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河口湿地不同生境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王景涛 胡敏杰 +3 位作者 廖浩宇 刘春雅 吴辉 倪冉旭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7,302,共11页
[目的]深入理解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方法]以闽江河口湿地盐沼(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光滩、红树林湿地和退养还湿地4种典型生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境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 [目的]深入理解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方法]以闽江河口湿地盐沼(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光滩、红树林湿地和退养还湿地4种典型生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境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与差异。[结果]1)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及红树林湿地的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高于光滩及退养还湿地(p<0.05);不同生境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并在50 cm以下趋于稳定。2)不同生境土壤酶矢量角度(VA)均<45°,表明研究区土壤微生物可能受到氮的限制。相比无植被的光滩和退养还湿地,芦苇、短叶茳芏沼泽及红树林湿地的酶矢量长度(VL)更大,暗示着其可能面临较强的碳限制。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40 cm)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温度、电导率和pH的调控,而底层土壤(40~100 cm)主要受土壤体积质量和铵态氮的影响。[结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生境和土层深度存在显著差异,且表层和底层土壤酶活性受到的调控因子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在总体上受到氮和碳的双重限制。研究结果加深对河口湿地复杂土壤微环境的理解,为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生境差异 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的短期影响
2
作者 刘春雅 胡敏杰 +4 位作者 倪冉旭 吴辉 王景涛 廖浩宇 黄佳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14-5925,共12页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相较于对照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显著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P<0.05),其中单独添加氮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提升了313.66%和78.38%。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在不同处理下呈现相反的响应趋势,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提高了19.49%和6.35%,但在氮磷复合添加下降低了8.27%;相反,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降低了34.17%和21.32%,而在氮磷复合添加下显著增加了66.87%。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氮添加下提升了2.47%,而在单独添加磷和氮磷复合添加下分别下降了18.3%和4.66%。此外,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均显著提高了酶碳氮比和酶碳磷比(P<0.05),其中,氮添加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②酶化学计量分析显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微生物受到氮和碳的耦合限制。尽管短期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增强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响应,但未能完全解除氮限制,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碳限制。③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外源氮、磷及氮磷复合输入通过土壤碳氮比、有效磷、微生物碳及有机质等因素共同调控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该研究深化了对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机制的理解,为预测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制定湿地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氮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对盐度增加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倪冉旭 胡敏杰 +5 位作者 钟懿 闫睿冰 吴辉 王景涛 刘春雅 廖浩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140-7149,共10页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然盐度梯度分别采集不同盐度区的短叶茳芏湿地(有植被)和光滩(无植被)土壤样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磷形态等进行研究,以评估盐度增加对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因...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然盐度梯度分别采集不同盐度区的短叶茳芏湿地(有植被)和光滩(无植被)土壤样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磷形态等进行研究,以评估盐度增加对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因子。结果表明:①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全磷和各形态磷含量大体表现为短叶茳芏湿地高于无植被的光滩,尤其在淡水条件下最为显著。总体上,随盐度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逐渐减低,无机磷和氢氧化钠磷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而盐酸磷含量则逐渐增加。无机磷是闽江河口不同盐度湿地土壤全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全磷的74%、77%和83%,占比随盐度增加而增大。②不同植被条件下,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氮磷比均显著高于光滩土壤(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淡水区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均显著高于咸水湿地,并且高盐区大于中盐区(P<0.05)。③地上和地下植物生物量沿盐度梯度呈现明显不同的趋势,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随盐度增加而增大,地下生物量在淡水区高于咸水区,尤其是显著高于中等盐度区。④相关分析显示,盐度及其关联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全碳、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等的变化共同调控了土壤磷形态和有效性的变化。研究表明,滨海河口湿地盐度的增加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上/地下植物生物量,调控了土壤磷的形态和转化,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化学计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有机质 生物量 自然盐度梯度 闽江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秋茄凋落叶分解碳氮磷元素动态特征与水解酶活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雨雪 胡伟芳 +2 位作者 罗敏 仝川 黄佳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242-4254,共13页
凋落物水解酶活性和环境要素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秋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元素动态特征及水解酶活性变化,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闽江口粗芦岛红树林湿地20年生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研究对象,探讨秋茄... 凋落物水解酶活性和环境要素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秋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元素动态特征及水解酶活性变化,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闽江口粗芦岛红树林湿地20年生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研究对象,探讨秋茄凋落叶在秋茄(主场)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客场)生境分解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整个分解期间,主场生境秋茄凋落叶累计质量损失率显著高于客场生境(P<0.05),两生境下累计质量损失率和分解速率随分解时间变化差异性明显(P<0.01).主客场生境对比下,凋落叶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随分解时间推移发生显著性变化(P<0.01).②凋落物累计质量损失率与TC含量、C/N、酸性磷酸酶(AP)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TN显著正相关(P<0.01),分解速率与T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③AP活性与凋落物C、N、P含量及C/N、C/P显著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β-葡萄糖苷酶(βG)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与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电导率负相关关系明显(P<0.05),纤维素水解酶(CBH)与T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秋茄凋落叶的分解与部分水解酶活性和自身养分含量相关,并受到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解酶活性会受到分解底物和土壤环境因子环境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秋茄 元素动态 水解酶活性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