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木家具产品网络贸易格局演变与中国地位研究
1
作者 李秋娟 毛炎新 袁博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08,共8页
我国木家具加工制造产业发展迅猛,木家具出口贸易一直位居全球前列。基于6种木家具产品在2012—2022年的国际贸易数据,通过构建木家具产品的复杂网络模型,分析了全球木家具贸易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在全球木家具贸易中的... 我国木家具加工制造产业发展迅猛,木家具出口贸易一直位居全球前列。基于6种木家具产品在2012—2022年的国际贸易数据,通过构建木家具产品的复杂网络模型,分析了全球木家具贸易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在全球木家具贸易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全球木家具产品国际贸易联系相对松散,没有明显集聚效应。木家具产品贸易全球化程度较高,小团体现象并不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木家具进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在木家具贸易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球木家具贸易中具有一定话语权,但由于是出口贸易,易受到进口国贸易政策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家具 复杂网络 贸易格局 演变 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营权安全对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基于全国8省林业规模户的调查数据
2
作者 朱臻 王宇 +2 位作者 夏晨晨 钱文荣 刘璨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208,共13页
【目的】在全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和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背景下,探究经营权安全对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机制与差异,以健全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推动建立多元化的营林基础设施供给体系。【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全国有关... 【目的】在全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和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背景下,探究经营权安全对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机制与差异,以健全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推动建立多元化的营林基础设施供给体系。【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全国有关林业规模户的调查数据,基于规模户经营权安全视角,采用面板Tobit模型从流转契约规范性、流转契约期限性、林地经营冲突性3个维度分析经营权安全对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无林权冲突的林地经营对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长期、规范的流转契约能够激励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投入。不同特征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存在差异,经营权安全对南方样本组营林基础设施投入的激励作用强于北方样本组,对普通规模组营林基础设施投入的激励作用强于大规模组。【结论】安全的经营权能够激励规模户营林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增强信贷获取能力缓解其资金流动性约束。政府部门应加强林地流转监管,鼓励林业规模户长期经营并给予一定补贴,强化绿色金融服务,提升规模户融资能力和预期收益激励其营林基础设施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权 营林基础设施 林业规模户 产权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全球木质林产品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研究
3
作者 张梦婉 郑洁菲 +1 位作者 叶童 马宁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9,共9页
木质林产品在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性地梳理了近20年全球木质林产品研究的基本特征,将其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繁盛期等3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热点与核心议题。通过对... 木质林产品在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性地梳理了近20年全球木质林产品研究的基本特征,将其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繁盛期等3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热点与核心议题。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木质林产品研究的差异,指出了国内研究在木质林产品贸易、产业集聚及政策导向方面的核心贡献,同时也揭示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础理论探索与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全球木质林产品的未来研究趋势,包括国际上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生物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林业合作深化、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加速和木质林产品作为“碳库”在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仅为全球木质林产品研究现状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宏观框架,也揭示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研究的差异与共性,而且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政策制定与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林产品 演进趋势 知识图谱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斌 王燕 +3 位作者 郭晔 吴家敏 李长龙 黄海广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2,共12页
锡林郭勒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定量分析其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针对草原植被结构特征,基于优化的多角度像元二分模型构建了锡林郭勒草原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数据集,然后分析了覆盖度的时... 锡林郭勒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定量分析其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针对草原植被结构特征,基于优化的多角度像元二分模型构建了锡林郭勒草原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数据集,然后分析了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不同生态功能区覆盖度差异较大,覆盖度主要集中在0.2~0.6;不同生态亚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异明显,整体呈上升趋势,显著上升区为11.99%,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部落森林草原生态亚区南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生态亚区北部和西部,阴山山地落叶灌丛-草原生态亚区的东部和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生态亚区中部和东南部;14.21%的像元覆盖度显著下降,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部落森林草原生态亚区北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生态亚区中部条带状区域和南部以及坝上高原草原与农业生态亚区,需要重点关注。(3)湿润程度是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降水的影响力次之,两者与覆盖度均为正相关关系,且湿润指数对中等覆盖度区域影响力较大;气温对覆盖度的驱动力最小,两者为负相关关系。该研究期望为锡林郭勒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度像元二分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态功能区 气候驱动 锡林郭勒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储备林研究进展及其林分质量精准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孙睿 刘珉 +5 位作者 魏巍 李甜江 王磊 邢海涛 马建忠 李伟云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15,共8页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回顾了我国国家储备林制度确立的进程,综述了国家储备林相关研究进展,围绕国家储备林大径材培育和珍贵用材储备的建设生产目标,提出了国家储备林森林质量精准评价方法体系的初步思路,以期提高国家储备林现有林...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回顾了我国国家储备林制度确立的进程,综述了国家储备林相关研究进展,围绕国家储备林大径材培育和珍贵用材储备的建设生产目标,提出了国家储备林森林质量精准评价方法体系的初步思路,以期提高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及长期可持续经营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国家储备林制度 评价指标体系 多功能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推动国有林场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冰 王亚明 张灵曼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7,共7页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展开,截止到2020年底,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通过改革,国有林场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实现了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目标...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展开,截止到2020年底,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通过改革,国有林场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实现了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目标,但立足新发展阶段,改革还存在成果尚不稳固、林场发展韧性和活力不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查阅材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总结国有林场绿色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对策,旨在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场 深化改革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权改革何以影响农户林业生产投入? 被引量:2
7
作者 魏建 戴永务 刘璨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66,共19页
林权改革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林权改革对农户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林权... 林权改革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林权改革对农户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林权改革能够增加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并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林权改革通过强化林权安全性直接激励农户增加林业生产投入,尤其对在林权改革中未经历过林地调整的农户家庭,林权改革的林业生产投入激励效应更为明显;林地经营规模、信贷可得性是林权改革间接促进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增加的重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从林业种植结构来看,林权改革的林业生产投资效应具有明显的生长周期偏好且主要作用于经营生长周期较短的竹林、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而对经营生长周期较长的一般用材林无政策效果;从空间视角来看,对经济欠发达、山林依赖程度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家庭,林权改革对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具有更大的政策激励效应;从农户视角来看,对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更大、林地要素匹配能力更强的中大林地经营规模家庭以及林业生产比较优势更大的低非农化家庭,林权改革提升农户林业生产投入水平的效应更大。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深化林权改革、优化林地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强化政策支持的差异化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权改革 林地经营规模 林权抵押贷款 信贷可得性 林业生产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核算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宁 张志涛 +1 位作者 王月华 文彩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9,共13页
【目的】对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摸清吉林省森林资源家底,反映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静态状况、动态状况及其经济贡献,为吉林省科学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研... 【目的】对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摸清吉林省森林资源家底,反映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静态状况、动态状况及其经济贡献,为吉林省科学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研究提供实践参考。【方法】以吉林省第8次、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实物量数据源,计算吉林省林地面积、林木蓄积存量及两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的变动量;结合2018年调查获得的相关成本价格数据,采用年金资本化法、重置成本法、收益净现值法、市场倒算法计算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价值存量;采用不同核算账户分别对吉林省林地林木实物存量及其变动量以及价值存量进行列示。【结果】(1)两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林地面积由856.19×10^(4) hm^(2)增加至904.79×10^(4) hm^(2),林木蓄积量由96 534.93×10^(4) m^(3)增加至105 368.45×10^(4) m^(3),分别增加了5.68%、9.15%,增幅明显。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天然林总面积和蓄积量达616.64×10^(4) hm^(2)、89 582.59×10^(4) m^(3),同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末相比,分别增加了3.90×10^(4) hm^(2)和7 673.03×10^(4) m^(3),增加了0.64%和9.37%;人工林总面积和蓄积量达177.84×10^(4) hm^(2)、11 757.47×10^(4) m^(3),同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末相比,分别增加了14.11×10^(4) hm^(2)和1 309.60×10^(4) m^(3),增加了8.62%和12.53%。(2)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林地资源资产价值为1 903.28×10^(8)元,林木资源资产价值为1 037.64×10^(8)元,共计2 940.92×10^(8)元。【结论】两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资源资产不断积累,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福祉,也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核算 林地林木资源核算 实物量 价值量 存量 变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人兽冲突现状、问题与缓解路径 被引量:4
9
作者 刘诗琦 刘佳欢 +2 位作者 张灵曼 林进 高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6期383-391,共9页
当前,人兽冲突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023年,对第一批国家公园内624户原住居民家庭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半结构式访... 当前,人兽冲突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023年,对第一批国家公园内624户原住居民家庭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国家公园人兽冲突现状和存在问题,发现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分别有70%、47%、76%、33%的家庭因人兽冲突受到损害,主要肇事主体为野猪、狼和棕熊,给园区居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从上千元至万元不等。虽然各地区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办法持续完善,不断加强事前预防探索力度,但是损害补偿不到位、家庭防范效果不理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事中控制手段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此提出优化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加强事前防范措施、丰富事中控制手段、加强区域风险评估、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控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实现园区人与兽的科学管理等政策建议,最大程度保障居民人身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冲突 肇事补偿 事前防范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20年GPP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济舟 崔嵬 +5 位作者 朱济帅 张润卿 赵俊福 章杰 张翔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指示人类活动,以气温(Air Temperature,Ta)、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作为气象要素指标,通过空间统计与机器学习手段,构建海南岛GPP变化格局归因模型,量化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时间上,海南岛GPP呈现0.44 Tg·a^(-1)的显著增加趋势(P=0.024);空间上,海南岛87.8%面积的GPP表现增加趋势,海口及三亚周边等小部分区域(约9%)则表现为下降;海南岛土地利用共计转移15528.40 km^(2),主要发生于林地地区,林地净增加642.88 km^(2),草地地区转移面积为4759.28 km^(2),耕地地区转移的面积为4051.23 km^(2);相较于人类活动,研究期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是海南岛GPP变化的主导因素,但特殊年份中LUCC对海南省市县的影响则有所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 气象因素 海南岛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地位和作用
11
作者 刘珉 《绿色中国》 2022年第16期62-65,共4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深刻调整,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全球生态危机,全球贸易与合作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国内方面: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步入高质量发...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深刻调整,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全球生态危机,全球贸易与合作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国内方面: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内大循环就是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全球生态危机 社会主要矛盾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国内形势 新发展理念 全球贸易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12
作者 郑尹齐 史娴 +5 位作者 陈权 乌兰 崔嵬 王文梅 孙仲益 谭珂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5-1427,共13页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哨兵-2(Sentinel-2)影像和环境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MVP-LUE)模型估算了2016—2020年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探究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年GPP呈现出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格局。(2)在形成机制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月均GPP时空分布格局受到多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年内季节性上GPP在“旱→雨”过渡期随着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 air)的限制降低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与海水温度的促进作用,展现出较高的GPP;旱季中期T air低,对GPP限制严重,但随着纬度的降低,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受T air限制的程度被减弱;雨季则因较高的云覆盖而使PAR成为GPP的限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评估区域红树林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揭示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关键环境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P-LUE模型 哨兵-2影像 时空分布格局 限制因子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长制与林长制比较制度分析与理论启示
13
作者 王亚华 吕瀚 刘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5,共9页
在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背景下,河长制和林长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的典型探索。既有研究关注到河长制和林长制的相互联系,但是整体考虑两者制度差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还很鲜见。该研究基于制度分析与发... 在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背景下,河长制和林长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的典型探索。既有研究关注到河长制和林长制的相互联系,但是整体考虑两者制度差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还很鲜见。该研究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IAD)框架对河长制与林长制进行系统的比较制度分析,以揭示相似制度安排在不同治理情境下的差异化产出,为理解中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供理论透视。比较制度分析结果表明:河长制与林长制解决了规则供给、规则执行和规则维护三个维度的制度问题,建立了有效的自然资源治理机制。国家生态环境压力、河湖林草资源固有特征和国家行政体制共同构成了河长制与林长制的系统环境。在塑造因素方面,相比水资源,森林资源在自然物质属性方面具有固定性、属地性和长周期性;在经济社会特征方面,林长制治理对象更加多元,区域差异和监测难度更大;在通用制度规则方面,林长制产权结构更加复杂。河长制与林长制表现出制度运行的差异和制度融合的趋势。相比河长制,林长制在政府层级间考核难度较大,在部门间资源依赖性较高,在区域间协同需求较少,在政府-企业-公民间协同动力较强。比较制度分析的结果展现了制度外部系统环境、影响因素与治理主体行为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和完善中国情境下的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启示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分析 IAD框架 生态文明 公共事物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宋超 余琦殷 +4 位作者 王瑞霞 王萍 王俊 马瑞 崔国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31-3143,共13页
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分析保护区整体及不同管理站范围的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计算了2000—2... 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分析保护区整体及不同管理站范围的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计算了2000—2019年该保护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并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FVC在季节和年尺度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增长量达0.013;不同阶段的植被覆盖类型变化明显,由第一阶段以低覆盖度类型为主逐渐转变为第五阶段以中覆盖度类型为主;(2)不同管理站范围的FVC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甜水河管理站、大泉管理站、羊场湾管理站及长流水管理站西侧的FVC增长快,且拟合好;(3)该保护区潜在风蚀量、实际风蚀量均逐渐减少,防风固沙率逐渐上升,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明显体现在第三、四、五阶段;(4)不同管理站范围的防风固沙功能均持续增强,其中大泉管理站的防风固沙率增幅最大,从第一阶段的53.39%升至第五阶段的74.44%,增幅达21.05%;临河白芨滩和马鞍山管理站防风固沙率增幅较小,分别为15.81%、15.50%。总体来看,保护区2000—2019年的FVC增幅显著,植被空间变化规律明显,防风固沙功能整体上呈逐渐增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自然保护区 植被 防风固沙 生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异质性视角下林业投入劳动集约的成因分析——基于9省区林农数据的联立方程MV Tobit估计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艳 刘璨 +3 位作者 杨红强 宁攸凉 何文剑 张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9-110,共12页
【目的】分析农户营林要素投入关系,揭示林业投入被锁定在劳动集约状态的成因,为提高农户营林积极性、促进林地经营向资本集约演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资本异质性视角,构建林农劳动与资本投入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国家林业... 【目的】分析农户营林要素投入关系,揭示林业投入被锁定在劳动集约状态的成因,为提高农户营林积极性、促进林地经营向资本集约演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资本异质性视角,构建林农劳动与资本投入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全国9省区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投入决策的联合性、内生性及数据截尾性,模型估计采用改进的Nelon-Olson两阶段方法。该方法保留了Nelson-Olson方法两阶段的特征,但采用MV Tobit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以考察扰动项的联合相关,提高估计效率。【结果】联立方程的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和资本总体上呈现显著性互补关系。但二者关系依资本异质性存在结构性差异,即劳动与增产性资本具有显著的互补关系,而劳动与省工性资本呈现不显著的替代关系,这与Hayami-Ruttan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林业资本投入中省工性资本占比较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林地地形复杂等因素,弱化了省工性资本的替代性,是造成省工性资本与劳动投入关系不显著的重要成因。这种不显著使得增产性资本与劳动的互补性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使得劳动和资本整体表现出互补关系。此外,非农就业部门的工资对农户投入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木材价格的资源调配功能并未发挥显著性作用。【结论】农户营林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总体上呈现互补性关系,这与二者在农业投入中表现出的替代关系相反。这种相反性与林地经营的特点密切相关,也反映出已有的基于农地经营的结论不能照搬应用于林地经营决策。这一反常现象可为解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投入未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转化提供一个有益视角。具体而言,农户营林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整体呈现互补性关系,导致林地经营劳动集约的固有形态被长期锁定,难以沿着Hayami-Ruttan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预期路径向资本集约的高级形态演化。以上结论对提高农户营林积极性、促进林业劳动集约化向资本集约转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内涵。国家长期致力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建设,对林业社会化服务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扶持。在当前集体林权的配套改革阶段,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集约 要素替代 增产性资本 省工性资本 改进的Nelson-Olson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经营机制探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胡延杰 张坤 +2 位作者 李茗 赵广帅 王伊煊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9-45,共7页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稳定和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制度现状,分析当前国有林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森林可持续经...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稳定和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制度现状,分析当前国有林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以及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促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经营机制,从构建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制度体系、改革国有林场管理体系、完善人才政策、保障森林经营培育经费、完善职工薪酬分配政策、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策等6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场 高质量发展 经营机制 森林可持续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超 余琦殷 +1 位作者 王瑞霞 崔国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89,共12页
【目的】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其辐射效益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流动特征。【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流失量模型和沙尘空间传输模型,评估了2000−2019年白芨滩自然... 【目的】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其辐射效益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流动特征。【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流失量模型和沙尘空间传输模型,评估了2000−2019年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的辐射效益变化情况。【结果】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沙尘沉降量由2001年的3.22×10^(8) t逐渐减少至2019年的1.99×10^(7) t,2019年沙尘沉降量仅为2001年的6.18%;该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率稳步上升,由2001年的55.65%升至2019年的74.83%,增长了19.18%。不同辐射范围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如辐射范围等级为≤6的区域(沙尘传输距离<508.5 km),沙尘沉降量由2001年的2.03×10^(7) t逐渐减少至2019年的4.25×10^(6) t。近20年沙尘沉降减少量最大的3个行政区为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其沙尘沉降减少量分别为5.45×10^(6)、4.49×10^(6)、4.06×10^(6) t。以陕西省为例,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年沙尘沉降量分别占该行政区近20年沙尘沉降总量的11.38%、9.83%、5.33%、4.37%、2.96%、1.78%、1.24%;近20年沙尘沉降减少量超过10^(6) t的行政区还包括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别为3.62×10^(6)、2.70×10^(6)、2.55×10^(6)、2.31×10^(6)、1.77×10^(6)、1.14×10^(6) t。受沙尘灾害影响较弱的行政区主要有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等8个行政区。【结论】该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不同行政区和不同辐射范围等级区域内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防风固沙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 防风固沙 辐射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曾霞 张勰 +11 位作者 廖德志 唐洁 杨艳 黎蕾 李永进 曾梦雪 吉悦娜 刘珉 赵文 易平英 阳涛 徐建军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45-50,共6页
以中林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然演替(模式1)、近自然经营(模式2)和间伐集约经营(模式3)3种经营模式林分样地的林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量及各器官组织含碳率的跟踪测定与估算,分析比较不同经营模式杉木人工林生长及乔木... 以中林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然演替(模式1)、近自然经营(模式2)和间伐集约经营(模式3)3种经营模式林分样地的林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量及各器官组织含碳率的跟踪测定与估算,分析比较不同经营模式杉木人工林生长及乔木层碳储量差异。结果表明:自然演替(模式1)的林分林木平均胸径、树高及蓄积量均最低,依次分别为17.31 cm、14.3 m和222.57 m^(3)·hm^(-2);近自然经营(模式2)和集约经营(模式3)的平均胸径、树高及蓄积量均较高,且差异不显著。不同经营模式由于林分密度存在差异,林木各器官生物量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树干>根>枝>树皮>叶;各经营模式间林木生物量最大的为集约经营(模式3),其次为近自然经营(模式2),林分生物量最小的经营模式是自然演替(模式1)。不同经营模式碳储量因林木生物量不同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乔木层碳储量最大的经营模式是集约经营(模式3),乔木层总碳储量为129.17 t·hm^(-2),其次是近自然经营(模式2)(106.45 t·hm^(-2)),自然演替(模式1)的乔木层总碳储量最小,仅为85.81 t·hm^(-2);各经营模式林木器官组织碳储量分布格局相同且和生物量分布格局具有相似性,同样表现为树干>根>枝>树皮>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经营模式 生物量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资金投入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减贫效应——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明娟 颜琦 吴琼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5-88,128,共5页
在进一步阐述贫困最基本含义的基础上,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罗城县)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获取直接调查数据,并参照官网数据,选取罗城县2014—2018年典型数据为样本;依据... 在进一步阐述贫困最基本含义的基础上,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罗城县)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获取直接调查数据,并参照官网数据,选取罗城县2014—2018年典型数据为样本;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关联性,选取林业资金投入作为自变量、贫困人口就业人数和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作为因变量,选取林业生产累计提供就业机会、森林旅游基地数量、种养大户数量作为控制变量,建立2种分析模型;将林业资金投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了林业资金投入对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收入及对扶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业资金投入对缓解地区贫困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提高了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遏制贫困地区资源过度消耗和石漠化片区环境、生态局部恶化的势头。林业资金投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贫困村及贫困户均能在实施的生态建设项目中获得实惠,共享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福利。林业资金投入有力地扶持了贫困户发展杉木林、松木林、桉树用材林、特色经济林以及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结合当地林业发展现状,为破解制约林业扶贫的瓶颈,建议:①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提高生态效益,提供更多就业岗位;②实施林业产业扶贫,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③加强林业科技培训,提高贫困户致富技能;④发挥造林专业合作社作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林业资金 减贫效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经验与成效、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14
20
作者 臧振华 张多 +4 位作者 王楠 杜傲 孔令桥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839-8850,共12页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20年要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20年要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在跨时2年的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基础上,全面总结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经验与成效,梳理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全面展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最新进展,为国家公园深化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显示,各试点区基本建立起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创新了运行机制,保护力度持续加强,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科研合作不断深化,社会参与逐渐扩大。体制试点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成效,民生改善初步显现,社会效益充分彰显。但是,仍然存在管理机构级别和类型参差不齐,法律制度不健全,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未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空间范围不合理等问题。建议采取必要措施改进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广有效经验,加快健全国家公园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体制试点 自然保护地 经验与成效 问题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