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林产品贸易与森林生态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
作者 牛利民 沈文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124,共5页
在我国日益成为世界主要林产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国,人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森林生态十分脆弱、林产品贸易与气候关系被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背景下,文章从林产品贸易与森林资源的关系、林产品贸易和森林生态安全的关系、森林资源与森林生... 在我国日益成为世界主要林产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国,人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森林生态十分脆弱、林产品贸易与气候关系被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背景下,文章从林产品贸易与森林资源的关系、林产品贸易和森林生态安全的关系、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的关系及林产品贸易和碳排放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有关林产品贸易和我国森林资源及生态关系文献的研究概况,之后从理论创新、数据类型和概念界定、方程设定和回归估计方法等方面分析了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特点,最后从林产品贸易和森林资源、生态关系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前提、研究视角、研究范畴等方面做了评论,并且从国际贸易学、生态学、系统动力学、系统论等研究技术和方法、Ec-Re-En系统模型设计、耦合理论和仿真技术等方面,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安全与森林生态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产品贸易 森林资源 森林生态 森林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流动--基于气候谈判的视角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红强 季春艺 +1 位作者 陈幸良 聂影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3-129,共7页
木质林产品(下简称HWP)国际贸易的碳计量和分配问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HWP议题谈判的焦点。依据IPCC指南,核算1961—2011年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储量和碳排放,继而分析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流动对减排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 木质林产品(下简称HWP)国际贸易的碳计量和分配问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HWP议题谈判的焦点。依据IPCC指南,核算1961—2011年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储量和碳排放,继而分析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流动对减排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储量流动不断增长,应用不同的IPCC碳量核算方法会对附件I贸易国的碳减排产生不同影响。木质林产品进口提高了储量变化法核算的碳清除贡献;运用大气流动法,我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与使用已成为碳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林产品 国际贸易 碳流动 气候谈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框架下木质林产品碳储核算研究进展:方法选择及关联利益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红强 王珊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51,共8页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功能可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其碳储量核算已被纳入气候变化缔约国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各国基于CBDR原则对木质林产品的碳储计量及贸易流动核算方法学在国家层面的争议及协调,关系到未来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减排...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功能可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其碳储量核算已被纳入气候变化缔约国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各国基于CBDR原则对木质林产品的碳储计量及贸易流动核算方法学在国家层面的争议及协调,关系到未来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减排责任分配及利益分享。本文首先概括了IPCC历次会议关联木质林产品碳储核算议题及谈判进程,纵向梳理了碳储计量问题的研究进展。其次,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核算方法的应用及争议,总结不同核算方法在各国间的适用情况及其关联利益。最后,从清单报告和国际贸易角度分析了生产法与储量变化法对林产品碳储计量的不同影响,归纳了不同角度下两种核算方法的适用属性。研究表明:1缔约国附件Ⅰ国家在第二协议期内报告本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及其变化,在假设本国木质林产品碳储贡献不为零时采用生产法核算碳储量,核算源于本国采伐木的产品碳收支已成为当前缔约国履行气候责任的基本要求;2从清单报告的角度,缔约国基于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报告碳储量,生产法区别森林管理活动并核算源于可持续森林经营管理的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符合报告的要求;3从国际贸易角度,对于中国等涉及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净进口国,储量变化法因考虑到进出口的碳计量,以储量变化法核算碳储量对中国等林产品贸易大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林产品 碳储核算 方法选择 关联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经济贸易与生态U型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牛利民 沈文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运用四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了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林业生态安全与林产品贸易的关系,林业生态指标采用林业生物灾害面积与造林面积等与生命生态直接相关的指标。研究结果认为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产值之间出现正U关系,而造林面... 运用四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了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林业生态安全与林产品贸易的关系,林业生态指标采用林业生物灾害面积与造林面积等与生命生态直接相关的指标。研究结果认为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产值之间出现正U关系,而造林面积与林业产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林产品贸易延缓了造林面积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护生态的作用,而同时林产品贸易也带来了部分林业生物灾害。我国林产品出口是林产品大量进口的原因,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的确有促进作用。同时林产品进口和林业产值之间也呈现倒U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经济 林产品贸易 林业生态 U型关系 林业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演进的空间动力机制——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3
5
作者 谢加封 沈文星 曹福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目的]分析复合型林产品的内涵与结构体系,探讨其价值链演进的路径、动因与策略,为整合复合型林产品的价值生产体系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其向价值链高价值环节演进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依据。[方法]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方法,运用价值... [目的]分析复合型林产品的内涵与结构体系,探讨其价值链演进的路径、动因与策略,为整合复合型林产品的价值生产体系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其向价值链高价值环节演进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依据。[方法]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方法,运用价值链理论、产品定位理论与产业集聚理论,探讨复合型林产品的结构维度及其价值链演进的动因与路径,并藉此提出一个整合林业资源生产、生态生产与文化生产的复合型林产品"企业-区域-产业"3层次价值链演进策略模型。[结果]1)复合型林产品是本身兼具多维功能与复合价值的特色林产品,其多种产品形态面向不同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组,可以通过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获得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包括企业价值链、区域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3个层次。2)市场牵引的内生驱动、政府引导的外生驱动以及区域间的耦合驱动是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演进的3种主要动力。市场自发的驱动力经由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逻辑的互动而形成;政府驱动的价值链演进强调政府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中所发挥的主导功能;区域间的耦合驱动则关注区域间的互补合作。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演进侧重于企业价值链的价值环节演进,即从生产链到研发、品牌链;区域价值链的空间结构演进,即从价值网到价值系统;产业价值链的产品形态演进,即从原生产品到衍生产品。3)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演进动力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维的核心企业能力培育、区域维的集群品牌创建以及产业维的国内价值链分工协作,即企业层面核心企业研发知识的创新扩散与产品品牌化、区域层面林业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形成与品牌效应溢出、产业层面国内价值链的建构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结论]微观层面,地方政府应建设具有共性技术的复合型林产品研发基地,协调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上互补型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对核心企业进行技术与营销支撑;中观层面,应通过相应的产业促进政策对区域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进行一体化整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引导创建特色区域林产品品牌;宏观层面,国家应平衡复合型林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引导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复合型林产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林产品 价值链演进 空间动力机制 林业产业 银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产品生物碳通量的动态生命周期评估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珊珊 张寒 +1 位作者 聂影 杨红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3,共9页
将时间因素和生物碳通量纳入林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通过动态生命周期分析法(Dynamic Life Cycle Assessment,DLCA),确定林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替代化石能源的净温室气体减排和对森林碳损失的净弥补时间。首先,建立温室气体排... 将时间因素和生物碳通量纳入林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通过动态生命周期分析法(Dynamic Life Cycle Assessment,DLCA),确定林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替代化石能源的净温室气体减排和对森林碳损失的净弥补时间。首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和封存的动态生命周期清单,评估刨花板全生命周期的碳动态和碳足迹;其次,根据ISO 14040和PAS 2050标准提供的静态生命周期分析法分别核算包含与不包含碳储计算的碳足迹,量化时间因素和生物碳通量对于碳足迹结果差异的影响程度;最后,对比自然生长状态的森林碳汇情境,评估刨花板使用和废弃阶段替代化石燃料实现净气候减排所需的时间。研究表明:①时间因素和生物碳通量核算对碳足迹结果影响较大(223.34%),忽视时间因素会低估刨花板的减排贡献(18.98%)。②动态生命周期分析法可准确评估生物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问题,但对时间范围非常敏感(75.19%和113.25%)。③生产、使用林产品以及林产品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实现长期气候减排的有效方式,在100a的时间范围能够弥补因森林砍伐造成的碳损失,从而实现碳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生命周期分析 时间因素 生物碳通量 碳中性 碳足迹 刨花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危机对中国林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寒 聂影 张智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6-142,共7页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林产品出口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在指出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并运用修正后的模型分析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林产品出口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林产品需求...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林产品出口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在指出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并运用修正后的模型分析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林产品出口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林产品需求萎缩,是中国林产品出口增长几乎停滞的主要原因;而世界林产品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主要进口市场分布的变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林产品出口 影响机制 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产品绿色采购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管志杰 杨红强 聂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结合国外绿色采购的实践状况,分析了绿色采购在林产品贸易中对大小国的社会福利效应,提出绿色采购对小国福利损失的影响大于其对大国的影响,并对绿色采购在中国的实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林产品 绿色采购 社会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家具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姜书竹 聂影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家具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出口产品,但频繁遭遇贸易保护,有必要对中国家具出口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选择了出口贸易额、出口地理方向、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五个指标对中国家具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家具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出口产品,但频繁遭遇贸易保护,有必要对中国家具出口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选择了出口贸易额、出口地理方向、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五个指标对中国家具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家具出口增长迅速,但存在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问题。中国在家具生产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家具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家具出口企业应该进一步降低对美国出口的比重,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并发展一般贸易以替代加工贸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贸易 贸易竞争 贸易壁垒 出口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关联议题下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核算与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旭芳 杨红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7期2014-2017,2021,共5页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核算是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木质林产品的固碳功能能够减少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该文结合气候变化下的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谈判议题,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木质林产品碳... 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核算是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木质林产品的固碳功能能够减少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该文结合气候变化下的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谈判议题,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国家排放清单的要求,结合木质林产品的分类,比较了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核算方法以及计算模型,并对造成核算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核算结果主要受到核算方法选择、变量差异、消耗快慢和重复计量等4个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议题 木质林产品 碳储量 核算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碳排放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调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南洋 杨红强 聂影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74,共4页
环境保护通过影响成本对国际碳贸易产生影响,这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的。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处理好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的双效作用,为《京都议定书》第三轮承诺期谈判做... 环境保护通过影响成本对国际碳贸易产生影响,这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的。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处理好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的双效作用,为《京都议定书》第三轮承诺期谈判做好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碳贸易 循环经济 协调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际碳足迹标准的中国人造板产业碳减排路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珊珊 杨红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7,共11页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碳足迹评估,量化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处理各个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在多个产业和产品间得到应用和实践。碳足迹评估的标准化对碳足迹核算提出指导,减排承诺背景下林产品兼具碳储减排和替代减排的双重效益,规范和...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碳足迹评估,量化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处理各个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在多个产业和产品间得到应用和实践。碳足迹评估的标准化对碳足迹核算提出指导,减排承诺背景下林产品兼具碳储减排和替代减排的双重效益,规范和统一其碳足迹评估标准并挖掘减排潜力,对于统一中国产业间的碳足迹评估有借鉴意义。本文聚焦国际主流且关联度较高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PAS 2050和GHG Protocol),以在中国人造板产业占支柱地位的胶合板为研究对象,量化国际碳足迹标准方法学的差异性。具体涉及系统界限、取舍原则、分配方法、碳储存及其延迟排放等。为综合分析国际碳足迹标准的适用性,通过"摇篮到大门"和"摇篮到坟墓"系统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PAS 2050和GHG Protocol对中国胶合板产业的碳足迹核算,结果分别为-1 123. 46 kg CO_2e和-1 117. 63 kg CO_2e,在应对气候减排的背景下,PAS 2050标准的应用对胶合板生产企业承受的减排压力较小。②PAS 2050对评估实质的环境影响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尤其是对区别于石化产品的林产品碳储功能,PAS 2050提供了测算延迟排放的具体方法,从产品生产企业和政策制定的视角,PAS 2050对胶合板的碳足迹核算也更具普适性。国际碳足迹标准对中国人造板产业的碳减排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改进路径:①气候减排能力发掘。产品的填埋处理相对燃烧处理可实现549. 32%的减排效果。②能源结构调整。现场生产阶段采用木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显著减少36. 99%~38. 24%的温室气体排放。③产业链优化。木质原料获取端应推进林板一体化战略,废旧产品处理端应加快产品回收利用及政策设计。④市场结构调整。林木资源稀缺,胶合板面临被定向刨花板等对木质原材料要求较低的新型木质复合材料替代的趋势,人造板产业结构的升级亟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分析 国际碳足迹标准 人造板产业 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燃料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文献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苏世伟 陈妍 聂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7-10,共4页
物流成本分析与优化问题是供应链环节中各企业所关注的核心,对于生物质燃料这一新兴产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依据供应链环节和生物质原料生命周期理论将其物流成本分为收集成本、存储成本和运输成本3类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生物质... 物流成本分析与优化问题是供应链环节中各企业所关注的核心,对于生物质燃料这一新兴产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依据供应链环节和生物质原料生命周期理论将其物流成本分为收集成本、存储成本和运输成本3类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生物质燃料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受到中国独特的农业结构与经营模式的限制;(2)国外研究学者对物流成本的定量化研究渐趋成熟,而国内还处于方法借鉴与案例分析的阶段,未来研究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体现中国典型农村区域及生物质能源产业特征的数量模型与研究方法;(3)生物质燃料原材料特殊属性以及运输收集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物流成本影响相关文献研究欠缺,这是国内学者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料 物流成本 收集成本 运输成本 存储成本 未来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危机下苏、浙、粤、沪外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顾晓燕 聂影 杨凤祥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09年第11期91-92,共2页
文章利用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和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金融危机后三省一市的外贸竞争力,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外贸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生态型农林复合经营选择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红强 邬松涛 张晓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1期4877-4880,共4页
从研究江苏省林业发展现状入手,在分析2001~2010年造林面积情况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江苏省森林资源中人造林比重过大、品种单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森林的生态作用未得以有效实现。在对江苏省2001~2010年农林牧渔业各项产值... 从研究江苏省林业发展现状入手,在分析2001~2010年造林面积情况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江苏省森林资源中人造林比重过大、品种单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森林的生态作用未得以有效实现。在对江苏省2001~2010年农林牧渔业各项产值的研究后发现,江苏省林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对农林复合经营生态原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江苏省地形条件、自然资源、主要林产品、森林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几种对江苏省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现实意义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生态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 选择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方博弈视角下秸秆产业的政府·企业和农户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甜 苏世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238-241,共4页
为促进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从三方博弈的角度对农作物秸秆产业的主体参与者进行研究,构建政府、企业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序贯博弈模型,对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博弈策略,以及达到博弈均衡时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促进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从三方博弈的角度对农作物秸秆产业的主体参与者进行研究,构建政府、企业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序贯博弈模型,对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博弈策略,以及达到博弈均衡时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产业中政府需扮演主导角色,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作物秸秆产业的意愿很大程度受政府补贴影响。农作物秸秆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增加对企业和农户补贴力度和政策倾斜,特别是对研发能力强、转化成果多的企业;同时加大对秸秆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认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产业 政府 企业 农户 三方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松香对外贸易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顾晓燕 聂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80-182,共3页
我国是世界松香生产及出口的第一大国,具有显性贸易竞争力很强、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出口价格指数远远低于进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有待改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特征。针对上述特征,对我国松香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升级、规模效应和产业... 我国是世界松香生产及出口的第一大国,具有显性贸易竞争力很强、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出口价格指数远远低于进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有待改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特征。针对上述特征,对我国松香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升级、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 对外贸易 产业内贸易 贸易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链式结构下中国林业碳库系统测度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旭芳 杨红强 袁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89,共10页
温室气体上升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容忽视,增加森林碳汇和木质林产品碳储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根据森林碳汇功能与林产品碳储功能的关联理论与模型,推导和改进包括森林子碳库、土壤子碳库及木质林产品子碳库在内的林业碳库核... 温室气体上升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容忽视,增加森林碳汇和木质林产品碳储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根据森林碳汇功能与林产品碳储功能的关联理论与模型,推导和改进包括森林子碳库、土壤子碳库及木质林产品子碳库在内的林业碳库核算模型及方法,以实现目标碳从森林碳库向木质林产品碳库的过渡与转移。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林产品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构建包括森林子碳库和林产品子碳库的复合一体化林业碳库模型,使之为中国林业碳库的计量与评价提供判据。首先,对包含森林子碳库和木质林产品子碳库在内的世界林业碳库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归纳和比较国内外主流的关联林业碳库评估方法模型,从而对中国林业碳库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背景支持和逻辑方法支撑。其次,分析现有中国林业碳库评估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找出适合中国林业特点的国家碳库创新评估路径,运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定的生产法的思路,通过分析目标碳在林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等过程中的流入和支出,提出创新中国林业碳库的模型构想并对其系统内涵进行分析。最后,赋予中国林业碳库系统模型数学表达,分析其数理结构并进行逻辑演绎,在森林子碳库和木质林产品子碳库两个复合链式体系下构建中国林业碳库系统测度模型(ForestProducts Carbon Model/FP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碳库 森林 木质林产品 复合链式结构 碳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9
作者 乔永平 聂影 曾华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8期4-6,共3页
通过回顾近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文献,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关键词 集体林 林权制度改革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离与竞争:中国家具产业的空间分异
20
作者 曾杰杰 马龙华 杨丽弘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398-404,共7页
运用SSM模型对1988—1995年、1997—2007年、2008—2012年三个样本区间,25以年来中国家具产业空间上的偏离与产业竞争力消长与变化,进行区域与省级套嵌式分解测算。并结合矩阵思想,对产业区域类型划分进行修正。研究表明:(1)中国家具产... 运用SSM模型对1988—1995年、1997—2007年、2008—2012年三个样本区间,25以年来中国家具产业空间上的偏离与产业竞争力消长与变化,进行区域与省级套嵌式分解测算。并结合矩阵思想,对产业区域类型划分进行修正。研究表明:(1)中国家具产业正由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演变为多区域竞争与偏离并存的状态。特别是2008—2012期间华东与中南家具主产区内经历着空间格局的分异性调整,而华北、东北、西南部分省份的家具产业已演变为产业竞争力主导区域;(2)近年东部家具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并不显著,区内部制度与区域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可能干扰了产业空间分异正常机制,这不利于中国家具产业区域间转移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M模型 家具产业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产业竞争力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