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数量及结构 被引量:9
1
作者 谢建冲 孟德怀 +3 位作者 李宗智 张致荣 刘振生 滕丽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89-4196,共8页
为了解宁夏贺兰山岩羊的种群现状,2020-2021年的8月和12-1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样线法对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利用R 4.0.1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 为了解宁夏贺兰山岩羊的种群现状,2020-2021年的8月和12-1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样线法对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利用R 4.0.1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夏季岩羊种群数量为5176(2554-10490)只,种群密度为2.674(1.320-5.420)只/km^(2);冬季岩羊种群数量为15752(7294-34017)只,种群密度为8.139(3.769-17.58)只/km^(2);多数观测距离样线垂直距离在0-200 m之内。岩羊主要集群形式:夏季为雌幼群(52.17%);冬季为混合群(26.60%)。岩羊平均群大小:夏季为(6.261±8.023)只,冬季为(4.064±4.229)只,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显著(P=0.010),集群大小多集中于1-5只之间,最大为47只。夏季调查中,雄性个体占比11.27%,雌性个体占比56.74%,幼体/亚成体占比31.99%;冬季调查中,雄性个体占比29.61%,雌性个体占比50.15%,幼体/亚成体占比20.24%;夏季和冬季岩羊组成成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贺兰山 种群数量 Distance 1.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初报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涛 孟德怀 +3 位作者 滕丽微 司雨蕙 高惠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7-766,共10页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结合传统样线、样点法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4条样线、43个相机样点,对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初步调查。在5160个相机工作日内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15张,其中兽类独...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结合传统样线、样点法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4条样线、43个相机样点,对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初步调查。在5160个相机工作日内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15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582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433张。经鉴定,综合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6目37科79种。其中,兽类7目13科21种;鸟类9目24科58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和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等2个保护区新纪录种。兽类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草兔(Lepus capensis,4.7)、赤狐(Vulpes vulpes,4.03)、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1.78)、狗獾(Meles meles,1.03)、野猪(Sus scrofa,0.21);鸟类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石鸡(Alectoris chukar,1.84)、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1.55)、星鸦(1.24)、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1.24)、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1.05)。本研究中所设计的调查方案和建立起的数据整理、分析流程,为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和生物多样性编目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补充保护区本底资料,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兽类 鸟类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狐活动节律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涛 孟德怀 +3 位作者 滕丽微 司雨蕙 张致荣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1-896,共6页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秋两季赤狐(Vulpes vulpes)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狐在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18.359,df=5,P<0.01)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月份昼行性指数β(t=5.98,df=5,P<0.05...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秋两季赤狐(Vulpes vulpes)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狐在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18.359,df=5,P<0.01)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月份昼行性指数β(t=5.98,df=5,P<0.05)存在显著差异,且β=0.439<13/24,说明赤狐是夜行性动物。夏季赤狐有3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19:00、21:00和23:00。其中21:00出现昼夜活动最强峰值,而11:00—16:00为一天中活动最弱的时段。秋季赤狐有4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9:00、12:00—13:00、19:00、21:00—22:00,其中9:00和19:00出现昼夜活动最强峰值,而4:00—7:00为一天中活动最弱的时段。赤狐夏秋季活动节律(χ^2=0.109,df=1,P=0.741)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夏秋两季赤狐活动节律相差不大。赤狐作为罗山保护区内的广布物种,对维持区内动物种群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赤狐的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食肉目动物的生态习性,为保护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狐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贺兰山地区赤狐冬夏季食性分析
4
作者 刘占军 陈俊达 +9 位作者 梁咏亮 阿丽玛 娜荷芽 张雅丽 梁军 于美辰 胡天华 郭松涛 滕丽微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赤狐(Vulpes vulpes)作为贺兰山地区主要的中级捕食者,对其食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其与同域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功能,还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制定保护管理对策以及监测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020—2021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 赤狐(Vulpes vulpes)作为贺兰山地区主要的中级捕食者,对其食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其与同域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功能,还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制定保护管理对策以及监测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020—2021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贺兰山地区赤狐冬夏季的食物组成和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赤狐主要取食柏科(Cupres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葡萄科(Vit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66.72%),以及牛科(Bovidae)和鸠鸽科(Columbidae)动物(89.53%)。赤狐取食食物组成在夏季和冬季存在较大差异,夏季主要取食刺柏属(Juniperus)、葡萄属(Vitis)、枣属(Ziziphus)和蔷薇属(Rosa)植物,以及鸽属(Columba)、黄鼠属(Spermophilus)和岩羊属(Pseudois)动物,而冬季除枣属和刺柏属外,榆属(Ulmus)、岩羊属和鹿属(Cervus)动植物也是其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性食物多样性冬季显著高于夏季(Richness,P<0.05),而动物性食物多样性在两个季节不存在差异(P>0.05)。夏季和冬季取食食物相似性较高,食物重叠指数(Schoener)均大于0.60。研究结果可为精准掌握赤狐全年食物组成提供基础数据,建议保护赤狐主要取食植物及猎物种群,为赤狐在贺兰山地区的种群恢复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狐 野生动物食性 高通量测序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阿拉善黄鼠的洞穴生境选择
5
作者 赵旭阳 苏云 +5 位作者 王晓勤 梁咏亮 张继武 郭松涛 滕丽微 刘振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在野生啮齿类动物生活史中,洞穴为其种群生存、繁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隐蔽条件,为了解贺兰山地区优势种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的洞穴生境偏好,于2023年5—10月,采用样线法与样方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阿拉善黄鼠的... 在野生啮齿类动物生活史中,洞穴为其种群生存、繁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隐蔽条件,为了解贺兰山地区优势种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的洞穴生境偏好,于2023年5—10月,采用样线法与样方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阿拉善黄鼠的洞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阿拉善黄鼠偏好以针茅Stipa capillata为主要草本植物,以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猪毛菜Kali collinum与珍珠柴Caroxylon passerinum为优势灌木的栖息环境;(2)阿拉善黄鼠偏好海拔较低、隐蔽级较高、距人为干扰距离较远、坡度较大、优势灌木冠幅与郁闭度较大、土壤表层厚度较厚的洞穴栖息地;(3)差异性显著的生境因子按照影响阿拉善黄鼠洞穴生境选择的贡献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隐蔽级、土壤表层厚度、距人为干扰距离、优势灌木冠幅、优势灌木郁闭度,其中隐蔽级最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可以通过采取改变栖息地内的主要植被类型及依据洞穴位置的偏好性进行针对性抓捕等措施,有效控制阿拉善黄鼠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黄鼠 贺兰山 生境选择 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坡岩羊夏冬季肠道菌群组成的性别差异
6
作者 孙凯 祝招玲 +6 位作者 娜荷芽 郝淑香 梁咏亮 徐皓 阿丽玛 刘振生 滕丽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2-502,共11页
肠道菌群在调控野生动物的生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组成结构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动物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针对野生岩羊的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以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夏... 肠道菌群在调控野生动物的生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组成结构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动物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针对野生岩羊的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以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夏季和冬季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法采集新鲜粪便,对81份非重复个体的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按季节和性别分组,旨在探究贺兰山东坡岩羊两性间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性别影响肠道菌群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贺兰山岩羊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门。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雌性岩羊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冬季雌、雄性岩羊肠道菌群的Chao1和Shannon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PCoA和Anosim分析发现,夏季和冬季雌、雄性岩羊的肠道菌群结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T‑test检验和LEfSe分析发现,夏季雌性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黑水仙菌门(Melainabacteria)、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梭菌纲(Clostridia)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雄性,而拟杆菌门、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Mailh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Tyzzer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雄性(P<0.05);在冬季,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甲烷粒菌属(Methanocorpusculum)、Mailhella的相对丰度雌性显著高于雄性(P<0.05),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臭气杆菌属(Odoribacter)和未知克里斯滕森菌科(unidentified_Christensenellaceae)的相对丰度雄性高于雌性,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贺兰山岩羊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在夏季和冬季差异较大,但多样性仅在夏季具有极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激素水平、食性和生理等差异。本研究挖掘了不同季节下贺兰山岩羊肠道菌群性别间的差异特征,丰富了野生岩羊基本的生物学数据,为深入研究岩羊肠道菌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保护区内岩羊的科学保护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肠道菌群 组成结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贺兰山西坡啮齿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俊达 姚志诚 +2 位作者 石锐 高惠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209-4216,共8页
贺兰山因其拥有独特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而十分适宜啮齿动物生存,但自保护区生态恢复以来并未见有研究评价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生境适宜性,使得其分布现状未知。使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主要啮齿动物进行... 贺兰山因其拥有独特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而十分适宜啮齿动物生存,但自保护区生态恢复以来并未见有研究评价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生境适宜性,使得其分布现状未知。使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主要啮齿动物进行生境适宜性状况评价及预测,探究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影响6种啮齿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坡度和距矿区距离,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及距矿区距离越近均使啮齿动物生存适宜性降低;两两鼠种生境适宜面积叠加发现,大林姬鼠和阿拉善黄鼠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大(261.37 km^(2)),短尾仓鼠和子午沙鼠的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小(19.00 km^(2));6种主要鼠种均适宜的生境面积交集仅有17.14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0.47%,6种主要鼠种均不适宜的生境面积有2985.23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81.21%。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栖息地距矿区距离仍是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废弃矿区采取措施,改善保护区啮齿动物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MAXENT模型 生境 适宜性评价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啮齿动物生境选择及种间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金苗 姚志诚 +4 位作者 石锐 白云峰 高惠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676-7684,共9页
为明确对贺兰山西坡啮齿动物生境选择起关键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探讨各鼠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鼠种的生境选择,选取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向)、植被因子(植被盖度、植被高度、灌木/乔木高度)和其他因子(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 为明确对贺兰山西坡啮齿动物生境选择起关键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探讨各鼠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鼠种的生境选择,选取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向)、植被因子(植被盖度、植被高度、灌木/乔木高度)和其他因子(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灌木/乔木距离)等9种生境因子,利用资源选择函数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啮齿动物生境选择和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贺兰山西坡,捕获数量最多的6种啮齿动物对的生境选择存在差异,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偏好高海拔、多灌木(乔木)的生境;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偏好海拔较低的半荒漠稀疏生境,对道路和人为干扰不回避;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偏好距水源较远、多灌木(乔木)、距道路较近的生境;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偏好低海拔、植被丰富的生境;短尾仓鼠(Cricetulus eversmanni)偏好高海拔、距道路较近的生境;社鼠(Niviventer niviventer)偏好海拔较高、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远的生境。鼠种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呈现回避或随机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啮齿动物分布的变化及种群动态规律,可为贺兰山生物资源保护,区域性鼠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生境选择 种间关系 资源选择函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冬春季岩羊种群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付宾 黄师梅 +9 位作者 谢建冲 梁军 苏云 王晓勤 王兆锭 徐建国 张继武 时光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29-5839,共11页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调查共观测到岩羊6299只,其中,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654(2230—3161)只(括号内为95%数量置信区间),种群密度为3.921(3.293—4.668)只/km2。与2003年同季节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在15年间增长迅速,岩羊的种群密度累计增长了约53.17%,年平均增长3.54%。岩羊集群形式:混合群(88.03%,80.95%)为岩羊冬、春最主要的集群形式,且混合群的数量冬季多于春季,独羊出现的次数最低(1.99%,2.86%),不同的集群类型在不同的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岩羊平均群大小:春季为(13.439±12.085)只,冬季为(9.011±8.610)只,调查季节中集群大小多为1—10只,岩羊的不同季节的群大小差异极显著(P<0.001)。种群成体与幼体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1.411—2.673,雌雄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0.934—1.469,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集群类型、群大小及群组成的调查表明,不同季节间岩羊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冬季獐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差异
10
作者 张春丽 孙嘉 +4 位作者 李宗智 陈俊达 张致荣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45-6456,共12页
肠道菌群与动物营养代谢、机体健康、免疫等方面紧密相关,同时也可以间接反映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2017年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足迹在东北地区重新出现,初步探究其种群扩散、恢复的原因,并进一步为有效扩大獐在我国的分布,于2021年... 肠道菌群与动物营养代谢、机体健康、免疫等方面紧密相关,同时也可以间接反映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2017年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足迹在东北地区重新出现,初步探究其种群扩散、恢复的原因,并进一步为有效扩大獐在我国的分布,于2021年冬季通过无损伤取样法在辽宁省东南部四个地区采集獐新鲜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DNA中细菌16Sr RNA的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对獐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是獐肠道中的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40%)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_Shigella,28.48%)仅在沙尖子(SJZ)地区的相对丰度较大,而在其它三个地区中丰度分别不到2%和0.1%。四个地区獐的肠道微生物在丰富度上没有差异(ACE和Chao1,P>0.05),而獐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中,沙尖子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存在显著差异(Shannon和Simpson,P<0.05)。NMDS分析和ANOSIM分析结果显示,沙尖子地区獐肠道菌群与其它三地区在组内结构相似,但组间存在着一定差异(R>0,P<0)。LDA直方图表明四个地区的獐肠道中存在显著差异的细菌菌属有18种,Anaerobutyricum菌属在下露河地区獐的肠道中被显著富集,沙尖子地区中对组间差异影响最大的是近芽孢杆菌属(Peribacillus)。通过对东北地区分布的獐肠道菌群的分析,初步了解獐在寒冷地区生存的肠道菌群的适应机制,揭示獐体内的潜在致病菌和通过消化粗纤维来获取能量的方式,为进一步探究东北地区獐肠道微生物生理生态适应提供基础资料。建议通过一定措施保护或恢复辽宁省东南部地区獐的食物来源,提升獐适宜生境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该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獐(Hydropotes inermis)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马鹿春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志勇 孟德怀 +4 位作者 骆颖 滕丽微 高惠 王继飞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5-831,共7页
2006—2008年和2016年,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并结合痕迹检测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春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15个沟系中采集马鹿粪便复合样本60个进行分析。结... 2006—2008年和2016年,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并结合痕迹检测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春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15个沟系中采集马鹿粪便复合样本60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春季取食的植物属15科33种(属),食物中各种植物的干重组成比例 RD >1%的植物有11种(属),其中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var. bordensis)占比41.86%、山杨(Populus davidiana)占比19.33%、旱榆(Ulmus glaucescens)占比13.52%、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占比9.86%、锦鸡儿(Caragana spp.)占比4.08%为大宗食物,占春季食物组成的88.65%。食物类别上,马鹿大量取食乔木类植物,占比74.71%,其次灌木20.65%,禾本科草本和非禾本科草本分别为1.26%和3.91%,说明春季马鹿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乔木和灌木,草本植物比例很少。春季马鹿Shannon-Wiener指数为2.65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58,食物生态位宽度为4.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鹿 春季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贺兰山阿拉善马鹿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楠 刘鹏 +3 位作者 李宗智 孟德怀 滕丽微 刘振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2-639,共8页
集群行为与动物生存繁衍密切相关,对于动物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的集群行为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发现,贺兰山马鹿阿... 集群行为与动物生存繁衍密切相关,对于动物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的集群行为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发现,贺兰山马鹿阿拉善亚种平均集群数量为1.40只±1.04只,最大集群数量为11只,其中集群大小为1~2只的出现频次最高。通过对视频和图片处理,共识别出6种集群类型,其中单个雄性群和单个雌性群的出现频次占比最高。平均集群大小与季节、不同季节集群类型大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鹿阿拉善亚种 红外相机 集群行为 季节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马鹿的种群数量及种群结构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萍 黄师梅 +4 位作者 苏云 孟德怀 张致荣 滕丽微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1-347,共7页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马鹿进行调查,采用Distance R进行数据分析,估测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并对种群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马鹿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452(1678—3578)只,种群密度为3.705(2.539—5.048)只/km^(2),遇见率为1.943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12,P=0.98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雄性群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32);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R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俊达 丁彦珂 +3 位作者 李宗智 赵唱 滕丽微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3-308,共6页
2014—2016年春季,在贺兰山马麝活动比较频繁的12条沟段对马麝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马麝春季利用样方164个,对照样方77个。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及Bonferroni不等式对非数值型生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马麝偏爱选择位于阴坡... 2014—2016年春季,在贺兰山马麝活动比较频繁的12条沟段对马麝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马麝春季利用样方164个,对照样方77个。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及Bonferroni不等式对非数值型生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马麝偏爱选择位于阴坡的、以青海云杉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带活动。Mann-whitey U检验表明麝春季对于13种数值型生境因子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偏好选择海拔高度高、乔木密度大、乔木高度低、乔木距离近、灌木高度高、灌木距离远、水源距离远、裸岩距离远、隐蔽级高的生境类型。此外,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得出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生境因子按贡献值大小排序为海拔高度、灌木距离、坡度、裸岩距离、灌木高度、隐蔽级、水源距离、乔木距离、乔木密度以及乔木高度,利用这10种生境因子对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区分的正确率为91.9%。马麝生性胆小、机警,在贺兰山的种群数量小,对生境的要求较高,应当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好马麝的适宜性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春季 生境选择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贺兰山岩羊集群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乙轩 刘鹏 +3 位作者 李宗智 孟德怀 刘振生 滕丽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4,共7页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次;雄性混合群243群(8.77%),703只次;雌性混合群129群(4.66%),323只次;雌雄混合群406群(14.65%),1455只次。总的来看,各类型集群出现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次在冷暖季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1)。岩羊在冷暖季均以单个个体出现情况较多,集群大小在冷暖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集群类型群平均大小和群大小在冷暖季间也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行为 红外相机技术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羊和马鹿对人与机动车反应的差异分析
16
作者 黄师梅 滕丽微 +3 位作者 张致荣 苏云 王晓勤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2-279,共8页
人为干扰会对野生动物种间关系、个体适合度、群落结构和繁殖成功率等产生中长期的影响。因此,研究野生动物反干扰行为对于我们认识该物种对其生境的行为适应和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1—12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人为干扰会对野生动物种间关系、个体适合度、群落结构和繁殖成功率等产生中长期的影响。因此,研究野生动物反干扰行为对于我们认识该物种对其生境的行为适应和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1—12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建立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研究了岩羊(Pseudois nayaur)、马鹿(Cervus elaphus)的反干扰策略,本研究共设置33条样线,记录了10种在人为干扰下可能会影响岩羊、马鹿反应行为的变量,经模型分析发现影响岩羊反应行为的变量有5种,影响马鹿反应行为的变量有4种,共同影响因子分别是干扰源、性别、头的朝向和地形特征,而植被类型则只对岩羊产生影响。最后根据逻辑模型得出的数据计算发生比,从而了解各个分类变量与反应行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马鹿 人为干扰 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