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探究
1
作者 张丹 刘锐之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6期54-55,共2页
在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不断推进,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也有了更高的实际需求,为此,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时,应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怀感及幸福感,并从更为专业的角度... 在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不断推进,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也有了更高的实际需求,为此,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时,应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怀感及幸福感,并从更为专业的角度为人们构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在园林设计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在园林设计中的价值愈发明显,不仅能有效促进生态与园林设计的有机融合,还能进一步丰富园林设计的形态及美感。基于此,深入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价值,以期为相关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景观 设计 植物造景 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文俊 颜廷武 +2 位作者 王叶红 王祥福 张慧东 《辽宁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7-11,共5页
在工业发达、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氮沉降增高仍然很突出。为明晰氮沉降类型及其强度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多形态、多水平氮添加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排放及土壤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NH_(4)^(+)-N添加低、中、高3种水平每年... 在工业发达、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氮沉降增高仍然很突出。为明晰氮沉降类型及其强度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多形态、多水平氮添加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排放及土壤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NH_(4)^(+)-N添加低、中、高3种水平每年土壤碳排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3.81、17.15和5.69 g C·m^(-2);NO_(3)^(-)-N添加低、中氮两种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3.37和111.06 g C·m^(-2),而高氮水平减少了47.14 g C·m^(-2)。两种形态氮素添加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微小,而硝态氮含量则在逐年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出升高的规律。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形态对土壤铵态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氮添加水平仅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土壤呼吸 土壤碳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林地枯落物特征及水分吸持效应 被引量:18
3
作者 许小明 邹亚东 +11 位作者 孙景梅 田起隆 贺洁 何亮 吕渡 易海杰 薛帆 王浩嘉 王妙倩 冯学慧 白云斌 张晓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53-5165,共13页
明确黄土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理解其水土保持功能,为流域土壤侵蚀模拟和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野外实测了北洛河流域内山杨、刺槐和沙棘3种人工林分以及乔木初期(白桦)、中期(辽东栎—油松混交林)、亚顶级(油... 明确黄土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理解其水土保持功能,为流域土壤侵蚀模拟和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野外实测了北洛河流域内山杨、刺槐和沙棘3种人工林分以及乔木初期(白桦)、中期(辽东栎—油松混交林)、亚顶级(油松)和顶级(辽东栎)4个次生演替阶段林分枯落物盖度、厚度和蓄积量。用浸泡法对枯落物持水能力和过程进行了研究。流域各林分类型枯落物厚度介于4.55—1.38 cm,蓄积量介于17.24—4.99 t/hm^(2),24 h持水深和有效拦蓄深分别介于2.73—0.96 mm和2.45—0.81 mm,表现为辽东栎—油松混交林>油松/辽东栎>山杨>刺槐>沙棘>白桦。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R^(2)≥0.85,P<0.01),2 h以内迅速增加,8 h基本饱和。半分解层厚度、蓄积量、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均大于未分解层。流域内次生演替林分水分吸持能力和拦蓄作用总体上优于人工林分。植被演替过程中,辽东栎-油松混交林枯落物盖度、蓄积量和持水能力表现最优,建议在黄土高原造林及林地抚育管理过程中重视混交林的建设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枯落物 盖度和厚度 蓄积量 水分吸持效应 拦蓄作用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地区植被演替的土壤碳汇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许小明 田起隆 +5 位作者 孙景梅 王浩嘉 王妙倩 易海杰 何亮 张晓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9-165,180,共8页
为明确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长期恢复的土壤碳汇效应,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子午岭地区150年以来8个植被演替序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植被因素。结果表明:从农地演替到气候顶级辽东栎(Quercus ... 为明确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长期恢复的土壤碳汇效应,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子午岭地区150年以来8个植被演替序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植被因素。结果表明:从农地演替到气候顶级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Mary.)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明显增加,表现为演替前期(草本群落)快速增加,后期(乔木群落)趋向稳定的变化特征。剖面上来看,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迅速减少。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5—20,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表明土壤有机碳积累存在明显的表聚效应。枯落物蓄积量与细根生物量均随演替时间呈现出增加的变化特征,前者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0—5 cm土层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演替时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不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线性相关关系显著(P<0.001)。植被长期演替具有显著的土壤碳汇功能。未来黄土高原地区林、草地的恢复应根据植被带的分异规律,促进自然演替,以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土壤碳汇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土壤有机碳密度 枯落物 植被根系 子午岭地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经济林资源空间分布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葛云 任枫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4期36-41,共6页
运用“资源二号”卫星影像并基于“3S”技术开展陕西省经济林普查,获得全省107个县(区)经济林资源数据。通过遥感判读和实地验证,利用函问调查数据补充、年鉴数据控制和检验,分析了陕西省经济林资源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提出陕西... 运用“资源二号”卫星影像并基于“3S”技术开展陕西省经济林普查,获得全省107个县(区)经济林资源数据。通过遥感判读和实地验证,利用函问调查数据补充、年鉴数据控制和检验,分析了陕西省经济林资源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提出陕西省苹果、梨、猕猴桃、核桃、板栗、红枣、花椒等经济林品种的潜在适宜发展区。认为陕西省经济林发展具有地带性和集聚性特征明显、产业综合竞争力强,鲜果综合管理条件优于干杂果、关中经济林综合管理条件优于陕北和陕南,空间分布呈现重点产区向周边辐射的趋势,规模发展与提质增效空间巨大等优势;提出可进一步优化全省经济林产业空间布局,实施果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转变经营模式、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经济林产业园等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资源 空间分布特征 潜在适宜区 优势特点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