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人工林根系残落物储量特征研究进展
1
作者 吴静雯 马祥庆 +3 位作者 田云龙 周丽丽 李林鑫 吴鹏飞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在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储量动态特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自身遗传特性、发育阶段、立地条件和营林措施4个方面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与论述,探讨在杉木林根系残落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趋势。研究... 在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储量动态特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自身遗传特性、发育阶段、立地条件和营林措施4个方面对杉木林根系残落物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与论述,探讨在杉木林根系残落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杉木林根系残落物深入研究和根系生态学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根系残落物 生物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郭文娟 张丽仙 +3 位作者 郭嘉龙 陈宇龙 周丽丽 李树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以两种耐旱型(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40%~50%),研究干旱胁迫对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各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 以两种耐旱型(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40%~50%),研究干旱胁迫对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各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敏感型杉木N、P含量在细根、粗根韧皮部中增加,在枝木质部和叶中减少;忍耐型杉木N、P含量在叶中增加,在细根、粗根韧皮部、茎和枝韧皮部减少。敏感型杉木细根C/N、C/P、N/P减小,枝木质部和叶N/P增大,忍耐型杉木呈相反趋势。干旱胁迫下忍耐型杉木细根、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枝韧皮部及叶N、P含量变异性均高于敏感型,但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大部分器官(除茎木质部和枝韧皮部之外)N/P平均值>16,杉木生长可能更受P限制。相关分析表明,杉木各器官元素之间具有耦合性,而干旱胁迫导致这种耦合关系发生变化,如敏感型杉木细根C、P含量和C/P、N/P与叶、茎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忍耐型杉木细根C、N、P含量和C/N、C/P、N/P与粗根韧皮部,细根C/N、C/P、N/P与茎韧皮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各器官中C、N、P元素通过不同的策略彼此协调以适应干旱环境,忍耐型杉木具有更高的耐旱可塑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干旱胁迫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种群种间关联的影响
3
作者 冉晋铧 黄樱 +2 位作者 熊雨忠 林开敏 曹光球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种群种间关联的影响,为杉木幼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833、2 500、6 667株·hm^(-2))7年生杉木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林下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的总体... [目的]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种群种间关联的影响,为杉木幼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833、2 500、6 667株·hm^(-2))7年生杉木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林下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通过AC联结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比较草本层、灌木层的种间关联强度;采用M.Gordon贡献定律法进行群落稳定性分析。[结果]不同造林密度杉木幼林草本层共42个种,灌木层共36个种。方差分析表明,2 500株·hm^(-2)林分的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总体呈正关联。AC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2 500株·hm^(-2)林分林下植被优势种呈正关联的种对数最多,种间关联强度最大。M.Godron稳定性分析表明,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下植被群落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结论]3种造林密度下,2 500株·hm^(-2)杉木幼林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的关联性最强,林下植被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杉木幼林 林下植被 优势种 种间关联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龄林修枝对杉木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江宇 黄瑜成 +3 位作者 林华章 吴鹏飞 李明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为培育杉木大径级无节柱材,探讨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选择17年生中龄林,设置修枝与不修枝处理试验,20 a后调查中龄林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后的前两年,修枝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 为培育杉木大径级无节柱材,探讨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选择17年生中龄林,设置修枝与不修枝处理试验,20 a后调查中龄林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后的前两年,修枝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年生长量(P<0.05),对树高、林分蓄积量年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随后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弱。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对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总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干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叶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出材率(P<0.05),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大径无节柱材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枝 杉木 生长 生物量 中龄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枝强度对杉木人工林节子属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阮颖超 何宗明 +3 位作者 范少辉 陈志云 马祥庆 董强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3-430,共8页
研究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节子属性的影响,对指导提高木材质量、优化林业经营管理等修枝措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4年生杉木人工林实施不同修枝强度试验(即每年修枝至树干直径6、8、10、12 cm,直至树干修枝净高度达7 m,未修... 研究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节子属性的影响,对指导提高木材质量、优化林业经营管理等修枝措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4年生杉木人工林实施不同修枝强度试验(即每年修枝至树干直径6、8、10、12 cm,直至树干修枝净高度达7 m,未修枝木为对照CK)。修枝22 a后,选取不同修枝强度的平均标准木15株并砍倒,截取7 m以下树干运回实验室,切割了105个节子解析圆盘进行剖析,对节子的长度、直径、角度及健全节和疏松节的长度进行测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节子长度和健全节长度排序均为修枝强度6 cm<8 cm<10 cm<12 cm<CK;节子直径排序为修枝强度8 cm<6 cm<10 cm<12 cm<CK;疏松节长度排序为修枝强度6 cm<12 cm<10 cm<8 cm<CK;节子角度排序为修枝强度8 cm<12 cm<10 cm<6 cm<CK。节子长度和健全节长度均有随修枝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修枝强度6 cm的节子长度几乎为CK的1/2,其疏松节长度仅为CK的1/4。修枝强度对节子属性的显著影响已持续22 a,4个强度修枝均可有效改善节子属性,修枝强度6、8 cm的修枝效果更佳。因此,在杉木培育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小的节子长度、节子直径、健全节长度,可采用修枝强度6、8 cm,且修枝强度6 cm的疏松节长度最小,修枝强度8 cm的节子角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修枝强度 节子长度 节子直径 节子角度 健全节长度 疏松节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轻型基质对杉木容器苗生长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吕宁宁 朱晗 +5 位作者 杨培蓉 许珊珊 黄金华 曹光球 林开敏 叶义全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筛选出适合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采用单纯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以泥炭土、珍珠岩、杉木皮和稻谷壳为材料,并以黄心土为对照(CK),研究不同轻型基质配比对杉木生长、根系形态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为筛选出适合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采用单纯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以泥炭土、珍珠岩、杉木皮和稻谷壳为材料,并以黄心土为对照(CK),研究不同轻型基质配比对杉木生长、根系形态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轻基质配方(T1-T14)和对照(CK)处理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表现出相同的生长规律,即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2)当苗木培育360 d时,不同轻型基质处理苗高、地径和苗木质量指数均高于CK,其中,苗高在T6处理最大,较CK增加了54.89%,地径和苗木质量指数在T6和T1处理时达到最大,分别较CK提高33.04%和48.65%,T14处理下生物量最大;3)不同轻型基质处理有效促进了杉木幼苗根系的发育,而且其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及根体积分别在T2、T14、T9和T14处理时达到最大;4)杉木植株养分含量对不同轻型基质响应存在差异,其中轻型基质T5、T3和T12处理显著促进植株氮的积累,轻型基质T8、T3和T13处理苗木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T8、T9和T2植株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利用隶属函数对幼苗生长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排名前3的依次是T14(20%泥炭土+27%珍珠岩+27%杉木皮+26%稻谷壳)、T5处理(60%泥炭土+40%珍珠岩)和T1处理(100%泥炭土)。考虑到泥炭土成本较高,因此,T5和T14处理为本研究中适合于杉木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隶属函数法 轻型基质 养分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枝对杉木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明旭 吴雅琳 +3 位作者 刘雨晖 李明 吴鹏飞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6,共8页
为揭示修枝对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规律,以9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修枝和不修枝试验处理,在修枝9 a后进行修枝对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研究。采用平均标准木法砍伐修枝和不修枝杉... 为揭示修枝对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规律,以9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修枝和不修枝试验处理,在修枝9 a后进行修枝对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研究。采用平均标准木法砍伐修枝和不修枝杉木标准木各9株,分别采用锯板法、旋切法和横纵剖结合法进行修枝和不修枝杉木标准木加工处理和各指标测定,分析修枝与不修枝的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修枝能显著减少杉木木材节子的体积,采用锯板法和旋切法测定的修枝杉木节子体积分别比不修枝减少48.70%和34.44%。修枝对杉木不同高度木段节子体积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修枝对0~2 m木段节子体积影响最大。修枝能显著提高杉木人工林木材的无节材比例,采用锯板法和旋切法测定的修枝杉木无节材比例分别比不修枝杉木提高0.23%和0.26%。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杉木修枝效果指标的测定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锯板法测定操作相对方便,是可供生产上应用的表征人工林修枝效果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节子 修枝 无节材 锯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闽楠异龄复层林中闽楠叶片形态适应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智榕 李成珺 +3 位作者 陈水兰 陈志云 吴鹏飞 刘爱琴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以不同杉木闽楠复层林经营模式(TN40处理和TN60处理)中的闽楠叶片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处理对闽楠阴生叶、阳生叶的表型性状、解剖结构及气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同一光环境不同叶型来看,TN40处理的闽楠阳生叶的叶片厚度、比叶重、... 以不同杉木闽楠复层林经营模式(TN40处理和TN60处理)中的闽楠叶片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处理对闽楠阴生叶、阳生叶的表型性状、解剖结构及气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同一光环境不同叶型来看,TN40处理的闽楠阳生叶的叶片厚度、比叶重、栅栏组织厚度、中脉厚度较阴生叶分别增加了13.77%、9.86%、7.49%、11.7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TN60处理的闽楠阳生叶的叶片厚度、叶组织密度、比叶重、气孔密度较阴生叶分别增加了6.32%、9.46%、8.70%、6.4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从同一叶型不同光环境来看,闽楠阳生叶在TN40处理下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中脉厚度、气孔密度较TN60处理分别提高了6.13%、4.00%、11.62%、12.17%、15.22%、8.80%、9.00%,而叶片含水率、叶组织密度则分别降低了5.04%、3.9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闽楠阴生叶在TN40处理下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气孔密度较TN60处理分别增加了5.52%、5.50%、11.2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从闽楠叶片形态适应特征来看,TN40处理更适合闽楠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层林 闽楠 阴生叶 阳生叶 叶片表型性状 叶片解剖结构 气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及修枝对幼林杉木节子伤口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魏理晖 叶小鹏 +3 位作者 陈志云 何宗明 马祥庆 帅鹏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9-646,共8页
为探究修枝处理下幼林杉木节子伤口愈合情况,以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修枝强度、保留密度、节子方向、伤口直径、喷漆保护等试验,统计分析修枝20个月后幼林杉木节子的伤口愈合率变化。结果表明:不... 为探究修枝处理下幼林杉木节子伤口愈合情况,以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修枝强度、保留密度、节子方向、伤口直径、喷漆保护等试验,统计分析修枝20个月后幼林杉木节子的伤口愈合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修枝强度对幼林杉木节子的横向伤口愈合率有显著影响(P<0.05),横向伤口愈合率大小依次为10 cm修枝强度>12 cm修枝强度>8 cm修枝强度。保留密度为1800株·hm^(-2)的幼林杉木节子伤口愈合最快,其中,在8 cm修枝强度下节子伤口愈合率随杉木幼林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 cm修枝强度下节子伤口愈合率随杉木幼林保留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东北方向的节子伤口愈合最快,西南方向的节子伤口愈合最慢,不同节子方向对伤口愈合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节子伤口直径对伤口愈合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喷漆保护对杉木节子伤口愈合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从总体上看,不同处理下节子横向伤口愈合率总是大于纵向,说明横向伤口会更早完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修枝 节子 伤口愈合 修枝强度 保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标记的低磷胁迫杉木根系亲缘识别分析
10
作者 李亚超 王讷敏 +3 位作者 张慧 林文奖 马祥庆 吴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827-10837,共11页
为了探究低磷(P)胁迫下不同亲缘关系邻株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规律,验证杉木根系是否具有亲缘识别行为,采用室内盆栽控制试验,选择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No.32、No.28)为试验材料,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方法,分别在不同供P水平条件下(1.0 mmol/L... 为了探究低磷(P)胁迫下不同亲缘关系邻株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规律,验证杉木根系是否具有亲缘识别行为,采用室内盆栽控制试验,选择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No.32、No.28)为试验材料,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方法,分别在不同供P水平条件下(1.0 mmol/L KH_(2)PO_(4),P1和0 mmol/L KH_(2)PO_(4),P0),构建亲缘组(No.32+No.32^(*),^(*)为进行^(13)C同位素标记的植株)、非亲缘组(No.28+No.32^(*))2种亲缘邻株栽植模式,以杉木单株栽植(No.32^(*))为对照处理(CK),分别对不同处理中No.32杉木幼苗的地上部进行^(13)C同位素标记,测定不同亲缘邻株下的杉木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等生长指标,以及邻株参试苗木叶、茎、根的^(13)C丰度的差异性。No.32^(*)的邻株植物在未标记^(13)C的情况下检测出^(13)C丰度发生显著变化。在不供P处理下发现非亲缘组No.28的全株总^(13)C丰度显著高于亲缘组No.32,表明低P胁迫促进杉木与非亲缘邻株的C交流。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杉木全株生物量比亲缘组No.32^(*)低了31.3%,供P水平显著改变了杉木与邻株的相处生长模式,与非亲缘植株相邻的杉木全株生物量减少,根冠比降低,生长发育减弱。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比CK组提高46.0%根表面积,降低74.7%根体积。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邻株促进杉木根表面积增加,提高P获取能力,增强杉木地下部分竞争力。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全株P含量与CK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亲缘组显著低于CK组,非亲缘组No.32^(*)全株P利用效率(PUE)显著低于亲缘组,可见,在低P胁迫下亲缘邻株可促进杉木PUE的提高,缓解杉木的低P胁迫,维持逆境中杉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发现杉木与邻株存在基于^(13)C交流的亲缘识别,低P胁迫下杉木面对亲缘植物表现出提高相互响应度,提高PUE,面对非亲缘植物则表现出较强竞争力。养分匮乏下,杉木面对不同的亲缘邻株做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为优化杉木人工林种内或种间混交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根系亲缘识别 ^(13)C同位素标记 低磷胁迫 邻株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ClCRY2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11
作者 郭胜周 廖文海 +3 位作者 李婧姝 邓煜钊 曹光球 曹世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0-627,共8页
【目的】通过克隆杉木隐花色素CRY2基因,研究其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光质处理下的表达特性,为探索CRY2基因在杉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 a生杉木优良无性系06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基于课题组杉木全长转录组测序的结果... 【目的】通过克隆杉木隐花色素CRY2基因,研究其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光质处理下的表达特性,为探索CRY2基因在杉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 a生杉木优良无性系06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基于课题组杉木全长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从无性系杉木苗嫩叶中克隆CRY2基因,命名为ClCRY2(登录号为PP400318)。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杉木的ClCRY2基因CDs区全长2 151 bp,共编码716个氨基酸,与拟南芥中AtCRY2蛋白序列的同源一致性为68.93%。进化树分析发现ClCRY2蛋白与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CjCRY2的亲缘性最近。ClCRY2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random curls)和α-螺旋(alpha helix)为主,分别为51.26%和34.78%。ClCRY2蛋白分子式为C3 620H5 573N1 033O1 063S27,理论等电点为6.46,占比最大的氨基酸为亮氨酸(leucine)占9.8%,其次是丝氨酸(serine),占8.0%。ClCRY2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跨膜区,无信号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ClCRY2基因在杉木苗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叶中次之,根中表达量最低;蓝光能显著增加ClCRY2基因的表达。【结论】通过对ClCRY2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的研究,推测其在杉木茎和叶片发育进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蓝光信号的传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隐花色素 ClCRY2基因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氮素调控C/N比对杉木林凋落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费裕翀 叶义全 +5 位作者 郑宏 路锦 游云飞 黄樱 陈爱玲 曹光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11-2023,共13页
为探究不同C/N比对杉木凋落叶分解特性的影响,通过添加外源氮,采用分解袋法,分析林下植被保留和林下植被去除2种林分中不同C/N比值的杉木凋落叶分解300 d时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研究显示:一定范围内,初始C/N比降低有利于杉木凋落叶分解和... 为探究不同C/N比对杉木凋落叶分解特性的影响,通过添加外源氮,采用分解袋法,分析林下植被保留和林下植被去除2种林分中不同C/N比值的杉木凋落叶分解300 d时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研究显示:一定范围内,初始C/N比降低有利于杉木凋落叶分解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提升,过低的C/N比则具有抑制作用;相比于林下植被去除,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措施更有利于杉木凋落叶的分解,且细菌群落多样性更高,但当初始C/N比值为20.3时,杉木凋落叶分解所受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杉木凋落叶中主要优势种群;在属水平上,慢生根瘤菌属、嗜酸栖热菌属和Singulisphaera属在杉木凋落叶中相对丰度较高;不同处理间的杉木凋落叶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等细菌门中的多类细菌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在门分类水平上,杉木凋落叶C/N比值与主要细菌种群相对丰度的相关性最高,C/P比值与杉木凋落叶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相关性最高;在属水平上,杉木凋落叶全碳含量、C/N比值和全钾含量与主要细菌种群相对丰度的相关性最高,全钾含量与杉木凋落叶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相关性最高。结果表明初始C/N比的降低改变了杉木凋落叶细菌群落结构,进而作用于杉木凋落叶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凋落叶 C/N比 林下植被管理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12年生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玲燕 代林利 +3 位作者 刘丽 叶义全 何宗明 曹光球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0年第4期229-236,共8页
[目的]探究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差异及垂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以12年生3种造林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林分,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林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探析杉... [目的]探究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差异及垂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以12年生3种造林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林分,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林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探析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杉木人工林树干、树皮、宿留枯枝、宿留枯叶和林下凋落物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提高。杉木鲜枝和鲜叶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林下植被生物量则呈下降趋势。就同一密度而言,树皮和树干的生物量在0~2 m区段达到最大值,宿留枯枝和宿留枯叶的生物量在4~8 m区段达到最大值,鲜枝和鲜叶的生物量在8~10 m区段达到最大值。乔木层地上部分是杉木人工林氮储量的主体,造林密度为18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地上部分>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3000、4500株·hm^-2的林分则表现为:乔木层地上部分>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结论]在一定造林密度范围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提高,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一定的垂直空间范围内,杉木人工林树干和树皮的生物量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而宿留枯枝、宿留枯叶、鲜枝和鲜叶的生物量随垂直空间高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分密度 生物量 垂直空间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损伤及埋土深度对杉木萌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吉玲 陈钢 +3 位作者 曹光球 林思祖 郑宏 李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310,共7页
【目的】研究分析机械损伤处理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萌蘖能力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关系,从酶活性代谢生理角度阐述杉木萌蘖机制,为解决杉木无性系萌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无性系洋020的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 【目的】研究分析机械损伤处理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萌蘖能力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关系,从酶活性代谢生理角度阐述杉木萌蘖机制,为解决杉木无性系萌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无性系洋020的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去顶和未去顶处理,0、3、6 cm埋土深度处理,在萌蘖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取样,观测无性系萌蘖状况,通过酶活吸光度方法测定杉木无性系萌蘖过程中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埋土深度的增加,去顶和未去顶不同埋土深度杉木无性系苗萌蘖能力均呈降低的趋势,且不同埋土深度处理会影响植物的抗氧化酶的活性。随着埋土深度的增加,杉木幼苗枝叶SOD活性呈上升趋势,CAT活性呈下降趋势;埋土6 cm处理有利于增强枝叶及根尖POD的活性。【结论】机械损伤和不同埋土深度对杉木无性萌蘖有一定的影响;同一埋土深度,去顶处理杉木无性系的萌蘖能力高于未去顶处理。不同器官植物抗氧化酶活性是影响杉木无性系机械损伤和不同埋土深度处理萌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机械损伤 萌蘖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铁水平对杉木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伍丽华 代林利 +4 位作者 胡永颜 费裕翀 叶义全 陈爱玲 曹光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7-1097,共11页
【目的】铁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求量最大,在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以及呼吸过程等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铁浓度超过植物所需的正常水平时,会对植物产生胁迫作用,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探究不同供铁水平对杉木幼苗内在... 【目的】铁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求量最大,在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以及呼吸过程等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铁浓度超过植物所需的正常水平时,会对植物产生胁迫作用,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探究不同供铁水平对杉木幼苗内在生理机制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砂培盆栽试验,在改良霍格兰完全营养液:铁浓度分别为20 mg/kg(T1)、30 mg/kg(T2)、40 mg/kg(T3)条件下,以常规霍格兰完全营养液为对照(CK),测定其15,30,45,60 d时杉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随处理浓度增加,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叶绿素a/b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在45 d、60 d时,T1、T2、T3叶绿素a含量均与CK处理间达显著性差异(P<0.05)。F_(0)含量随着铁浓度的升高也不断升高,而F_(m)、F_(v)/F_(m)、F_(v)/F_(0)和F_(m)/F_(0)则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处理30 d时,T3处理下的F_(m)、F_(v)/F_(0)、F_(m)/F_(0)相较于CK处理而言降低最明显,且CK处理下的F_(m)、F_(v)/F_(0)和F_(m)/F_(0)与T1、T2、T3处理达显著性差异(P<0.05),F_(0)和F_(v)/F_(m)含量未达显著差异(P>0.05)。不同铁浓度处理下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CK处理,随着铁浓度升高,其含量整体呈现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超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以CK处理最高,过氧化氢酶随着铁浓度升高,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15 d时,不同处理酶活性与CK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处理浓度的提升不断降低,但各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在各个培养时间上,随铁浓度的升高其酶活性未呈现出规律的变化,且在试验期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本研究中当年生叶为新叶,对铁的耐受性较低。营养液中铁处理浓度的增加使杉木幼苗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损伤,叶绿素合成减缓,光合作用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抗氧化酶 叶绿素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埋土深度杉木无性系萌蘖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吉玲 叶义全 +4 位作者 黄樱 李勇 郑宏 林思祖 曹光球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1,共6页
以杉木‘洋020’扦插苗和‘洋020’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在调查不同埋土深度处理无性系萌蘖情况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及脱... 以杉木‘洋020’扦插苗和‘洋020’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在调查不同埋土深度处理无性系萌蘖情况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及脱落酸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组培苗萌蘖能力强于扦插苗;随着埋土深度增加,2个无性系苗萌蘖能力均呈降低的趋势。不同埋土深度处理根尖和枝叶内源激素含量较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无性系枝叶吲哚乙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赤霉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埋土深度6 cm处理有利于枝叶及根尖脱落酸的积累,埋土深度9 cm处理有利于根尖细胞分裂素的积累;无性系萌蘖与埋土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赤霉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埋土深度对杉木无性萌蘖有一定的影响,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均在8月份;不同器官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是影响埋土深度处理杉木无性系萌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 埋土 萌蘖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对杉木无性系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静雯 章进峰 +5 位作者 张筱 魏永平 陈爱玲 赵建国 叶义全 曹光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51,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石墨烯处理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优质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洋061”杉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在施加复合肥30 g的基础上...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石墨烯处理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优质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洋061”杉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在施加复合肥30 g的基础上,分析30 mg/L(T1)、25 mg/L(T2)、20 mg/L(T3)石墨烯处理对杉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及RDA分析。【结果】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加,其对杉木幼苗根际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酶活性抑制作用增强,均呈现低促高抑的趋势。T3处理4种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6.87%、59.32%、2.65%、12.75%,表现为T3>T2>CK>T1,不同处理之间硝酸还原酶达显著性差异(P<0.05);石墨烯处理后,杉木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总体高于对照,表现为T3处理下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中,细菌的Shannon、Simpson指数在不同浓度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T3、T2处理真菌的Shannon、Simpson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18.39%、11.53%,T1则降低了14.75%,大小排序为T3>T2>CK>T1,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细菌的Chao1、Ace指数除T1外,与对照达显著性差异(P<0.05);相较细菌多样性而言,石墨烯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更加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细菌chao1和ace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真菌shann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真菌4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是引起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子。【结论】20 mg/L石墨烯能够提升杉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促进养分的周转,提高杉木幼苗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最终促进杉木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石墨烯 根际土壤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形100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筱 陈义堂 +3 位作者 杨秋菊 何宗明 曹光球 陈爱玲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70,共11页
以福建省南平市王台镇100年生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地形(西南坡地、西北坡地、山凹地、山洼地)0~20、20~40、40~60 cm处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地形因素对两类指标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 以福建省南平市王台镇100年生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地形(西南坡地、西北坡地、山凹地、山洼地)0~20、20~40、40~60 cm处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地形因素对两类指标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两类指标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下非毛管孔隙度、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受地形影响显著,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多无显著影响,且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总体表现在西南坡地最高,速效磷在山凹地最高,全磷等理化性质均表现在山洼地最高,西北坡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低。4种地形下林分土壤除容重、全磷和全钾外,含水率等理化性质多随土层加深呈下降的趋势;相较草本层,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变化更为明显,且灌木层及草本层均表现为西北坡地最高,其次是西南坡地和山凹地,山洼地最低;该林分土壤含水率、毛管孔隙度、全磷及速效钾与灌木层及草本层林下植被多样性关系密切,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见,不同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多样性受地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老龄林 地形 土壤理化性质 林下植被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对杉木幼苗养分含量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代林利 魏永平 +4 位作者 张莜 曹光球 叶义全 赵建国 陈爱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3-620,共8页
以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在统一施同量复合肥的基础上,分析添加不同浓度石墨烯(30、25、20、0 mg·L^(-1))对杉木幼苗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石墨烯处理下杉... 以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在统一施同量复合肥的基础上,分析添加不同浓度石墨烯(30、25、20、0 mg·L^(-1))对杉木幼苗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石墨烯处理下杉木幼苗养分含量均表现为叶显著高于根和茎,全磷和全钾含量随培育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 mg·L^(-1)石墨烯处理有利于杉木叶养分含量的积累,25 mg·L^(-1)石墨烯处理有利于杉木茎养分含量的积累,30 mg·L^(-1)石墨烯处理有利于杉木根养分含量的积累.不同浓度石墨烯处理下杉木叶绿素a(Chlorophyll a, Chla)、叶绿素b(Chlorophyll b, Chlb)、类胡萝卜素(Carotene, Car)含量,以及可变荧光值(variable fluorescence, Fv)、潜在活性(potential activity, Fv/Fo)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石墨烯处理杉木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普遍较高,其中30 mg·L^(-1)石墨烯处理的初始荧光值(minimal fluorescence, Fo)、Fv和最大荧光值(maximal fluorescence, Fm)最高,20 mg·L^(-1)石墨烯处理的Chla含量和Fv/Fo最高,25 mg·L^(-1)石墨烯处理的Chlb、Car含量和光能转化效率(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最高.杉木幼苗全氮含量与全磷、全钾含量之间,Car含量与Chla、Chlb含量之间,Fo、Fm、Fv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磷含量与全钾含量之间,Chlb含量与Chla含量之间,Fv/Fo与Fm、Fv/Fm与全钾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一定浓度的石墨烯有利于杉木幼苗的养分积累及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石墨烯 养分含量 光合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婷婷 魏永平 +6 位作者 章进峰 张筱 陈洪华 陈爱玲 赵建国 胡亚林 曹光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2,共8页
[目的]探究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杉木高效培育奠定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及^(15)N示踪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石墨烯(0、20、25、30 mg·L^(−1))处理... [目的]探究石墨烯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杉木高效培育奠定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及^(15)N示踪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石墨烯(0、20、25、30 mg·L^(−1))处理的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指标及^(15)N分配率和利用率。[结果]在杉木幼苗的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中,除茎干质量和根体积外,其余指标均表现为25 mg·L^(−1)石墨烯浓度的处理最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杉木全株^(15)N利用率表现为25 mg·L^(−1)>20 mg·L^(−1)>30 mg·L^(−1)>CK1,^(15)N分配在杉木幼苗各器官表现为叶>茎>根;根^(15)N分配率、全株^(15)N利用率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显示,除根长、根体积、根^(15)N分配率与根直径呈负相关外,其他各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一定浓度的石墨烯有利杉木幼苗生长,并能促进N素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石墨烯 N素利用率 ^(15)N示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