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叶栎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光金 黄寿先 +2 位作者 刘芳 梁机 周传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343-7344,共2页
[目的]分析大叶栎多酚类物质含量对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的影响情况。[方法]将大叶栎外植体接种在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和抗坏血酸的MS培养基上,观察其褐变致死情况。同时对大叶栎不同年龄、不同部位试样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 [目的]分析大叶栎多酚类物质含量对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的影响情况。[方法]将大叶栎外植体接种在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和抗坏血酸的MS培养基上,观察其褐变致死情况。同时对大叶栎不同年龄、不同部位试样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对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初步研究降低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的措施。[结果]大叶栎不同器官、不同部位的试样多酚类物质含量不同,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褐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9),在培养基中添加1.0~3.0 g/L活性炭和0.1~0.3 mg/L抗坏血酸有利于降低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的褐变,活性炭的效果略优于抗坏血酸。[结论]大叶栎初代培养外植体的褐变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栎 多酚类物质 组织培养 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江南油杉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刘雄盛 王鸿彬 +4 位作者 晏巢 蒋燚 肖玉菲 刘菲 黄荣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对博白、福州、富宁、望谟、江永5个地理种源的江南油杉种子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萌发特性等13个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江南油杉种源间种子性状变异较丰富,5个种源间13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福州种源种子最重且最长,江永种源... 通过对博白、福州、富宁、望谟、江永5个地理种源的江南油杉种子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萌发特性等13个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江南油杉种源间种子性状变异较丰富,5个种源间13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福州种源种子最重且最长,江永种源种子最宽,富宁种源种子最厚,博白种源种子长宽比最大,种子含水率为14.29%~17.89%;江南油杉种子吸水率低,种皮透水性较差,对其萌发具一定抑制作用;5个种源中,福州种源种子的6个萌发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种源;种子13个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其中,千粒重是评价江南油杉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江南油杉种子部分指标与地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种子萌发能力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由西向东萌发能力逐渐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油杉 种源 种子 千粒重 萌发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木莲的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招礼军 韦善华 +2 位作者 朱栗琼 刘威 文祥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24-28,35,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研究了广西南宁市的灰木莲的花部结构、开花物候、花粉活力、访花者行为,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及去瓣、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测定了其繁育系统。结果表明,灰木莲群体在3月下旬-5月下...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研究了广西南宁市的灰木莲的花部结构、开花物候、花粉活力、访花者行为,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及去瓣、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测定了其繁育系统。结果表明,灰木莲群体在3月下旬-5月下旬开花,个体开花持续时间约28天,相对开花强度主要分布范围是30%~60%,开花的同步性指数达0.735,属于集中开花模式;灰木莲两性花为雌雄蕊异熟类型,同花雌蕊先成熟,失去授粉机能后雄蕊花药才裂开散粉;灰木莲花粉粒的生活力超过60%;花粉/胚珠比为953.2,杂交指数为4,表明灰木莲繁育系统属于异交为主,部分自交,需要传粉昆虫才能完成其繁殖;自然状态下灰木莲无结实,人工授粉后结实率为20%~30%;在灰木莲中未发现有访花昆虫,只有花蓟马在花中活动,而且未能形成有效的传粉。传粉者的缺乏可能是导致灰木莲在南宁市不能自然结实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木莲 开花特性 雌雄蕊异熟 繁育系统 访花昆虫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莫家兴 梁宏温 +3 位作者 黄寿先 李俊真 郭应泽 董民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2054-1205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方法]以大叶栎23年生人工林为材料,测定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分析大叶栎木材纤维沿树干高度和随年轮的变异规律。[结果]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宽度、... [目的]探讨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方法]以大叶栎23年生人工林为材料,测定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分析大叶栎木材纤维沿树干高度和随年轮的变异规律。[结果]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和长宽比、壁腔比分别变化在1098.2~1224.6、24.22~26.38、15.95~17.02、8.26~9.36μm和43.37~51.12、0.521~0.555,平均值分别为1156.2、25.43、16.56、8.87μm和46.01、0.540。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随树干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年轮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结论]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纸浆工业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栎 人工林 木材纤维形态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对越南抱茎茶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韦晓娟 梁晓静 +2 位作者 陈金艳 梁文汇 李开祥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越南抱茎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4作用下的越南抱茎茶的地径、苗高、叶数等生长状况表现最好,其次为基质3和基质2;不同配比栽培基质作用下,基质4能显著促进苗木高生长,其次是基质3和基质2。不同基质配比对苗木叶... 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越南抱茎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4作用下的越南抱茎茶的地径、苗高、叶数等生长状况表现最好,其次为基质3和基质2;不同配比栽培基质作用下,基质4能显著促进苗木高生长,其次是基质3和基质2。不同基质配比对苗木叶量的生长差异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基质4(V河沙:V椰糠=2:1)基质配比较适合越南抱茎茶的生长,其次为基质3(V赤红壤:V椰糠:V泥炭土=5:4:1)和基质2(V赤红壤:V泥炭土=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 越南抱茎茶 容器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褂木无性系嫁接繁殖性状变异 被引量:2
6
作者 谭飞燕 蒋华 +3 位作者 黄寿先 石晓蒙 蒙奕奕 黄家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47,共3页
以15个中国马褂木无性系为材料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切接法的嫁接成活率高于芽接法,切接法的平均成活率为53.84%,芽接法的平均成活率为43.83%。不同马褂木无性系间的嫁接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切接成活率最高的无性系为A19-8和B15-2,... 以15个中国马褂木无性系为材料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切接法的嫁接成活率高于芽接法,切接法的平均成活率为53.84%,芽接法的平均成活率为43.83%。不同马褂木无性系间的嫁接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切接成活率最高的无性系为A19-8和B15-2,切接成活率最低的无性系为B11-7;芽接成活率最高的无性系为B17-3,芽接成活率最低的无性系为B10-12和B11-6。不同无性系间嫁接苗高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苗高最高达43.250 cm,最低为21.15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褂木 无性系 嫁接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尾巨桉木材纤维与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7
作者 陈健波 李昌荣 +3 位作者 吴永富 项东云 苏杰兴 卢翠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6期8985-8987,共3页
[目的]研究施肥对尾巨桉木材纤维与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方法]以18a生3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尾巨桉无性系木材为研究材料,研究木材纤维特征、木材基本密度及变异情况。[结果]3种施肥处理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壁厚、壁腔... [目的]研究施肥对尾巨桉木材纤维与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方法]以18a生3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尾巨桉无性系木材为研究材料,研究木材纤维特征、木材基本密度及变异情况。[结果]3种施肥处理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壁厚、壁腔比在树干径向方向由髓心向外都有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而纤维腔径在树干径向方向由髓心向外有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纤维宽度变化在3种施肥处理间不一致。3种施肥处理间只有纤维壁腔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肥量中间处理的纤维壁腔比值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木材纤维特性除纤维壁腔比之外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尾巨桉无性系 木材纤维特征 木材基本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温远光 郑羡 +5 位作者 李明臣 徐海根 梁宏温 黄承标 朱宏光 何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5-148,共4页
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0~60cm土层的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呈下降趋势,而0~20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 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0~60cm土层的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呈下降趋势,而0~20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稍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为0.42~0.91);②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相差不大,在各土层中的差异也不显著(P为0.79~0.89);③土壤养分的变化,除桉树林的土壤全氮和速效钾(0~20cm)含量比马尾松林低外,全钾、有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都高于马尾松林,而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水解氮相差不大;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0~40cm土层,桉树林与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交换性钙的差异均不显著(P为0.14~0.99),0~20cm土壤全钾和有效磷以及20~40cm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交换性镁在0~20cm和20~40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08)。说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经过10年的林分生长,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仍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加速土壤氮素消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交换性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林 马尾松林 土壤理化性质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朱宏光 温远光 +5 位作者 梁宏温 徐海根 杨瑶青 李明臣 黄志辉 邓荣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153,共5页
对广西钦州市马尾松林和巨尾桉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促进对桉树人工林的科学认知。研究表明,采伐马尾松林种植桉树后10年,在1800m2样地内,桉树林的物种数为95~98种(... 对广西钦州市马尾松林和巨尾桉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促进对桉树人工林的科学认知。研究表明,采伐马尾松林种植桉树后10年,在1800m2样地内,桉树林的物种数为95~98种(木本植物50种,藤本17~19种,草本24~28种),而马尾松林为63~88种(木本植物32~48种,藤本13~24种,草本16种),两类林分的木本、藤本和总物种数差异不显著(P为0.237~0.937),而草本植物差异显著(P=0.038),表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将显著增加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铁芒萁有显著的负效应,重要值减少50%(P=0.077),而对五节芒(P=0.057)和东方乌毛蕨(P=0.079)有显著的正效应,重要值提高0.85~3.76倍。桉树林和马尾松林木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sw)差异不显著(P为0.299~0.957),而草本植物的H′、D和Jsw差异极显著(P≤0.002)。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桉树人工林建立过程中采取的采伐、炼山、整地、施肥等措施是导致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山 整地 植物多样性 植物功能群 桉树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传粉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赖家业 石海明 +4 位作者 潘春柳 陈尚文 叶燕钻 李明 陈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4,共6页
2003—2005年在广西巴马县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繁育系统、访花者类别、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蒜头果通常于4月初开花,花期约30 d,单花开放的持续时间约8 d,开花期间具有较为浓... 2003—2005年在广西巴马县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繁育系统、访花者类别、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蒜头果通常于4月初开花,花期约30 d,单花开放的持续时间约8 d,开花期间具有较为浓烈的香气。②蒜头果虽然具备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环境中则以异花传粉为主,且需要传粉者;蒜头果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其繁育系统属于混合交配型。③记录到蒜头果访花昆虫共有8目36科43种;经过鉴定,确定传粉昆虫有7目18科19种;昆虫的访花频率因昆虫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以蜂类的访花频率最高。④连续3年观察到的传粉昆虫种类不同,花期阴雨天气对昆虫访花活动和传粉效果的影响是蒜头果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开花进程 繁育系统 传粉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栎家系水平性状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荣丽 黄寿先 +4 位作者 李志先 周传明 何长虹 李龙梅 唐国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7-50,57,共5页
对大叶栎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冠径比外,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和冠高比家系间差异极显著,且家系遗传力都在0.50以上,说明家系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潜力;大多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呈极显著或显... 对大叶栎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冠径比外,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和冠高比家系间差异极显著,且家系遗传力都在0.50以上,说明家系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潜力;大多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有利于对多性状进行综合选择,构建的综合选择指数方程为I=8.9527X1+2.9906X2+2111.6762X3+6.1398X4-9.3236X5;按10%的入选率选出2个优良家系,与家系平均值比较,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冠高比和冠径比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4.18%、23.33%、45.24%、23.25%、6.72%、-0.67%,与对照相比,以上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0.55%、28.89%、48.92%、21.97%、5.16%、-3.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栎 半同胞家系 生长性状 遗传变异 综合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的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蒙奕奕 石晓蒙 +3 位作者 黄寿先 林正聪 谭飞燕 黄家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7-60,共4页
采用树干解析法,研究广西平果县海明林场23年生大叶栎人工纯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2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9.4cm、20.4m、0.3261m^3。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速生期分别为2~8、6-11、6-23年,材积连年生长... 采用树干解析法,研究广西平果县海明林场23年生大叶栎人工纯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2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9.4cm、20.4m、0.3261m^3。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速生期分别为2~8、6-11、6-23年,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23年时仍没有相交,说明2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材积生长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大叶栎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方程分别为D=I.7133T-0.0506T^2+0.0007P-1.9422、H=1.9257T-0.0398T^2.4890、y=-0.0104T-0.0024T^2-4.0848e^-0.005Tз+0.0127。通过拟合方程推算,大叶栎材积将于第24年达到数量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栎 人工林 生长规律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蚬木扦插繁殖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申文辉 李志辉 +3 位作者 彭玉华 曹艳云 黄志玲 郝海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28,共5页
以蚬木林天然更新的幼苗营建其采穗圃,用其插穗进行扦插季节、扦插基质、插穗类型对蚬木扦插繁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扦插对蚬木始生根时间、成活率和苗高有显著的影响;春季扦插始根时间早,为43天,成活率最高,达99%;夏季扦插... 以蚬木林天然更新的幼苗营建其采穗圃,用其插穗进行扦插季节、扦插基质、插穗类型对蚬木扦插繁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扦插对蚬木始生根时间、成活率和苗高有显著的影响;春季扦插始根时间早,为43天,成活率最高,达99%;夏季扦插成活率最低,为89.7%。在广西桂中南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用纯黄心土和黄心土80%+细沙20%作为基质扦插成活率均较高,分别达98.12%和95.67%;而平均气温最高月(7月)用纯黄心土作为基质扦插成活率为72.22%,用黄心土80%+细沙20%作为基质扦插成活率仅24%,扦插成活率较低。蚬木不同类型插穗扦插对始根时间和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半木质化有顶芽和完全木质化无顶芽的插穗成活率较高,分别达98.90%和98.75%,比嫩枝插穗成活率增加6.45%和6.30%,但始根时间比嫩枝插穗迟了7天。嫩枝(未木质化)、半木质化有顶芽、完全木质化无顶芽3种类型插穗均可用于蚬木扦插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蚬木 扦插繁殖 扦插季节 插穗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单芽组培生根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幼媚 王以红 +2 位作者 蔡玲 陈博雯 陈晓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28,共4页
采用基本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单芽形态和激素等因素对油茶岑软2号无性系组培苗生根影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2ER为油茶组织培养最适基本培养基;ABT60.5 mg/L+IAA 2.0 mg/L+NAA0.8 mg/L为最优的激素浓度组合,组培单芽培养40... 采用基本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单芽形态和激素等因素对油茶岑软2号无性系组培苗生根影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2ER为油茶组织培养最适基本培养基;ABT60.5 mg/L+IAA 2.0 mg/L+NAA0.8 mg/L为最优的激素浓度组合,组培单芽培养40天生根率达93.7%,每个单芽长根3~4条;在室温28℃±2℃,光强2 500~3 500 Lx条件下利于油茶组培苗的生根,生根率高达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组织培养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栎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文汇 谭健晖 +5 位作者 黄寿先 梁机 谢素平 刘光金 黄婷 周传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0424-10425,10428,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大叶栎ISSR扩增效果的因素,建立大叶栎ISSR扩增的优化体系。[方法]以新嫩的大叶栎叶片为试材,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大叶栎叶片基因组DNA,并将DNA浓度稀释到30 ng/μl,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测试DNA模板、PCR缓冲液和TaqDNA聚... [目的]探讨影响大叶栎ISSR扩增效果的因素,建立大叶栎ISSR扩增的优化体系。[方法]以新嫩的大叶栎叶片为试材,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大叶栎叶片基因组DNA,并将DNA浓度稀释到30 ng/μl,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测试DNA模板、PCR缓冲液和TaqDNA聚合酶的用量以及底物dNTP终浓度和引物终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结果]大叶栎的ISSR扩增的最优反应体系为:总体积20μl中含有DNA模板60 ng、PCR缓冲液10×buffer为2.0μl,底物dNTP终浓度为0.25 mmol/L,引物终浓度为0.3μmol/L,TaqDNA聚合酶为1 U。在该体系下,能够扩增出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能够满足大叶栎种群ISSR多样性分析的要求。[结论]建立了大叶栎ISSR扩增的优化体系,为研究广西的大叶栎种群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栎 ISSR 反应体系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岑软3号组培苗遗传稳定性SRAP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鹏良 吴幼媚 +4 位作者 蔡玲 蒋新革 韦长江 路迎春 王以红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19,共3页
为了了解油茶在以芽繁芽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无性系变异情况,利用扩增条带清晰的39对SRAP引物组合对油茶优良品种岑软3号组培苗进行分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39对引物组合对供试的26株组培苗都能扩增出220个条带,总共扩增出5 760个遗传位点,... 为了了解油茶在以芽繁芽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无性系变异情况,利用扩增条带清晰的39对SRAP引物组合对油茶优良品种岑软3号组培苗进行分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39对引物组合对供试的26株组培苗都能扩增出220个条带,总共扩增出5 760个遗传位点,个体之间未检测到遗传位点的明显差异。这表明岑软3号在以芽繁芽的该组织培养体系中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为油茶良种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组织培养 遗传稳定性 SR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鹅掌楸施肥效益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志先 李秋荔 +3 位作者 蒋钢 黄鹏艳 张峰 黄寿先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7-79,共3页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对杂交鹅掌楸进行氮、磷、钾肥最佳施肥效益试验。通过统计运算,建立三元二次施肥方案与材积的回归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得出杂交鹅掌楸最佳施肥配方为氮(N)50.0 kg/hm2、磷(P2O5)35.0 kg/hm2和钾(K2O)12...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对杂交鹅掌楸进行氮、磷、钾肥最佳施肥效益试验。通过统计运算,建立三元二次施肥方案与材积的回归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得出杂交鹅掌楸最佳施肥配方为氮(N)50.0 kg/hm2、磷(P2O5)35.0 kg/hm2和钾(K2O)125.0 kg/hm2,材积为82.62 m3/hm2。最佳的施肥配比为N∶P2O5∶K2O=1∶0.7∶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鹅掌楸 施肥 最佳方案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林巨尾桉9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鹏良 姜福星 +4 位作者 蔡玲 陈晓明 覃子海 陈博雯 吴幼媚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80,共5页
为了建立广林巨尾桉9号优良无性系的遗传转化体系,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农杆菌菌株、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类型、菌液浓度、共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的含量及共培养时间5个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浓度为0.3OD携带RaWUS基因的LBA4404... 为了建立广林巨尾桉9号优良无性系的遗传转化体系,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农杆菌菌株、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类型、菌液浓度、共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的含量及共培养时间5个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浓度为0.3OD携带RaWUS基因的LBA4404菌液侵染广林巨尾桉9号的幼嫩茎段20min后,接种于不含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基上,共培养48h,再用含400mg/L头孢霉素的水溶液清洗,然后接种于40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及最后的再生培养,其遗传转化率较高,能达到7.14%,为广林巨尾桉9号的进一步分子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林巨尾桉9号 农杆菌 遗传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盆栽杂交鹅掌楸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志先 刘芳 +3 位作者 黄寿先 黄国鑫 莫家兴 张皓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8931-8933,共3页
[目的]为杂交鹅掌楸幼苗寻求最佳的施肥配方,为科学造林和指导生产提供施肥依据。[方法]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杂交鹅掌楸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杂交鹅掌楸苗期的营养元素含量与氮、磷、钾肥... [目的]为杂交鹅掌楸幼苗寻求最佳的施肥配方,为科学造林和指导生产提供施肥依据。[方法]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杂交鹅掌楸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杂交鹅掌楸苗期的营养元素含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具有相关性,不同处理间的杂交鹅掌楸的生物量有显著差异,苗期生长较好的杂交鹅掌楸的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比例为1∶0.2∶4。[结论]其最佳的施肥配方是每株施用氮(N)2.64 g、磷(P2O5)1.08 g和钾(K2O)3.55 g,即最佳的施肥配比为N∶P2O5∶K2O=1∶0.409∶1.345,在该条件下,苗高为59.2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鹅掌楸 幼苗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油茶不同种源蒴果质量和种粒数变异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新革 路迎春 +3 位作者 肖继谋 王鹏良 吴幼媚 蔡玲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1,共3页
研究分析了广西18个油茶种源的蒴果质量和种粒数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蒴果质量和种粒数在不同种源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差异和显著差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5.41%和33.13%;种源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分别为28.63%和12.38%,蒴果质量和果粒数... 研究分析了广西18个油茶种源的蒴果质量和种粒数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蒴果质量和种粒数在不同种源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差异和显著差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5.41%和33.13%;种源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分别为28.63%和12.38%,蒴果质量和果粒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最后根据蒴果质量和种粒数的信息将18个种源通过聚类分析分为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源 蒴果质量 种粒数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