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段爱国 李晓燕 +6 位作者 肖复明 黄开勇 孙洪刚 张伟东 陈琴 宋晓琛 张建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2,共11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方法]基于40余年杉木密度试验林固定样地及不同产区临时样地的1044块样地调查资料,系统考虑“造林-营林-收获”等3个育林阶段,分析确定立地指数、初植密度、首次间伐林... [目的]构建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方法]基于40余年杉木密度试验林固定样地及不同产区临时样地的1044块样地调查资料,系统考虑“造林-营林-收获”等3个育林阶段,分析确定立地指数、初植密度、首次间伐林龄、保留密度、主伐林龄、材种收获量等6项大径材林分培育关键参数。[结果]立地指数越高,初植密度越低,越有利于林分大径材形成,且作用效果呈增长趋势,杉木大径材培育适宜立地指数范围应为16指数级及其以上立地,适宜初植密度范围可设计为1667~3333株·hm^(-2);可按林分每公顷总断面积达23 m^(2)·hm^(-2)时的林龄确定林分首次间伐时间;保留密度过低难以实现预期的大径材出材量,而过高的保留密度则会降低林分大径材出材率,根据同时满足双标准(大径材出材率达50%以上;大径材出材量达200 m^(3)·hm^(-2)以上)确定的林分保留密度与立地指数级的关系,即可确定一定立地指数级林分的保留密度;根据不同立地指数级的林分大径材出材率与林龄的关系模型,代入大径材出材率=50%,得到不同指数级立地相应的参考主伐林龄,进而构建这一系列主伐林龄值与相应立地指数级的关系式,可确定一定立地指数级林分的主伐林龄;引入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的Richards函数可对林分胸径、大径材出材量、大径材出材率和总蓄积等收获因子实现良好预估,预测精度接近或高于80%。[结论]构建了“三阶段-六确定”杉木大径材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模式,可为杉木大径材林、速丰林及国储林基地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大径材 全周期 定向培育 技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发展指标与总体布局——基于中欧合作研究的城市群森林建设规划
2
作者 张昶 金佳莉 +5 位作者 陈玉飞 姜莎莎 殷鲁秦 古琳 孙睿霖 王成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区域是生态环境的共同体,需要协同在城市群尺度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基于对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上位规划要求及国内外经验,构建包括7项一级指标(生态资源总量、生态网络、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生... 区域是生态环境的共同体,需要协同在城市群尺度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基于对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上位规划要求及国内外经验,构建包括7项一级指标(生态资源总量、生态网络、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生态福利、区域协同)、24项二级指标的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指标体系;同时,立足宁波都市区现状与发展目标,形成都市区“两山三湾一岛链”,中心区“两屏一区、多廊多点”,生态建设核心区“绿心、绿隔、绿核、绿廊、绿网、绿园”的森林城市群分层布局。研究结果不仅对宁波都市区森林城市群的落地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也对我国其他地区森林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都市区 生态现状 森林城市群 发展指标 总体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欧国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重点对比及合作方向分析--基于文献计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致远 雷静品 +2 位作者 黄金莲 史胜青 胡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856-3868,共13页
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17+1林业合作)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双方林业研究的重点,使17+1林业合作更有针对性的开展,通过比较中国和中东欧17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状况,探究中国和中东欧17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 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17+1林业合作)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双方林业研究的重点,使17+1林业合作更有针对性的开展,通过比较中国和中东欧17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状况,探究中国和中东欧17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共同方向和领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提供支撑。采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Web of Science核心库收录的中国和中东欧17国在2016—202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比较分析,内容涵盖国家、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中东欧17个国家之间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论文发表状况差异明显,其中波兰和捷克两国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发文量分别占中东欧国家发文总量的26.91%和23.52%,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8.46次/篇和9.85次/篇。②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发表论文数量12951篇,高于中东欧国家总和8952篇,篇均被引用频次为8.58次/每篇,低于中东欧国家平均值9.90次/篇。③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森林土壤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同的研究重点。④中国的研究重点还包括人工林质量改善等。中东欧国家的研究重点还包括重金属,主要表现在重金属污染、评估及土壤和植被修复。通过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分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提供以下建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林业研究合作,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对象有波兰科学院、华沙大学、捷克生命科学大学;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合作对象有捷克生命科学大学、捷克科学院、波兰科学院;土壤微生物方面的合作对象有塔尔图大学、波兰科学院;土壤重金属方面研究的合作对象有克拉科夫农业大学、波兰科学院、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合作对象有捷克生命科学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欧国家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冠重叠面积的天然混交林林木竞争指数 被引量:6
4
作者 廉琪 张弓乔 +4 位作者 萨日娜 卢彦磊 刘文桢 胡艳波 赵中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7-2068,共12页
构建基于树冠重叠面积和林木混交关系的竞争指数,探究天然混交林林分及主要树种竞争的表达方法,并以甘肃省小陇山林区锐齿槲栎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胸径、树高、冠幅、距离等信息的2期调查数据,对新构建的基于树冠重叠面积的天然... 构建基于树冠重叠面积和林木混交关系的竞争指数,探究天然混交林林分及主要树种竞争的表达方法,并以甘肃省小陇山林区锐齿槲栎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胸径、树高、冠幅、距离等信息的2期调查数据,对新构建的基于树冠重叠面积的天然混交林林木竞争(CIM)指数进行验证,并选取Spearman系数,对CIM竞争指数和传统竞争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树冠投影重叠和考虑树高关系确定竞争木的方法能有效避免竞争木多选或漏选;CIM1、CIM2、CIM3能够表达出混交林竞争压力变化,表现出竞争压力越大林木蓄积生长量越小的趋势,将树种混交因子引入竞争指数能够提高蓄积生长量与竞争指数的相关性,更加客观的描述林分中竞争状况。竞争指数与蓄积生长量相关性由大到小排序为CIM2>CIM3>CIM1>Bella竞争指数(CIO)>简单竞争指数(CI)>CIO_(2)>CIO1,表明竞争指数CIM2对混交林竞争表达更具参考意义。林分中主要树种锐齿槲栎由于相邻木中同树种相邻木增加,导致竞争压力增大。天然混交林中树种组成复杂多样,林木分布不均匀,在竞争指数中引入树种混交因子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林木竞争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指数 锐齿槲栎 天然混交林 树冠重叠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侯会延 李彤 +2 位作者 贾宝全 张秋梦 房有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目的]揭示基础生态用地与生产性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为探索果业生产在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提供支撑。[方法]利用国土二调和三调数据,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视角,对洛川县生态用地数量变... [目的]揭示基础生态用地与生产性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为探索果业生产在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提供支撑。[方法]利用国土二调和三调数据,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视角,对洛川县生态用地数量变化、转移过程、空间冷热点进行了分析。[结果](1)2009—2019年,洛川县生态用地总量增加了4703.87 hm^(2),其中林地和果园增加面积最大,分别为23103.4,9025.31 hm^(2)。(2)全县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达108583.1 hm^(2),其中北部的低峁丘陵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林地为主,其面积占比达到了90.04%。中部塬区与南部残塬沟壑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生产性生态用地类型为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各区域稳定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4.35%,45.7%。(3)生态用地占比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9年和2019年两个年度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聚集度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生产性生态用地的空间聚集格局变化较大,其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分别增加了6079.64,10792.11 hm^(2),统计不显著区域减少了18309.15 hm^(2)。(4)以园地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变化直接促进了整个县域生态用地格局的变化,其中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分别减少了18262.62,8373.14 hm^(2),统计不显著区域增加了27725.61 hm^(2),并显著提高了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论]洛川县以果园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对该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果业生产对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生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空间格局 空间统计学 黄土高原 洛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林分水平结构多样性新参数及其在北京国家植物园的应用
6
作者 陈明辉 沈庆华 +4 位作者 闫帅 卢彦磊 孙猛 石青松 温黎彬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的新指数,首次全面评价和比较北京国家植物园内典型林分的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方法】描述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4个参数可以分别表达林木及其最近相邻木的格局、大小、树... 【目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的新指数,首次全面评价和比较北京国家植物园内典型林分的水平空间结构多样性。【方法】描述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4个参数可以分别表达林木及其最近相邻木的格局、大小、树种和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将参数组合,则可以全面描述林分的水平结构多样性。用修正的遗传绝对距离表达林分结构单元类型的均匀性,用林分结构参数组合数与最大类型数的比值表达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构造林分水平结构多样性指数(FSDN)。以北京国家植物园两个典型林分为分析对象,以同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其他人工林为比较林分,采用FSDN指数分析不同结构参数组合类型个数的多少及其占比,评价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多样性。【结果】北京国家植物园内两种典型林分虽然在林分类型、树种多少、林分密度等多个方面都有差异,但其水平结构多样性非常相似。同地区的侧柏人工林结构多样性更低,但以等级划分时,其等级和国家植物园两个林分的等级相同,均为中等。【结论】北京国家植物园典型林分类型的水平格局多样性处于中等的水平,这与中国同地区或南方地区的人工林相似。新的水平格局多样性指数由结构种类分布的均匀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两部分组成,可量化林分水平不同方面的多样性,也方便综合描述,并明确阐释多样性高低的原因,以及均匀性和复杂性的贡献程度。这将为森林经营,尤其是致力于提升和优化森林结构多样性的经营目标提供更多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国家植物园 林分空间结构 结构复杂性 结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居住区鸟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殷鲁秦 王成 刘锐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9,共10页
【目的】城市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全面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并探索居住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本研究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中心城区的居住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城市居住区是否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分析留鸟、候鸟以及不同食性... 【目的】城市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全面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并探索居住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本研究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中心城区的居住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城市居住区是否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分析留鸟、候鸟以及不同食性鸟类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揭示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居住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共选取了40个居住小区,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为期一年的鸟类调查。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差异,利用主坐标分析对不同季节鸟类的群落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究居住区环境因子对鸟类群落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1)共记录鸟类10目23科51种,其中麻雀为极优势种,灰喜鹊、珠颈斑鸠、喜鹊和白头鹎为优势种。(2)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呈双峰型分布,春秋季物种数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但多度的季节差异性不显著。留鸟的物种数、多度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候鸟,且候鸟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而留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食性鸟类的物种数、多度和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杂食性最高,肉食性鸟类最低,虫食性鸟类的物种随季节变化显著。留鸟和候鸟的群落构成对季节变化的响应不同,候鸟的群落构成随季节发生变化,而留鸟全年稳定无明显变化。(3)留鸟受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而候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显著。建筑密度、道路密度和建筑层数对鸟类多样性具有负效应,乔木覆盖率具有正效应。【结论】研究揭示了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居住区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对维持城市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乔木覆盖率对鸟类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未来应加强居住区绿地的生境营建,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 城市鸟类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假单胞菌DF15对核桃黄曲霉的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昝译博 代雅苹 +5 位作者 陆斌 熊新武 李旭 吴迪 牛犇 裴东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2,共8页
[目的]筛选高效防控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防细菌,实现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绿色、低成本防控。[方法]利用核桃果仁筛选对黄曲霉有拮抗能力的生防细菌,对生防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分类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征检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 [目的]筛选高效防控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防细菌,实现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绿色、低成本防控。[方法]利用核桃果仁筛选对黄曲霉有拮抗能力的生防细菌,对生防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分类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征检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细菌对黄曲霉毒素的减毒效果。[结果]本研究从核桃果仁表面分离获得197株共生细菌,经过筛选获得38株具有拮抗黄曲霉能力的生防细菌,其中菌株DF15对核桃黄曲霉拮抗效果最佳。经分类学鉴定,确定菌株DF15为一株桉树假单胞菌(Pseudomonas eucalypticola)。该菌株能够破坏黄曲霉菌丝形态,使其呈现形态扭曲、断裂内陷以及表面毛躁粗糙的状态。菌株DF15对黄曲霉生长抑制率达到90.0%,经其处理后的核桃样品无黄曲霉素检出。此外,DF15发酵菌液能够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但其发酵上清液对黄曲霉无明显抑制效果;该菌株具有定殖在核桃果仁表面的能力,且定殖量在第5 d时达到最大值,初步证实DF15在核桃上的有效定殖是抑制黄曲霉的关键。[结论]桉树假单胞菌DF15对核桃黄曲霉污染的防治效果显著,为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物减毒提供了菌种资源,也为核桃黄曲霉毒素微生物减毒剂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黄曲霉毒素 桉树假单胞菌 核桃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I-BLUP多性状选择指数的耐低氮杨树品种筛选 被引量:1
9
作者 牛晋鸿 王天欣 +3 位作者 曹明嵘 周振渊 黄秦军 李金花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目的]探析低氮胁迫下杨树无性系苗期性状适应性,筛选耐低氮能力强的品种。[方法]以87个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利用温室盆栽方法,在低氮胁迫(LN)和正常供氮(NN)处理条件下,测定生长、叶片形态和叶绿素荧光参数3组性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 [目的]探析低氮胁迫下杨树无性系苗期性状适应性,筛选耐低氮能力强的品种。[方法]以87个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利用温室盆栽方法,在低氮胁迫(LN)和正常供氮(NN)处理条件下,测定生长、叶片形态和叶绿素荧光参数3组性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最佳无偏预测(BLUP),分析遗传变异并估算遗传参数和育种值,利用FAI-BLUP多性状指数,综合评价供试无性系适应性。[结果]所有性状在不同供氮水平间和无性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为18.9%~40.6%(LN)和15.7%~35.6%(NN)。不同供氮水平下每组性状内性状间相关性特征一致,生长和叶片形态各性状在供氮水平与无性系间互作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适合作为耐低氮性筛选指标,利用其BLUP育种值,获得FAI-BLUP多性状指数,对各无性系排序,以20%选择强度筛选出了一批优良无性系,其生长和叶片形态育种值遗传增益分别为14.1%~21.5%和5.56%~12.9%,在低氮胁迫下具有较强适应性。[结论]在低氮胁迫下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叶片形态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显著抑制,不同供氮水平间和无性系间各性状变异丰富,生长和叶片形态在供氮水平与无性系间互作作用存在极显著差异,利用其FAI-BLUP多性状指数综合评价并筛选出了13个优良无性系,耐低氮适应性和稳定性强,可用于耐低氮杨树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低氮胁迫 育种值 FAI-BLUP 多性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优化及日本落叶松木质部发育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变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恺恺 谢允慧 孙晓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目的】建立3,5-二硝基水杨酸法最佳检测条件和最佳水解条件,以便准确测定日本落叶松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及其株内变异,为深入了解阿拉伯半乳聚糖在落叶松木质部中的分布、开发与生物合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从显色剂体积... 【目的】建立3,5-二硝基水杨酸法最佳检测条件和最佳水解条件,以便准确测定日本落叶松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及其株内变异,为深入了解阿拉伯半乳聚糖在落叶松木质部中的分布、开发与生物合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从显色剂体积、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3,5-二硝基水杨酸法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检测条件,同时利用正交试验从盐酸浓度、盐酸体积和水解时间对总糖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分别测定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从而计算出多糖含量。【结果】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最佳检测条件: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剂体积为5 mL,反应时间为9 min,反应温度为90℃;最佳水解条件:盐酸浓度为6 mol·L-1,盐酸体积为15 mL,水解时间为40 min。在日本落叶松单株中,轴向上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径向上心材含量远高于边材,总体上心材区含量随着年轮向外逐渐增加,边材区随着年轮向内逐渐增加,在边材和心材过渡区含量最高,同一年轮中早材含量高于晚材,过渡区早材中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远高于晚材。【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简便、稳定的不依赖于高质量样本即可准确检测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的方法,同时发现阿拉伯半乳聚糖在日本落叶松树干基部含量最高,并且在心材中高于边材,在早材中高于晚材,过渡区含量最高,暗示了阿拉伯半乳聚糖可能于过渡区合成,与心材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阿拉伯半乳聚糖 3 5-二硝基水杨酸法 含量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灌木的木质部解剖结构与功能权衡——以内蒙西部18种灌木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凤森 李清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4,共14页
【目的】探究荒漠灌木的木质部解剖结构特征、功能权衡关系以及系统发育和气象因子对解剖结构特征的影响,揭示荒漠灌木的水分适应策略,为退化荒漠生态系统的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西部18种典型的荒漠灌木为研究对... 【目的】探究荒漠灌木的木质部解剖结构特征、功能权衡关系以及系统发育和气象因子对解剖结构特征的影响,揭示荒漠灌木的水分适应策略,为退化荒漠生态系统的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西部18种典型的荒漠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木质部各组织占比以及其他与水力相关的性状,结合来自全球的木本植物木质部解剖结构数据,分析荒漠灌木木质部典型特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木质部机械安全-储存能力-水力效率间的权衡关系,结合系统发育和物种自然分布区的气候因子探讨种间变异性。【结果】1)与来自全球的木本植物平均值相比,荒漠灌木的导管组织和轴向薄壁组织占比较高、纤维组织占比较低;与来自全球的被子植物平均值相比,荒漠灌木的导管密度大、导管水力直径小,导管密度增加的比率和导管水力直径减小的比率使其最大理论导水率基本与全球平均值持平。2)18种荒漠灌木木质部解剖特征的种间差异较大,同科植物的解剖性状在主成分分析中呈现一定聚集性,除导管密度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外,其他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均不显著。3)荒漠灌木木质部的机械安全与水力效率、机械安全与储存能力之间均具有显著权衡关系,水力效率和储存能力之间无显著权衡关系。物种自然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与导管密度负相关,与导管水力直径和导管壁厚度正相关。物种自然分布区的降水量季节性变化与导管壁厚度极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最湿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与解剖解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荒漠灌木木质部总体上表现出降低机械支撑、提高储存能力、保障适当的水力效率的木质部干旱适应特征。系统发育和气象因子对导管特征有显著影响,对其他解剖特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组织 纤维组织 薄壁组织 功能权衡 气候因子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金玉 胡琛 +3 位作者 何林轩 崔璐瑶 吴邦琪 雷静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623-6633,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威胁人类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作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威胁人类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作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持续维持人类福祉和提升生物多样性效益。通过综述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探讨NbS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多重效益,以期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具体而言,主要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阐释了NbS在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作用与效益,并基于NbS的实施现状,探讨了其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挑战和局限。最后,提出该方向的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生态恢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丰3号’杨叶片高效原生质体提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3
作者 钟姗辰 张伟溪 +2 位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唐芳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目的]建立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两种组分的酶解液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检测‘渤丰3号’杨叶片原生质体提取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原生质体纯化条件,以建... [目的]建立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两种组分的酶解液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检测‘渤丰3号’杨叶片原生质体提取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原生质体纯化条件,以建立最适合‘渤丰3号’杨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方法。[结果]结果表明,酶解液1(1.5%纤维素酶+0.75%离析酶+20 mmol·L^(-1)MES+10 mmol·L^(-1)KCl+0.6 mol·L^(-1)甘露醇+10 mmol·L^(-1)CaCl_(2)+1%BSA)酶解原生质体的效果优于酶解液2(0.8%纤维素酶+0.2%离析酶+5 mmol·L^(-1)MES+0.6 mol·L^(-1)甘露醇),酶解液1酶解得到的原生质体数量较多,且细胞较为完整,杂质少。酶解前的抽真空处理能略微提高原生质体的数量,但得到的原生质体与未抽真空处理的相比,细胞易碎、杂质更多;而换用更小空隙细胞筛对原生质体过滤的效果提升不明显。采用W5溶液直接洗涤可以获得最多的原生质体但有少许的杂质,在样品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纯化方式。0.5 mol·L^(-1)蔗糖溶液纯化后的原生质体中杂质最少,但会损失较多的原生质体细胞;而0.75 mol·L^(-1)蔗糖溶液的纯化效果最好,既能减少杂质,又能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适用于对原生质体纯度要求较高的情况。[结论]通过优化酶解条件、预处理步骤和纯化方法,本研究建立了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这一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原生质体的提取效率和纯度,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实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 ‘渤丰3号’杨 原生质体酶解 原生质体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抗虫分子育种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磊 周星鲁 +1 位作者 王丽娟 胡建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3,共14页
杨树因速生、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作为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树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固碳载体,但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影响了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因此,解析杨树抗虫分子机制、培育抗虫高产杨树新... 杨树因速生、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作为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树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固碳载体,但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影响了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因此,解析杨树抗虫分子机制、培育抗虫高产杨树新品种是杨树人工林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首先概述了杨树通过形成叶片毛状体、提升木材硬度等物理防御以及内在酚苷、挥发性物质等次生代谢物和蛋白酶抑制剂等大分子物质快速响应以降低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然后归纳了杨树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和多组学联合分析在杨树抗虫新品种培育和关键抗性位点和基因挖掘上的主要应用,并分析了抗虫转基因杨树生物安全评价方法和进展;最后提出未来应着重解析抗蛀干害虫分子机制,并围绕育种目标进一步融合传统杂交育种和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现抗虫、优质、高产多性状聚合育种。同时建立健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杨树生物安全评价方法、法规,为杨树抗虫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食叶害虫 蛀干害虫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地监测的城市林木调控PM2.5能力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包红光 王成 +3 位作者 杜万光 郭二果 王晓磊 贺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699-4709,共11页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PM_(2.5)污染凸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城市林木为城市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在调控、缓解、降低城市PM_(2.5)污染危害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筛选树种、优化配置结构、提高林木质量等方面进行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PM_(2.5)污染凸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城市林木为城市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在调控、缓解、降低城市PM_(2.5)污染危害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筛选树种、优化配置结构、提高林木质量等方面进行城市林木前瞻性布局。然而,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研究突破城市林木调控PM_(2.5)污染机制与机理,实现调控PM_(2.5)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迫切需要在多尺度、多维度进行调控PM_(2.5)效应研究,并在不同尺度、不同维度进一步进行结合、延伸。对基于实地监测的城市林木调控PM_(2.5)能力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林木单位叶面积与形态特征、配置结构特征、气象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归纳城市林木调控PM_(2.5)机制,同时从城市林木调控PM_(2.5)效应的时间变化特征、水平距离和垂直变化特征、内外变化特征等方面总结城市林木调控PM_(2.5)时空特征。最终提出研究城市林木调控PM_(2.5)效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 PM_(2.5) 实地监测 调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亲本及其不同林龄及生长势子代叶片糖代谢的差异
16
作者 张静 张伟溪 +8 位作者 丁昌俊 褚延广 苏晓华 赵军 苏雪辉 苑正赛 李政宏 余金金 黄秦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45,共15页
【目的】研究美洲黑杨亲本及其不同生长势F1子代在不同林龄年生长关键时期的叶片淀粉、蔗糖代谢关键指标差异,解析淀粉、蔗糖代谢在美洲黑杨生长优势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关系,为揭示淀粉和蔗糖代谢过程对林木生长杂种优势形成和维持作用... 【目的】研究美洲黑杨亲本及其不同生长势F1子代在不同林龄年生长关键时期的叶片淀粉、蔗糖代谢关键指标差异,解析淀粉、蔗糖代谢在美洲黑杨生长优势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关系,为揭示淀粉和蔗糖代谢过程对林木生长杂种优势形成和维持作用以及杨树高产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以1年和3年林龄的美洲黑杨高生长势子代(H1、H2、H3)、低生长势子代(L3、L4)及其父(MP)、母(FP)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法测定其年生长关键时期(7、8、9月)不同时间点叶片淀粉、蔗糖含量及ADP-葡聚糖焦磷酸化酶(AGPase)、蔗糖磷酸合酶(SPS)、β-淀粉酶(BAM)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I)活性,通过亲子代间的各指标差异比较以及相关性、回归和通径分析,分析淀粉、蔗糖代谢关键指标对不同生长势形成的作用规律。【结果】1年生和3年生林龄高生长势子代在年生长关键期的树高、胸径等生长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且淀粉、蔗糖代谢关键指标的中亲或超亲优势明显。但不同林龄美洲黑杨高生长势子代促进和维持生长优势的糖代谢特征不同。其中,1年生高生长势子代表现出超亲优势的白日淀粉和蔗糖合成相关酶(AGPase和SPS)活性以及淀粉夜间消耗量,HPH分别为1.63%~13.47%,5.41%~16.03%,0.58%~4.44%,且AGPase和SPS与树高和地径生长净增量显著正相关,且正直接效应显著(P<0.05);3年生高生长势子代除日间SPS活性和蔗糖夜间消耗量为超亲优势(HPH:0.61%~14.77%,0.29%~26.05%),其他糖代谢指标均表现为正中亲优势(MPH),分别为0.42%~12.23%,0.25%~12.20%,0.76%~5.20%,糖代谢关键指标与3年生美洲黑杨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受月份变化影响,蔗糖夜间消耗量、BAM和SPS以及AGPase活性分别在7、8、9月对净生长具有决定作用。上述指标在低生长势子代中表现出相反趋势。【结论】美洲黑杨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现象在1年生、3年生稳定存在,年生长关键期美洲黑杨糖代谢相关指标特征与其生长优势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不同林龄美洲黑杨高生长势子代维持生长优势的糖代谢策略不同,1年生主要通过提高昼夜蔗糖和淀粉积累及运输促进生长优势形成;3年生美洲黑杨高生长势子代主要通过蔗糖积累及运输维持生长优势,且该过程受月份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淀粉代谢 蔗糖代谢 生长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不同颜色白刺果实的代谢差异
17
作者 杨梦露 张鼎 +5 位作者 杜雨晴 张林凤 刘洪伟 邱德有 陈贵林 杨艳芳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9,共9页
[目的]研究并比较野生白刺红色和橙色果实的代谢物,进而探究二者之间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在同一时间和地区分别采摘红色和橙色的野生白刺果实,每组12个,利用UPLC-Q-TOF-MS对不同颜色的白刺果实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对... [目的]研究并比较野生白刺红色和橙色果实的代谢物,进而探究二者之间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在同一时间和地区分别采摘红色和橙色的野生白刺果实,每组12个,利用UPLC-Q-TOF-MS对不同颜色的白刺果实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对白刺红色果实与橙色果实所测定的代谢物进行比较,共筛选出162个显著差异代谢物,且红色果实中花青苷类、黄酮与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活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橙色果实。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共对应到19条代谢通路,其中,脂肪酸降解(Fatty acid degradation)、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氮代谢(Nitrogen metabolism)、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为关键通路。[结论]白刺红色果实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活性成分更丰富,可能具有更强的抗炎症、抗肿瘤和平衡血糖等方面的功效,推测红色果实的潜在药用价值更高。红色果实的植株可能具有更强的抗逆性。本研究为选择优良白刺培育品种、生产白刺果实相关经济产品及药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果实颜色 代谢物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熟期核桃青皮组织内生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类群分析
18
作者 史玉洁 张赟齐 +7 位作者 李静苗 何文浩 孙永江 陈永浩 侯智霞 苏淑钗 张俊佩 齐建勋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21-2135,共15页
【目的】揭示内生菌群与核桃果实病害间的关系,挖掘有益功能菌群,为绿色防控果实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抗性核桃品种(系)健康/患病青皮内生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鉴定标志性内生菌,并对菌群代谢功... 【目的】揭示内生菌群与核桃果实病害间的关系,挖掘有益功能菌群,为绿色防控果实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抗性核桃品种(系)健康/患病青皮内生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鉴定标志性内生菌,并对菌群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抗病品种(系)青皮内生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易感品种(系),患病后青皮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提高;优势细菌门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最高(11.19%~97.76%),优势细菌属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泛菌属(Pantoea)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优势真菌门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最高(33.03%~99.87%),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链格孢属(Alternaria)、Nothophoma为优势真菌属;病原菌对不同抗性品种(系)的喜好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品种(系)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也存在差异,包括鞘氨醇单胞菌属、甲基杆菌-甲基红菌属(Methylobacterium-Methylorubr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篮状菌属、Apiosordaria和Coniosporium等有益菌属作为标志菌属在核桃抗性品种(系)健康青皮中富集;核桃青皮内生菌群具有丰富的代谢功能,主要通过促进氨基酸、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来增强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结论】不同抗性核桃品种(系)病、健青皮组织内生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有益内生菌对果实抗病性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果实病害 品种抗性 内生菌 青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林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21
19
作者 古琳 王成 +4 位作者 王艳英 王晓磊 孙振凯 王茜 孙睿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159,共10页
【目的】研究无锡市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游憩型城市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也为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衣着开展森林游憩活动提供参考。【... 【目的】研究无锡市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游憩林内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游憩型城市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也为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衣着开展森林游憩活动提供参考。【方法】在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附近,选择20世纪80、90年代营造、位于山顶南坡的香樟林、湿地松林和山顶北坡的栓皮栎林3种典型人工游憩林为对象,以位于山脊的水泥道路为对照,于春、夏、秋、冬季晴好无风天气条件下,在5:00—19:00同步测定3个游憩林及对照点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在此基础上计算舒适度指数和衣着厚度指数,量化分析各游憩林及对照点的小气候、人体舒适度的季节变化、日内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游憩林的人体舒适度差异,并提出四季游览惠山的衣着建议。【结果】各林分温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相对湿度表现为夏、秋季大于春、冬季,风速表现为香樟林和湿地松林在夏季最大,栓皮栎林和道路在秋季最大;相同季节不同林分之间的舒适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各林分在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4个季节白天观测时段内,各林分气温日变化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在11:00—15:00,谷值出现在 5:00 —7:00,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则与气温相反;风速的日变化趋势波动较大,峰值出现在5:00—9:00,谷值出现在13:00—15:00;在春、秋、冬季,各林分人体舒适度在11:00—15:00最高,而夏季这个时间段则最低;3个游憩林在夏季能显著提高人体舒适度,但冬季与对照的差异不大;各林分气候达到“舒适”等级的时间为春季最长(11:00—17:00),秋季次之(11:00—15:00),夏季仅早上气候舒适(5:00—7:00),冬季气候均为“极不舒适”;各林分的着衣厚度指数在夏季均为1,冬季均为7,春季香樟林为5,湿地松林和栓皮栎林为4,道路为3,秋季道路和栓皮栎林为4,香樟林和湿地松林为5。【结论】 3个人工林林分在春季均发挥降温增湿效应,湿地松林在4个季节都具有降风作用;各林分在夏季调节小气候效应更明显,春季的人体舒适度最高,春、秋、冬季的11:00—15:00为白天气候的最舒适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效应 人体舒适度 城市游憩林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刺槐在中国的空间分布
20
作者 高婉婷 胡晓创 +3 位作者 孙守家 张劲松 孟平 蔡金峰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当代和未来2030s、2050s和2070s 3种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质心变化趋势。【结果】选用特征组合FC=linear+product(线性特征+乘积型特征)且调控倍频RM=0.5时,模型复杂度最低,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可用来预测刺槐适生区范围。最冷季平均气温、最暖季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刺槐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适应范围分别为–5~6.5℃、335~1825 mm和–155~1725 m。当代气候条件下,刺槐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62.51×10^(4)km^(2),高适生区面积为37.86×10^(4)km^(2)。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总适生区面积与当代总体一致,高适生区面积减少,但2070s中ssp126情景的高适生区面积增加。质心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总适生区向东北部偏移,高适生区向西南部偏移。【结论】优化后的MaxEn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温度、降水和海拔是影响刺槐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会引起未来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高适生区面积减少,潜在适生区发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刺槐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