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东军 钟林生 +1 位作者 杜傲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21-3031,共11页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得的精神文化惠益。国家公园兼顾科研、教育、游憩等文化服务,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可为国家公园的政策制定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总结生态系统文化...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得的精神文化惠益。国家公园兼顾科研、教育、游憩等文化服务,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可为国家公园的政策制定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总结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内容分类及其价值评估方法,概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主要文化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研究现状,从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转化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价值评估方法分为陈述偏好法与显示偏好法、价值量与物质量方法;国家公园的主要文化服务包括科研、教育和游憩,其价值评估对象及评估内容不断丰富,所用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态势,价值量与物质量的评估结果为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多元化视角。丰富多评估对象的案例对比研究、拓展多元文化服务价值评估、促进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估方法的融合与创新使用,拓展文化服务价值评估的实践指导意义,是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唐小平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蒋亚芳 马炜 徐卫华 陈尚 刘增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也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是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的关键。提出国家公园布局原则、依据和目标,确定由评估区经备选区至候选区的遴选方法,基于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遴选出46...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也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是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的关键。提出国家公园布局原则、依据和目标,确定由评估区经备选区至候选区的遴选方法,基于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遴选出46个陆域、3个陆海统筹和3个海域共52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分析评估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19个,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8个,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大区9个,海域生态地理区3个,契合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三区四带”生态保护修复布局。在正式设立5个国家公园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公园设立条件。从空间布局角度规划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以期为构建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奠定基础,推进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候选区 生态地理区 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内涵与弹性管理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唐小平 邱胜荣 +2 位作者 蒋亚芳 张博琳 白玲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650-659,共10页
国家公园是展示生态风采、人与自然和谐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肩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面临生态压力增加、管理效率不足和多方利益冲突等挑战。梳理了科学保护的内涵,提出了精准度、适... 国家公园是展示生态风采、人与自然和谐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肩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面临生态压力增加、管理效率不足和多方利益冲突等挑战。梳理了科学保护的内涵,提出了精准度、适应度和协同度3个科学保护的评价维度:基于国家公园管理目标,提出了以“监测-评估-调整”为核心的弹性管理框架,作为科学保护的有效工具,以应对国家公园复杂多变的生态与社会情境。按此框架提出了现阶段国家公园弹性管理的5个主要策略,包括管理体制、管控机制、利益相关者协同、生态规则、创新工具应用,成为提升国家公园科学管理与应对能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科学保护 弹性管理 适应性保护 国家公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体制机制,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 被引量:4
4
作者 欧阳志云 杜傲 +8 位作者 徐卫华 臧振华 唐小平 邓毅 苏杨 崔国发 庄优波 马俊杰 曹辉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605-612,共8页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标志性举措。自2015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以来,在管理体制建立、保护力度、科技支撑、资金投入、社会参与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标志性举措。自2015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以来,在管理体制建立、保护力度、科技支撑、资金投入、社会参与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统筹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保护与发展关系、空间范围、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破解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难点与问题,提升国家公园的管理成效,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将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 高质量建设 科技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立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源资产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志云 杜傲 徐卫华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1期671-676,共6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的总称,在保障人类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与大规模资源开发,生物...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的总称,在保障人类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与大规模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灭绝危机。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为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自然资源资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家公园发展定位的国际经验,评估了我国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物种与自然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保护关键区域,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中的功能定位,以期为国家公园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功能定位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分区与差异化管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卫华 臧振华 +2 位作者 赵磊 王盛弘 程星光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1期708-714,共7页
对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分区和差异化管控是协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国内外自然保护地分区划定与管控的三种模式,梳理了我国现有国家公园分区划定及相关管控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分区管控政策在严格保... 对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分区和差异化管控是协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国内外自然保护地分区划定与管控的三种模式,梳理了我国现有国家公园分区划定及相关管控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分区管控政策在严格保护核心资源、可持续利用适宜区域等方面的实施现状,探讨了分区划定要求不全面、管控要求与措施不具体、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分区管控 差异化管理 保护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国家公园创建设立程序,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臧振华 欧阳志云 +1 位作者 徐卫华 杜傲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632-637,共6页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从数量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49处国家公园。尽管现阶段我国的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积极性较高,但...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从数量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49处国家公园。尽管现阶段我国的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积极性较高,但是国家公园创建设立总体上还面临缺乏系统计划、设立程序与工作任务划分不尽合理、创建设立标准与要求不明确、资金政策支持与实际需求衔接不顺畅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求,建议科学制定国家公园创建设立计划、合理划分国家公园设立程序和工作任务、明确创建设立标准与要求、完善国家公园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创建方案 设立程序 阶段目标 评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物种保护状况评估 被引量:25
8
作者 徐卫华 赵磊 +1 位作者 韩梅 欧阳志云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1-16,共6页
在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建设自然保护地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到2035年将规划建立49个国家公园。评估国家公园对物种的覆盖状况、探讨保护比例提升... 在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建设自然保护地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到2035年将规划建立49个国家公园。评估国家公园对物种的覆盖状况、探讨保护比例提升路径是亟待研究的问题。通过广泛收集已建国家公园及规划国家公园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分析49个国家公园对脊椎动物和高等植物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的覆盖状况。结果发现,49个国家公园约占国土面积的10%,预计可覆盖我国现有51%的脊椎动物及58%高等植物种类,近7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2/3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中63%的动物种类和55%的植物种类,但仅能覆盖34%的海洋动物种类及22%的国家重点保护海洋动物种类。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能够覆盖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对海洋物种的保护不足,建议加大对海洋国家公园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物种多样性 物种保护 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建设国家公园:进展、挑战与机遇 被引量:58
9
作者 欧阳志云 唐小平 +2 位作者 杜傲 臧振华 徐卫华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2期67-74,共8页
国家公园是全球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支撑生物圈的可持续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公园是全球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支撑生物圈的可持续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自2013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我国国家公园在空间布局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矛盾调处、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生命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国家公园规划与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然而,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生物多样性监测、社区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研究在分析总结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展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基础研究、国家公园监测技术研究,以及国家公园管理措施与政策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了为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科技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范围确定方法及在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胜荣 唐小平 +4 位作者 刘洋 缐海彦 黄璐 高琦 樊远征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620-631,共12页
国家公园范围与分区方案是正式设立国家公园最核心、最基础性工作,事关国家公园设立的科学性和保护价值高低,也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推进,研究科学、合理、规范,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范围分区确定方法... 国家公园范围与分区方案是正式设立国家公园最核心、最基础性工作,事关国家公园设立的科学性和保护价值高低,也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推进,研究科学、合理、规范,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范围分区确定方法已成为国家公园创建的迫切需求。以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为例,探索通过“划”“论”2个阶段,科学、可行、协调、论证4个步骤,聚焦本底调查、核心价值、保护优先区域、功能空间耦合、衔接建设管理需求、开展社会影响评价和统筹协调可行性等关键环节,研建技术手段与政策要求有机结合的确定国家公园范围的方法体系,并以此形成秦岭国家公园范围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域5.82万km^(2),经评估确定的优先保护区域2.05万km^(2),划定的秦岭国家公园方案1.29万km^(2),可以实现南北过渡地带独特的生态地理单元、南北两侧垂直生态带谱、“秦岭四宝”等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重要水源地及中华民族祖脉和文化重要象征地的完整、原真性保护。②基于该技术方法,按照“确定国家公园评估区范围-科学认识秦岭保护的核心价值-识别优先保护区域-协同范围空间的多维功能-评估生态保护效能-论证国家公园设立条件的符合性”流程,识别出的秦岭国家公园范围充分体现了国家公园理念和设立初衷,寻求了保护必要性与管理可行性的有机结合点,实现了国家公园设立功效的最大化;③该技术方法整体设计逻辑清晰、简洁实用,为解决国家公园科学落界提供了一个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边界范围 管控分区 适应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效管理与绿色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8
11
作者 臧振华 王楠 +2 位作者 赵磊 徐卫华 刘艳玲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32-237,共6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关乎整个海南岛的民生福祉,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临的重大挑战。系统梳理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正式设立以来...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关乎整个海南岛的民生福祉,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临的重大挑战。系统梳理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正式设立以来的政策文件、规划制度、工作台账等资料,通过实地勘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调研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进展,分析了现阶段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受到管理机构不健全、事权划分不明确、监管执法不顺畅等制约,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绿色产业顶层设计不足、旅游业态单一化、基础配套不完善等短板,在支撑保障方面存在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备、资金保障不充分、科研监测体系不完善等瓶颈。为加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与绿色发展,建议:加快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细化“园”“地”事权划分、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化解体制机制制约;完善绿色产业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业态升级、强化基础配套体系建设,补足绿色发展短板;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资金保障、提升监测监管和科研能力,突破保障体系发展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管理体制 有效保护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经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晶晶 臧振华 +2 位作者 赵磊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684-9694,共11页
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是实现保护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现有管理评估多集中于单一、同类型、同省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大型尺度多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的评估较少。黄河流经省域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 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是实现保护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现有管理评估多集中于单一、同类型、同省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大型尺度多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的评估较少。黄河流经省域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屏障的重要基础,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为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构建5类共26项的管理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基于证据的专家打分法,评估了黄河流经省域内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2020年间的管理成效,在识别影响管理成效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16年以来,黄河流经省域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总体较好,优秀率达26.83%,良好率达64.63%,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本底调查、保护对象等指标的平均得分较高。②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管理级别越高、建立越早,公共服务、规章制度、经费保障等方面越完善的保护区管理成效越好;此外,基础设施与日常巡护,科研监测与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设,社区关系与生态修复、保护对象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③管理成效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人才建设、综合执法、社区发展、人类干扰等方面,建议有关单位在人才队伍、行政执法、生态补偿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提升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经省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指标体系 管理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13
作者 马祖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6期405-406,共2页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大会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大会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12个目标[1]。2021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昆蒙框架 生物多样性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栖息地适宜性和个体扩散过程的大熊猫种群动态模拟
14
作者 郭志强 臧振华 +3 位作者 徐卫华 范馨悦 孔令桥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525-10534,共10页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通过长期的生态保护修复努力,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受威胁等级从濒危(EN)下降为易危(VU),但其种群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等威...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通过长期的生态保护修复努力,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受威胁等级从濒危(EN)下降为易危(VU),但其种群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等威胁。为及时掌握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扩散动态,更有效支撑大熊猫种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提出了耦合栖息地适宜性和个体扩散过程的大熊猫种群动态模型。并以四川省平武县为案例,模拟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1999—2003年)至第四次调查(2011—2013年)期间大熊猫数量和分布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大熊猫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平武县北部和西部,占全县面积的41%。海拔、主食竹分布、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与道路的距离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海拔中等偏高、有主食竹分布、降水季节性变异小、与道路较远的区域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较高。以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个体数量为初始状态,模拟到第四次调查时的大熊猫个体数量平均值为309只,与实际调查结果的误差率为7.76%。模拟的大熊猫种群密度与实际调查结果之间的Gini系数为0.06,分布匹配指数平均值为0.95,表明大熊猫个体空间分布的模拟结果和调查结果一致性较高。王朗与小河沟之间、王朗与余家山之间大熊猫轨迹密度较高,表明这些区域是大熊猫重要的扩散通道。小河沟与余家山之间轨迹密度低,表明该区域存在扩散障碍。建议通过加强管护、建设生态廊道、制定社区管理办法等措施加强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整体保护,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适宜性 种群动态 基于代理的模型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