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态位对鸟类肠道寄生虫组成的影响
1
作者 宋茜 侯志军 王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5,共12页
影响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因素包括宿主、饮食习性和栖息地等,然而这些因素均由宿主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为研究不同生态位对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影响,通过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北地区石鸡(Alectoris chukar)、红尾斑鸫(Turdus nau... 影响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因素包括宿主、饮食习性和栖息地等,然而这些因素均由宿主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为研究不同生态位对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影响,通过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北地区石鸡(Alectoris chukar)、红尾斑鸫(Turdus naumanni)和金鸻(Pluvialis fulva)3种不同生态位的野生鸟类肠道寄生虫进行研究。研究样本共61只个体,包括25只石鸡、12只红尾斑鸫和24只金鸻,采集全部个体直肠内粪样用于高通量测序,同时剖检12只石鸡检查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结果显示:61只鸟类个体寄生虫总检出率为60.66%,3种鸟类肠道寄生虫检出率相近;共检出21种寄生虫,其中原虫15种,蠕虫6种;3种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差异显著,石鸡、红尾斑鸫和金鸻肠道寄生虫种类分别为6、11、5种,除石鸡和红尾斑鸫均检出同一种簇虫(Gregarina caledia)外,其他寄生虫种类均为每种鸟类独有。此外,在剖检的12只石鸡中,在7只个体盲肠内检出同一种蠕虫,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鸡异刺线虫,并利用特异性引物检出鸡四毛滴虫(Tetratrichomonas gallinarum),剖检和鉴定结果与18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3种野生鸟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较普遍。本研究填补了这3种鸟类肠道感染寄生虫的数据,可为研究不同生态位鸟类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寄生虫 肠道 高通量测序 18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Cyt b基因对九种穿山甲鉴别力的分析
2
作者 韩松霖 马跃 +4 位作者 李波 刘微 穆佳童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为优化穿山甲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9种穿山甲54条Cyt b基因完整序列,评估了MEGA11软件中的7种模型和23种碱基替换类型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及各区域鉴别力。结果表明:K2P模型和p-distance模型基于颠换(T_(V))... 为优化穿山甲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9种穿山甲54条Cyt b基因完整序列,评估了MEGA11软件中的7种模型和23种碱基替换类型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及各区域鉴别力。结果表明:K2P模型和p-distance模型基于颠换(T_(V))计算的遗传距离具有最优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有较好的物种鉴别能力,其中,第301~400号和第851~950号的2个碱基序位片段组合时具有最高的物种分辨率,是鉴别9种穿山甲的最佳理论区段。现有的方法中推荐使用Kocher等的引物。今后在研发中采用多重PCR结合高通量测序对多片段组合进行分析,将会提高穿山甲的鉴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遗传距离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喉歌鸲黑龙江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3
作者 姜川 朱文文 李波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为揭示红喉歌鸲(Calliope calliope)黑龙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测定了85只个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结合下载的135条同源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种群包含50个细胞色素b基因单倍型(1143 bp),其中42个为独特的新单倍型,... 为揭示红喉歌鸲(Calliope calliope)黑龙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测定了85只个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结合下载的135条同源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种群包含50个细胞色素b基因单倍型(1143 bp),其中42个为独特的新单倍型,8个为共享单倍型。黑龙江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40±0.0210),但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30±0.0003),且二者均低于西伯利亚、远东岛屿及沿海种群。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该种群过去经历了瓶颈事件,并可能受过去捕猎活动以及生境破坏的影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黑龙江种群没有其他支系单倍型的渗入,属于指名亚种。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种群在更新世晚期、末次盛冰期前经历了扩张。本研究揭示了红喉歌鸲黑龙江种群的遗传状况,可为制定合理的物种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喉歌鸲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下颌骨形态鉴别野生和饲养北美水貂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博洋 孟庆博 +3 位作者 祁永来 徐艳春 华彦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6-385,共10页
当前,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对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猎杀、滥食以及非法交易,但鼓励人工饲养种群的规模化养殖和商业化利用。这引起一个重要问题:即从野外非法猎取的野生动物,会假借人工驯养繁殖的名义合法地进入市场,这对执法部门如何精准鉴定... 当前,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对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猎杀、滥食以及非法交易,但鼓励人工饲养种群的规模化养殖和商业化利用。这引起一个重要问题:即从野外非法猎取的野生动物,会假借人工驯养繁殖的名义合法地进入市场,这对执法部门如何精准鉴定动物来源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现有的依靠骨密度和头骨形态的鉴定方法不能满足需求。本研究以野外水貂(n=25)和人工驯养水貂(n=38)的下颌骨为对象,建立一个更为简便而有效的鉴别方法。下颌骨与咬肌构成一个杠杆系统,髁状突为支点,前臼齿和臼齿的齿尖为阻力点,各个齿尖到髁状突的距离为阻力臂。我们推测,野生水貂的食物质地较为坚硬,而人工饲养的动物食物柔软,因而野生水貂捕食和进食时需要更大的咬合力和咬合效率。这一差异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很可能导致阻力臂结构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足够明显,就可以据此建立动物来源的判别指标。通过测定髁状突到前臼齿第3齿尖以及臼齿上的下原尖和下前尖的阻力臂、齿冠长及齿尖高等数据,建立了13个判别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分析野生与饲养个体间的差异并进行判别分析,以已知来源个体的正确回判率来评价其有效性。结果显示,与野生组相比,人工饲养水貂下颌咬合杠杆的阻力臂更长,支持了我们的推测。在13个判别指标中,H_(2)/L_(2)(臼齿下前尖高和其力臂长之比)和CosA(犬齿沿矢状面的倾角)无性别差异,二者联合使用时,已知来源个体的正确回判率可达到91.20%,具有很强的鉴别能力。由于水貂是典型的小型食肉动物,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对其他小型食肉动物的鉴别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貂 来源鉴别 下颌骨 咬合杠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雪豹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
5
作者 周颖娜 李金霖 +1 位作者 马跃 王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9-708,共10页
掌握雪豹(Panthera uncia)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对其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对104只雪豹个体的组织样品提取DNA,结合文献中提供的70个雪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样本量从70个增加到174个时,... 掌握雪豹(Panthera uncia)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对其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对104只雪豹个体的组织样品提取DNA,结合文献中提供的70个雪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样本量从70个增加到174个时,雪豹种群有分化为2个种群的趋势,即西北部群和中部群;共检测到45个等位基因(Na),中部、西北部2个种群平均每个位点Na分别为4.556和4.66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4和0.59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17和0.498。雪豹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137,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02,种群间遗传变异为15.24%,种群内遗传变异为84.76%。9个微卫星位点具有中高程度多态性,与其他雪豹研究相比,2个雪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遗传变异大部分来源于群体内部。研究结果对全球雪豹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雪豹未来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种群结构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犀牛角仿冒品研究现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5-238,共4页
本研究总结了犀牛角仿冒品的研究现状。当前犀牛角的仿冒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洞角、蹄匣、纤维聚合物、真假结合仿品和古犀角等。在这些仿冒品中,洞角的组织特征与犀牛角差别较大,鉴别二者相对容易;蹄匣、纤维聚合物、真假结合仿品和古... 本研究总结了犀牛角仿冒品的研究现状。当前犀牛角的仿冒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洞角、蹄匣、纤维聚合物、真假结合仿品和古犀角等。在这些仿冒品中,洞角的组织特征与犀牛角差别较大,鉴别二者相对容易;蹄匣、纤维聚合物、真假结合仿品和古犀角等特征与犀牛角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鉴定时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分别指出了仿冒品与真犀牛角之间的差异或应采取的鉴定方法,将对从事犀牛角鉴定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牛角 伪品 洞角 蹄匣 披毛犀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种兽类股骨的形态学比较
7
作者 王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72-74,86,共4页
比较了虎、狮、棕熊、黑熊等7科13种动物股骨的形态特征,并测量了股骨长度、两端宽度和厚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动物股骨在不同类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相同类群中存在着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草食性动物的股骨与食肉动物的股... 比较了虎、狮、棕熊、黑熊等7科13种动物股骨的形态特征,并测量了股骨长度、两端宽度和厚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动物股骨在不同类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相同类群中存在着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草食性动物的股骨与食肉动物的股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大转子的位置、股骨头的形态、股骨颈等,可用于分类和鉴别;股骨的形态特征与动物活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大转子的位置。该研究将对从事动物骨骼分类或鉴别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形态 股骨 比较解剖 大转子 股骨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基于CHD基因的性别鉴定方法对雀形目鸟类有效性的实验评估 被引量:5
8
作者 苏倡 李显达 +4 位作者 邢晓莹 李波 马跃 吴伟 徐艳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3-651,共9页
性别鉴定是鸟类研究和保护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单态型鸟类,通过外观判定性别比较困难。已有的一些方法,如体尺测量、鸣声判定、翻肛鉴别、腹腔镜检、类固醇水平测定和核型分析等,要么可靠性不高,要么操作过程繁琐,要么对鸟体带来伤... 性别鉴定是鸟类研究和保护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单态型鸟类,通过外观判定性别比较困难。已有的一些方法,如体尺测量、鸣声判定、翻肛鉴别、腹腔镜检、类固醇水平测定和核型分析等,要么可靠性不高,要么操作过程繁琐,要么对鸟体带来伤害。染色体螺旋蛋白结合基因( CHD )在Z和W染色体上内含子的大小存在差异,设计PCR引物来同时扩增Z、W染色体上的内含子片段,有差异者便可判定为雌性,无差异者判定为雄性。目前,常用的引物有5对,分别是P2/P8、2550F/2718R、CHD1F/CHD1R、sex1 /sex-mix和IntP2/IntP8,在24个科中均有尝试,但结果千差万别,实际工作常被误导。本研究以树鹨( Anthus hodgsoni,n =20 )、棕眉山岩鹨( Prunella montanella,n =35 )、黄眉柳莺( Phylloscopus inornatus,n =76 )、黄腰柳莺( Ph.proregulus,n =36 )、褐柳莺( Ph.fuscatus,n =20 )和灰脚柳莺( Ph.tenellipes,n =27 )等6种雌雄同型的雀形目鸟类为材料,从鉴定正确率、PCR体系灵敏度和扩增成功率3个方面对这5对引物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引物对sex1 /sex-mix的鉴定正确率为95%,PCR体系灵敏度为 10 pg/μL 模板浓度,PCR扩增成功率为97%,是性别鉴定的最优选择;引物IntP2/IntP8的正确率达到95%,体系灵敏度为100 pg/μL,但扩增成功率仅为63%,应慎用;2550F/2718R的体系灵敏度为100 pg/μL,扩增成功率仅为85%,但正确率为80%,更应慎用;引物P2/P8的正确率为80%,体系灵敏度为500 pg/μL,但扩增成功率仅为58%,不建议使用;引物CHD1F/CHD1R体系灵敏度为100 pg/μL,但正确率和扩增成功率分别为65%和56%,亦不建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形目 CHD基因 性别鉴定 有效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鹳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遗传特点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仲光启 由玉岩 +6 位作者 徐艳春 刘学锋 贾婷 金继英 郭爱霞 张丽霞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9-736,共8页
黑鹳是重要的濒危物种,在我国动物园中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人工饲养种群,成为这一个物种的活体基因库。当前,该种群需要开展精准的遗传管理,微卫星是达到精准管理的重要遗传标记,但是,黑鹳的微卫星位点尚未有报道。本研究从白鹳、东方白鹳... 黑鹳是重要的濒危物种,在我国动物园中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人工饲养种群,成为这一个物种的活体基因库。当前,该种群需要开展精准的遗传管理,微卫星是达到精准管理的重要遗传标记,但是,黑鹳的微卫星位点尚未有报道。本研究从白鹳、东方白鹳、林鹳和大蓝鹭4个物种中,选择29个扩增效果较好、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通过交叉扩增,测试在黑鹳的可用性。结果显示,共有18个位点能够成功扩增,其中1个位点( Cc01 )分型困难,10个位点( Cc05、Cc06、WSμ13、WSμ14、Cbo102、Cbo121、Cbo133、Cbo151、Cbo168和Ah208 )不具多态性,3个位点( Cc03、Cc37和 Cc42 )仅有2个等位基因,4个位点( Cc02、Cc04、Cc07、Cc10 )显示出较高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 NA )为4—10个,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497—0.784,都符合H-W平衡( P =0.088—0.601 )。可用于黑鹳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和遗传管理。上述结果表明,系统关系越近的物种之间,微卫星成功交叉扩增率越高,但位点的多态性取决于种群的进化历史,而与亲缘关系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微卫星 遗传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粪便DNA技术的鸟类物种鉴定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秦啼 王东权 +3 位作者 曲宁新 刘帅齐 李波 柴洪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51,共7页
利用粪便DNA技术对候鸟进行物种鉴定,对了解鸟类在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种类分布、研究其迁徙路线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扩增、测定了76份雁形目鸟类粪便的D-loop区序列,将其与NCBI数据库中已知鸟类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BLAST比对法)。结... 利用粪便DNA技术对候鸟进行物种鉴定,对了解鸟类在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种类分布、研究其迁徙路线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扩增、测定了76份雁形目鸟类粪便的D-loop区序列,将其与NCBI数据库中已知鸟类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BLAST比对法)。结果表明:相似度为98.07%—100%,其中75%的单倍型可以被认定为单一物种,25%的单倍型检测为非单一物种,即包含2个近缘物种。比较基于Ts、Ts+Tv碱基替换计算的K2P遗传距离,说明后者更适合于D-loop区序列特征。而且,以此为基础的遗传距离法、ABGD划分法和系统发育树法可以得出一致的物种鉴定结果,消除了BLAST比对法时出现的非单一物种。由此构建了一套方法齐全、标准明确的鸟类粪便物种鉴定体系。该体系使得鸟类物种鉴定流程更具系统性、规范性,得出可信的鉴定结论,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检材的物种鉴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形目鸟类 粪便DNA分析 物种鉴定 控制区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床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其对圈养绿狒狒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麒嫣 朱迎娣 +4 位作者 耿广耀 徐艳春 王爱善 黄晶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1-579,共9页
为了改善冬季灵长类的福利,我们以绿狒狒为例,在上海动物园制做了发酵床来替代传统的硬质地面。2月中旬至3月下旬,监测了发酵床、笼舍和外部游客通道等处的环境温度变化、动物对发酵床的利用以及发酵床表层、25 cm、50 cm、75 cm深处的... 为了改善冬季灵长类的福利,我们以绿狒狒为例,在上海动物园制做了发酵床来替代传统的硬质地面。2月中旬至3月下旬,监测了发酵床、笼舍和外部游客通道等处的环境温度变化、动物对发酵床的利用以及发酵床表层、25 cm、50 cm、75 cm深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评估发酵床对绿狒狒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床经历一个生温发酵期后,逐渐进入稳定期,内部温度稳定在28℃—30℃之间。绿狒狒改变以往挤在取暖设备附近的行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发酵床上活动,翻动发酵床,寻找并采食里面滋生的各种甲虫和蠕虫。从发酵床上共检测到41个门的细菌。表层的细菌群落结构最为复杂,OTU数量、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都高于其他3个深度。在绿狒狒挖掘最大深度范围内,共检测到13个属的有益菌,总相对丰度为42.26%;潜在致病菌有4个属,总相对丰度为11.08%。试验期间,绿狒狒从行为、消化机能(基于粪便的判断)、精神状态等方面未见异常。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发酵床作为笼舍的地面对绿狒狒是安全的,并在冬季带来更好的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床 绿狒狒 细菌群落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侧褶蛙蝌蚪皮肤抗菌肽最早表达时间的确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Martina OPALIN 王情 +3 位作者 马跃 王碧霄 郭策 徐艳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0-1008,共9页
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和蝌蚪期体表包被着由黏蛋白构成的胶体屏障,使其免受环境微生物的侵袭。这层屏障随着蝌蚪的发育逐渐变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皮肤开始分泌抗菌肽作为补偿。但是,蝌蚪最早在哪个发育阶段开始分泌抗菌肽尚不清... 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和蝌蚪期体表包被着由黏蛋白构成的胶体屏障,使其免受环境微生物的侵袭。这层屏障随着蝌蚪的发育逐渐变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皮肤开始分泌抗菌肽作为补偿。但是,蝌蚪最早在哪个发育阶段开始分泌抗菌肽尚不清楚。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为对象,研究了各个发育时期皮肤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抗菌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蝌蚪孵化之后,皮肤仅由1—2层细胞构成,大量的巨型细胞分泌黏液和微小色素颗粒;随着发育进程,皮肤表皮层逐渐加厚,到T3期(Gosner 26期)之后疏松层和致密层均开始加厚,并出现简单的颗粒腺和黏液腺。也是从这一时期皮肤开始表达抗菌肽。到T4期(Gosner 27—45期)和幼蛙期已经具备了成年蛙近似的皮肤结构和抗菌肽合成功能,形成了完备的先天免疫屏障。这些结果表明,蝌蚪皮肤免疫必须从物理屏障转换为化学屏障才能保证其生存和成功登陆,任何影响这一转换过程的因素都会通过扰动其免疫能力而影响其生存力,这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或环境污染等生态背景下两栖类种群波动的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侧褶蛙 蝌蚪 抗菌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鸫科鸟类的性别鉴定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东权 刘丽 +1 位作者 安博洋 李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5期92-95,共4页
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3种鸫科(Turdidae)鸟类赤颈鸫(Turdus ruficollis)、红尾鸫(Turdus naumanni)、斑鸫(Turdus eunomus)进行性别鉴定。以CHD基因性别鉴定为基准,讨论形态学与微卫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与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 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3种鸫科(Turdidae)鸟类赤颈鸫(Turdus ruficollis)、红尾鸫(Turdus naumanni)、斑鸫(Turdus eunomus)进行性别鉴定。以CHD基因性别鉴定为基准,讨论形态学与微卫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与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鸫科鸟类中赤颈鸫能够通过形态学进行性别鉴定,其准确率为0.89%;红尾鸫与斑鸫的性别鉴定准确率仅为0.57%和0.38%,无法通过形态学进行有效的性别鉴定。形态学性别鉴定存在局限性,受鸟类年龄、季节、地区的影响明显,并且对个体特征不清晰或个体残缺样本不能进行有效鉴定。此次试验中99只个体仅73只具有完整形态,剩余个体只能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性别鉴定。微卫星鉴定与CHD基因性别鉴定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总体准确率仅0.88%,且鉴定错误的12只个体均是将雄性鉴定为雌性,原因可能是该微卫星位点跨物种使用时与性别连锁度降低。相较于微卫星鉴定需要毛细管电泳分型,CHD基因性别鉴定方法只需要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该鉴定方法更简便、成本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鸫科鸟类 性别鉴定 形态学 微卫星 CHD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狐母系起源及谱系重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聂子涵 武晓宇 +4 位作者 孙锴 樊攀 魏来 刘志平 李波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蓝狐是圈养北极狐(Vulpex lagopus)的主要品种。因缺少科学有效的遗传管理,引进种兽后代逐年退化,造成反复引种的依赖性局面。为保持蓝狐种群的优良性状,开展科学选种选育、降低近交的概率,分析122只引进芬兰蓝狐的线粒体DNA D-Loop区29... 蓝狐是圈养北极狐(Vulpex lagopus)的主要品种。因缺少科学有效的遗传管理,引进种兽后代逐年退化,造成反复引种的依赖性局面。为保持蓝狐种群的优良性状,开展科学选种选育、降低近交的概率,分析122只引进芬兰蓝狐的线粒体DNA D-Loop区294 bp序列,结合已发表的野生、圈养北极狐种群单倍型数据进行母系追踪,应用11个微卫星位点的复合扩增对其中53只进行单亲亲权鉴定。结果表明:蓝狐种群仅有1种单倍型,血统单一,与瑞典养殖种群、西伯利亚野生种群关系密切。11个微卫星位点累计排除概率达到0.9999,成功为11只仔狐找到生物学父亲。同时发现,母狐经2次输精后成功受孕的概率较高(64%),以及同窝仔狐中存在多重父权的现象。因此,线粒体和微卫星等分子手段的引入,可以为蓝狐的遗传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狐 线粒体DNA 微卫星 亲权鉴定 遗传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粪便中mtDNA拷贝数与月龄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晓彤 周永恒 +5 位作者 李天峰 李仁贵 马跃 李德生 黄炎 徐艳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6-684,共9页
动物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有所差异,线粒体DNA(mtDNA)的拷贝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生理状态和代谢强度。以64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粪便DNA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了肠道上皮组织中平均... 动物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有所差异,线粒体DNA(mtDNA)的拷贝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生理状态和代谢强度。以64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粪便DNA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了肠道上皮组织中平均每个细胞mtDNA的拷贝数(N_(mpc))与月龄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2)=0.129,P=0.004),且呈现出随着月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幼龄个体的N_(mpc)远高于中、老龄个体,且个体差异很大。此外,性别对N_(mpc)也具有明显的影响,同一生长阶段的雄性比雌性更高。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究肠道上皮细胞mtDNA拷贝数与生长发育和衰老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其作为指标来评估机体的生理状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粪便DNA mtDNA拷贝数 月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b基因的穿山甲科物种鉴定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辰 杨娅富 +3 位作者 李立 逯金瑶 李嘉昊 李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89-95,共7页
为鉴别混有非穿山甲物种疑似检材的来源物种,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设计了穿山甲科特异的新引物DCW-F1/DCW-R1。试验表明:其特异性良好、灵敏度较高、适用检材类型较广。采用BLAST比对法、遗传距离法和系统发育法分析了4组不同长度Cytb序列... 为鉴别混有非穿山甲物种疑似检材的来源物种,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设计了穿山甲科特异的新引物DCW-F1/DCW-R1。试验表明:其特异性良好、灵敏度较高、适用检材类型较广。采用BLAST比对法、遗传距离法和系统发育法分析了4组不同长度Cytb序列,研究序列长度对穿山甲物种鉴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样本与相应穿山甲物种同源序列相似度均高于98%,建议将该值作为BLAST比对法的判别标准;除马来穿山甲(211 bp)和树穿山甲(421和211 bp)外,剩余5个穿山甲物种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序列长度的变化和样本量的不平衡会导致该比值不稳定;除马来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其余物种均为单系,序列长度变短使得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和分支置信度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鉴定 穿山甲 细胞色素b基因(Cytb)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雉科鸟类跨属杂交及其亲本物种的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焓瑜 匡高翔 +4 位作者 马跃 叶永红 李荣 李广龙 徐艳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6-1046,共11页
动物园的混群饲养和展览模式导致鸟类跨种甚至跨属杂交频繁发生,明确杂交个体的亲本物种与其繁殖管理密切相关。2019年重庆动物园发现1只自然交配产生的雉科鸟类杂交个体,从其形态特征上初步推测亲本可能为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动物园的混群饲养和展览模式导致鸟类跨种甚至跨属杂交频繁发生,明确杂交个体的亲本物种与其繁殖管理密切相关。2019年重庆动物园发现1只自然交配产生的雉科鸟类杂交个体,从其形态特征上初步推测亲本可能为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蓝孔雀(Pavo cristatus)或贵妃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本研究以此样本为例,建立了一套鉴定流程。首先,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了杂交个体的性别为雄性;然后,比较了该个体与3个疑似亲本物种雄性群体的8项形态学指标的欧氏距离,经过聚类分析判定其亲本为环颈雉和贵妃鸡。其次,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计算该个体与3个疑似亲本物种的K2P遗传距离,构建NJ系统树显示该个体的母本为环颈雉。然后进一步利用15个微卫星位点,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NJ树,发现该杂交个体与贵妃鸡遗传距离最近(0.166),与蓝孔雀的距离较远(0.535),判定其父本为贵妃鸡。以上研究为杂交个体亲本物种的鉴定提供两套可行的方案,形态学方案简单、低成本,但无法进一步区分父本和母本,且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动物应激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可通过非损伤性采样避免应激,结果准确可靠,但成本较高,且受到微卫星标记的位点资源和种间通用性的限制。管理实践中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或联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科 跨属杂交 亲本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鼠香腺Elovl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行 李天峰 +2 位作者 李嘉昊 满欣 白素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1-1212,共12页
【目的】测定麝鼠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1(elongase of verylong chain fatty acid 1,Elovl1)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其在麝鼠香腺发育和泌香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使用TRIzol法提取成年雄性麝鼠香腺总RNA,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 【目的】测定麝鼠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1(elongase of verylong chain fatty acid 1,Elovl1)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其在麝鼠香腺发育和泌香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使用TRIzol法提取成年雄性麝鼠香腺总RNA,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麝鼠香腺Elovl1基因序列并测序;在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啮齿目不同物种的Elovl1基因及其多转录本CDS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在线工具对Elovl1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预测与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成年雄性麝鼠香腺发育周期内香腺组织中Elovl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Elovl1基因在麝鼠香腺中表达2个转录本,能编码2个不同的蛋白,分别由313和279个氨基酸组成。Elovl1基因2个转录本在2~9月末的麝鼠香腺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Elovl1基因编码的2个蛋白均为稳定的亲脂性、非分泌蛋白,具有7个跨膜螺旋区,亚细胞定位均主要位于内质网。在啮齿目动物中,Elovl1基因进化与物种进化基本一致,仓鼠科与鼠科亲缘关系较近,麝鼠与水鼠平亲缘关系最近;同一物种Elovl1基因的不同转录本间相对保守,均按物种聚在一起且置信值普遍较高,旱獭例外。【结论】Elovl1基因表达规律与麝鼠香腺的发育、萎缩及泌香周期相吻合,提示Elovl1与麝鼠香分泌相关,并参与了香腺细胞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鼠 香腺 Elovl1基因 表达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境口岸截获象牙地理溯源分析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倡 高瑞芳 +3 位作者 陈进会 刘建丽 刘荭 徐艳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7-917,共11页
国境口岸截获象牙的地理溯源是识别非法象牙来源地,确定走私热点地区,描绘走私通道,有针对性地打击象牙非法贸易的重要前提。利用线粒体DNA单倍型溯源的方法,对我国的126份国境口岸截获象牙样本进行地理溯源。从126份样本中共得出22个... 国境口岸截获象牙的地理溯源是识别非法象牙来源地,确定走私热点地区,描绘走私通道,有针对性地打击象牙非法贸易的重要前提。利用线粒体DNA单倍型溯源的方法,对我国的126份国境口岸截获象牙样本进行地理溯源。从126份样本中共得出22个地理单倍型,为2个支系和7个进化枝。通过Loxodonta Localizer数据库比对分析,109份样本确定了地理来源,进而推断出3个来源地:中非刚果盆地的Tridom跨境生态保护区,东非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及非洲南部的KAZA跨境保护区。这3块地区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象牙盗猎最为严重的热点地区。将溯源结果与跨国犯罪组织的象牙偷猎、贩运和走私网络结合分析,将为海关缉私部门打击国际象牙走私链条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牙 线粒体DNA 地理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2基因的崖沙燕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安博洋 安月 +1 位作者 王兰芝 李波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7-383,共7页
利用线粒体DNA中的NADH脱氢酶第二亚基(ND2)对来自齐齐哈尔市50个崖沙燕(Riparia riparia)样本进行扩增和测序,发现了11条新的单倍型序列。结合从GenB ank中下载的104条序列,对崖沙燕3个亚种种群(154只个体)进行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分析... 利用线粒体DNA中的NADH脱氢酶第二亚基(ND2)对来自齐齐哈尔市50个崖沙燕(Riparia riparia)样本进行扩增和测序,发现了11条新的单倍型序列。结合从GenB ank中下载的104条序列,对崖沙燕3个亚种种群(154只个体)进行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个亚种种群中有2个共享单倍型。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 885±0. 019),群体总的核苷酸多样性(Pi)为(0. 002 92±0. 000 18)。与其近缘物种淡色崖沙燕(Riparia diluta)相比较,崖沙燕种群表现出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72. 82%)。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树表明,62个单倍型没有形成明显的亚种分化和地理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沙燕 ND2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