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病理学:森林保护学领域的新视角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志强 张星耀 +2 位作者 肖文发 梁军 张兆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景观病理学是以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和时间分析原理和方法而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景观病理学能够帮助明辨立地因素、植被空间格局的变化对树木感病性和病害流行方式的影响;并且有助于明确气候变化可... 景观病理学是以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和时间分析原理和方法而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景观病理学能够帮助明辨立地因素、植被空间格局的变化对树木感病性和病害流行方式的影响;并且有助于明确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病原快速进化和变异、树木对这种变化的滞后效应。同时,景观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预测病原的扩散速率及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助于规划土地持续利用方式、制定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决策。本文诠释景观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景观病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提出景观病理学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病理学 森林病理学 景观破碎化 病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重要森林群落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林英华 孙家宝 张夫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38-2944,共7页
2001年9月~2002年9月,采用凋落袋分解法对我国不同气候带的8种重要森林群落,即黑龙江帽儿山的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与针阔混交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北京九龙山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 2001年9月~2002年9月,采用凋落袋分解法对我国不同气候带的8种重要森林群落,即黑龙江帽儿山的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与针阔混交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北京九龙山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与针阔混交林(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江西大岗山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针阔混交林(杉木、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林以及广东鼎湖山常绿阔叶林(荷木(Schima superba)-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与针阔混交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荷木)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全年74次共采集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个体29123只,其中大型土壤动物4492只、中小型土壤动物24631只,隶属4门14纲30目,蜱螨类、弹尾类为凋落层的优势群落。非参数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表明,8种森林群落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性显著(x2(7)=18.867,P<0.01),且帽儿山、九龙山与鼎湖山之间以及大岗山与鼎湖山阔叶林之间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研究时段内,大型土壤动物月均数量和类群数量随着纬度升高而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中小型土壤动物月均数量随纬度升高而基本呈升高的趋势。凋落层土壤动物月均数量、多样性、均匀性均差别显著(X2(66)=37.95、X2(66)=26.38、X(266)=328.97,P<0.001)。多样性分析显示,鼎湖山凋落层土壤动物分布最丰富、分布最均匀;大岗山与鼎湖山典型森林群落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高,帽儿山与鼎湖山典型森林群落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低。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年均温度对土壤动物影响最大,有机质(表土)次之,土壤pH次于前两者,年均相对湿度影响最小,环境因子对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分布 多样性 灰色综合关联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松纯林林分特征对昆嵛山鳃扁叶蜂发生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孙志强 张星耀 +4 位作者 林琳 梁军 张英军 于善栋 杨晓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7-866,共10页
为探讨昆嵛山鳃扁叶蜂的发生与天然赤松纯林的林分特征及其自然分布的关系,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所设立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赤松种群特征以及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并分析了虫口密度与赤松林分特征的关系... 为探讨昆嵛山鳃扁叶蜂的发生与天然赤松纯林的林分特征及其自然分布的关系,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所设立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赤松种群特征以及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并分析了虫口密度与赤松林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3 a自然生长,赤松种群的径级分布和高度结构出现显著变化。赤松种群中占总数60%的林木径级为5 cm<DBH≤25 cm,比1996年高51%;而约占67%的赤松个体高度在2 m到10 m之间,比1996年高57%。同时种群密度从1996年的平均超过13000株/hm2降到了2008年的平均2377株/hm2。赤松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S)分别为2.50和0.79,分别低于1996年的(H)2.69和(JS)0.85,暗示赤松纯林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昆嵛山鳃扁叶蜂的虫口密度与赤松林分的郁闭度和赤松分布的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1、P=0.002和R=0.924、P=0.003;与林分密度(R=0.780,P=0.038)、林木胸径(R=0.816,P=0.025)呈显著相关关系,而与树高以及树龄关系不显著。昆嵛山鳃扁叶蜂虫口密度的分布格局似乎非常符合"资源集中"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嵛山鳃扁叶蜂 赤松种群 虫口密度 郁闭度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调控与被调控 被引量:18
4
作者 梁军 孙志强 +1 位作者 乔杰 张星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54-2464,共11页
如何评价天然林中原生的昆虫、病原的生态功能是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之一。依据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当前有关天然林调控病虫害爆发的多样性-稳定性假说和联合抗性假说,... 如何评价天然林中原生的昆虫、病原的生态功能是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之一。依据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当前有关天然林调控病虫害爆发的多样性-稳定性假说和联合抗性假说,指出联合抗性假说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稳定性假说的局限性。昆虫、病原在天然林演替过程对系统整体结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性上不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调控功能作用,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加速或改变系统的演替途径。这种生物干扰目前在林业发达国家的天然林管理策略中被视为有益的干扰元素,由此提出将模拟自然干扰作为今后天然林管理策略一项指导方针。同时指出我国对此的认识不仅较国外林业发达国家晚,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能有效地整合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这种对天然林生物干扰的新认识有助于未来我国天然林病虫害生态控制治理决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稳定性 演替 病虫害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琳 梁军 +3 位作者 周国英 朱彦鹏 杨蕾 张星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54,共5页
为研究天然赤松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一块6 hm2的永久性监测样地,并对林内树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天然赤松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一块6 hm2的永久性监测样地,并对林内树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是绝对的优势种,麻栎为次优势种,与其他16种乔木共同构成了赤松麻栎林生态群落;赤松次生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44,主要以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为主,林分的平均大小比为0.50,且各部分频率分布比较均匀,说明乔木层的树种稳定性较好;全林角尺度平均值为0.54,林木水平格局为团状分布;虽然阔叶树种在混交度上稍好于针叶树种,但是其在胸径大小上明显小于针叶树种,说明其受针叶树种压迫较为严重。该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展开森林有害生物调控机理研究和天然赤松次生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赤松次生林 空间结构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型景观尺度下杨树人工林林分特征对树干病害发生的影响--以河南省清丰县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静 崔令军 +4 位作者 梁军 张星耀 张兆欣 王会勤 孙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57-2767,共11页
首次利用景观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河南省清丰县一个中型景观下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发生特征开展了研究,目的是解析在大尺度下杨树人工林病害发生与寄主本身及其群体特征间的关系。在100 km2的调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平均发病株率在不同林... 首次利用景观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河南省清丰县一个中型景观下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发生特征开展了研究,目的是解析在大尺度下杨树人工林病害发生与寄主本身及其群体特征间的关系。在100 km2的调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平均发病株率在不同林龄、不同密度及不同郁闭度下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发病株率与林龄(1-12 a)及林分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随着林分郁闭度升高而增高。以种植方式和林分类型划分斑块类型,分析显示发病株率在不同斑块间差异显著:农田间作斑块的林木发病株率显著低于孤立斑块、纯林斑块、混交林等斑块的发病株率;但发病株率在孤立斑块、纯林斑块及混交林等斑块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个体的发病指数(即病害严重程度)差异极显著,所有品种的发病指数均在10-12 a时达到最大;其中三倍体毛白杨的平均发病指数最高,达10.48%,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品种。总体看,林分密度及林龄对发病株率、发病指数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分龄期间伐以调节林分密度有可能成为预防杨树人工林病害在林分及景观水平上发生、流行与爆发的关键;确立不同用途的人工林栽培模式也是预防病害发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采用密植技术并以2-4 a为采伐周期、以收获生物量为目的的短周期作物林,可以避免到生长后期发病株率和发病指数升高的问题。根据发病指数的差异,I-69杨和三倍体毛白杨不适宜在这个区域培育大径级用材;因此,景观病理学能够帮助判别不同栽培品种在同一景观区域内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气候条件一致以及土壤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病理学 杨树人工林 溃疡病 发病株率 发病指数 林分特征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黑土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37
7
作者 林英华 朱平 +3 位作者 张夫道 彭畅 高洪军 刘淑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2-419,共8页
采用手捡法和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对吉林黑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12个施肥小区内共采集108个土壤样品,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17265只(未鉴定标本187只),隶属3门9纲19目3亚目48科。统计分... 采用手捡法和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对吉林黑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12个施肥小区内共采集108个土壤样品,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17265只(未鉴定标本187只),隶属3门9纲19目3亚目48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采集标本中,营养功能群以植食性(35.53%)为主。其中,大型农田土壤动物捕获的个体数和类群数以撂荒和施氮肥区最多;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则以撂荒和轮作区最多;大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NP>N>1.5MNPK>PK>M2NPK>CK>NK>NPK>M1NPK>轮作>SNPK>撂荒,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依次是M1NPK>M2NPK>SNPK>1.5MNPK>NP>CK>轮作>NK>NPK>PK>N>撂荒。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表明,不同施肥之间相似性系数一般较低。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异质性较高,SNPK与M1NPK、撂荒地处理之间的相似性明显高于其他群落,N与SNPK、M2NPK和轮作之间、CK与1.5MNPK和NPK之间的相似性明显低于其它施肥之间的相似性。反映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环境,进而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动物 类群特征 土壤性质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嵛山天然林13年演替动态--生物多样性变化、物种周转与食叶害虫的短期干扰 被引量:14
8
作者 梁军 孙志强 +5 位作者 朱彦鹏 张星耀 于善栋 张英军 杨晓燕 唐晓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7,共9页
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所设立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物种周转率以及食叶害虫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危害程度,评判食叶害虫对林分结构变化的短期潜在功能作用。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内灌草Shanno... 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所设立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物种周转率以及食叶害虫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危害程度,评判食叶害虫对林分结构变化的短期潜在功能作用。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50和0.79,分别低于1996年的2.69和0.85;黑松混交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27和0.79,分别高于1996年的1.85和0.77。赤松和黑松混交林下的灌草种类13 a的整体物种周转率达到125.9%;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严重林分(虫口密度>25头.株-1)的树木死亡率(平均13.35%)极显著高于腮扁叶蜂发生较轻的林分(P=0.003 8),树木死亡率与腮扁叶蜂虫口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与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但与林分密度不相关;腮扁叶蜂发生严重林分的树木胸径平均增长量略高于发生较轻的林分,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昆嵛山,与未发生腮扁叶蜂的林分相比,腮扁叶蜂危害导致树木死亡率升高有可能加速林分密度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赤松 昆嵛山腮扁叶蜂 物种周转率 演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溃疡病和杨树生长对修枝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赵阳 朱景乐 +4 位作者 马志刚 梁军 张丽敏 孙利娟 孙志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2-116,共5页
为了探索修枝对杨树溃疡病发病及其生长的影响,以3年生和5年生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74/76’)为研究对象,从2010—2013年在河南省清丰县分别开展了修枝季节(冬季和夏季)、修枝强度(1/3H,2/3H)对树木生长和溃疡病发病状况影... 为了探索修枝对杨树溃疡病发病及其生长的影响,以3年生和5年生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74/76’)为研究对象,从2010—2013年在河南省清丰县分别开展了修枝季节(冬季和夏季)、修枝强度(1/3H,2/3H)对树木生长和溃疡病发病状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杨树修枝后经过3 a生长,夏季修枝显著降低了树木的高生长和径生长,并且导致发病指数显著高于冬季修枝和对照组,而冬季修枝对林木的高生长、径生长以及发病指数无显著影响;3年生杨树修枝后经过1个生长季,不同强度的修枝均对林木的高生长和径生长产生了负效应,并且修枝强度间的发病指数差异显著。经过修枝处理,2个林龄组的枝下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季节的修枝处理间枝下高无显著差异,而不同修枝强度的枝下高差异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林木发病指数与胸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本研究揭示:修枝时树木胸径不宜太小,应选择在树木速生期时开展修枝抚育,同时修枝管理宜在不削弱树势的前提下,并适当结合杨树人工林的培育目标进行;未来急需开展针对不同杨树栽培品种的最佳修枝年龄、最佳修枝胸径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7杨 修枝 杨树溃疡病 发病指数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杨树溃疡病生防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蕾 梁军 +3 位作者 周国英 倪杨 吕全 张星耀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层共采集48份土样,从土样中共分离得到微生物259株,其中细菌122株;放线菌106株;真菌31株,各土层微生物数量规律整体符合上层>中层>下层;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选择出8株抑菌带直径>4 mm的细菌和放线菌以及8株拮抗菌菌落直径>40 mm的真菌;再通过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筛选出8株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是细菌TYZ1B3和YX5B1,真菌LS10F1,LX5F1,LZ10F1,LS6F1,LX6F2和TLZ2F2;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从这8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1株土壤生防真菌LX6F2,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6.04%;经过形态学观察,菌株LX6F2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符合镰刀菌的特征,通过r 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测得生防菌株LX6F2的序列长度为563 bp,序列登录号为FR872729.1,其与编号为JN038467的木贼镰刀菌相似度高达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结论】该菌株的发现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对杨树溃疡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对其抑菌机理、有效拮抗成分及菌剂研制等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杨树溃疡病 木贼镰刀菌 拮抗活性 生防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枝干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星耀 赵嘉平 +1 位作者 梁军 吕全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应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寄主上的24个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6个B.berengeriana菌株在不同抗性杨树上接种后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后是否形成愈伤组织是树木抗性的表现,也是真菌致病力大小的表... 应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寄主上的24个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6个B.berengeriana菌株在不同抗性杨树上接种后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后是否形成愈伤组织是树木抗性的表现,也是真菌致病力大小的表现;B.dothidea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表现为强、中、弱3种类型,中等致病力的菌株是优势类群;以杨树为接种材料,24个B.dothidea菌株的致病力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化现象,致病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华东(华南)>西北>华北(华中)>东北,即菌株致病力从我国南方向北方有逐渐变小的趋势;苹果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的致病力也呈现出南方菌株大于北方菌株的特点。从溃疡病菌株的致病力出发分析了5种杨树的抗病性,其结果与以往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溃疡病 抗病性 致病力分化 地理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型景观尺度下斑块类型和地理特征影响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的发生——以河南省清丰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志强 崔令军 +4 位作者 张星耀 乔杰 梁军 黄琳 张兆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3,共7页
景观病理学在开展病原扩散、病害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方面以其全新的视角,为森林病害的区域控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及理论支持。首次利用景观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河南省清丰县一个中型景观下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发生特征开展了研究,目的是解... 景观病理学在开展病原扩散、病害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方面以其全新的视角,为森林病害的区域控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及理论支持。首次利用景观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河南省清丰县一个中型景观下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发生特征开展了研究,目的是解析在大尺度下斑块类型和地理特征对杨树人工林病害发生的影响。在100 km2的调查区域,以种植方式和林分类型划分斑块类型,分析显示发病株率在不同斑块间差异显著:农田间作斑块的林木发病株率显著低于孤立斑块、纯林斑块、混交林等斑块的发病株率;但发病株率在孤立斑块、纯林斑块及混交林等斑块间无显著差异。抚育管理措施对预防和减轻杨树人工林干部病害的发生起到关键左右:精细管理林分(有修枝、施肥和锄草)的林木发病株率(p=0.001)和发病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粗放管理林分(无修枝、无施肥和锄草等)。人类活动,如无序修剪和放牧很可能是造成村落附近林分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点林分的主要原因。采用logistic回归,以品种编号、树龄、树高、林分密度、林分郁闭度、林分类型、斑块类型、地理特征,等为自变量建立病害发生预测模型。方程拟合达到极显著水平(Wald=71.248,p<0.001)。方程总的预测正确率为68.2%,发病的预测正确率为7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病理学 杨树人工林 斑块类型 溃疡病 发病株率 发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