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述我国胡蜂人工养殖的现状简述我国胡蜂人工养殖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1
作者 冯璇璇 谢正华 +3 位作者 李智 王健敏 蒋学建 贾瑀珂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5期96-102,共7页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胡蜂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产业。胡蜂人工养殖以黄脚胡蜂为主,双色胡蜂、基胡蜂、金环胡蜂等其它胡蜂也有人养殖。我国南方有不同规模的胡蜂养殖基地,开展胡蜂交配、越冬、产卵、筑巢和室...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胡蜂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产业。胡蜂人工养殖以黄脚胡蜂为主,双色胡蜂、基胡蜂、金环胡蜂等其它胡蜂也有人养殖。我国南方有不同规模的胡蜂养殖基地,开展胡蜂交配、越冬、产卵、筑巢和室外挂养的养殖模式。胡蜂幼虫和蛹是胡蜂养殖业提供的主要农产品,以蜂毒为原料可生产加工成祛风湿、杀菌和抗肿瘤细胞生长的药品或保健品。胡蜂人工养殖既丰富市场的蜂类产品,又增加养殖者收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同时,胡蜂人工养殖面临新的问题,比如胡蜂培育过程中容易暴发病害,室外挂养可能影响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等等。增长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推动胡蜂养殖业的发展,有必要加强胡蜂养殖管理,以促进胡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 蜂蛹 蜂毒 生物多样性 黄脚胡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常见食药用昆虫汞、硒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金迪 王成业 +3 位作者 赵敏 何钊 孙龙 冯颖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3-1040,共8页
【目的】为了解云南常见食药用昆虫中的汞、硒含量及安全性,本研究收集了云南省较为常见的食药用昆虫共计42种。【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了这些食药用昆虫中的汞和硒含量。【结果】肉食性昆虫的... 【目的】为了解云南常见食药用昆虫中的汞、硒含量及安全性,本研究收集了云南省较为常见的食药用昆虫共计42种。【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了这些食药用昆虫中的汞和硒含量。【结果】肉食性昆虫的汞含量普遍高于植食性昆虫,水生昆虫的汞含量远远高于陆生昆虫(t-test, P <0.01),但所有测试样品汞含量均没超相应的国家标准限制。硒的含量在水生昆虫中最高,且与汞的含量呈现很强的相关性(R^2=0.824 1);陆生昆虫中的平均硒含量较低,不同种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且陆生昆虫中的硒、汞含量不存在相关性(R^2=0.000 8)。【结论】开发水生类食药用昆虫时需要加强汞含量检测,同时也提示在水生昆虫中硒对汞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药用昆虫 拮抗作用 食用安全性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变化对双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郑美仙 宋志勇 +3 位作者 周俊良 曹光宏 李巧 陈又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本研究于2019年8月和10月在西双版纳采用样线法对双翅目Diptera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对不同海拔段(500~750 m(海拔段Ⅰ)、750~1000 m(海拔段Ⅱ)、1000~1250 m(海拔段Ⅲ)、1250~1500 m(海拔段Ⅳ))的双翅目昆虫进行了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比较... 本研究于2019年8月和10月在西双版纳采用样线法对双翅目Diptera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对不同海拔段(500~750 m(海拔段Ⅰ)、750~1000 m(海拔段Ⅱ)、1000~1250 m(海拔段Ⅲ)、1250~1500 m(海拔段Ⅳ))的双翅目昆虫进行了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比较,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海拔段双翅目昆虫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的差异,揭示海拔对双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1)物种组成:共采集标本1217头,隶属于36科307种,其中海拔段Ⅰ有19科57种141头、Ⅱ有20科113种262头、Ⅲ有26科131种459头、Ⅳ有30科119种355头。(2)多样性比较:不同海拔段双翅目昆虫群落的多度、物种丰富度和Chao-1估计值都有显著差异(P<0.05)。海拔段Ⅱ、Ⅲ、Ⅳ的多度、物种丰富度和Chao-1估计值显著大于海拔段Ⅰ。(3)群落结构:不同海拔段的双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海拔段Ⅰ、Ⅱ与海拔段Ⅲ、Ⅳ的双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4)相关性分析:双翅目昆虫多样性与每月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月均温和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5)生态位宽度:随着海拔段升高,生态位宽度值普遍增大,海拔段Ⅳ上生态位宽度值达到最大的科最多;生态位宽度值小的科集中分布在海拔段Ⅲ、Ⅳ。在西双版纳地区海拔500~1500 m范围内,随海拔上升,双翅目昆虫多样性及生态位宽度值普遍增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生态位宽度可以解释物种的海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海拔 双翅目 多样性 生态位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云南干热河谷适生树种选择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孟 张学星 +7 位作者 罗燕 马永鹏 李伟 杨琳祥 柳文 赵培仙 李正红 马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89-3707,共19页
基于MaxEnt模型识别和预测云南干热河谷适生树种,对于改善和恢复其生态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收集40种具有代表性的潜在适生树种地理分布数据,结合气候、地形和土壤等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筛选适生树种。预测当前和2021—2040年四... 基于MaxEnt模型识别和预测云南干热河谷适生树种,对于改善和恢复其生态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收集40种具有代表性的潜在适生树种地理分布数据,结合气候、地形和土壤等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筛选适生树种。预测当前和2021—2040年四种气候情景下(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适生树种适生区的分布格局,划分优先种植区域,并明确MaxEnt模型用于树种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影响干热河谷潜在适生树种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气候因子,其次是海拔、植物归一化指数、地表太阳辐射量和人类足迹。(2)未来,24种适生树种适生区稳定,发生概率与海拔关系呈单峰分布且高海拔下适生树种丰富度将降低。(3)干热河谷适生树种优先种植区域沿干热河谷呈狭长分布;实际调查发现,元谋县适生树种实际分布区域面积略高于最佳种植区域面积。应用MaxEnt模型筛选干热河谷适生树种选择是可行的,但在应用之前必须通过实地调查来验证树种实际生存情况与预测结果的差异。在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造林时,可优先考虑白枪杆、车桑子等24种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干热河谷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树种选择 优先种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柳文 杨琳祥 +5 位作者 木正春 马永鹏 谢孟 万有名 李正红 马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9,共11页
【目的】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组培快繁体系,探究其种子萌发、增殖壮苗、生根诱导、移栽基质等不同环节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种子作为萌发材料,探究光暗条件以及不同... 【目的】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组培快繁体系,探究其种子萌发、增殖壮苗、生根诱导、移栽基质等不同环节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种子作为萌发材料,探究光暗条件以及不同灭菌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增殖壮苗和诱导生根试验中,以种苗培养的继代苗为外植体,以WPM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法,研究增殖壮苗和生根诱导的最适条件。在炼苗及移栽试验中,以成功诱导生根的组培苗为材料,炼苗9 d后移栽至5种不同的基质中,分析波叶杜鹃在不同移栽基质中的成活率。【结果】75%乙醇处理1 min+1%NaClO溶液处理10 min的种子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66.67%。种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WPM+1.0 mg/L 6-BA;增殖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5 mg/L NAA+1.5 mg/L ZT,pH 4.5,增殖系数为3.13。在生根诱导培养基中,横置于培养基表面的茎尖生根良好,植入培养基的茎尖均无不定根形成,且培养40 d时,植入培养基的外植体基部均腐化变黑;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WPM+0.5 mg/L NAA+1.0 mg/L IBA,生根率达88.00%。移栽基质V_(腐殖土)∶V_(珍珠岩)∶V_(蛭石)=2∶1∶1最适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80.0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波叶杜鹃的组培快繁体系,为其他杜鹃花科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开展回归引种、复壮野生种群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叶杜鹃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Box-Behnken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对五倍子主成分含量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4
6
作者 唐保山 刘义稳 +3 位作者 和锐 邹勇 谢山宇 张弘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是评价五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的方法获得,繁琐且时效性得不到保证。为了探讨快速测量这些指标的可行性,通过采集五倍子样本130份,采用化学法测量化学值,利用近红外光谱... 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是评价五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的方法获得,繁琐且时效性得不到保证。为了探讨快速测量这些指标的可行性,通过采集五倍子样本130份,采用化学法测量化学值,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五倍子样本的光谱扫描,将其与传统方法测定的化学值进行拟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数学模型,对比模型相关系数和误差评估模型预测性能。最终得到五倍子中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FD+MSC、FD和FD+ML,水分的特征波段为9 403.7~7 498.2、 6 012.0~5 774.1、 4 601.5~4 246.7 cm^(-1),单宁酸的特征波段为9 403.7~7 498.2、 6 102.0~4 597.7 cm^(-1),没食子酸的特征波段为6 102.0~5 446.3,4 601.5~4 246.7 cm^(-1);主因子数分别为9、 10和5;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校正集相关系数(R_(c)~2)分别为0.968、 0.915和0.926,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72%、 2.55%和1.47%,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5.57%、 3.42%和3.69%;验证集相关系数(R_(p)~2)分别为0.951、 0.891和0.89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563%、 1.28%和0.414%。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五倍子中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的检测具有可行性并达到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快速检测 近红外光谱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红大杜鹃MADS-bo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柳文 马永鹏 +3 位作者 应支萍 杨琳祥 谢孟 马宏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4-633,共10页
MADS-box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类转录因子,特别是花器官形成、开花时间控制及果实发育与成熟等过程。本研究基于朱红大杜鹃(Rhododendron griersonianum Balf.f.et Forrest)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中... MADS-box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类转录因子,特别是花器官形成、开花时间控制及果实发育与成熟等过程。本研究基于朱红大杜鹃(Rhododendron griersonianum Balf.f.et Forrest)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中鉴定出81个MADS-box基因,并进行了分析。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和蛋白结构将MADS-box分为两类:Type-Ⅰ型包含24个基因,Type-Ⅱ型包含57个基因,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81个MADS-box基因中,存在6对片段复制和1对串联复制基因,且它们经历了纯化选择作用;同时,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光响应、植物生长、激素反应和胁迫响应等顺式作用元件。综上,本研究鉴定了朱红大杜鹃的MADS-box家族转录因子,为深入研究其MADS-box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红大杜鹃 MADS-box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链长度的没食子酸酯对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
8
作者 李想 张弘 +2 位作者 杨帅飞 周备 刘兰香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9,共9页
为探究不同碳链长度的没食子酸酯对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小鼠背部全皮肤机械损伤模型,选取代表性短链没食子酸丙酯(GA-C3)、长链没食子酸十八烷基酯(GA-C18)以及超长碳链的没食子酸二十八烷基酯(GA-C28)为实验药物对伤口进行治疗,同... 为探究不同碳链长度的没食子酸酯对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小鼠背部全皮肤机械损伤模型,选取代表性短链没食子酸丙酯(GA-C3)、长链没食子酸十八烷基酯(GA-C18)以及超长碳链的没食子酸二十八烷基酯(GA-C28)为实验药物对伤口进行治疗,同时设置模型组和空白组,通过测定伤口愈合率、观察组织切片,以及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β(FGF-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等,考察各没食子酸酯等对伤口的促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伤处使用不同的没食子酸酯均可在前7天促进小鼠伤口愈合,其中长碳链的化合物GA-C18的效果稍好于短碳链GA-C3和超长碳链GA-C28,但3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第14天,3个药物组的小鼠伤口愈合率都在98.5%以上,均显著好于模型组(94.3%)。组织切片显示,没食子酸酯治疗的创伤组织在第3天炎症反应小,在第7天显示出比模型组更丰富的肉芽组织、纤维细胞、新生血管等。此外,检测结果显示:没食子酸酯用于创伤处可在3天和7天内刺激动物机体分泌更多的因子如IL-1β、IL-6、HGF、FGF-β、TGF-β1、VEGF、STAT3和Src等,从而加速伤口愈合的炎症阶段向增殖、重塑阶段转换,减少炎症反应和促进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酯 伤口愈合 生长因子 碳链长度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害前后的九里香嫩梢对柑橘木虱的吸引作用及其挥发物成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许鑫 肖庄婷 +3 位作者 柯伟政 张旭颖 王潇潇 岑伊静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5-562,共8页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eL.是柑橘木虱最重要的寄主植物。本研究比较了受柑橘木虱为害前后的九里香对其趋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受害前后的九里香嫩梢挥发物组成成分。结果表...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eL.是柑橘木虱最重要的寄主植物。本研究比较了受柑橘木虱为害前后的九里香对其趋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受害前后的九里香嫩梢挥发物组成成分。结果表明,与未受为害的九里香相比,受为害后的九里香对柑橘木虱的吸引作用显著增强,而且受害后继续保留柑橘木虱的九里香吸引作用更强。受木虱为害前后九里香挥发物成分差异较大,相同组分含量差异也比较明显。仅存在于受为害后的九里香挥发物共有8种,分别为γ-橄榄烯、α-愈创木烯、Epi-β-檀香烯、顺式-β-金合欢烯、(+)-香橙烯、α-菖蒲二烯、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α-绿叶烯;而仅存在于未受为害的九里香挥发物为6种,为别为孕烯醇酮、β-榄香烯、2,6-二叔丁基苯醌、异丙茴香醚、1-(1,5-二甲基己基)-4-甲基苯、α-柏木烯。这些差异物质可能在柑橘木虱的寄主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趋性反应 九里香 挥发物 吸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的排泄和糖分组成
10
作者 邵淑霞 杨子祥 +5 位作者 何钊 陈航 陆沁 许鑫 魏洪媛 陈晓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06-1313,共8页
【目的】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片上取食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虫瘿,瘿内蚜虫排泄物(蜜露)的清洁对于维持角倍蚜种群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角倍蚜瘿内世代的蜜露排泄及糖分... 【目的】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片上取食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虫瘿,瘿内蚜虫排泄物(蜜露)的清洁对于维持角倍蚜种群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角倍蚜瘿内世代的蜜露排泄及糖分组成情况。【方法】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连续观察角倍蚜瘿内干雌的蜜露排泄情况;用含有不同浓度蔗糖或淀粉的培养基饲喂瘿内干雌,统计泌露率,分析蔗糖和淀粉对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排泄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检测和分析蜜露的糖分组成和含量。【结果】角倍蚜瘿内,很少能观察到无翅干雌排泄蜜露,35.40%±2.41%的有翅干雌可被观察到排泄蜜露。但在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均可排泄蜜露,泌露率分别为23.89%±5.58%和173.96%±28.61%;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泌露率均随蔗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有不同淀粉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由0增加至2%时,有翅干雌泌露率由173.96%±28.61%增加至236.81%±55.67%,随后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达到10%时,有翅干雌泌露率降为55.92%±7.22%。角倍蚜瘿内干雌排泄的蜜露共检测出7种糖分,其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高,分别为51.07%和31.68%;蔗糖的含量较低,仅为1.59%;另有4种未知组分占15.66%。【结论】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的主要成分为果糖和葡萄糖;食物中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对其蜜露的排泄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倍蚜 虫瘿 干雌 蜜露 糖分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测序分析白蜡虫二龄雌雄若虫共生菌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品 亓倩 +2 位作者 杨璞 陈航 陈晓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41,共8页
[目的]探明白蜡虫二龄雌雄若虫共生菌的种类和结构。[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蜡虫二龄雌雄虫16SrRNA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Uparse软件对有效标签进行聚类,使用Mothur方法与SILVA的SSUrRNA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分析雌雄间共... [目的]探明白蜡虫二龄雌雄若虫共生菌的种类和结构。[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蜡虫二龄雌雄虫16SrRNA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Uparse软件对有效标签进行聚类,使用Mothur方法与SILVA的SSUrRNA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分析雌雄间共生菌物种丰度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共得到了1 798 646条有效标签,以97%相似度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 334个OTUs,其中,有14个门,29个纲,60个目,109个科,165个属,55个种得到注释。与其他昆虫明显不同,白蜡虫二龄若虫中立克次氏体属为优势菌(雌85.740%,雄95.462%),缺乏布赫纳氏菌和沃尔巴克氏体。[结论]白蜡虫与其它昆虫的共生菌有很大差异,立克次氏体在白蜡虫二龄若虫中占绝对优势,具有固氮作用的根瘤菌目和芽孢杆菌目、能合成类胡萝卜素的鞘脂单胞菌目为次优势菌,在共生菌中占有一定比例。白蜡虫若虫共生菌独特的现象可能与白蜡虫独特的生物习性、生态学特征和营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二龄若虫 16S rDNA 昆虫共生细菌 立克次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谢孟 马永鹏 +3 位作者 曹毓蓉 刘德团 李正红 马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3,共9页
[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为其作为乡土园林树种推广提供遗传育种理论基础。[方法]对四川峨眉山波叶杜鹃野生居群资源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花部形态、花粉—胚珠比、杂交... [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为其作为乡土园林树种推广提供遗传育种理论基础。[方法]对四川峨眉山波叶杜鹃野生居群资源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花部形态、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昆虫访花行为等,并结合人工控制授粉试验对其繁育系统展开研究。[结果]5月中旬为波叶杜鹃的盛花期;其杂交指数为5,花粉—胚珠比为640.93±65.52;自然对照结实率为56.67%,异株异花传粉结实率为86.67%;主要访花者是中华蜜蜂(Apis cerana)和排蜂(A.dorsata)。[结论]波叶杜鹃的最佳授粉时期为盛花期(开花第3~6天),其繁育系统是倾向于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自然条件下有效传粉者为中华蜜蜂和排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波叶杜鹃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访花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与结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洪媛 丰国蕊 +3 位作者 许鑫 邵淑霞 陈晓鸣 杨子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0-497,共8页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的主要生产种,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经历干母、干雌、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和性蚜6种虫态,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藓类植物上转主寄生,经历有性和无性生殖、瘿内和瘿外世代的交...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的主要生产种,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经历干母、干雌、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和性蚜6种虫态,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藓类植物上转主寄生,经历有性和无性生殖、瘿内和瘿外世代的交替才能完成生活史。通过对角倍蚜蜡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角倍蚜的生态适应性,为角倍蚜培育技术改进和产量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云南盐津田间的角倍蚜为虫源,通过室内饲养获得的角倍蚜各虫态标本。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均有蜡腺,沿背部中线左右对称分布,其中头部2列2排、胸部4列1排、腹部6列8排,共56个蜡腺;1龄干母(瘿外生活)没有蜡腺,2龄干母(瘿内生活)在腹部背面有2列8排共16个蜡腺。每个蜡腺由2~22个多边形凹陷组成,凹陷的数量和形态在不同虫态间差异显著,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的蜡腺最为复杂,越冬若蚜次之。性蚜各部位的蜡腺结构差异明显,靠近背板中线的脊柱板和胸膜板的蜡腺结构简单,而靠近边缘线上的蜡腺结构复杂;2龄干母的蜡腺结构也较简单。与各虫态蜡腺的分布相对应,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的体表均有蜡粉,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分泌大量的蜡粉,越冬若蚜次之,性蚜体表有少量蜡粉,1龄干母没有蜡粉,2龄干母有少量蜡粉。【结论】角倍蚜各虫态蜡腺和体表蜡粉的数量、排列和发达程度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与其生活微环境和各虫态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可能是角倍蚜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倍蚜 蜡腺 超微结构 虫态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倍蚜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 被引量:3
14
作者 丰国蕊 魏洪媛 +2 位作者 许鑫 邵淑霞 杨子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2-302,共11页
【目的】通过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进行鉴定和表达谱分析,为研究OBPs和CSPs在角倍蚜嗅觉感知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 【目的】通过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进行鉴定和表达谱分析,为研究OBPs和CSPs在角倍蚜嗅觉感知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角倍蚜基因组和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筛选角倍蚜OBPs和CSPs的基因序列;利用邻接法对角倍蚜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和CSP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干雌、干母、春迁蚜、秋迁蚜、越冬若蚜、雌性蚜和雄性蚜)转录组数据中的TPM(tags per million)值进行表达丰度分析,结合qRT-PCR方法检测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角倍蚜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12个OBP基因(SchiOBP2-10,SchiOBP13-15)和9个CSP基因(SchiCSP1-2,SchiCSP4-10);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角倍蚜OBPs和CSPs与其他蚜虫OBPs和CSPs聚在一起形成多个同源亚群,具有可信的同源进化关系。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表达丰度和qRT-PCR检测的时空表达谱表明,SchiOBP3/6和SchiCSP1/4/6/9/10在干母中高表达,SchiOBP4/10/14和SchiCSP2/5/7在雄性蚜中高表达,SchiOBP2在干母和雄性蚜中均高表达,SchiOBP7和SchiCSP8在春迁蚜中高表达,SchiOBP8/13/15在秋迁蚜中高表达,SchiOBP9在越冬若蚜中高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角倍蚜寻找寄主植物和搜寻配偶的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鉴定和明确了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角倍蚜嗅觉相关蛋白的功能及瘿蚜与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倍蚜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系统发育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鑫 魏洪媛 +2 位作者 丰国蕊 邵淑霞 杨子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0-736,共7页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布为基质种植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培育越冬若蚜,定期采集带不同龄期角倍蚜的藓块带回实验室,利用数码显微系统连续观测和记录越冬期间若蚜的行为习性、形态特征、种群动态和龄期分布等,并连续测量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藓层厚度和覆盖率。【结果】角倍蚜秋迁蚜以卵胎生方式产生若蚜,若蚜在侧枝匐灯藓的拟叶基部分泌蜡丝包裹自身并形成蜡球,在蜡球内取食和越冬。每个蜡球内通常有1头若蚜。越冬若蚜从1-4龄,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至深褐色,体长和体宽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从1龄若蚜552.92±16.95和294.70±11.52μm增加到4龄若蚜的1205.25±10.75和593.15±7.66μm。越冬期间若蚜的平均种群密度从10月中旬的13.10×10^(4)头/m^(2)降至翌年3月的1.05×10^(4)头/m^(2),总死亡率高达91.98%。越冬若蚜个体间的发育进度很不整齐,并与当地的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若蚜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厚度和覆盖率逐步增加。【结论】越冬若蚜体长和体宽可作为角倍蚜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田间越冬期间角倍蚜若蚜的总死亡率很高,其中越冬初期和中期若蚜转移寄生期的死亡率较其他阶段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倍蚜 越冬若蚜 行为习性 形态 种群动态 龄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次适宜区本地蚂蚁群落研究——以昆明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舒桐 王思铭 +3 位作者 张翔 沈丹 卢志兴 陈又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9,共10页
[目的]红火蚁入侵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温度是制约红火蚁入侵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云南省昆明市不同生境调查蚂蚁群落,旨在揭示红火蚁在次适宜区对本地蚂蚁群落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6月和8月,选择云南省昆明市虹桥路和沙朗乡... [目的]红火蚁入侵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温度是制约红火蚁入侵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云南省昆明市不同生境调查蚂蚁群落,旨在揭示红火蚁在次适宜区对本地蚂蚁群落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6月和8月,选择云南省昆明市虹桥路和沙朗乡区域5种生境作为研究样地,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不同样地蚂蚁群落,分析不同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以及本地蚂蚁群落与红火蚁发生情况关系。[结果]5种生境基于蚂蚁个体数的物种稀疏和预测曲线较平缓,抽样充分;5种生境中共采集蚂蚁2748头,隶属于4亚科19属34种,其中红火蚁1920头;桉树林中采集到红火蚁个体数最多(99.2%),其次为荒地(高红火蚁蚁巢密度HW 94.2%,低红火蚁蚁巢密度LW 90.7%),云南松次生林与荒地交错区最少(44.7%);云南松次生林中未采集到红火蚁;桉树林中仅采集到1种本地蚂蚁,荒地中分别采集到3种(HW)和7种(LW),交错区中采集到15种,云南松次生林中采集到18种;云南松次生林和交错区蚂蚁物种丰富度和Chao-1估计值显著高于桉树林,而二者优势度指数则显著低于桉树林;5种生境的蚂蚁群落结构相似性有显著差异,有红火蚁发生的生境的蚂蚁群落结构与云南松次生林不相似;红火蚁蚁巢密度与红火蚁工蚁多度、本地蚂蚁多度、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关联;随着红火蚁工蚁多度的增加,本地蚂蚁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呈显著线性下降。[结论]在昆明红火蚁次适宜区,红火蚁多发生于受干扰的开阔生境,特别是稀疏的桉树林,而很少入侵郁闭度高的生境;红火蚁入侵后导致本地蚂蚁群落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改变蚂蚁群落结构;红火蚁入侵后,需要种群发展至较大规模才表现出种群数量优势,进而对本地蚂蚁产生显著影响;减少红火蚁适宜生境,对适宜生境加强巡查,及时对中大型蚁巢开展药剂治理将有利于降低红火蚁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次适宜区 本地蚂蚁群落 适应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下不同生境甲虫多样性比较——以云南红河州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志文 张文祥 +4 位作者 张贵良 喻智勇 莫明忠 李巧 陈又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2,共7页
2019年7—10月在云南红河地区河口、金平、绿春3个县利用样线法对4种生境类型(天然林、人工林、农田和破碎生境)的甲虫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网扫法和振落法采集甲虫,并对其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和指示物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甲虫... 2019年7—10月在云南红河地区河口、金平、绿春3个县利用样线法对4种生境类型(天然林、人工林、农田和破碎生境)的甲虫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网扫法和振落法采集甲虫,并对其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和指示物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甲虫多样性天然林显著高于人工林、农田和破碎生境。3个县不同生境类型甲虫的多度、物种丰富度和Chao-1估计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天然林>农田>破碎生境>人工林。科级水平上,叶甲科多样性天然林极显著高于其它3种生境;瓢虫科多样性农田和天然林显著高于人工林和破碎生境;象甲科多样性天然林显著高于人工林和破碎生境。(2)4种生境类型的甲虫群落结构极不相似,均低于0.05。(3)4种生境类型均有指示物种,天然林为黄猿叶甲(Phaedon fulvescens)、黄宝盘瓢虫(Pania luteopustulata)和云南长跗莹叶甲(Monolepta yunnanica),人工林为异负泥虫(Lilioceris impressa),农田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和墨绿彩丽金龟(Mimela splendens),破碎生境为黄足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和甘薯蜡龟甲(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结果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下,叶甲科和瓢虫科可以作为环境监测与生物多样性变化指示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类型 甲虫多样性 红河 区域尺度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胭脂虫红酸用于蘑菇中的铁离子检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兰香 李想 +4 位作者 唐保山 谭瑞 徐涓 马金菊 张弘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42-348,共7页
为进一步开发胭脂虫红酸的荧光检测应用,以胭脂虫红酸为原料,高碘酸钾为氧化剂,通过乙醇/水热法一步合成水溶性可发射蓝色荧光的氧化胭脂虫红酸(oxidized carminic acid,OC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OCA结... 为进一步开发胭脂虫红酸的荧光检测应用,以胭脂虫红酸为原料,高碘酸钾为氧化剂,通过乙醇/水热法一步合成水溶性可发射蓝色荧光的氧化胭脂虫红酸(oxidized carminic acid,OC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OCA结构中含有共轭芳香环结构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散射光测试表明其平均粒径约为7.5 nm。光学测试表明,OCA的荧光发射位于380~620 nm区间,最大激发波长为336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45 nm;其荧光在pH 1~9的溶液和含有不同阴离子的盐溶液中稳定性良好;紫外-可见光测试显示其在波长22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OCA对铁离子(Fe^(3+))有良好的选择性,加入Fe^(3+)会导致其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荧光发射峰积分面积减小率与Fe^(3+)质量浓度在11.2~56.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 mg/L。应用结果表明,基于OCA作为荧光传感器的荧光检测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Fe^(3+)的检测,样品回收率在95.3%~1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3%~4.6%之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香菇、白菇和杏鲍菇等蘑菇中Fe^(3+)的含量检测,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虫红酸 高碘酸钾 荧光检测 蘑菇 铁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蜡虫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柳伟 安佳琪 +1 位作者 高熹 杨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3-752,共10页
【目的】对白蜡虫脂酰辅酶A还原酶(fatty acyl-CoA reductase,far)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以泌蜡昆虫白蜡虫作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白蜡虫far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结果】在白蜡虫基因组中共鉴定到30个far候选... 【目的】对白蜡虫脂酰辅酶A还原酶(fatty acyl-CoA reductase,far)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以泌蜡昆虫白蜡虫作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白蜡虫far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结果】在白蜡虫基因组中共鉴定到30个far候选基因,其中22个FAR结构域包含完整的1个NAD(P)H结合结构域和1个FAR C结构域。基序分析表明:多数白蜡虫FAR含有13个保守基序。白蜡虫far基因有6~11个外显子、5~10个内含子。白蜡虫FAR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白蜡虫FAR成员聚为2类。对不同物种FAR进行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AR聚类主要与物种亲缘关系有关,与功能的相关性不大。共线性分析与氨基酸相似性分析显示: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FAR相似性更高,一般同物种内FAR相似性最高。【结论】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白蜡虫far基因家族的进化,为深入研究白蜡虫far基因家族参与不同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脂酰辅酶A还原酶 基因家族 结构域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对双斑蟋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
20
作者 杨攀丽 王凤翔 +5 位作者 甘瑾 何钊 孙龙 冯颖 王成业 赵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8-958,共11页
【目的】探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对比以基础饲料和添加酿酒酵母饲料为食的双斑蟋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选出酿酒酵母的最优添加量组;对最优组... 【目的】探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对比以基础饲料和添加酿酒酵母饲料为食的双斑蟋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选出酿酒酵母的最优添加量组;对最优组与对照组个体分别进行肠道细菌分析,对比两组之间的菌群分布特点,找出差异菌群。【结果】(1)饲料中添加不同密度的酿酒酵母均可提高双斑蟋的成虫取食量和平均质量,且添加量为5×10^(4) CFU/g时效果最明显。(2)双斑蟋食用添加酿酒酵母的饲料后,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拟杆菌门(Bacteroidota)转变为高丰度菌群,推测可能是酿酒酵母有益于该门菌群繁衍。(3)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试验组双斑蟋肠道内与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有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与信号转导和膜转运相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较低。【结论】双斑蟋食用添加酿酒酵母的饲料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取食量和平均质量,并提高机体肠道内细菌的α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的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酿酒酵母 双斑蟋 生长指标 肠道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