒系小麦中发掘新抗病基因,促进其利用,本文对21...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培育新的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一粒系小麦作为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蕴含了丰富的抗病资源。为了从一粒系小麦中发掘新抗病基因,促进其利用,本文对217份一粒系小麦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和A基因组的部分抗条锈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共有55份材料在苗期对CYR32表现抗病,占25.35%;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显示,携带Yr1、Yr34/Yr48、Yr69、Yr76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26、22、16、34份。共有4份表现高抗或免疫的材料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2份材料携带Yr69和Yr34,2份携带Yr1和Yr34。所有供试材料中均未检测到Yr17。此外,有23份抗病材料未检测到以上抗病基因,其中7份表现高抗及免疫,可能携带其他已知或新的抗条锈病基因。本研究为一粒系小麦的利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粒系小麦 条锈病 分子标记 抗性鉴定 苗期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小麦抗锈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玲 虎梦霞 +6 位作者 张文涛 王万军 曹世勤 黄瑾 张勃 孙振宇 贾秋珍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10-514,共5页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培育抗锈新品种是提高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小麦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利用。通过阐述了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分子标记、基因编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培育抗锈新品种是提高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小麦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利用。通过阐述了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分子标记、基因编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在小麦抗锈相关性状改良和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小麦抗锈育种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旨在为生物技术在甘肃小麦抗锈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小麦 抗锈育种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粒系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条锈菌CYR34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晓伟 冯晶 +4 位作者 王凤涛 赵小倩 秦艳艳 童朝阳 蔺瑞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6-1736,共11页
一粒系小麦(Einkorn wheat,AA)作为小麦的基础物种,在形成普通小麦的过程中染色体组部分位点丢失,评价一粒系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及对病害抗性的水平对普通小麦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育种价值。本研究利用15对条带清晰、多态... 一粒系小麦(Einkorn wheat,AA)作为小麦的基础物种,在形成普通小麦的过程中染色体组部分位点丢失,评价一粒系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及对病害抗性的水平对普通小麦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育种价值。本研究利用15对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170份一粒系小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接种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CYR34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SSR分析获得71个等位变异,引物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540;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均将170份供试材料分为两个类群,两类群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732和0.5404;抗病性评价获得19份抗性较好的材料,其中免疫材料3份,近免疫材料2份,高抗1份,中抗13份,占供试材料的11.17%;有3对SSR引物与一粒系小麦抗条锈病显著相关。综上所述,一粒系小麦存在较多的等位基因变异,含有优异的抗条锈病基因,具有提高小麦抗条锈病的育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粒系小麦 遗传多样性 条锈病 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7份甘肃农家小麦品种兼抗条锈病与白粉病鉴定与评价
9
作者 李玲 王万军 +4 位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孙振宇 黄瑾 张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4-275,共12页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兼抗种质资源材料的匮乏是制约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选育和病害有效防控的主要因素。农家品种...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兼抗种质资源材料的匮乏是制约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选育和病害有效防控的主要因素。农家品种是小麦抗病种质资源重要的基因库,开展兼抗病害材料鉴定是准确评价供试材料抗病性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和2022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对127份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性鉴定,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苗期对条锈菌和白粉菌混合菌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6份和24份,占28.35%和18.90%;兼抗材料15份,占11.81%。成株期在接种及自然诱发条锈菌和白粉菌条件下,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9份和72份,占30.71%和56.69%;兼抗材料有27份,占21.26%。全生育期兼抗材料有11份,占8.66%。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含有抗病基因Pm2、Pm4a、Pm8、Pm21的分别占30.71%、86.61%、25.20%、3.15%;含有2个及以上基因组合品种有60个,占47.24%。结合前期抗条锈病研究结果,将会为筛选出的优异材料利用和持续解决甘肃陇南兼抗品种匮乏难题提供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小麦品种 条锈病 白粉病 抗病性评价 兼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被引量:16
10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王晓明 黄瑾 孙振宇 张勃 骆惠生 李青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4-218,232,共6页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和13.85%。主要流行小种中,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33.69%和38.51%,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04%和15.20%,居第二位;条中33号出现频率降至5%以下;贵22-14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在4%~6.6%之间;新菌系ZS-1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2.90%和7.43%;次要致病类型中,HY4、HY8、水11-3、水11-7、水11-192及贵22-104、贵22-108、ZS-18等出现频率在0.72%~4.71%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在0.3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 9、VYr3b+Yr4b、VYrSu、VYr26仍为甘肃省主要毒性致病基因。目前甘肃小麦条锈菌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开展中四类群监测是今后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抗条锈育种应以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ZS-1为主,兼顾贵农22及中四类群中其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棉隆颗粒剂土壤处理对甘肃陇南低海拔川道区小麦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曹世勤 王万军 +4 位作者 贾秋珍 曹辛未 封继红 王晓明 孙振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8-252,共5页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 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 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100%,对小麦田杂草的鲜重防效为75.24%~89.81%,小麦增产幅度为4.44%~15.31%。综合投资效益并结合小麦产值比,建议选用75~225 kg/hm 2施用量,可达到较好的控害、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消毒 棉隆 小麦 土传 有害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2020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被引量:6
12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王晓明 孙振宇 张勃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7-332,共6页
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 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变异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9年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瑾 张勃 +5 位作者 孙振宇 贾秋珍 曹世勤 骆惠生 王晓明 金社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4-772,共9页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V9、V19、V23、V25、V28、V29、V47和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3、Lr25、Lr28、Lr29、Lr47和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4~0.993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生理小种 群体结构 毒性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规律及其区间菌源传播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万权 刘太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70,共21页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率、病菌越冬和越夏情况、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的有无与多少、提供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与作用,结合地理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小麦种植区划与栽培模式等,将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划分为8个明显不同的生态区系,即关中、华北春季流行区;成都平原、江汉流域冬季繁殖区;西北、川西北越夏易变区;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新疆冬春麦常发区;西藏高原青稞、小麦常发区;南方晚播冬麦偶发区;内蒙古、东北春麦偶发区。通过病害实地调查、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空气流轨迹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区间菌源传播关系。陇南、陇中、陇东、宁南、海东、陕西宝鸡以及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离越夏区较近,冬小麦播种较早,秋苗条锈病发生早、发病重,秋季随西北气流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冬麦区侵染危害秋播麦苗,其菌源数量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秋季菌源基地,面积约67万hm 2;成都平原、江汉流域、陕南、豫南、云贵坝区等麦区,离条锈菌越夏区相对较远,小麦播种期也较晚,秋苗发病较晚较轻,但冬季气候温和,雨露条件充沛,条锈菌在冬季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在早春可积累大量菌源,然后向北部和西部广大麦区扩散传播,引起小麦条锈菌春季侵染,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菌源基地,面积约200万hm 2。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可为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提供部分菌源,荆州等鄂东南地区是云贵菌源向长江下游麦区传播的中转站。云南与甘肃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推测云南可能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起源中心。西南和西北秋季菌源对长江流域麦区的相对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秋苗发病 生态区系 秋季菌源 春季菌源 区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农系列小麦种质资源在甘肃陇南的抗条锈病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5 位作者 孙振宇 王万军 黄瑾 张勃 王晓明 骆惠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8-1053,共6页
甘肃陇南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变区,是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该区域及甘肃省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本研究对来自贵州大学的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贵农1... 甘肃陇南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变区,是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该区域及甘肃省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本研究对来自贵州大学的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贵农19、贵农21、贵农22、贵农29、贵农775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在甘谷试验站和天水市秦州区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多年田间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抗条锈病性鉴定及监测,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由于以条锈菌CYR34为代表的贵农22致病类群的发生流行,使得贵农19、贵农21、贵农22在甘肃陇南田间先后丧失抗条锈病性而失去利用价值,贵农29、贵农775目前在甘肃陇南田间仍表现出较好的抗条锈病特性,特别是对条锈菌新菌系ZS-1表现免疫,是目前不可多得的小麦种质资源材料,可作为一线抗条锈病资源材料在陇南抗病育种中研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农系列 条锈病 抗病性 利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南越夏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6 位作者 鲁清林 张耀辉 张勃 孙振宇 白斌 黄瑾 王万军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104-110,共7页
甘肃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最大、最重要的越夏区,条锈病是发生于该区域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持续不断的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绿色、经济的措施。为了持续控制该区域的条锈病、保障粮食安全,总结了自1995年以来甘肃陇南小... 甘肃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最大、最重要的越夏区,条锈病是发生于该区域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持续不断的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绿色、经济的措施。为了持续控制该区域的条锈病、保障粮食安全,总结了自1995年以来甘肃陇南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优异抗条锈病种质资源材料的评价、挖掘、创新与利用;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强化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抗病育种 陇南越夏区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三唑酮喷施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万军 贾秋珍 +2 位作者 曹世勤 孙振宇 张勃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464-467,共4页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三唑酮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具有极好的控病增产作用,但随着其长期施用,在天水地区小麦生产上已出现抗药菌株,导致防效偏低。为了给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和三唑酮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在...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三唑酮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具有极好的控病增产作用,但随着其长期施用,在天水地区小麦生产上已出现抗药菌株,导致防效偏低。为了给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和三唑酮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以感病品种冬小麦新冬43号为指示品种,开展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不同喷施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喷药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及指示品种的产量、千粒重、穗粒重有极显著的影响。与不喷药对照相比较,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药剂量1200 g/hm^(2)兑水675 kg喷施1次、喷施2次、喷施3次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终期防效分别为58.4%、83.6%、98.6%,折合产量分别为5000.0、5580.0、6080.0 kg/hm^(2),较不喷药对照分别增产58.23%、76.58%、92.40%,千粒重分别提高15.5%、32.4%、38.5%,平均穗粒重分别提高7.6%、10.7%、12.2%。认为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达标期(病叶率达到10%)时对小麦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 d喷1次,连喷3次,可达到极好的控病增产效果,值得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喷药次数 三唑酮 杀菌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冬麦区2021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振宇 黄瑾 +2 位作者 张勃 谢晓丽 金社林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60-63,共4页
为及时掌握小麦条锈菌核心菌源区小麦条锈病年度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调查法于2021年4月及6月对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开展田间普查。结果发现,2021年为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小麦条锈病重度发生年份,4月调查发现陇南麦区田间发病较充分... 为及时掌握小麦条锈菌核心菌源区小麦条锈病年度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调查法于2021年4月及6月对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开展田间普查。结果发现,2021年为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小麦条锈病重度发生年份,4月调查发现陇南麦区田间发病较充分,天水市及平凉市等地田间发病较往年提前10 d左右,病原菌越冬范围及菌量增大,为病害的扩展流行积累了大量初始菌源;适宜的环境条件为病害的充分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6月调查时发现田间小麦条锈病发病充分,甚至出现“双百田”(病叶率及严重度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甘肃省冬麦区 越冬 春季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ZS有性与无性菌系毒性差异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张勃 孙振宇 王万军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74-77,共4页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条锈菌毒性不断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对小麦条锈菌新菌系开展品种抗病性评价,并探明条锈菌有性菌系、无性菌系间的毒性差异,为科学、超前指导小麦抗病育...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条锈菌毒性不断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对小麦条锈菌新菌系开展品种抗病性评价,并探明条锈菌有性菌系、无性菌系间的毒性差异,为科学、超前指导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应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21年从454个小麦条锈菌有性菌系和1728个无性菌系中,获得ZS有性菌系35个和无性菌系167个,占比分别为7.71%和9.66%;其中已归类ZS-1、ZS-18、ZS-52类型中有有性菌系14个、无性菌系72个,占比分别为3.08%和4.17%。2022年选择ZS有性与无性菌系重要类型混合菌,对76个甘肃省内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成株期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有性ZS菌系与无性ZS菌系对供试小麦品种苗期致病力分别为97.37%、92.11%,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530、0.2487;成株期致病力分别为72.37%、71.05%,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627、0.1840。表明有性菌系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均高于无性菌系。建议在陇南越夏区,及早调整小麦抗病育种目标,以持续控制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ZS有性菌系 ZS无性菌系 致病性 寄生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1年陇南条锈菌有性菌系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秋珍 张勃 +5 位作者 曹世勤 王晓明 孙振宇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94-98,共5页
有性菌系监测研究对揭示其在条锈菌变异中的作用及新小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2017—2021年对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感病转主寄主小檗种类进行了调查,从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成县、西和县3种小麦条锈菌感病转主寄主小檗上获得了67个有性... 有性菌系监测研究对揭示其在条锈菌变异中的作用及新小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2017—2021年对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感病转主寄主小檗种类进行了调查,从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成县、西和县3种小麦条锈菌感病转主寄主小檗上获得了67个有性菌系共计454个单孢。将其先后接种于中国鉴别寄主上进行苗期毒性鉴定,结果发现,天水陇南主要感病转主寄主为堆花小檗、短柄小檗及假猪豪刺。在已归类小种类型中,共鉴定出28个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优势小种类型均为条中34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14.54%、15.86%、4.85%、3.96%。未归小种类型中,洛类、贵农、水源、Hy和中四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98%、15.64%、12.56%、8.15%、4.63%。这为阐明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群体结构复杂,该区是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越夏区 转主寄主 小檗 条锈菌 有性菌系 毒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