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泰山油松古树树势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巧 聂鑫 +5 位作者 孙德浩 王华田 孟先鹏 曹桂萍 李健 黄昌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古树名木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科学准确地评价古树健康状况是实施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的基础。选择有代表性的15株泰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古树,运用层次分析法(APH)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泰山油松古树树势状... 古树名木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科学准确地评价古树健康状况是实施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的基础。选择有代表性的15株泰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古树,运用层次分析法(APH)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泰山油松古树树势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所调查的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枯死状态等4个方面共14个指标。研究表明:15株油松古树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老表征,轻度衰老古树E0051和I0001与健壮油松相比,各项指标没有明显下降;中度衰老古树D0110,E0043,G0002等树冠残缺、枝条枯死、光合能力下降;J0008,E1108,E1097和E0002树势衰老情况严重,针叶稀疏、主枝及大枝大量枯死、细胞膜透性受到损伤。根据树势的不同,对油松古树进行复壮养护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油松 古树 AHP-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4种优势造林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对凋落物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路颖 李坤 +2 位作者 梁强 李传荣 张彩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75-3186,共12页
为研究泰山不同造林树种凋落物叶分解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泰山4种主要优势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及Illum... 为研究泰山不同造林树种凋落物叶分解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泰山4种主要优势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及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DNA V4—V5区扩增产物进行双端测序,分析了4种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树种叶片分解速率差异显著(P<0.05),刺槐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P<0.05),表现为刺槐>赤松>油松>麻栎。(2)4种叶凋落物分解一年后化学元素含量与初始化学元素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C、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N、P含量显著升高(P<0.05)。(3)所有样品一共获得643440条有效序列,分属于35门,92纲,121目,246科,410属,206种。细菌群落NMDSβ-多样性分析显示除油松和赤松间差异较小外,其他树种间差异程度均较大。其中,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在5%以上的优势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且在4种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纲水平上,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不明放线菌纲、鞘脂杆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为主要的优势纲,其中不明放线菌纲和鞘脂杆菌纲差异显著((P<0.05)。在种水平上,Bradyrhizobium elkanii和Luteibacter rhizovicinus在4个处理中都为优势种,每个处理也都有自己所特有的优势种。(4)4个处理细菌丰富度(OUT、观测到的物种数和ACE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D指数)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阔叶树种刺槐和麻栎显著高于针叶树种赤松和油松。(5)叶片凋落物性状和细菌群落NMDS分析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受到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影响,尤其是凋落物初始C/N比和木质素/N比。此外,在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叶片凋落物化学性质两个因素中,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化学性质相关性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叶片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叶 分解 细菌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杨树细根根序形态及解剖结构 被引量:24
3
作者 许坛 王华田 +3 位作者 朱婉芮 王延平 李传荣 姜岳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针对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从根序视角探讨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长的代际差异及其与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联系,以期揭示连作杨树人工林衰退机制。【方法】分别在杨树人工林Ⅰ和Ⅱ代林分设立标准地,采用改良全根取样... 【目的】针对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从根序视角探讨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长的代际差异及其与人工林生产力衰退的联系,以期揭示连作杨树人工林衰退机制。【方法】分别在杨树人工林Ⅰ和Ⅱ代林分设立标准地,采用改良全根取样法获得杨树细根(〈2 mm)并按根序进行分级,制作1~5级细根各根序石蜡切片。根系扫描仪结合分析软件获得各根序细根长度、直径,光学显微镜观察各根序细根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中柱)直径等参数,并计算比根长、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维根比等。LSD分析1~5级根序形态参数的差异显著性,One-way ANOVA分析同一根序在不同代数间形态指标参数的差异显著性。【结果】杨树细根生物量表现为随根序增加而减小,且连作Ⅱ代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配高于Ⅰ代林,尤其在1,2级根序中更为显著(P〈0.05);连作导致杨树1,2级细根平均长度减少而3~5级根长度增加;直径虽然在不同根序细根间差异并不显著,但Ⅱ代林显著高于Ⅰ代林;杨树细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根长密度总体表现为1,2级根显著高于3,4级根(P〈0.05),但比根长在Ⅱ代林中差异不显著;连作导致杨树1,2级根表面积和根长密度显著增大,但比根长显著减小(P〈0.05);细根解剖特征表明,横剖面宽度随根序逐渐增大,中柱面积占横剖面的比例随根序增加而增大,1,2级细根总体呈现初生结构的特征,从3级根开始出现木栓层且皮层开始脱落。【结论】杨树1~5级根序细根形态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1,2级细根仅具初生结构,是杨树的吸收根,3级以上细根出现木栓层从而变为输导根。连作导致杨树细根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且低级细根生物量显著增加,表明连作导致杨树人工林对地下部分的生长投入增大,这与养分匮乏生境中植物光合产物最优分配理论相一致。伴随细根死亡和周转,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配格局将影响人工林地上部分生产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连作 细根生物量 比根长 解剖特征 生产力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水涝胁迫对幼龄油松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巧 刘秀梅 +4 位作者 王华田 孟先鹏 曹桂萍 李健 黄昌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47,共8页
干旱和水涝是影响油松成活、生长和树势健壮的主要生态逆境。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生长季节持续干旱、水涝逆境对4年生油松幼树的根系、叶片生长、生物量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以阐明水分逆境对幼龄油松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探... 干旱和水涝是影响油松成活、生长和树势健壮的主要生态逆境。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生长季节持续干旱、水涝逆境对4年生油松幼树的根系、叶片生长、生物量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以阐明水分逆境对幼龄油松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油松生长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初期,根系粗度增加,毛细根数量增多;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树势逐渐衰弱,毛细根逐渐减少,土壤水势及小枝水势显著降低;干旱胁迫50 d以上植株逐渐死亡;净光合速率、气孔阻力、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不断下降趋势。2)水涝胁迫初期对油松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随水涝程度的加重,油松表现为叶片发黄、失绿,土壤水势和小枝水势逐渐升高;持续水涝超过20 d,油松细根腐烂,植株逐渐死亡;气孔阻力及净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且净光合速率逐渐接近为0,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3)干旱胁迫和水涝胁迫2种水分逆境均显著抑制油松生长,水分胁迫处理后油松根、茎、针叶生物量呈现出不同程度降低,且干旱胁迫的下降幅度大于水涝胁迫。因此,旱季要控制油松幼苗土壤水分条件,促进油松毛细根的生长,增强其水分利用率;雨季及时排水,确保排水深度至根系集中分布层以下,以优化油松苗木培育、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干旱胁迫 水涝胁迫 光合特性 生长 生物量分配 盆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典型道路景观林对诸城市夏季小气候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坤 李传荣 +5 位作者 许景伟 郭慧玲 陈玉 韩滨 赵玉尧 张彩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0-1066,共7页
为了探寻不同道路景观林的小气候效应,以山东省诸城市龙柏(Sabina chinensis cv.Kaizuc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杨树(Populus)3种典型道路景观林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24—30日,分别在林内、林中和林外进行小气候要素观测,... 为了探寻不同道路景观林的小气候效应,以山东省诸城市龙柏(Sabina chinensis cv.Kaizuc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杨树(Populus)3种典型道路景观林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24—30日,分别在林内、林中和林外进行小气候要素观测,研究了3种典型道路景观林对夏季小气候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道路景观林与空地相比,在各时间段均显著降低了太阳辐射强度,其中侧柏道路林降低最明显,降低了85.56%。道路景观林内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空气湿度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其中龙柏道路林空气温度在13:30最高(32.6℃),17:30处于最低水平(26℃),说明道路景观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道路景观林调节空气负氧离子方面差异较大,以空地为对照(689ind·cm^(-3)),龙柏道路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增至1 017 ind·cm^(-3),侧柏道路林和杨树道路林则显著降低,分别为333 ind·cm^(-3)和350 ind·cm^(-3),白天中各时间段3种道路景观林及空地之间的负氧离子浓度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林的郁闭度能显著影响林内小气候,其中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与道路景观林郁闭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显示,道路景观林对城市道路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侧柏道路景观林能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和土壤紧实度,显著提高土壤湿度;龙柏道路景观林能显著提高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对局地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景观林 小气候 负氧离子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光对松属3个树种幼树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巧 聂鑫 +5 位作者 刘秀梅 王华田 孟宪鹏 曹桂萍 李健 黄昌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3-651,共9页
通过搭建遮光棚模拟空旷地(不遮光对照)、林隙(46%遮光)、林下(81%遮光)等3种光照环境,研究了黑松Pinus thunberg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赤松Pinus densiflora等幼树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随梯度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搭建遮光棚模拟空旷地(不遮光对照)、林隙(46%遮光)、林下(81%遮光)等3种光照环境,研究了黑松Pinus thunberg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赤松Pinus densiflora等幼树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随梯度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以期了解3个树种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性对策,为华北地区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及长期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黑松幼树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E_(WUE)),性能指数(I_(abs)),质体醌库的面积(S_m),PSⅡ捕获的能量从Q_A传递到Q_B的效率(Ψ_O),PSⅡ捕获的能量从Q_B传递到PSⅠ的效率(Ψ_(RE)),单位反应中心吸收(ABS/RC)、捕获(TRo/RC)、用于电子传递(ETo/RC)的能量均减小。油松幼树净光合速率(P_n),水分利用效率(E_(WUE)),性能指数(I_(abs)),PSⅡ捕获的能量从Q_A传递到Q_B的效率(Ψ_O),PSⅡ捕获的能量从Q_B传递到PSⅠ的效率(Ψ_(RE)),单位反应中心吸收(ABS/RC)、捕获(TRo/RC)、用于电子传递(ETo/RC)的能量在46%遮光条件下达到最大值。赤松幼树光合特征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在不同遮光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赤松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最强,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黑松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状况较好;油松适宜在轻度遮光的林隙环境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遮光 松属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根解剖特征的树种耐旱性解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梦玲 朱启良 +2 位作者 李佳梅 张光灿 王延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3,共8页
树种选择是干旱瘠薄山地水土保持和植被修复的关键。研究树种细根解剖特征是探讨在干旱生境下树种的适应策略并开展树种选择的前提。以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常见的10个造林树种为对象,测定了树种不同根序细根的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 树种选择是干旱瘠薄山地水土保持和植被修复的关键。研究树种细根解剖特征是探讨在干旱生境下树种的适应策略并开展树种选择的前提。以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常见的10个造林树种为对象,测定了树种不同根序细根的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中柱)直径、维根比、导管直径及导管密度等,对比分析了细根解剖结构的差异性,以期为该区域水土保持和植被修复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针叶树种(黑松、侧柏)1级根细根直径显著大于落叶树种;落叶型灌木细根直径较小,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细根维管柱直径的变化规律与细根平均直径的变化规律相似。落叶型灌木1~2级细根皮层厚度较大。随着根序的增加,各树种导管直径也随之增大。落叶型灌木的导管直径小于乔木,落叶型乔木导管直径较其他树种更大。导管密度与根直径的变化规律相反。依据细根解剖特征将10个树种聚为3类:第1类为皮层薄、输导组织致密型;第2类为皮层薄、输导组织疏松型;第3类皮层厚、输导组织疏松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根序 解剖特征 耐旱性 干旱瘠薄山地 树种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南山地6个造林树种根系形态的比较 被引量:23
8
作者 蔡鲁 朱婉芮 +4 位作者 王华田 张光灿 刘霞 杨吉华 王延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91,共9页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是制约这一特殊生境植被修复的关键问题。为明确不同树种对干旱瘠薄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整体根系,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细根形态参数,对比分析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是制约这一特殊生境植被修复的关键问题。为明确不同树种对干旱瘠薄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整体根系,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细根形态参数,对比分析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黑松、侧柏、黄连木、麻栎、黄栌、扶芳藤6个造林树种根系构型及细根形态特征,阐明干旱瘠薄生境中不同树种根系形态的差异性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相同立地条件下6树种根系构型差异较大,黑松、侧柏、扶芳藤根系表现为浅根性,依靠水平空间的拓展获得水分和养分是它们对干旱瘠薄生境的适应策略;而黄栌、黄连木、麻栎根系则为深根性。2)各树种细根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扶芳藤各级细根数量最多,且长度、表面积和体积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生根能力及水分和养分利用能力。3)麻栎和扶芳藤低级细根(1-2级)的比根长在所有树种中最大,表明它们的细根具有良好的吸收功能。根据各树种的根系形态特征,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实践中,可利用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考虑树种混交,营建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多种林型,充分发挥森林固水保土等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构型 细根形态 生境适应策略 干旱瘠薄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婉芮 汪其同 +4 位作者 刘梦玲 高明宇 董玉峰 王华田 王延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6-235,共10页
细根寿命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通过在连作Ⅰ、Ⅱ代杨树人工林固定样地内埋设微根管,对杨树不同根序细根年度生长动态开展连续观测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不同根序细根累积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高级根(3—5级)寿命较长,其... 细根寿命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通过在连作Ⅰ、Ⅱ代杨树人工林固定样地内埋设微根管,对杨树不同根序细根年度生长动态开展连续观测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不同根序细根累积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高级根(3—5级)寿命较长,其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1级和2级细根。杨树细根寿命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连作Ⅱ代人工林活根量、死根量和细根总量均高于Ⅰ代林。连作Ⅱ代人工林细根中位值寿命为(90±16)d,显著低于Ⅰ代人工林((102±22)d)。连作Ⅱ代林各根序细根数量、分布比例均高于Ⅰ代林,低级细根累积生存率低于Ⅰ代林而高级细根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Ⅰ代林。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显著受制于土壤环境,1级细根寿命与土壤速效氮相关性极显著(r=-0.861),2级细根寿命与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较强且与土壤酚酸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r=0.870),高级根序细根寿命与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状况等也具有一定相关性。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酚酸累积和养分有效性下降影响了细根寿命和周转,并进而造成净初级生产力损耗,相关结论为连作杨树人工林生产力衰退机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根序 生存分析 酚酸 杨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质山地麻栎和刺槐混交林浅层细根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佳梅 朱启良 +2 位作者 马璟 高明宇 王延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根系生长是树种特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根系研究可为困难立地树种适应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山东省药乡林场麻栎和刺槐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2种树种在石质山地浅层细根的生物量、细根形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揭示华... 根系生长是树种特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根系研究可为困难立地树种适应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山东省药乡林场麻栎和刺槐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2种树种在石质山地浅层细根的生物量、细根形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揭示华北石质山地2种树种细根生长特征及其环境适宜性。结果表明:1)在根径0~0.5cm范围内,麻栎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刺槐。麻栎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4);2)在根径0~0.5cm范围内,刺槐的根系数量显著高于麻栎,而根长、根表面积显著小于麻栎。刺槐根表面积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r=-0.809);3)刺槐非根际土壤全N含量、有机质含量显著>麻栎。相关性分析表明,刺槐根系生物量、根系形态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土壤养分并不是刺槐根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而麻栎细根生长发育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根据2种树种浅层细根特征,在华北土石山地造林过程中,可考虑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而采用树种混交,从而弥补2种树种对不同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实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植被保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麻栎 土壤养分 生物量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