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游憩资源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淑萍 葛鈜晔 +2 位作者 刘芬菲 王敏华 董建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28,共6页
通过收集旅游网络平台上点评文本大数据,对文本进行旅游要素编码及要素等级评定,通过IPA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获得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游客对游憩资源要素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水平。结果表明:景区重要性均值为2.76,满意度均值为3.03,大多... 通过收集旅游网络平台上点评文本大数据,对文本进行旅游要素编码及要素等级评定,通过IPA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获得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游客对游憩资源要素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水平。结果表明:景区重要性均值为2.76,满意度均值为3.03,大多数要素获得游客满意,24个要素中,有11个要素获得高满意度,其余13个要素处于低满意度。将景区要素IPA分析图划分成四象限,优势区、改进区、机会区和维持区,从而对景区游憩质量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点评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 游憩资源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公园声景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洪昕晨 张皓 +4 位作者 潘明慧 王欣 吴姝婷 黄思颖 兰思仁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第4期49-53,共5页
根据声景生态学对声景元素的分类,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构建由地球物理声、生物声和人工声3个准则层元素和15个指标层元素组成的城市森林公园声景评价体系,并以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城市森林公园声景对人的心理感受影响。结果... 根据声景生态学对声景元素的分类,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构建由地球物理声、生物声和人工声3个准则层元素和15个指标层元素组成的城市森林公园声景评价体系,并以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城市森林公园声景对人的心理感受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城市森林公园声景总体评价结果为一般Ⅲ。在指标层中,隶属于很好Ⅴ的指标为风吹树叶声、风吹枝条声和鸟类鸣叫声;隶属于较好Ⅳ的指标为风吹落叶声和扫帚扫地声;隶属于一般Ⅲ的指标有滴水声、流水声、昆虫鸣叫声、人的脚步声、人的唱歌声和公园广播声;隶属于较差Ⅱ的指标为人的交谈声和飞机轰鸣声;隶属于很差Ⅰ的指标有车辆交通声和修建施工声。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为今后城市森林公园声景评价研究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 评价 城市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冬季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梓茹 杨小可 +4 位作者 傅伟聪 朱志鹏 董建文 俞晨圣 王敏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9-1126,共8页
于2016年1月份连续7 d,对龙岩国家森林公园5类游憩地15个检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实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为7 108.06个/cm3,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具有保健效果的浓度;(2)园内... 于2016年1月份连续7 d,对龙岩国家森林公园5类游憩地15个检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实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为7 108.06个/cm3,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具有保健效果的浓度;(2)园内林地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基本为双峰式,在07:00—09:00出现第1次峰值,在13:00—15:00出现第2次峰值;次生林在13:00—15:00达到1 d中的最高值;茶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整体呈现从07:00—17:00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态水的峰值出现在09:00—11:00,15:00—17:00 2个时段内;(3)园内日均负离子浓度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体旁、茶园、次生林、空旷地、天然林;(4)气象因子与负离子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显示,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顶茶园 游憩地 负离子 气象因子 日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傅伟聪 朱志鹏 +4 位作者 陈梓茹 黄淑萍 王敏华 丁国昌 董建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1,共10页
【目的】研究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森林景观及游览质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5-12-01—2016-11-30监测数据,分析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探究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和O... 【目的】研究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森林景观及游览质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5-12-01—2016-11-30监测数据,分析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探究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和O_3)和气象因子(风速、气温、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年均大气能见度为12.84 km,除PM_(2.5)年均浓度略超出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外,其他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皆处于一级标准内,表明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质量较高;大气能见度呈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从日变化规律看,最大值出现在傍晚(17:00),最低值出现在清晨(5:00);将大气能见度分为极差(<4 km)、差(4~10 km)、好(10~20 km)和极好(≥20 km)4个级别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级别大气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有明显季节性,春冬季极差和差的频率高,好和极好的频率低,夏秋季好和极好的频率较高,差和极差基本未出现;年内数据相关性分析显示,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CO、SO_2和NO_2浓度及空气相对湿度和海平面气压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33,-0.26,-0.16,-0.35,-0.42和-0.11),而与气温、风速和露点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20和0.19);K均值聚类分析表明,千岛湖大气能见度较高时,气象条件为高温、高风速、低湿和低海平面气压,是夏秋季午后典型的气象特征,而大气能见度出现低值时,气象特征为低温、高湿、高海平面气压和低风速,为春冬季夜晚及凌晨典型的气象特征;以消光系数、干消光系数与AQI和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CO、NO_2浓度构建回归模型,显示回归(P<0.001),且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浓度指标,AQI和PM_(10)、PM_(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贡献率(R2)较高,表明其对大气能见度变化影响较大。【结论】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高,空气环境质量较好,大气能见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子相关,气温、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较高,AQI和PM_(10)、PM_(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较大;除去雨、雾等特殊天气影响后的大气能见度可有效反映大气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大气能见度 大气污染物 气象因子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公园研究的现状、重点内容及演进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卫 修新田 +2 位作者 聂晓嘉 兰思仁 闫晨 《湖北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30-35,共6页
森林公园以森林自然资源为依托,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重要的生态价值,是森林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森林公园研究的现状、重点内容及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研究表明:①中国... 森林公园以森林自然资源为依托,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重要的生态价值,是森林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森林公园研究的现状、重点内容及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研究表明:①中国森林公园研究发展态势良好,但缺乏跨团队、跨机构合作交流。②研究的重点内容分别为: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森林公园管理与开发研究、森林公园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森林公园与城市林业研究、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研究、森林公园环境要素与公众健康的相关性研究。③森林公园研究可分为起步-快速-稳定3个发展阶段,研究演进主要受国家政策的颁布和人民生态意识的增强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信息可视化 现状 重点内容 演进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览高峰期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小可 朱志鹏 +8 位作者 陈梓茹 许媛 张轩溢 蓝若珂 余鹏飞 郭真真 傅伟聪 王敏华 董建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7年第2期315-320,共6页
为探索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选择游客游览高峰期5月、10月晴朗天,对3类游憩地12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 为探索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选择游客游览高峰期5月、10月晴朗天,对3类游憩地12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月、10月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粒径颗粒物浓度呈早晚高,中午低的"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呈"L"字形;2)以3类游憩地划分,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区域依次为游憩林地、临水休憩地、观景台;3)海拔、温度、气压、湿度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影响较大;4)千岛湖森林公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游客游览活动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大粒径(TSP和PM10)颗粒物的增加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 大气颗粒物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杜鹃盛开期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傅伟聪 齐津达 +4 位作者 朱志鹏 陈梓茹 董建文 丁国昌 郑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8-294,共7页
为探索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杜鹃盛开期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征,选择3月下旬晴朗天,对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普底景区空旷地、林内游憩地、林缘游憩地3类游憩地8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 为探索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杜鹃盛开期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征,选择3月下旬晴朗天,对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普底景区空旷地、林内游憩地、林缘游憩地3类游憩地8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候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园内大粒径大气颗粒物(TSP、PM10)浓度日变化规律均为上午和傍晚高中午低,呈"双峰单谷"的"U"字型、"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呈现出早高,午后傍晚低的"L"字形;2)园内8个监测点4种粒径颗粒物日均浓度皆低于Ⅰ级标准,空气质量优;3)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游憩地类型依次为空旷地、林内游憩地和林缘游憩地,此现象与游客游览行为密切相关;4)数据显示在大气颗粒物浓度低于Ⅰ级标准时,影响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因子有: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温度、风寒、相对湿度、热力指数、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 游憩地 大气颗粒物浓度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城市森林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Ⅴ共被引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袁轶男 刘兴诏 +3 位作者 聂晓嘉 阙晨曦 吴沙沙 兰思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780-7787,共8页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和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CiteSpace V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urban forest/城市森林”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清晰明了的知识图谱,对国内城市森...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和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CiteSpace V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urban forest/城市森林”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清晰明了的知识图谱,对国内城市森林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表明,1)2004—2014年这10年间为国际城市森林研究的繁荣期,产生了数量最多、影响力最高的研究文献。2)国际上“urban forest/城市森林”研究的发展历程中,针对Fragmentation/破碎化的研究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结合Wildland-urban interface/荒地 城市交界处、Water quality/水质、Outdoor recreation/户外休闲三个聚类方向,形成了国际城市森林研究的奠基位置;3)现在国际城市森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森林本体健康状态、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森林对于整体生态环境稳定性三个层次上;4)总体来说,相对于国内研究,国际上对于城市森林的研究深度、维度方面都更具优势,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CITESPACE V 共被引分析 破碎化 生态服务功能 整体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福州市免费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兰宇翔 林丽丽 +3 位作者 傅伟聪 陈烨 丁国昌 董建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6年第6期920-926,共7页
城市公园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需要,同时还具有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州市区西湖公园、江滨公园、茶亭公园、于山公园、乌山公园、屏山公园等6个免费公园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提取出影响福州市免费公园满意... 城市公园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需要,同时还具有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州市区西湖公园、江滨公园、茶亭公园、于山公园、乌山公园、屏山公园等6个免费公园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提取出影响福州市免费公园满意度的显著因子,为免费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结果表明:游客对福州市免费公园的满意度达到满意;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公园的总体环境卫生、人体舒适度等是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子;以及通过对15项评价因子的重要度—满意度的象限图,分别对高重要-高满意、高重要-低满意等4个象限进行分析。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园林城市的同时,通过对免费公园的分析探讨,为福州市免费公园未来的建设提出相适应的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公园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乡村道路景观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朱志鹏 陈梓茹 +4 位作者 蓝若珂 傅伟聪 余鹏飞 丁国昌 董建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8-103,共6页
综合SBE,SD及AHP法对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分析,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闽西乡村,结合游览者视觉感观及心理感受,以期全面地评价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并为乡村整体景观提升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认为... 综合SBE,SD及AHP法对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分析,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闽西乡村,结合游览者视觉感观及心理感受,以期全面地评价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并为乡村整体景观提升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认为:道路景观是乡村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同化明显,急需改造提升;2)影响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为:野趣程度(贡献率23.63%),其次依次为总体协调性(22.58%)、铺地形式(21.77%)、植物色彩(11.62%)、场景整洁度(11.2%),植物层次(9.2%);3)通过相关性分析,SD法评价要素中道路线条、铺地形式、协调性、愉悦感、留恋感、场景整洁度、总体协调性与美景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野趣程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 乡村道路 景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园林景墙景观模型构建研究——以杭州为例
11
作者 王敏华 黄淑萍 董建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81,共5页
运用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和数量化模型,建立古典园林景墙景观模型。结果表明:景墙前的植物层次对古典园林景墙的美景度贡献最大,贡献率达23.0%;其次分别是乔灌木高度(21%)、前景(18%)和植物密度(15%)。在分析各... 运用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和数量化模型,建立古典园林景墙景观模型。结果表明:景墙前的植物层次对古典园林景墙的美景度贡献最大,贡献率达23.0%;其次分别是乔灌木高度(21%)、前景(18%)和植物密度(15%)。在分析各景观要素的贡献率和模型中方程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墙景观营建的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古典园林 景墙 美景度评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丘陵型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探究——以邵武市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袁轶男 潘明慧 +4 位作者 王亚蕾 洪昕晨 阙晨曦 吴沙沙 兰思仁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89,共6页
城市化和城市蔓延导致了城市森林的破碎化和布局变化,从而影响到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在总结浙闽丘陵型城市生态建设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内涵、规律进行研究。最后,对邵武市城市... 城市化和城市蔓延导致了城市森林的破碎化和布局变化,从而影响到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在总结浙闽丘陵型城市生态建设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内涵、规律进行研究。最后,对邵武市城市森林建设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构建邵武市"两环两带多廊多单元"的森林生态网络格局,分析城市森林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森林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研究结果可为同一类型的浙闽丘陵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闽浙丘陵城市 生态文明 生态网络格局 主动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竹林空间的声景协调度评价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洪昕晨 潘明慧 +3 位作者 袁轶男 王亚蕾 吴沙沙 兰思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34-238,242,共6页
为探究竹林空间中声景的物理量和人主观协调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从声景生态学与心理物理学的角度,通过语义差异法对竹林空间中不同声景元素的协调度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评价位置的客观物理指标,通过对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 为探究竹林空间中声景的物理量和人主观协调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从声景生态学与心理物理学的角度,通过语义差异法对竹林空间中不同声景元素的协调度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评价位置的客观物理指标,通过对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竹林声景协调度评价模型(Coordinating Evaluation of Bamboo Garden Soundscape,CEBGS)。研究结果表明:(1)地球物理声在较安静时能使评价者产生较协调或一般的协调感受,但声压级增大后会产生一定的失调感;(2)生物声能使评价者产生较稳定的协调感受,并且在声压级增大后也不会产生显著的失调感受;(3)人工声能使评价者产生较失调的心理感受;(4)各声元素的主客观数据拟合趋势符合心理物理学法则,其中地球物理声和生物声相对倾向于费希纳法则,而人工声倾向于斯蒂文斯法则。得到了适用于竹林空间的声景协调度评价模型,为科学合理的竹林空间环境建设和提升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声学 竹林 声景生态学 心理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视距下福建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敏华 傅伟聪 +4 位作者 陈梓茹 朱志鹏 黄淑萍 蓝若珂 董建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90,共5页
综合使用SBE,SD及AHP法,以中视距为研究尺度,结合游览者视觉、心理评分对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几乎所有受访者(97.7%)都向往到乡村旅游观光,且大多数(67.4%)已经成行,83.5%受访者认为山体... 综合使用SBE,SD及AHP法,以中视距为研究尺度,结合游览者视觉、心理评分对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几乎所有受访者(97.7%)都向往到乡村旅游观光,且大多数(67.4%)已经成行,83.5%受访者认为山体景观是乡村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为建筑整齐度、建筑样式、视域内色彩数等8个要素;3)通过要素分解构建了福建省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综合评价模型。将SBE,SD及AHP法用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中,得出视觉、心理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意义;构建的美学综合评价模型,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景观 美景度评判法 语义差异法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源山风景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敏华 傅伟聪 +3 位作者 黄淑萍 朱志鹏 陈梓茹 董建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6,共6页
基于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福建省泉州清源山大气颗粒物(PMs)浓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及气象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PMs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源山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大气颗粒物浓度年变化规... 基于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福建省泉州清源山大气颗粒物(PMs)浓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及气象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PMs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源山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大气颗粒物浓度年变化规律呈春冬季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3)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污染程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变现不同;4)气象因子、其它污染物浓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景区引导旅客游览以及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大气颗粒物 大气污染物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年生直干大叶相思无性系多性状综合选择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莹莹 林皓辉 +5 位作者 何士宾 孙敏 孟晓蕊 何明辉 丁国昌 阮少宁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1-526,共6页
对福建省漳浦中西国有林场28个8年直干大叶相思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以及材积5个性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8个无性系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效应明显;8年无性系胸径、材积有较强的重复力,分别为0.43和0.45;采... 对福建省漳浦中西国有林场28个8年直干大叶相思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以及材积5个性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8个无性系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效应明显;8年无性系胸径、材积有较强的重复力,分别为0.43和0.45;采用综合得分法,将无性系分为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优、良、中、差,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5.47%、2.73%、-2.8%、-5.71%,其中遗传增益最大为3号无性系,材积遗传增益达6.85%,根据50%的入选率选出Ⅰ、Ⅱ类为直干大叶相思优良无性系;最后根据4年、8年材积排序变化在Ⅰ、Ⅱ类型中选出速生稳定型9、1、5、7、8、21号,后期速生型10、12、3、23、6、29、7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干大叶相思 无性系选择 重复力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6年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敏华 傅伟聪 +3 位作者 朱志鹏 陈梓茹 黄淑萍 董建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6-400,419,共6页
【目的】探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方法】基于1957-2016年(缺失1965—1972年数据)的监测数据,利用均值计算、Ridit值分析、累计百分比等方法对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957—2016年平均大气能见度为10.05... 【目的】探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方法】基于1957-2016年(缺失1965—1972年数据)的监测数据,利用均值计算、Ridit值分析、累计百分比等方法对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957—2016年平均大气能见度为10.05 km,变化趋势为-0.231 km/a;(2)大气能见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春、秋两季的大气能见度处于夏、冬季之间且监测均值较为接近,处于夏季与冬季之间;(3)"好"(≥20 km)和"差"(<4 km)的大气能见度出现频率展示出了不同的变化特征;(4)杭州市在1956—1987年,Ridit值均大于0.5,在1987—1995年,Ridit值接近0.5,1996—2015年Ridit值处于0.5以下,而2016年Ridit值大于0.5;(5)20%、50%和80%位数的大气能见度在1957—2016年均处于下降趋势。【结论】整体而言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处于下降趋势,而2010年以后出现了下降放缓,在2016年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表明近年来杭州市对大气污染物的治理起到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趋势 季节变化 RIDIT分析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采伐迹地轮作马尾松后的土壤肥力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起帆 孙敏 +4 位作者 郑莹莹 杨蕾 黄猛 黄玉梅 丁国昌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以福建省长汀县楼子坝国有林场杉木连栽(AA)、杉木—马尾松—杉木(ABA)轮作及杉木—马尾松轮作(AB)等3种利用方式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林地更新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 以福建省长汀县楼子坝国有林场杉木连栽(AA)、杉木—马尾松—杉木(ABA)轮作及杉木—马尾松轮作(AB)等3种利用方式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林地更新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和全氮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物理性质方面,上坡的不同土层表现出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水分条件比杉—杉连栽地的土壤中相对较好,而在中坡和下坡各个土层则没有明显规律;上坡和下坡的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规律较为明显,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中坡不同林分类型及不同土层变化规律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连栽 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 有机质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杉木无性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孙敏 李树斌 +3 位作者 唐飘 郑莹莹 林思祖 丁国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研究了PEG-6000模拟轻、中和重度干旱胁迫对杉木优良无性系5号和49号1年生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5号和49号杉木无性系的F_o值总体高于对照,轻度和中度胁迫下先上升后下降,重度胁迫下先下降后上升;最大荧光产... 研究了PEG-6000模拟轻、中和重度干旱胁迫对杉木优良无性系5号和49号1年生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5号和49号杉木无性系的F_o值总体高于对照,轻度和中度胁迫下先上升后下降,重度胁迫下先下降后上升;最大荧光产量(F_m)、最大可变荧光强度(F_v=F_m-F_o)、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o)总体呈下降趋势。5号无性系在轻度胁迫48和72 h时,F_m值分别比对照降低38.7%和48.7%,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5号无性系在轻度胁迫48 h时,F_v值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49号无性系的F_m值及F_v值均不断降低,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不同胁迫强度下,5号无性系的F_v/F_m值降低幅度均大于49号,5号无性系胁迫72 h时不同胁迫强度的F_v/F_o值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49号无性系在重度胁迫48 h的F_v/F_o值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干旱胁迫下,49号比5号杉木无性系具有更强的光合调控能力,可为耐旱型优良杉木种源的筛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 干旱胁迫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乡村常用绿化乔木危险度评估--以闽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傅伟聪 朱志鹏 +3 位作者 陈梓茹 吴倩楠 丁国昌 董建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1,共8页
正确评估乡村绿化乔木危险度,能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其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运用AHP法、VTA法等,对闽南地区20种常用的乡村绿化乔木进行潜在危险度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权重值较高的3个指标分别是:根系不稳定、树干不自然倾斜... 正确评估乡村绿化乔木危险度,能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其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运用AHP法、VTA法等,对闽南地区20种常用的乡村绿化乔木进行潜在危险度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权重值较高的3个指标分别是:根系不稳定、树干不自然倾斜、树干中空,权重值较低的指标为:徒长枝、树干物理损伤、顶梢枯死;(2)闽南地区乡村绿化乔木占47科90属98种,频率排名前20的绿化乔木中以果树等经济树种为主,常绿及乡土树种占比高;(3)危险度指数较高的为:巨尾桉、番石榴、枇杷、凤凰木,危险度指数较低的为:樟树、绿竹、柚树;(4)赋分均值高于0.6的检测项目分别为:V字夹角主干、危险枯枝、树干倾斜、树干内部腐朽征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分析法 VTA评估法 乡村绿化乔木 危险度 闽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