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尺度上麻栎叶片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晶媛 张慧 +2 位作者 虞木奎 方炎明 吴统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4-762,共9页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自我调控能力。区域尺度上单一物种叶片功能和形态性状的变化规律尚存在争议。以25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天然林种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区域尺度上比叶面积(...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自我调控能力。区域尺度上单一物种叶片功能和形态性状的变化规律尚存在争议。以25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天然林种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区域尺度上比叶面积(SLA),单位叶重的氮质量分数(Nmass)、磷质量分数(Pmass)、叶氮磷比(N∶P),单位叶面积的氮质量分数(N_(area))、磷质量分数(Parea)等功能性状和叶片面积(LA)、周长(LP)、叶长度(LL)、叶宽度(LW)、叶片长宽比(L∶W)等形态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麻栎叶片面积变化范围为28.53~59.41 cm^2;周长为31.21~47.54 cm;叶长为11.72~17.25cm;叶宽为3.41~5.46 cm;叶长宽比为2.79~3.75;比叶面积为77.38~152.71 cm^2·g^(-1);Nmass为17.90~26.20 mg·g^(-1);Pmass为0.68~1.61mg·g^(-1);N_(area)为1.42~2.63 mg·cm^(-2);Parea为0.07~0.13 mg·cm^(-2);N∶P为14.01~28.80。(2)随着海拔的增加,麻栎比叶面积、Nmass及叶宽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而N_(area)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3)麻栎叶片面积和长度随等效纬度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4)麻栎叶片面积、长度及宽度随年均温度的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5)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麻栎叶长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而叶片面积与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功能性状主要受海拔引起的水热变化的影响,而叶片形态性状则主要受到海拔、纬度及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上植物叶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机制,为预测植物性状在未来环境下的变化及适应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性状 气象因子 海拔 纬度 麻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梯度上黑松针叶形态与解剖结构性状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8
2
作者 张鹏 孙阳 +1 位作者 虞木奎 吴统贵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3-348,共6页
风对树木形态、生理和生长的影响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主要采用模拟风速或机械刺激的方式来研究树木对风胁迫的响应与适应变化,无法准确反映出树木在风环境下的长期适应机制。本文以海岸60年生黑松林(Pinus thunbergii... 风对树木形态、生理和生长的影响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主要采用模拟风速或机械刺激的方式来研究树木对风胁迫的响应与适应变化,无法准确反映出树木在风环境下的长期适应机制。本文以海岸60年生黑松林(Pinus thunbergii)为对象,分析了海岸距离梯度上黑松迎风面和背风面针叶长度、宽度、面积、比叶面积、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等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松迎风面针叶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厚度和比叶面积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减小逐渐减小(P<0.05);而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和导管孔径则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减小逐渐增加(P<0.05);背风面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规律。黑松迎风面与背风面针叶性状(比叶面积除外)主要在海岸500 m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随着海风胁迫的增加,黑松通过降低针叶长、宽等形态指标,有效减少了风胁迫下黑松的受力面积,是一种躲避策略;而增加针叶表皮、角质层厚度和导管孔径等解剖结构指标,则增强了针叶坚韧性和保证针叶的水分供应,是一种忍受策略,这些策略有利于该树种在大风环境中得以更好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梯度 形态 解剖结构 风胁迫 黑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