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杉木70年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曾雅玲 石焱 +3 位作者 江宇 吴鹏飞 林开敏 马祥庆 《福建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135-141,148,共8页
为了解1949年后杉木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基础设施工程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利用CNKI数据库分析工具和CiteSpace 5.8.R2可视化软件,分别从杉木文献数量、学科分布、研究人员及机构、影响力、研究热点... 为了解1949年后杉木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基础设施工程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利用CNKI数据库分析工具和CiteSpace 5.8.R2可视化软件,分别从杉木文献数量、学科分布、研究人员及机构、影响力、研究热点等方面开展70年杉木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949—2020年间杉木文献年发表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分为杉木研究起步阶段(1949—1960年)、探索阶段(1961—1994年)、提升阶段(1995—2020年);从事杉木研究的人员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且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与杉木联系较为紧密的关键词为“混交林”“无性系”“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这些领域均为不同时期杉木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杉木研究的主要热点有人工林定向培育、长期生产力保持、近自然经营、全球变化响应、大径材和装饰材培育、多目标育种等;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杉木的迁移、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基于生物技术的杉木种质资源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文献计量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凋落物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2
作者 黄丽娜 孙麟钧 +3 位作者 朱嘉宁 林智熠 吴鹏飞 马祥庆 《福建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为了解国内外有关杉木凋落物的研究现状、热点和今后研究趋势,以中国基础设施工程期刊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NKI数据库分析工具、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工具和CiteSpace 5.8.R... 为了解国内外有关杉木凋落物的研究现状、热点和今后研究趋势,以中国基础设施工程期刊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NKI数据库分析工具、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工具和CiteSpace 5.8.R1可视化软件,分别从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总体情况、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杉木凋落物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凋落物文献年发表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以国内的研究居多,国际上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等期刊上发表文献较多,国际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Plant and Soil》对杉木凋落物研究有较高关注度,而且杉木凋落物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林学和农业基础科学学科;从事杉木凋落物研究的人员及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国的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其中福建农林大学、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福建师范大学在该领域有较高影响力;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混交林、生物量、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凋落物分解、氮沉降是中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且共现机会较多的关键词,litter decomposition、nitrogen、bioma、organic matter、ecosystem、decomposition是在英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说明这些研究领域是杉木凋落物研究的热点;突变分析发现,不同林分密度的杉木凋落物的差异、杉木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等方面是国内新兴的研究主题,林分多样性对凋落物的影响、凋落物与林分转化的关系等方面是近年来国际上的关注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凋落物 文献计量分析 CITESPACE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源杉木根叶功能性状与碳氮磷化学计量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徐睿 刘静 +3 位作者 王利艳 颜耀 马祥庆 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298-6310,共13页
为认识地理环境因子对不同种源杉木的影响及其响应和适应特征,对生长在同质园的7个种源3年生杉木王幼树根、叶功能性状及碳氮磷化学计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杉木功能性状种源间变异系数为7.3%—18.9%,化... 为认识地理环境因子对不同种源杉木的影响及其响应和适应特征,对生长在同质园的7个种源3年生杉木王幼树根、叶功能性状及碳氮磷化学计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杉木功能性状种源间变异系数为7.3%—18.9%,化学计量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6%—18.9%,均小于20%,叶、根C含量变异系数较小,说明C是植物体最稳定的元素。不同地理种源杉木幼树叶厚、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差异显著,表明杉木叶片形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来适应不同种源地地理环境变化。不同地理种源杉木根N含量、根C∶N和根C∶P差异极显著,反映不同种源地气候与土壤养分对根系化学计量特征的潜在影响。江西文公山种源的杉木比叶面积最大,比根长、根干物质含量最小;安徽休宁种源的杉木叶片C含量、C∶P、根C∶N、N∶P最小,细根N、P含量最高;江西安福山种源的杉木细根C∶N最大,叶片N∶P、细根C、N、P含量、C∶N、C∶P最小。不同种源地经度与杉木叶组织密度、叶C∶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降水梯度升高,不同种源杉木叶根N∶P、比叶面积、比叶重升高。随海拔升高和气温的降低,叶片厚度增加,叶组织密度密度减小,叶干物质含量减小,比叶面积减小。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分析表明,不同种源杉木根比表面积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且与比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及细根N含量与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杉木叶、根面积存在关联性,根长与根面积生长趋势相同,根叶对N、P元素含量的响应也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种源 杉木 功能性状 碳氮磷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修枝对杉木木材密度、硬度及无节材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明旭 沙子舟 +3 位作者 范少辉 叶代全 马祥庆 何宗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2,共5页
为揭示修枝对杉木木材密度、硬度及无节材比例的影响规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4年生杉木林中开展4种不同修枝强度(分别修除树干直径6、8、10、12 cm位置以下的枝条)处理试验。在修枝后20 a,按照平均标准木法选择不同修枝强度和对照处理... 为揭示修枝对杉木木材密度、硬度及无节材比例的影响规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4年生杉木林中开展4种不同修枝强度(分别修除树干直径6、8、10、12 cm位置以下的枝条)处理试验。在修枝后20 a,按照平均标准木法选择不同修枝强度和对照处理标准木进行不同指标测定,研究修枝强度对杉木木材密度、硬度、干形、无节材比例等指标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强度对杉木木材尖削度有显著影响,未修枝杉木木材尖削度为1.05%,修枝杉木尖削度均小于0.92%,修枝后杉木干形更趋于通直,树干形率增大。不同修枝强度处理杉木木材指标存在差异,修枝降低了杉木木材密度、硬度,但显著提高杉木无节材的比例,不同修枝处理无节材比例比未修枝提高5%~15%。10 cm修枝强度能明显增加无节材比例,但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不明显,是值得杉木无节材培育中推广的修枝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修枝强度 干形 木材密度 木材硬度 无节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对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下杉木耐铝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钟明慧 洪美珍 +4 位作者 罗珍珍 叶丽丽 许珊珊 曹光球 叶义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9-939,共11页
为探究酸性土壤中铁与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的互作关系及其对杉木耐铝性的影响,以杉木优良基因型YX11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控制条件下沙培试验方法,设置对照(CK)、铝胁迫(Al)、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P+Al)、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下缺铁处理(-P+A... 为探究酸性土壤中铁与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的互作关系及其对杉木耐铝性的影响,以杉木优良基因型YX11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控制条件下沙培试验方法,设置对照(CK)、铝胁迫(Al)、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P+Al)、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下缺铁处理(-P+Al-Fe),研究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下,外源供铁对杉木幼苗生长、光合生理、植株铝和铁含量、叶片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Al胁迫处理能显著抑制杉木幼苗生长,-P+Al处理进一步加剧Al诱导的生长受抑,而-P+Al-Fe处理则能显著缓解-P+Al处理引起的生长受抑程度。(2)杉木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实际最大量子产额(QY)以及叶片净光合速率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均较CK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P+Al处理的降幅显著大于-P+Al-Fe处理。(3)杉木叶片SOD、POD、CAT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均比CK显著增加,但-P+Al处理各抗氧化酶活性增幅显著低于-P+Al-Fe处理,从而导致-P+Al处理叶片形成更多过氧化氢,积累大量丙二醛。(4)杉木根和叶片铝含量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均比CK显著增加,但根和叶片中铝含量在-P+Al-Fe和-P+Al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P+Al处理根和叶片中铁含量显著高于-P+Al-Fe处理。研究发现,在缺磷和铝毒耦合胁迫下,与缺铁相比,正常供铁能显著促进铁在杉木植株体内的积累,抑制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促进过氧化氢大量积累,造成光合色素降解,同时对质膜和光合反应中心造成不可逆损伤,显著降低光合效率,加剧铝毒诱导的杉木生长受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缺磷 铝毒 耦合胁迫 叶绿素荧光 抗氧化酶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郑鸣鸣 任正标 +3 位作者 王友良 宋重升 林开敏 陈志云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9-376,共8页
为了实现大径材培育的目标,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处理后3 a的杉木中龄林生长和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能够促进林分胸径的生长,尤其以强度间伐最为显著;间伐对树高无显著影响,树高受立地指数影响较大;平均单株材积随着间伐... 为了实现大径材培育的目标,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处理后3 a的杉木中龄林生长和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能够促进林分胸径的生长,尤其以强度间伐最为显著;间伐对树高无显著影响,树高受立地指数影响较大;平均单株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呈现增加的趋势;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间伐能显著提高林分的大径阶株数比例且大径阶株数比例随间伐强度增大呈增加的趋势。增大间伐强度能够使林分直径分布较为集中,缩小直径分布离散程度。较大强度的间伐能够提高中、大径材的产量,间伐后3a,小、中径材的出材量均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减小,中大径材(中径材+大径材)的出材量为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弱度间伐,大径材产量和增长量均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强度间伐的大径材出材量分别是中、弱度间伐的1.43、20.05倍,较强间伐大径材的出材量显著高于弱度间伐,强度间伐更能促进大径材生长。在进行大径材培育时应选择立地条件较高的林地并使用较大强度的间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大径材培育 间伐强度 生长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赖慧捷 李惠通 +3 位作者 宋政凯 苏铁 侯政杰 刘爱琴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8-609,共12页
【目的】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近年来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日趋严重,连栽林地养分亏缺明显,施肥是防治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主要措施之一。鉴于传统杉木单种肥料的施肥研究较多,而对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研究较少,特别是有关微肥配施... 【目的】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近年来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日趋严重,连栽林地养分亏缺明显,施肥是防治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主要措施之一。鉴于传统杉木单种肥料的施肥研究较多,而对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研究较少,特别是有关微肥配施的研究更少,很有必要开展配方施肥对促进苗木生长和提高杉木苗木质量的研究,以筛选出适合速生杉木苗木培育的施肥配方,供生产上推广应用。【方法】以速生二代杉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N、P、K施肥技术,同时增加B和Zn微肥处理,开展杉木幼苗配方施肥盆栽试验,在施肥后通过测定杉木幼苗生长及其抗氧化系统SOD、POD、CAT及MDA含量,探讨不同配方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不同配方施肥处理杉木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氮磷钾均衡配方处理杉木幼苗生长最好;不同施肥处理间杉木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杉木的SOD与POD活性总体表现为叶>茎>根,CAT活性表现为根>茎>叶;MDA含量表现为根>叶>茎;随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杉木根和茎的各种酶活性基本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叶则相反,但不同器官MDA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N_(2)P_(2)K_(2)处理对杉木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正向影响最好。【结论】不同配方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杉木抗氧化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丙二醛含量。微肥能调节杉木对土壤氮磷钾元素的需求量及比例。N_(2)P_(2)K_(2)施肥处理对杉木苗木的培育效果在不同配方处理中综合排名最高,是值得推广的杉木良种苗木培育施肥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施肥 杉木幼苗 抗氧化酶 MDA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杉木凋落物分解中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任正标 郭传阳 +3 位作者 郑鸣鸣 王有良 林开敏 游云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5,123,共8页
以福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间伐强度(23%、32%、不间伐),研究间伐后不同密度样地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叶和枝的C、N、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以下降-上升的波动下降... 以福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间伐强度(23%、32%、不间伐),研究间伐后不同密度样地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叶和枝的C、N、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以下降-上升的波动下降;凋落物分解1 a后,3种处理叶和枝的N、P含量以D2(弱度间伐)处理最低,叶C含量D2处理最低,枝C含量D1(强度间伐)处理最低,且D1和D2处理的叶C和叶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CK(P<0.05),D1处理的枝C含量显著低于D2和CK处理(P<0.05),3种处理的枝N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凋落物分解1 a后,2种间伐密度处理的叶和枝C︰N与对照处理CK有显著差异(P<0.05),3种处理之间叶和枝的C︰P、N︰P无显著差异(P>0.05);(3)叶C与叶N、叶C︰N,叶N与叶P均呈显著正相关,叶C与叶P呈极显著正相关;叶C︰N与叶N︰P呈显著负相关;枝C与枝P,枝N与枝N︰P呈显著正相关;枝C︰N与枝N︰P呈显著负相关;枝N与枝C︰N,枝P与枝C︰P呈极显著负相关。弱度间伐在分解240 d显著增加了枝C︰N和枝C︰P,在分解360 d时显著降低了叶C︰N,增加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弱度间伐处理对N︰P无显著影响。强度间伐在凋落物分解60 d显著降低了枝C︰N、枝C︰P和枝N︰P,在分解300 d显著降低了叶C︰P,在360 d显著降低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强度间伐对叶N︰P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间伐强度 凋落物分解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涩籽形成中类黄酮类代谢物的积累特征
9
作者 吴超 熊升 +2 位作者 武忆寒 林思祖 陈宇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2年第1期32-40,共9页
[目的]比较杉木涩籽形成过程中类黄酮类代谢物的积累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杉木涩籽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涩籽率分别为24%和90%的杉木家系(L家系和H家系)种子为试材,分别于授粉后70、80、90、100、110 d取样。采用试剂盒、高效液相色... [目的]比较杉木涩籽形成过程中类黄酮类代谢物的积累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杉木涩籽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涩籽率分别为24%和90%的杉木家系(L家系和H家系)种子为试材,分别于授粉后70、80、90、100、110 d取样。采用试剂盒、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定量PCR等方式测定并分析不同家系种子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关键代谢物含量、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结果]H家系种子发育过程中总黄酮含量及花青素、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和儿茶素等5种类黄酮类代谢物含量明显高于L家系;2个家系间查尔酮合成酶、查尔酮异构酶和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等3种酶活性仅在授粉后70 d呈现明显差异;H家系黄酮醇合成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的活性水平变化趋势相近,且分别在授粉后80~110 d、70~110 d极显著高于L家系;2个家系种子CHS、CHI、LAR、A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升高趋势,且H家系低于L家系。[结论]在涩籽发育初期,类黄酮类次生代谢物质出现异常积累。杉木授粉后小孢子异常发育或与涩籽形成有关,涩籽种胚内细胞的应激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涩籽 类黄酮 代谢物 酶活性 调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阴对粗肋草生长、光合特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许珊珊 唐银 +5 位作者 钟明慧 李玲燕 伍丽华 林开敏 曹光球 叶义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83-2094,共12页
以粗肋草(Aglaonema commutatum)品种“彩蝶”为试验材料,设置CK(不遮阴)、T_(1)(25%遮阴)和T_(2)(50%遮阴)3个不同光照强度,分析不同遮阴处理对“彩蝶”生长、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筛选适合“彩蝶”生长的光环境条件... 以粗肋草(Aglaonema commutatum)品种“彩蝶”为试验材料,设置CK(不遮阴)、T_(1)(25%遮阴)和T_(2)(50%遮阴)3个不同光照强度,分析不同遮阴处理对“彩蝶”生长、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筛选适合“彩蝶”生长的光环境条件,并从光合生理角度揭示其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机制,以期为“彩蝶”苗木优质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彩蝶”根系、茎生物量以及根长、根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平均直径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并在T_(1)处理达到峰值。2)与CK相比,遮阴能显著促进光合色素的积累(P<0.05),但对叶绿素a/b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3)不同遮阴处理下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显著增加而暗呼吸速率(Rd)显著下降。此外,T_(1)处理下叶片表观量子效率上升,光补偿点显著下降,而T_(2)处理变化趋势刚好相反,说明适当遮阴处理能增强“彩蝶”叶片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它通过提高光合速率同时降低呼吸消耗,促进碳同化产物积累,维持其在低光强条件下的正常生长。4)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初始荧光(F_(o))逐渐下降,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值刚好相反,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Y)值则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T_(1)处理达到最大值。5)与CK相比,T_(1)处理促进Mg和K,同时抑制Ca向茎中转运,从而使该处理下茎中Mg和K显著高于CK,而Ca显著低于CK(P<0.05)。综上所述,T_(1)处理(25%遮阴)是比较适宜“彩蝶”生长的光照条件,该处理下“彩蝶”通过提高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PSⅡ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和光能利用率,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根系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环境 粗肋草 光响应曲线 叶绿素荧光 养分元素 高效培育 苗木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