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姬云瑞 余著成 +4 位作者 余杰 陈卓 童哲 李迪强 刘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8,共8页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 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 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 ...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 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 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 778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50种,包括19种兽类(隶属于5目12科)和31种鸟类(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分析结果显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兽类依次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野猪(Sus scrof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鸟类依次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黄腹角雉、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研究首次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了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为保护区后期持续的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线数据,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特有种 黄腹角雉 黑麂 亚洲黑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丛微 于晶晶 +2 位作者 喻海茫 丁易 张于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9,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模式,为认识其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针叶林(新疆喀纳斯,新疆库尔德宁)、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甘肃小陇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模式,为认识其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针叶林(新疆喀纳斯,新疆库尔德宁)、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甘肃小陇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北木林子)和热带雨林(海南霸王岭)4种不同气候带森林为对象,在已经建立的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群落构建特征。【结果】土壤细菌多样性在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中最高,即在沿气候梯度的5个地点样地中呈单峰分布;土壤真菌的香农指数在温带针叶林中最高,土壤真菌丰富度在热带雨林中最高。基于零模型数学框架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的群落构建主要由确定性过程主导,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随机性过程影响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pH值(r=0.826,P<0.001)和植物多样性(r=0.474,P<0.001)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气候带的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细菌和真菌具有不同的群落构建特征,土壤pH值和植物多样性是影响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带 森林土壤细菌 森林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肖烨 黄志刚 +2 位作者 李友凤 张于光 王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5-283,共9页
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明确赤水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优势菌属,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赤水河流域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 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明确赤水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优势菌属,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赤水河流域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竹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细菌和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二者所观测到的物种总数没有差异。Shannon指数显示各植被类型微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细菌多样性以竹林最低,显著性低于灌丛和针阔混交林(p<0.05);真菌多样性以灌丛和杉木林显著性高于其他3种植被类型(p<0.05)。(2)5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优势门(相对丰度>10%)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灌丛、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为29.70%~33.62%),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则在杉木林和竹林中最为丰富,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32.88%,29.88%。各植被类型土壤真菌门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群(相对丰度>49%)。(3)5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中优势菌属差异较大。在细菌属水平上,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分别以未定名的Vicinamibacteral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而其他3种植被类型则以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最丰富。在真菌属水平上,灌丛和常绿阔叶林中优势关键属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分类真菌属(unclassified_p_Ascomycota),杉木林以被孢霉属(Mortierella)最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和竹林中均以沙蜥属(Saitozyma)相对丰度最高。(4)NMDS分析表明,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H值和TN(总氮)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而pH值、容重、TOC(总有机碳)、TN和TP(总磷)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可知,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较丰富,杉木林土壤真菌生长较旺盛,而灌丛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主要林分土壤养分,从而激发微生物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植被类型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4
作者 李佳 陈明斌 李迪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61-67,共7页
【目的】及时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21年4—5月和8—9月野外调查,整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结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记录到97... 【目的】及时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21年4—5月和8—9月野外调查,整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结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记录到97种爬行类动物,隶属于3目24科63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4种,海南特有物种11种;国家公园共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物种有6种,濒危物种13种,易危物种17种,近危物种8种;在地理区系构成上,97.9%为东洋界物种,仅2.1%为广布物种,无古北界物种。【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爬行类动物种类丰富,为众多濒危、特有爬行类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生境,反映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优良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类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木贼麻黄、大白刺和小果白刺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5
作者 秦爱丽 李广良 +8 位作者 玛·乌日古木勒 薛亚东 尼玛扎布·扎布呼兰 李佳 巴图赛罕·孟和额尔登 孙戈 音德尔·图布新陶格陶呼 肖文发 金崑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03,共12页
【目的】分析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木贼麻黄、大白刺和小果白刺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从食源植物角度为戈壁棕熊的保护、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在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Atas Inges(AI)、S... 【目的】分析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木贼麻黄、大白刺和小果白刺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从食源植物角度为戈壁棕熊的保护、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在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Atas Inges(AI)、Shar Khuls(SK)和Tsagaan Bogd(TB)3个绿洲复合体及周边,根据木贼麻黄、大白刺和小果白刺分布区域的地势、地形等布设样地和样线,调查3种植物的种群结构;应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和匀滑技术,编制3种植物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存活和死亡率曲线;通过种群动态量化分析方法,量化种群结构动态变化;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1)木贼麻黄和大白刺Atas Inges种群密度最高,Shar Khuls种群密度最低;小果白刺Tsagaan Bogd种群密度最高,Atas Inges种群密度最低。2)在当前演替阶段,木贼麻黄Atas Inges、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均以中龄个体为主,Atas Inges种群呈增长型,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呈衰退型;大白刺和小果白刺Atas Inges、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均以幼龄和中龄个体为主,种群呈增长型,但大白刺Shar Khuls种群和小果白刺Atas Inges种群幼苗显著不足。3)木贼麻黄和大白刺Atas Inges、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及小果白刺Atas Inges种群的存活曲线呈Deevey-Ⅱ型,小果白刺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的存活曲线呈Deevey-Ⅰ型。4)3种植物所有种群的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各龄级死亡率呈波状上升趋势。5)木贼麻黄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结构不够稳定,Shar Khuls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较强;大白刺和小果白刺各种群结构稳定,但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均较强。【结论】本研究区域内,在当前演替阶段,木贼麻黄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呈衰退型,种群结构不稳定,Shar Khuls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较强。大白刺和小果白刺各种群结构稳定,但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均较强。大白刺Shar Khuls种群和小果白刺Atas Inges种群的幼苗数量不足,终将导致种群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戈壁保护区A区 木贼麻黄 大白刺 小果白刺 种群结构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国家公园法中国家公园监测监管问题的建议
6
作者 李迪强 刘芳 周志华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研究综述了国际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选取和国家公园监测新技术进展,并分析其对我国国家公园监测工作的启示。在分析我国国家公园监测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认为五个国家公园已开展的监测工作,仍存在... 研究综述了国际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选取和国家公园监测新技术进展,并分析其对我国国家公园监测工作的启示。在分析我国国家公园监测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认为五个国家公园已开展的监测工作,仍存在缺少统筹管理、数据分析和应用不足等问题。并对《国家公园法》涉及的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监测目标和定位,确定各个国家公园具有特色的指标体系,建立全国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基于监测数据的国家公园评估监管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监测指标 监测体系 评估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Panthera Unica)保护的态度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靳利晓 代云川 +4 位作者 李叶 薛亚东 李广良 马存新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4-541,共8页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者认为狼(n=34,91.89%)和雪豹(n=16,43.24%)是最重要的两种致害野生动物;(2)所有受访者对雪豹保护均持积极态度;(3)受访者认为野生动物捕杀(n=14,50.00%)和草场退化(n=9,32.14%)是家畜面临的两大威胁因素;(4)“雪豹捕杀家畜”和“为家畜购买商业保险”是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关键因素(P<0.05)。为促进人与野生动物长期共存,需要各级政府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人兽冲突 态度认知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 周边社区人熊冲突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姬云瑞 张留栓 +6 位作者 黄湘元 唐建彦 刘增帅 李家华 杨维春 李迪强 刘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7-397,共11页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研究人熊冲突现状是了解其发生机制并提出缓解冲突措施的基础。我们于2019年通过半...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研究人熊冲突现状是了解其发生机制并提出缓解冲突措施的基础。我们于2019年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对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片区周边社区的79位居民进行了人熊冲突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亚洲黑熊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肇事类型按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破坏农作物(119起)、捕食家畜(43起)、损害蜂箱(40起)和伤人(5起)。亚洲黑熊造成受访者经济损失最多的肇事类型是捕食家畜(799200元),之后依次为损害蜂箱(309300元)和破坏农作物(298790元)。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社区亚洲黑熊肇事的高峰期是每年的7—9月。在高黎贡山东西两侧亚洲黑熊肇事特征明显不同:东坡以破坏农作物为主,而损害蜂箱在西坡最常见。居住在高黎贡山西坡的村民比在东坡的村民对亚洲黑熊持有更为消极的态度,但消极的态度没有导致他们对黑熊进行报复性捕杀。此外,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72.0%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当地有偷猎黑熊的事件,98.6%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熊产品交易事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未来也没有使用熊产品的意愿。本文分析了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片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的现状,探讨了人熊冲突的空间和时间格局,为在高黎贡山开展缓解人熊冲突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黑熊 损害 时空格局 态度 偷猎 半结构式访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和塔城地区新疆野苹果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9
作者 秦爱丽 刘博 +2 位作者 陈强 郑祥坤 金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第三纪孑遗植物新疆野苹果,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也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国内仅分布在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近十几年来,其分布面积、种群和个体数量日益减少。为全面摸清新疆野苹果在国内整个分布区的生存现状、了解其群... 第三纪孑遗植物新疆野苹果,是现代栽培苹果的祖先,也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国内仅分布在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近十几年来,其分布面积、种群和个体数量日益减少。为全面摸清新疆野苹果在国内整个分布区的生存现状、了解其群落物种组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对分布在伊犁和塔城不同分布点的新疆野苹果天然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理论编制新疆野苹果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分析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并应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新疆野苹果主要生长在海拔870—1576 m的陡坡、沟谷、河漫滩和缓坡草场四种生境。河漫滩生境,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盖度最高,植被盖度高达70%—80%。该生境下新疆野苹果多与杏、黄果山楂、毛叶稠李、新疆忍冬等物种形成共优群落。其他三种生境,新疆野苹果多以纯林形式存在。2)伊犁种群病虫害严重,死亡率为7%,干枝、枯枝率达85%—90%;塔城种群几乎无病虫害,死亡率仅为2%,干枝、枯枝率仅为2%—5%。3)伊犁种群为衰退型,种群幼龄个体少,尤其是幼苗数量极少、种群多个生长发育阶段均呈现衰退的动态。严重的病虫害、过渡放牧和收割牧草是造成伊犁种群衰退的主要因素。塔城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幼龄个体多,幼苗数量足,但种群从幼苗过渡到幼树极困难。塔城不同分布点种群面临的问题不同。4)在未来2、3和4个龄级后,伊犁和塔城种群均呈现幼龄(幼树和小树)个体减少、老龄(大树和老树)个体增加的态势,种群衰退趋势明显。基于对新疆野苹果种群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实地调查,提出如下建议:1)针对伊犁种群,应首先应用生物防治等技术严格控制住病虫害的继续蔓延和加重;其次考虑建立国家级或省级新疆野苹果自然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划分出优先最小保护单元,缓解一直存在的林牧矛盾。2)针对塔城种群,应根据不同分布点面临问题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对幼苗死亡率高的额敏种群,应首先减少或限定风景区游客数量,其次在风景区内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对托里种群,应首先加快建立高精度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其次减少放牧;对裕民种群,应采取人工辅助措施优化生境,促进种群幼苗的萌发、各阶段的顺利过渡和种群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伊犁和塔城地区 年龄结构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兽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程一凡 薛亚东 +7 位作者 代云川 张宇 高雅月 周杰 李迪强 刘洪江 周跃 李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85-1393,共9页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了解国家公园内牧民对肇事野生动物的态度,为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规律、针对肇事动物制定防控措施以及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牧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参...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了解国家公园内牧民对肇事野生动物的态度,为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规律、针对肇事动物制定防控措施以及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牧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2014—2016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牧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和牧民对于野生动物的态度认知。调查分析发现:11月—次年3月是祁连县野生动物肇事高峰期,狼和雪豹是捕食家畜的主要动物;狼被牧民认为是肇事最严重的动物,而实际数据表明雪豹的肇事频次却要高于狼,这与两种动物生活习性以及保护等级有关,加之牧民对雪豹肇事的容忍度更高;天峻县相比祁连县,除了狼以外其棕熊肇事频次较高,牧民认为应当大力控制狼和棕熊的种群数量,因为棕熊除了捕食家畜,更会伤害牧民和破坏房屋,威胁到牧民的生活,雪豹则需要进一步保护;牧民一般会选择使用牧羊犬和强化圈舍来防止野生动物捕食家畜;羊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牧民主要经济收入,牧民对狼吃食羊无法容忍,棕熊入户直接掠食伤人现象目前频次不高,但需提前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祁连山国家公园 人兽冲突 态度和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熊冲突缓解措施研究进展——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代云川 李迪强 +4 位作者 刘芳 张于光 张毓 姬云瑞 薛亚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10-8318,共9页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熊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熊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熊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熊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熊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熊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熊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熊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熊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熊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熊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熊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熊冲突 缓解措施 共存 西藏棕熊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人熊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代云川 薛亚东 +5 位作者 程一凡 张于光 张留栓 张毓 罗平 李迪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245-8253,共9页
大型哺乳动物肇事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熊冲突问题严重,棕熊肇事不断突破了当地牧民的容忍度,严重影响其保护的积极性,了解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态度认知对于制定和... 大型哺乳动物肇事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熊冲突问题严重,棕熊肇事不断突破了当地牧民的容忍度,严重影响其保护的积极性,了解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态度认知对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熊措施至关重要。通过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上报的296起棕熊肇事案件,同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法对71户牧民进行访谈,以期了解该地区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对棕熊的态度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棕熊主要肇事类型为入侵房屋,同时也捕食少量牲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2)每年6—8月为人熊冲突高发期,8—10月为案件上报高峰期;(3)年纪较小和经历过棕熊肇事的受访者对棕熊的态度更为消极;(4)多数受访者认为过去10年里棕熊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新枪支政策的执行;(5)大部分受访者在防熊措施选择偏好上较为保守,认为修筑水泥墙和找人看守是保护财产最有效的两种途径。建议地方政府完善当前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人熊冲突管理过程;提升电围栏防控技术,选择合适地点建立棕熊补饲站;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允许牧民在一定范围内合法使用防熊喷雾;未来应加强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棕熊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熊冲突 入侵房屋 缓解措施 西藏棕熊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生境脆弱性评估及适应性保护对策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佳 薛亚东 +1 位作者 吴波 李迪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484-7494,共11页
脆弱性是指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开展脆弱性评估工作有助于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制定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最大熵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脆弱性是指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开展脆弱性评估工作有助于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制定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最大熵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生境脆弱性。结果表明:(1)当前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473 km^(2),到2050s年,预测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4217 km^(2),减少34.85%,羚牛适宜生境将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转移约210 m;(2)已建保护区覆盖49.82%当前羚牛适宜生境,尚有3248 km^(2)的适宜生境处于保护区之外;到2050s年,保护区覆盖了43.87%适宜生境,尚有2367 km^(2)的适宜生境未被保护;(3)到2050s年,当前分布在太白县、佛坪县、洋县和宁陕县等地区的3490 km^(2)羚牛适宜生境将会成为生境脆弱区域,丧失53.92%;(4)分布在秦岭核心区域的2983 km^(2)当前和2050s年保持不变适宜生境,将成为羚牛躲避气候变化的庇护所。基于研究结果,就未来羚牛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保护对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考虑将当前羚牛适宜生境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构建适应性生态廊道、加强野生动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物种 气候庇护所 适宜生境 生态廊道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亚洲黑熊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留栓 刘芳 +5 位作者 姬云瑞 陈静 余辉亮 马国飞 杨敬元 李迪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766,共9页
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神农架国家公园”)位于我国华中区域,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重要分布区域。目前,缺乏该物种在神农架林区的活动节律研究,无法支撑神农架国家公园制定该物种针对性的保护方案。研究收集了2... 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神农架国家公园”)位于我国华中区域,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重要分布区域。目前,缺乏该物种在神农架林区的活动节律研究,无法支撑神农架国家公园制定该物种针对性的保护方案。研究收集了2018—2020年神农架国家公园772台次红外相机位点监测数据,累计62575个相机工作日,利用其中亚洲黑熊的影像数据分析其活动节律,并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亚洲黑熊对不同海拔段的利用强度及不同季节的垂直迁移行为。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亚洲黑熊年活动节律为单峰型,夏季和秋季的活动强度较高,冬眠期为12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持续时间约为3个半月。(2)神农架林区亚洲黑熊日活动节律为晨昏活动模式,日间活动强度更高,具有明显的昼行性。(3)在海拔梯度上,亚洲黑熊在神龙架>1000~2600 m海拔段最为活跃。(4)不同季节亚洲黑熊活动的海拔范围差异明显,具有垂直迁移行为。(5)在神农架林区亚洲黑熊拍摄率最低的>1600~1800 m海拔段内,公路长度和居民点数量分别居第2和第1,说明人为活动对亚洲黑熊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神农架国家公园亚洲黑熊的活动节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为神农架国家公园制定亚洲黑熊种群的保护管理方案以及缓解人熊冲突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黑熊 红外相机 海拔 冬眠 活动节律 神农架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红鬣羚 被引量:1
15
作者 姬云瑞 赵加苍 +3 位作者 王维镇 杨祖伟 李迪强 刘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0-640,共1页
红鬣羚Capricornis rubidus隶属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鬣羚属(魏辅文等,2021),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CITES,2019),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NT)(Duckworth... 红鬣羚Capricornis rubidus隶属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鬣羚属(魏辅文等,2021),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CITES,2019),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NT)(Duckworth&Than,2008)。2017年之前,红鬣羚仅知分布于缅甸北部(Grubb,2005),其分布区的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傈僳族自治州接壤,但中国境内一直未有确认的野外记录。《中国动物地理》(张荣祖,1999)、《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蒋志刚等,2015)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等,2016)均未记录红鬣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张荣祖 红色名录 省级自然保护区 缅甸北部 牛科 鬣羚 偶蹄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下地行为初报
16
作者 李萍 任宝平 +4 位作者 邓怀庆 金崑 李文永 周江 齐旭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4,共5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也被评为“极度濒危”(蒋志刚等,2021)。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旨在保护以海南长臂猿为旗舰物种的热带雨林栖息地,经过持续保护,其野生种群得以缓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下地行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翅目广腰亚目扁叶蜂科化石研究进展
17
作者 庄佳亮 任东 王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3-1172,共10页
扁叶蜂科(Pamphiliidae)是扁叶蜂总科(Pamphilioidea)下最大的科级阶元,有着种类丰富的现生类群。该科一些种类是重要的林业害虫,历史上曾在欧洲以及我国北方多次暴发成灾,危害林木。全世界已报道的扁叶蜂科化石种类7属14种,均分布于北... 扁叶蜂科(Pamphiliidae)是扁叶蜂总科(Pamphilioidea)下最大的科级阶元,有着种类丰富的现生类群。该科一些种类是重要的林业害虫,历史上曾在欧洲以及我国北方多次暴发成灾,危害林木。全世界已报道的扁叶蜂科化石种类7属14种,均分布于北半球,从中侏罗晚期到中新世各时期均有记录。综合现生与化石类群的扁叶蜂总科系统发育研究证实了扁叶蜂科的单系性,但扁叶蜂科内部分化石属以及纽扁叶蜂属Neurotoma的位置仍存疑。此外,现有的分类体系将扁叶蜂科分为侏罗扁叶蜂亚科(Juralydinae)、腮扁叶蜂亚科(Cephalciinae)与扁叶蜂亚科(Pamphiliinae),其中侏罗扁叶蜂亚科仅包含大部分的化石属种,另外2个亚科主要由现生属种构成。现生亚科依据体表颜色、胫端距尖端质地、爪内齿排列等细微结构进行区分。而侏罗扁叶蜂亚科受化石材料限制,主要依据翅脉以及触角等易于保存的特征进行鉴定与区分。近年来随着标本的积累,侏罗扁叶蜂亚科历经3次修订后仅保留前翅1-Rs近乎1-M的一半或稍长为明显的鉴别特征。近期,另外一些特征如跗爪内齿的大小与排列方式、后翅Sc脉的分叉等得到关注,但这些特征仅在部分化石属种中观察到,是否稳定仍需后续进一步的探讨。化石类群与现生类群分类体系间的差异不仅在扁叶蜂科出现,在其他昆虫类群中也屡见不鲜。只有不断积累标本,运用更先进更全面的手段深入挖掘每件标本的信息,才能架好连接化石与现生类群的桥梁,科学探讨类群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叶蜂总科 侏罗扁叶蜂亚科 分类学 昆虫化石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种植对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丛微 喻海茫 +2 位作者 于晶晶 李迪强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揭示人参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对防治人参连作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林地和由林地开垦耕种人参3a和4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 揭示人参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对防治人参连作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林地和由林地开垦耕种人参3a和4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林地和人参种植土壤微生物的主要优势类群。林地开垦种植人参后,土壤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土壤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显示不同种植a限人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Tax4Fun功能预测表明,人参种植后土壤微生物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与信号转导功能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膜转运功能的相对丰度增加。典范对应分析(CCA)和Partial 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和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因此,林地开垦种植人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代谢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和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障碍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有机质 土壤PH 速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川金丝猴的皮质醇和Klotho激素水平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伟 程铭昊 +8 位作者 赵思棋 蒋军 由玉岩 孙冬婷 黄天鹏 吴锋 刘连贵 张于光 刘学锋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9-184,共6页
为了探究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中皮质醇和Klotho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以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野外补食群(WG)、神农架姊妹峰笼养群(ZCG)和北京动物园笼养群(BCG)的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随机采集各种群4个季... 为了探究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中皮质醇和Klotho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以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野外补食群(WG)、神农架姊妹峰笼养群(ZCG)和北京动物园笼养群(BCG)的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随机采集各种群4个季节的粪便样品,运用ELISA法测定激素水平。结果显示:WG的皮质醇水平总体低于2个笼养群;WG在春季皮质醇水平极显著(P<0.01)低于秋季,BCG在夏季皮质醇水平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季节,ZCG在各季节无显著差异。WG的Klotho水平只在春季极显著(P<0.01)低于2个笼养种群,其他季节3个种群间均无显著差异,BCG与ZCG年变化趋势相似,且二者在相同季节均无显著差异;WG的Klotho水平在春季显著(P<0.05)低于夏季和冬季,ZCG的Klotho水平在春季显著(P<0.05)高于夏季。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群间皮质醇和Klotho激素无显著相关性,笼养群不同性别个体间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皮质醇和Klotho激素主要受环境条件和季节影响,研究为改进川金丝猴的繁殖和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压力激素 皮质醇 KLOTHO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拉特鹅喉羚蒙古亚种夏季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宇 金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3,共9页
【目的】研究鹅喉羚蒙古亚种与夏季栖息地的关系,为探索鹅喉羚蒙古亚种的生境选择和生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7—8月,采用样线法和随机样方法,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蒙古野驴-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了鹅喉羚蒙古亚种... 【目的】研究鹅喉羚蒙古亚种与夏季栖息地的关系,为探索鹅喉羚蒙古亚种的生境选择和生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7—8月,采用样线法和随机样方法,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蒙古野驴-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了鹅喉羚蒙古亚种夏季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71个鹅喉羚数据样方,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计算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同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鹅喉羚喜好高平原和残丘,坡向半阴,灌木类型以白刺灌木林为主。倾向选择灌木数量为0~10株、20~30株,植被盖度为0~20%、60%~80%,距道路的距离为10~15 km,距居民点的距离为10~15 k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04%,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058%,地形因子(坡向、坡位和坡度)是第1主成分的影响因子,其他几个主成分的生境选择因子主要是干扰、水源和食物及植被因子。【结论】因此,我们认为夏季鹅喉羚对生境的选择呈现一定的偏好和回避,是由于夏季保护区内气候、地形、食物以及干扰等因子特有的季节性特征导致,也体现出其对保护区实际生境情况和资源分布进行的择优和取舍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 鹅喉羚 生境选择 选择指数与选择系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