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火模拟的森林火灾风险定量评估——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宗学政 田晓瑞 +1 位作者 马帅 刘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90,共8页
【目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利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的火发生可能性及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识别区域内的高火灾风险区是开展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暴露性综合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 【目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利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的火发生可能性及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识别区域内的高火灾风险区是开展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暴露性综合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灾风险,为林火管理部门开展林火管理和可燃物处理提供指导。【方法】利用燃烧概率模型(Burn-P3)在景观尺度上模拟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所属林区的燃烧概率、潜在火强度、蔓延速度及火发生类型。根据火对周围城镇和水源的潜在环境和安全问题计算火灾暴露性。综合这些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森林火灾风险,分析火灾风险的空间特征和不同类型植被的燃烧性差异。【结果】火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平均燃烧概率为0.0401,燃烧概率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的5.3%和2.3%。火烧以地表火和间歇性树冠火为主,平均火强度及蔓延速度分别为2043.6 kW/m2和2.5 m/min。火行为指数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7.3%和6.2%。针阔混交林的燃烧概率和潜在火行为指数最高,阔叶林的燃烧概率及潜在火行为指数最低,但其暴露性指数最高。火灾风险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风险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9.7%和6.5%,针阔混交林的火灾风险指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结论】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的燃烧概率较低,但潜在火行为指数较高。城镇和水源附近森林的火灾风险等级高,是林火管理的重点区域。部分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存在发生稳进树冠火的可能,可以通过可燃物处理措施来减少可燃物梯及地表易燃可燃物,降低火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燃烧概率 火行为 风险评估 火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策略与实践
2
作者 吕全 骆有庆 南小宁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489,共15页
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已成为影响森林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以大面积人工林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国土绿化行动的持续开展,病、虫、鼠等有害生物对林业建设成果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威胁。本文在分析中国林业... 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已成为影响森林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以大面积人工林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国土绿化行动的持续开展,病、虫、鼠等有害生物对林业建设成果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威胁。本文在分析中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形成的历史背景,回顾了代表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实践。随着松毛虫、光肩星天牛、松材线虫病等防控实践的有效探索,以及基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生态调控(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赋予了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新的时代内涵和行业属性。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是综合治理策略的提升和具像化,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论文展望了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以期为防控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控策略 林业有害生物 入侵物种 生态调控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响应松材线虫侵染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及潜在诊断靶标蛋白筛选
3
作者 陈振宏 余璐 +4 位作者 汪祥 程相称 韩珊 汪来发 王曦茁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共12页
[目的]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早期、精准的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红松在松材线虫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差异蛋白,为诊断方法开发提供... [目的]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是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已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早期、精准的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控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红松在松材线虫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差异蛋白,为诊断方法开发提供潜在靶标。[方法]以红松针叶为材料,设置接种松材线虫后0、1、5和20 d 4个时间点,开展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上调表达的特异蛋白,并通过qRT-PCR验证其转录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出11种在侵染后持续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结合对照组无丰度、表达差异显著及功能结构域预测等标准,确定2种蛋白(DN8104_c0_g1_i1、DN14451_c0_g1_i1)具有作为早期诊断靶标的潜力。qRT-PCR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趋势一致。[结论]本研究鉴定的2种候选蛋白在红松受侵染后上调表达,且在未接种松材线虫的阴性对照中丰度为0,具备结构功能特征,具有作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靶标的应用前景。研究为红松及其它松树树种的病害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松材线虫病 蛋白质组学 早期诊断 诊断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实证研究
4
作者 刘冀昆 王成虎 +1 位作者 王明玉 高桂云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选取是实现林火扑救现场监测预警的重要前提,基于常见林火监测指标建立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可为林火扑救应急监测预警基础性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典型林火监测案例,分析林火应急监测指标特性,并... 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选取是实现林火扑救现场监测预警的重要前提,基于常见林火监测指标建立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可为林火扑救应急监测预警基础性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典型林火监测案例,分析林火应急监测指标特性,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评估模型中的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森林火灾应急监测指标评估模型。评估模型首先利用17个典型森林火灾监测案例中使用的49个指标进行合理性验证后,再对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危险性等级评价模型中的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气温、风速、可燃物密集度在评估模型中得分较高,可用于执行应急监测任务。应急监测指标模型的提出,对规范应急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应急监测前期装备研发中指标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应急监测 监测指标 层次分析法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昆虫种类初步调查
5
作者 蒋俊峰 李承锦 +5 位作者 曹亮明 续亚贝 冯昕 袁启华 姚艳霞 沈稳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3期69-80,共12页
【目的】探明北京市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的昆虫种类信息,为后续开展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通过马来氏网、黄盘和灯诱调查昆虫种类;基于标本外部形态特征鉴定昆虫种类;按照昆虫习性和寄主植物受害部位划分... 【目的】探明北京市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的昆虫种类信息,为后续开展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通过马来氏网、黄盘和灯诱调查昆虫种类;基于标本外部形态特征鉴定昆虫种类;按照昆虫习性和寄主植物受害部位划分害虫的危害类型,并归纳主要害虫在园内的主要寄主植物。【结果】调查共发现昆虫102种,隶属于9目60科97属,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种类最多,达35种;螳螂目(Mantodea)和毛翅目(Trichoptera)种类最少,均为1种,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为园内新记录的外来入侵种。园内主要有害昆虫共45种,包括食叶害虫、枝梢害虫、地下害虫、种实害虫和蛀干害虫5个类型。食叶害虫以蛾类为主,在园内主要危害柳树、杨树、榆树等寄主植物的叶片;枝梢害虫以蚜虫类和蝽类为主,在园内主要危害松树、柳树、桃树、槐树和豆科部分草本植物的茎、叶;种实害虫种类最少,主要是蛀果螟蛾;其次,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和铜绿异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等害虫危害的寄主种类多,取食部位广,不仅危害叶片,还破坏幼苗的根茎。【结论】进一步完善了园内昆虫种类数据,并补充了园内主要害虫及其寄主植物信息,研究结果有利于园林工作者识别园内有害昆虫的种类,为后续开展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 昆虫调查 有害昆虫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火灾污染物质释放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明玉 司莉青 +6 位作者 陈锋 舒立福 赵凤君 田晓瑞 李伟克 李威 李笑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33-4944,共12页
森林火灾是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可对全球气候系统、大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球温室气体和含碳颗粒物释放具有重要的贡献,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已成为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重... 森林火灾是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可对全球气候系统、大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球温室气体和含碳颗粒物释放具有重要的贡献,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已成为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重要污染源之一,这些污染物质与辐射、能见度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直接相关。准确地描述森林火灾释放的气体和颗粒污染物释放机理、释放总量、时空分布特征、不同尺度的扩散过程模拟,以及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对于量化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总量及区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森林火灾污染物质释放方面的国内外文献,从火灾释放的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定量化和传输路径监测的研究方法、污染物质的扩散和运输模型以及跨区域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森林火灾释放的CO、PM_(10)和PM_(2.5)对环境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而且森林火灾释放的污染物质能够随气流长距离传输,不仅对当地的空气造成污染,污染物也能够随着气团进行长距离传输,并在传输过程与当地气溶胶混合,形成跨区域污染。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扩散、传输模拟通过不同模型相互耦合完成,包括可燃物载量估算模型、可燃物消耗和释放模型、污染物扩散传输模型,以及污染物预测和可视化模型等。总结了国内外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质主要研究方法,并展望了今后研究重点:目前我国关于森林火灾释放物质相关的研究尚不足以支撑我国森林火灾温室气体释放、污染物释放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适合于我国的森林火灾污染物释放模型,以及污染物扩散、传输系统。森林火灾排放因子库大多数引用国外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确定性,缺乏森林火灾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因此,今后我国应加强对森林火灾污染物质释放与影响的研究,尤其是污染物质扩散和传输模型的预测和可视化研究以及排放因子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污染物 大气环境 扩散模型 跨区域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森林病虫害管理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小艺 张彦龙 +4 位作者 吕全 张苏芳 党英侨 杨忠岐 肖文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30-37,共8页
森林是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对水土养护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外来森林病虫害呈扩散态势,本土森林病虫害亦局部危害严重。森林病虫害的高效防控和管理对维... 森林是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对水土养护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外来森林病虫害呈扩散态势,本土森林病虫害亦局部危害严重。森林病虫害的高效防控和管理对维护森林健康、保障林业生态安全等意义重大。概述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期的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现状,总结了我国森林病虫害管理策略的变迁历程,并对比分析了其它主要林业发达国家现行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指出我国森林病虫害尤其是外来森林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形势严峻、根除和经典生物防治等策略实施困难、植物检疫难以发挥正常效能、现有防控策略有待完善等。建议及时公布和更新入侵种名单及发生动态,进一步完善有益生物引进时的检疫管理策略以及优化森林病虫害防控策略。期望对指导我国森林病虫害管控工作、提升森林健康水平等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 治理现状 防控策略 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兵 赵凤君 +4 位作者 范太云 吴莉娟 江智全 赵爽 叶江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138,共12页
【目的】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综合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及现有防火基础设施,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功能,探究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适宜区,为区域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及防灭火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 【目的】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综合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及现有防火基础设施,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功能,探究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适宜区,为区域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及防灭火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森林火险等级,确定有效阻隔网密度和控制面积,采用地统计和水文分析、支持向量机及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获取影响林火综合阻隔网布局的主要因子,根据各因子现状,考虑功效、生态、成本等原则,运用成本因子权重进行综合阻隔网空间布局定量选址,结合自然地理要素及现有防火基础设施,分析其空间优化潜力。【结果】1)西昌市森林防火期内最高火险等级为I级,综合阻隔网有效密度应大于17.88 m·hm^(-2),控制面积应小于500 hm^(2),现有阻隔设施未达到标准要求;2)研究选取的因子与林火阻隔布局密切相关,考虑多因子特征,能够使阻隔网布局更为综合、完善;3)自然阻隔网适宜布局在符合宽度和朝向的山脊、沟谷、河流及水域,主要分布于西昌市东南、东北部山地和泸山周边;生物阻隔网适宜布局在林缘和适合造林的林中空地,主要分布在大面积森林外围和内部地带以及林区居民点周边;工程阻隔网适宜布局在风速、坡度和海拔低的裸地等低成本区域;4)布局的西昌市林火综合阻隔网适宜区域基本覆盖现有林地范围,可对易燃类、集中连片区森林进行有效分隔,西北和东南向区域现有林火阻隔薄弱,应因地制宜加强综合阻隔网建设。【结论】西昌市现有森林防火阻隔网布局和功能不完善,应综合考虑多种相关因素和实际条件,建立科学阻隔系统;本研究定量、可视化分析西昌市森林防火综合阻隔网布局,对提升区域防灭火能力、维护生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对相关类网络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综合阻隔网 GIS 空间布局 西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侵性种子植物现状 被引量:6
9
作者 林若竹 徐聪丽 +6 位作者 叶建芳 杨昌级 淮稳霞 李家华 高歌 姚艳霞 赵文霞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3期37-46,共10页
【目的】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开展陆生入侵性种子植物调查,明确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发生情况,评估其危害程度,为高黎贡山保护区有害生物防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高黎贡山入侵植物的主要分布区域——保... 【目的】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开展陆生入侵性种子植物调查,明确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发生情况,评估其危害程度,为高黎贡山保护区有害生物防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高黎贡山入侵植物的主要分布区域——保山片区为样本,通过文献调研、踏查和样方调查,获取入侵植物基本信息,并采用定性法对入侵植物进行等级划分。【结果】共调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野生陆生入侵性种子植物15科31属35种,新报道12种。综合文献资料,共统计林业入侵植物21科43属56种。每个乡镇都有入侵植物发生,保护区南段东坡是入侵植物发生的热点区域,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至少有5种入侵植物遍布保护区边界及周边区域,有4种已入侵到保护区界内。根据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入侵植物可划分为4个入侵等级:1级为严重危害(1种,紫茎泽兰),其极广布、极丰盛,能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对森林生态系统有极大危害;2级为重度危害(20种),广布,常见,种群规模和密度较大,能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群落,对森林生态系统有较大危害;3级为中度至轻度危害(24种),分布范围有限,但在局部地区也能形成优势种群,对森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危害;4级为有待观察类(11种),主要是具有入侵特征的逸生栽培植物,分布范围有限,扩散趋势尚不明确。【结论】高黎贡山保护区的入侵植物种类和分布范围较以往的记录都有较大增幅,提示一些入侵植物可能已经扩散。一些栽培植物已逸为入侵植物,应引起重视。针对不同等级的入侵植物,建议制定相应防控措施,进行定期监测和普查,并及时更新入侵植物名单,科学管理保护区的有害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自然保护区 入侵植物 入侵等级 防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褐天牛中脊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少博 韩孟娇 +2 位作者 魏可 王小艺 杨忠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7,共10页
【目的】松褐天牛中脊茧蜂Cyanopterus ninghais作为一种未被开发利用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中老龄幼虫寄生蜂,为有效挖掘该寄生蜂的生防潜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于松褐天牛生物防治,开展了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松褐天牛中脊茧蜂Cyanopterus ninghais作为一种未被开发利用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中老龄幼虫寄生蜂,为有效挖掘该寄生蜂的生防潜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于松褐天牛生物防治,开展了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通过室内传代饲养,观察和记录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的羽化节律、交配行为和寄生过程,根据雌蜂在不同交配状态下的寄生率、所产子代数量及性比,判断雌蜂交配与否对寄生的影响以及该寄生蜂的生殖方式,通过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试验测定该寄生蜂雌成蜂对不同龄期寄主松褐天牛幼虫和蛹的寄生选择,此外,还测定了不同营养条件(无喂食、喂食纯水和喂食20%蜂蜜水)下的成蜂寿命。【结果】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集中在上午6:00-12:00羽化,羽化成蜂数占总羽化成蜂数的61%。交配过程分为求偶、交配前期、交尾与交配后期4个阶段,交配高峰期为17:00-21:00,雌成蜂一生只交配1次,雄成蜂可多次交配并存在交配竞争现象。寄生过程可划分为寄主搜寻、寄主检查、产卵与结束后梳理4个步骤。雌蜂未交配所产子代均为雄性,交配后所产子代雌雄性比近1∶1。松褐天牛中脊茧蜂可寄生松褐天牛2-5龄幼虫,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补充营养可显著延长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寿命,雌雄成蜂均在20%蜂蜜水条件下存活时间最长,分别为(35.50±3.31)和(20.80±2.00)d。【结论】松褐天牛中脊茧蜂属抑性外寄生蜂,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成蜂羽化与交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偏好寄生3龄松褐天牛幼虫,提供蜂蜜水可显著延长成蜂寿命。本研究结果表明该蜂有望进一步开发应用于松褐天牛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中脊茧蜂 松褐天牛 生物学 生物防治 寄生 交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燃物特征的塞罕坝林场人工林小班森林火险区划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永全 李笑笑 +6 位作者 赵凤君 司莉青 舒立福 闫凯达 张建华 彭志杰 周暖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7-118,共12页
【目的】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建立一种基于可燃物特征的森林火险区划方法,为林场尺度火险区划提供借鉴。【方法】选取15个火险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法和判断矩阵法获得小班尺度引燃危险、火强度危险和综合火险的因... 【目的】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建立一种基于可燃物特征的森林火险区划方法,为林场尺度火险区划提供借鉴。【方法】选取15个火险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法和判断矩阵法获得小班尺度引燃危险、火强度危险和综合火险的因子权重,以小班调查数据和可燃物理化性质测定数据为基础,计算每个小班的引燃危险指数、火强度危险指数和综合火险指数;采用聚类分析法和ArcGIS技术,得到林场内引燃危险、火强度危险和综合火险的等级区划图,分析林场区域的火灾发生危险性。【结果】1)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引燃危险等级极高(Ⅴ_(Y))区域面积占林场总面积的9.21%,主要零散分布于林场西部、南部和中部;高(Ⅳ_(Y))和较高等级(Ⅲ_(Y))分布区域较广,全区均有分布,较高以上等级(Ⅲ_(Y)、Ⅳ_(Y)、Ⅴ_(Y))面积占比67.95%。2)火强度危险极高等级(Ⅴ_(Q))面积最大,占林场总面积的46.42%,其次是高等级(Ⅳ_(Q)),面积占比26.38%,二者面积之和占比72.8%,集中在林场南部和西部;较高等级(Ⅲ_(Q))面积占比7.95%,主要分布在东部。3)综合火险等级高(Ⅳ_(Z))和较高(Ⅲ_(Z))面积占比大,分别为29.07%和28.12%;极高等级(Ⅴ_(Z))面积占比也达19.13%;较高以上等级(Ⅲ_(Z)、Ⅳ_(Z)、Ⅴ_(Z))区域面积总占比为76.32%,主要分布于林场西部、南部和中部。【结论】基于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ArcGIS技术的火险区划方法,能在小班尺度很好地进行森林火险分类,得到引燃危险、火强度危险和综合火险区划,对林场等级的可燃物管理有参考价值。塞罕坝机械林场综合火险等级很高,特别是西部、南部和中部;林场火强度危险等级极高(Ⅴ_(Q))和高(Ⅳ_(Q))的区域面积很大,一旦着火极易引发高强度森林火灾。引燃危险等级高和火强度危险等级高的区域并不完全重合,需在引燃危险等级高的区域内加强火源管理和易燃可燃物管理,降低火发生概率,建议在火强度危险等级高的区域和引燃危险等级高的区域之间规划隔离带,以有效阻滞可能发生的林火向火强度危险等级高的区域快速蔓延,防控大火巨灾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ArcGIS技术 森林可燃物 危险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综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月圆 舒立福 王明玉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针对近30年澳大利亚森林资源变化与森林大火发生情况,收集了世界粮农组织(FAO)、全球野火信息系统(GWI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有关森林火灾权威机构的原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森林大火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对中... 针对近30年澳大利亚森林资源变化与森林大火发生情况,收集了世界粮农组织(FAO)、全球野火信息系统(GWI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有关森林火灾权威机构的原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森林大火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火因的自然因素为气候干热、桉树林分组成、雷击火频繁等;火因的政治体制因素为联邦制管理松散、近自然思想的森林管理理念、财政投入不足等;火因的历史社会因素为烧荒及林中居住等;火因的人为因素为主观纵火等。森林火灾主要影响为大面积森林损失及大量碳排放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中国的主要启示为在应急机制、经费保障、科技手段、传统经验等方面加强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森林火灾 火因 影响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伟克 赵凤君 +2 位作者 司莉青 王明玉 舒立福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38-45,共8页
森林火灾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大火烧毁森林达数百万公顷。受气候变化影响,森林火灾发生模式正在迅速改变,许多地区火灾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以及火灾季节的持续时间都在增加。建国以来,我国共发生森林火灾80余万次,受... 森林火灾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大火烧毁森林达数百万公顷。受气候变化影响,森林火灾发生模式正在迅速改变,许多地区火灾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以及火灾季节的持续时间都在增加。建国以来,我国共发生森林火灾80余万次,受害森林总面积将近4000万hm^(2),近年来我国也发生多起重特大森林火灾伤亡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最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迈入“十四五”新时期,我国森林防灭火工作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的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在:气候复杂多变,火灾发生危险性增加;森林资源增长,森林整体燃烧性升高;火源组成复杂,火源管控能力较低;基础设施薄弱,防灭火力量严重不足;经费预算不足,防扑火投入仍需加强等。应通过加强政策引领、研发生态调控技术、加强人为火源管理和雷击火灾防控、增加经费投入等,更好地适应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新形势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和应对方案,综合提升我国森林火灾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森林火灾 火灾形势 火灾防控 火灾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害虫防治的天敌昆虫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4
作者 党英侨 王小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天敌昆虫用于害虫防治的理论提出有100多年,然而天敌昆虫的实际应用比理论研究更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天敌昆虫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尽管仍有局限存在,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公众对环境和自身安全的重视,未... 天敌昆虫用于害虫防治的理论提出有100多年,然而天敌昆虫的实际应用比理论研究更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天敌昆虫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尽管仍有局限存在,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公众对环境和自身安全的重视,未来天敌昆虫在林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对林业上应用天敌昆虫的成熟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天敌昆虫的人工繁育和应用技术现状,指出了当前天敌昆虫在林业害虫防治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繁殖效率低且成本高、贮存期短、效果评价方法欠科学、以及引进天敌审批困难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天敌昆虫应用的发展趋势,讨论了未来天敌昆虫在林间应用的主要原则和策略、大规模繁育的机械化、质量控制的标准化、与其他新兴技术结合的多种可能方向等问题,以期进一步促进天敌昆虫在林业上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人工繁育 防治技术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3年中国森林火灾火源特征分析
15
作者 李笑笑 赵凤君 +6 位作者 舒立福 王明玉 司莉青 李伟克 郑鑫 周暖阳 闫凯达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6期47-55,共9页
【目的】研究2002—2023年我国森林火灾火源特征,以期辅助林火部门制定科学的火源管理措施。【方法】基于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2002—2023年间汇总编制的全国森林火灾统计月报表,建立森林火源数据库,统计分析我国森林火灾火源特征... 【目的】研究2002—2023年我国森林火灾火源特征,以期辅助林火部门制定科学的火源管理措施。【方法】基于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2002—2023年间汇总编制的全国森林火灾统计月报表,建立森林火源数据库,统计分析我国森林火灾火源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2002—2023年我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24124起,其中已查明火源的森林火灾104865起,占比84.48%;在已查明火源的森林火灾中,农事用火是引起森林火灾最多的火源,占比35.86%,雷电是引起森林火灾最主要的自然火源,占比1.74%;2)我国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在研究期内呈显著的逐年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以人为火源引起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下降为主,外部火源引起的火灾发生次数同样呈逐年波动性的下降,而自然火源的逐年变化趋势不显著,且没有明显的高发年份或周期性;上坟烧纸是研究期内仅次于农事用火的第二大火源,2011年后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数量在某些年份超过农事用火,成为当年引起火灾次数最多的火源;野外吸烟引起的火灾次数在研究期内不断下降,雷电引起的火灾在近几年有超过野外吸烟的趋势;3)不同火源的发生季节有较大差异,除雷击火多出现在夏季外,农事用火、上坟烧纸和野外吸烟引起的森林火灾多出现在春季和冬季,特别是春季;4)2002—2023年我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最多的省份是湖南,发生次数合计为25484次,占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的20.53%;大部分省份以农事用火为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火源,其中以在福建的占比最为突出,上坟烧纸在宁夏的占比最高,野外吸烟在江苏的发生占比最高,雷电引起的火灾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发生最多,同时也是两省的主要火源。【结论】我国的森林火灾火源仍然以人为火源为主,而自然火源的发生占比呈增加趋势;建议在掌握我国各省市森林火灾火源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基层防火宣传与教育,加大上坟烧纸的管控力度,同时应重点关注雷击火灾的发生及防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火源 时空分布 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对花绒寄甲寄生作用的影响
16
作者 路纪芳 赵斌 +2 位作者 任雪敏 蔡静芸 王小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完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林间释放技术,提高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在室内测定不同的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寄生率和对寄主麻痹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无显... 为完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林间释放技术,提高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在室内测定不同的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寄生率和对寄主麻痹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无显著影响,但在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干扰作用下的寄生率显著低于花绒寄甲独立作用寄生率,其中在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与寄主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接种比例分别为2:1和8:1时寄生率最低,仅为10%;花绒寄甲对寄主的麻痹时间随着接种比例的增大而缩短,其中寄主搜索距离为0时对寄主的麻痹时间相同,均为1 d;在松褐天牛肿腿蜂干扰作用下且接种比例为2:1时,花绒寄甲对寄主的麻痹时间最长,为2.5 d。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作用影响不明显,而种间干扰可显著降低花绒寄甲寄生率。研究结果将为林间采用花绒寄甲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 松褐天牛肿腿蜂 麻竖毛天牛 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17
作者 刘彩霞 王慧敏 +5 位作者 张美丽 梁玲瑜 蔡泱莲 汪杨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小蠹进行物种鉴定,并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该小蠹坑道真菌,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真菌鉴定。【结果】结合形态观察、DNA序列比对和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小蠹为钝翅细小蠹。该小蠹呈圆柱形,体长1.46~2.00 mm,前胸背板基部有鳞状瘤,密被刚毛,端部和鞘翅有明显刻点,且翅端部圆钝。同时,获得坑道真菌42株,隶属于4属4种,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松色二孢为优势真菌,占比超过60%。【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钝翅细小蠹新的寄主树种为樟子松,系统发育分析揭示该小蠹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为小蠹生物多样性提供遗传基础数据。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是该小蠹优势伴生菌,推测钝翅细小蠹可能是枯梢病的媒介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梢甲虫 形态鉴定 松色二孢 系统发育分析 松枯梢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阻隔带和阻隔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闫凯达 赵凤君 +6 位作者 司莉青 舒立福 王明玉 李伟克 韩冬 李笑笑 周暖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全球范围内林火频发的严重形势,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重要威胁。为有效防范和减缓林火蔓延,科学构建林火阻隔带和阻隔体系至关重要。首先,本研究阐述生物防火林带的阻火机理,包括树种选择、结构设计和火环境...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全球范围内林火频发的严重形势,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重要威胁。为有效防范和减缓林火蔓延,科学构建林火阻隔带和阻隔体系至关重要。首先,本研究阐述生物防火林带的阻火机理,包括树种选择、结构设计和火环境调控等方面,并探讨防火林带的选址、宽度设计、树种配置和空间布局等关键因素。其次,综述工程阻隔带的类型、作用及可燃物清理方法,并重点分析林区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再次,回顾阻隔带阻火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评估其潜在有效性,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最后,从个5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生物防火林带多层复合设计;工程阻隔带多元化规划布局;绿色高效低成本的阻隔带可燃物管理技术;生物防火林带阻火效果评估技术;阻隔带最佳宽度和密度阈值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阻隔带 林火阻隔体系 生物防火林带 工程阻隔带 可燃物管理 阻隔带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预蛹的寄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丽娜 曹平 +4 位作者 唐艳龙 钱正敏 刘玲玲 魏可 张彦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4-679,共6页
花绒寄甲是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预蛹的寄生作用,本文在室内按益害比6:1、8:1和10:1接种花绒寄甲初孵幼虫至松褐天牛预蛹体表,观察比较花绒寄甲的发育历期和后代数量等指标,并开展林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室内... 花绒寄甲是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预蛹的寄生作用,本文在室内按益害比6:1、8:1和10:1接种花绒寄甲初孵幼虫至松褐天牛预蛹体表,观察比较花绒寄甲的发育历期和后代数量等指标,并开展林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室内三种接种比例下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预蛹的寄生率分别为85%、90%和75%。不同接种比例下,花绒寄甲幼虫的发育历期为7~11 d,各接种比例间差异不显著;但蛹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分别平均为26.24 d、25.28 d和22.67 d。单个寄主预蛹产生的花绒寄甲结茧数和羽化数差异显著,平均结茧数分别为4.29个、4.94个和6.93个,平均羽化数分别为4.00个、4.89个和6.73个。各接种比例下花绒寄甲幼虫的结茧率差异不显著。单个寄主预蛹产生的花绒寄甲成虫总重量分别为0.092 g、0.097 g和0.079 g,差异不显著;成虫单头重差异显著,益害比6:1时和8:1时,分别为0.024 g/头和0.020 g/头,差异较小,10:1时,显著下降至0.013 g/头。野外条件下3个接种比例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预蛹的寄生率差异显著,益害比10:1时,校正寄生率最高,平均为72.29%;8:1时,下降至48.55%;6:1时最低,为40.63%。研究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预蛹寄生作用强,野外释放时,益害比例不应低于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松褐天牛 预蛹 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反应模型评价利用柞蚕卵繁育东方平腹小蜂的寄生潜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暴可心 党英侨 +2 位作者 庄宇彤 樊梦希 王小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68,共9页
东方平腹小蜂Anastatus orientalis是防治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探索人工繁育东方平腹小蜂的最佳方法,本研究以柞蚕Antherea pernyi卵为寄主,测定了寄主密度和寄生蜂自身密度对东方平腹小蜂寄生量和雌性比的... 东方平腹小蜂Anastatus orientalis是防治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探索人工繁育东方平腹小蜂的最佳方法,本研究以柞蚕Antherea pernyi卵为寄主,测定了寄主密度和寄生蜂自身密度对东方平腹小蜂寄生量和雌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方平腹小蜂对柞蚕卵的寄生比例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寄生功能反应类型属于Holling Ⅱ型,日最大寄生量为16.2粒卵。东方平腹小蜂对寄主的寻找效应随寄主密度的升高而直线降低,当柞蚕卵的密度在80~100粒/盒时,繁育出子代的雌性比最高。东方平腹小蜂的寄生作用受到较强的种内干扰,在寄主密度和寄生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单头日平均寄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东方平腹小蜂自身密度对子代雌性比具有显著影响,当寄生蜂为2头/盒时羽化的子代雌性比最高。东方平腹小蜂对替代寄主柞蚕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效应和子代雌性比4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柞蚕卵适合作为规模化繁育东方平腹小蜂的替代寄主,可根据规模化繁育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蜂卵比。研究结果为提高东方平腹小蜂繁殖效率以及制定其人工繁殖的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平腹小蜂 柞蚕 替代寄主 功能反应 蜂卵比 人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