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乌素沙区地下水对植被盖度空间格局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贺军奇 赵同强 +6 位作者 陈云飞 尚晓伟 刘树平 李安林 刘秀花 马延东 郑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99,共10页
通过在榆溪河流域沿地下水埋深增大方向设置植被调查样带,基于植被盖度、地下水埋深及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利用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EMD)获取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子所表征的空间尺度,结构方程解析植被盖度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并结合聚类分析... 通过在榆溪河流域沿地下水埋深增大方向设置植被调查样带,基于植被盖度、地下水埋深及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利用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EMD)获取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子所表征的空间尺度,结构方程解析植被盖度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并结合聚类分析划分了植被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空间格局状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MEMD将空间多元数据分解为3个本征模态函数,经希尔伯特转换得到各模态函数相应的空间尺度分别为14,27,38 km;(2)结构方程模型和MEMD分解后的最大表征尺度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盖度在整个样带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R 2=-0.95,p<0.001);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盖度以地下水埋深5 m空间尺度为分界点,<5 m的区域呈显著正相关(路径系数为0.68,p<0.001),>5 m的区域呈显著负相关(路径系数为-0.43,P<0.01);(3)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聚类分类结果将植被盖度划分为核心区(地下水埋深0~3 m)、过渡区(地下水埋深3~4 m)、稳定区(地下水埋深4~5 m)、外围区(地下水埋深5~10 m)及边缘区(地下水埋深10~15 m)。研究表明,植被盖度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在空间上存在多尺度特征,该结果可为沙地生态恢复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土壤含水量 植被空间格局 多空间尺度效应 多元经验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贺军奇 魏燕 +3 位作者 高万德 陈云飞 马延东 刘秀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3-1533,共11页
了解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厘清生态系统动态关系的重点。基于1990—2018年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应用偏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在生长季,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年均气温与... 了解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厘清生态系统动态关系的重点。基于1990—2018年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应用偏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在生长季,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年均气温与年总降水量对各类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8年生长季研究区植被年均NDVI显著与极显著增加面积达97.9%,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2005年之前植被年均NDVI增速缓慢,此后以0.011·a^(−1)的速率发生了突变增加,其中灌丛类植被年均NDVI增长幅度最大。(2)2000年为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的趋势突变点,突变前年总降水量以-5.510 mm·a^(−1)的速率减少,此后以5.541 mm·a^(−1)的速率增加,且主要依赖于大雨雨量的增加;年均高温与年均低温在突变前上升速率分别为0.122℃·a^(−1)与0.230℃·a^(−1),突变后,年均高温下降速率为-0.014℃·a^(−1),而年均低温上升速率为0.022℃·a^(−1)。(3)在植被年均NDVI缓慢增长阶段(1990—2005年),年均低温对植被影响较大,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多呈显著正相关;在植被年均NDVI快速增长阶段(2006—2018年),年总降水量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呈显著正相关,大降雨事件的频发使得降水量对于植被的生长起主导作用。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尤其是年均低温的交互作用是促进植被生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气候因子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地理探测器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法(ES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