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多样性调查
1
作者 段怡诺 朱文博 +3 位作者 陈胜兰 颜文博 曾治高 陈远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6期384-392,共9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掌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多样性和人为干扰现状,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按照4km×4km网格系统地在国家公园7个片区范围内布设了301台红外相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掌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多样性和人为干扰现状,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按照4km×4km网格系统地在国家公园7个片区范围内布设了301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53942个相机工作日,收集独立有效照片2729张,记录到野生兽类19种,隶属于5目11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合计占调查到的野生物种总数的31.6%;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1种,濒危(EN)的1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10.5%。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RAI=0.13)、小泡巨鼠(Rattus exulans,RAI=0.09)、红腿长吻松鼠(Ratufa indica,RAI=0.07)、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RAI=0.07)、鼬獾(Melogale moschata,RAI=0.03)。结果显示,7个片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其中五指山人类活动较为频繁,黎母山受到较大家畜活动干扰。黎母山兽类丰富度高于其他片区,说明部分物种对家畜活动具有一定的容忍度。获得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的物种组成、相对多度和人为干扰信息,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相对多度指数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2
作者 胡益 吴南飞 +3 位作者 李家湘 张蓓 王昊琼 曹明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研究植物群落生态学的基础,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探究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发现该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 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研究植物群落生态学的基础,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探究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发现该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对该护区内保护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得出该保护区内的保护植物种类均呈聚集分布和明显的海拔梯度格局;结合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特征对保护植被进行了区划,揭示其演变规律,为保护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保护区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自然保护区 空间分布格局 植物种群 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建设与分析
3
作者 彭检贵 魏彦华 +4 位作者 汪帅 贺煌 李玲知 赵东方 郑红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46-50,共5页
针对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存在的数据采集效率低、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以湖南省为试验区,构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林业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与时空大数据管理技术,实现了移动端野外数据实时采集、云端智能处理... 针对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存在的数据采集效率低、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以湖南省为试验区,构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林业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与时空大数据管理技术,实现了移动端野外数据实时采集、云端智能处理与三维可视化分析的一体化应用。通过建立标准化物种数据库(涵盖12纲34目217科1 896种)和空间信息模型,有效解决了异构数据整合难题。实测数据表明,系统数据采集效率提升了40%,数据完整性达99.2%,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数字化决策支持。该研究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对推动生态监测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监测 空间信息模型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总体规划与实施策略
4
作者 林慧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27-31,53,共6页
为充分发挥岩溶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生物景观与人文资源优势,以保护优先、顺应自然,统筹规划、分区施策,民生为本、合理利用,绿色发展、永续利用为原则,在分析广东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公园的总体布局... 为充分发挥岩溶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生物景观与人文资源优势,以保护优先、顺应自然,统筹规划、分区施策,民生为本、合理利用,绿色发展、永续利用为原则,在分析广东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公园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分区发展规划,为岩溶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石漠公园 总体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模型研建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志 陈振雄 +4 位作者 贺东北 刘紫薇 孙华 黄鑫 王金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7,25,共11页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类、马尾松类、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针阔混8个主要树种组共3 036个样地数据,在传统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引入气候因子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考虑样地效应引入自相关矩阵和异方差函数,构建主要树种组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以十折交叉验证法对3种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在各树种组林分生长率的模型上,杉木类、马尾松类引入最冷月均温度气候因子,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5个树种组引入最热月均温度气候因子,而针阔混树种组引入年平均降水量气候因子,分别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确定了最优随机参数组合后构造混合效应模型。8个主要树种组的基础模型、再参数化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均逐步提升,栎类树种组的决定系数从基础模型的0.857 9增加到混合效应模型的0.965 8,杉木类、马尾松类和针阔混3个树种组的模型决定系数都提高了0.05以上,均达到0.93以上;针阔混树种组的平均百分标准误差从基础模型的14.59%到再参数化模型的14.32%和混合效应模型的8.22%。各树种组混合效应模型中除其他软阔的决定系数为0.895 6外,其他7个树种组的决定系数均超过了0.900 0,针阔混达到了0.980 1。【结论】引入气候因子的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对于林分蓄积量变化具备较好的拟合效果,能有效支撑省域尺度森林资源蓄积量的年度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生长率 主要树种组 气候因子 再参数化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木材市场谈国家储备林的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志海 舒勇 +3 位作者 胡小燕 詹寿东 李朝阳 张文成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5-9,共5页
大径材是国家重要的资源之一,国家储备林是我国开展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以2010一2021年的木材产量、木材进口量和木材需求量数据为基础,基于国内木材市场的供需现状,对木材供给量及需求量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近... 大径材是国家重要的资源之一,国家储备林是我国开展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以2010一2021年的木材产量、木材进口量和木材需求量数据为基础,基于国内木材市场的供需现状,对木材供给量及需求量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木材需求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内木材总量不足,小径材多大径材少,而国家储备林建设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工程,对于解决木材供应、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家储备林的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以期为各地开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市场 大径材 国家储备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竞争与气候效应的中国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生长模型
7
作者 苏梦洋 朱光玉 +1 位作者 吕勇 刘恩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43,共14页
【目的】研究竞争与气候因子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生长的影响,构建含竞争与气候效应的断面积混合效应模型,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生长与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亚热带6省(区)的103块杉木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研究竞争与气候因子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生长的影响,构建含竞争与气候效应的断面积混合效应模型,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生长与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亚热带6省(区)的103块杉木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法筛选影响显著的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将筛选出的因子按标准进行分级组合成竞争类型与气候类型后,通过K-means聚类成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从5个基础模型中筛选出最优基础模型;将显著性因子、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分别作为随机效应,添加到最优基础模型的各个参数上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结果】1)筛选出对林分断面积影响显著的竞争因子为胸径不等于对象木胸径的其他林木的胸径之和与对象木胸径的比(CI1)和Alemdag竞争指数(CI6),气候因子为哈格里夫斯气候水汽亏损(CMD)、最热月平均气温(MWMT)、夏季平均温度(Tave_sm)、夏季平均最低温度(Tmin_sm)。2)筛选得到的最优基础模型为舒马克模型M1(R^(2)=0.9382)。3)构建的混合效应模型评价结果显示,考虑影响显著的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分别作为随机效应时,模型的确定系数(R2)提升至0.9543与0.9558。将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作为随机效应时,混合效应模型的确定系数(R2)进一步提升至0.9613与0.9671。考虑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共同对林分断面积产生影响并将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同时作为随机效应时,确定系数(R^(2))达到了0.9799。【结论】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对林分断面积生长均有显著性影响,同时含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的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与预测精度,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与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气候 杉木人工林 林分断面积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分类经营实践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宿明 张超 +1 位作者 周维 魏甫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1-4,9,共5页
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资源分类管理实例为基础,经过实地考察调研,确定了生物及林木资源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森林类型可划分为严格保护经营类型组、保育修复经营类型组、人工促进修复经营类型组、限制性... 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资源分类管理实例为基础,经过实地考察调研,确定了生物及林木资源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森林类型可划分为严格保护经营类型组、保育修复经营类型组、人工促进修复经营类型组、限制性经营类型组和科普游憩经营类型组5个类型组;依照森林资源实际及森林经营类型,制定了5种森林经营作业法,并采取“封山育林为主,生态修复为辅,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保护措施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森林进行保护。研究结果可为热带雨林中的森林分类经营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 森林类型 分类经营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IS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森林火灾风险区划——以湖南省宁远县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国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1,151,共9页
应用ArcGIS的模糊逻辑和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宁远县的森林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火险区划研究,参与评估的火险因子包括环境、人类活动和地形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降水、海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研究区域林火风险的影响最为显著;... 应用ArcGIS的模糊逻辑和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宁远县的森林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火险区划研究,参与评估的火险因子包括环境、人类活动和地形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降水、海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研究区域林火风险的影响最为显著;宁远县47.6%的区域被确定为四级及以上火险等级,主要分布于该县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该县火险情况严峻;编制的森林火灾风险图预测精度达82.7%。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森林火灾风险预测中展现出较好的效果,可作为林火预测和火险制图的重要工具,编制的森林火灾风险图为宁远县的林火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火险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多准则决策分析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草原生态综合评价与保护管理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志 陈振雄 +2 位作者 柯善新 贺东北 伍汉斌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23-26,共4页
基于湖南省草原基况监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草原生态评价等数据,从生态地位、分布特点、健康状况和开发程度等方面对湖南省草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分类经营施策、加大科技投入、开展试点研究、严格保护管理、完善信息系统... 基于湖南省草原基况监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草原生态评价等数据,从生态地位、分布特点、健康状况和开发程度等方面对湖南省草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分类经营施策、加大科技投入、开展试点研究、严格保护管理、完善信息系统等建议,以期为湖南省草地资源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生态评价 保护管理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重点建设内容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锐 陈振雄 丁山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85-87,96,共4页
本文针对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了符合新形势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工程、“碳中和”林业工程、林地系统修复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乡村振兴林业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在林地治理能力建设方面提出林长制体... 本文针对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了符合新形势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工程、“碳中和”林业工程、林地系统修复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乡村振兴林业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在林地治理能力建设方面提出林长制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林地保护宣传教育工程建设等内容,以期在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中理清思路,保障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重点林业工程 治理能力 建设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数据研建林业数表模型
12
作者 杜志 陈振雄 +3 位作者 贺东北 孙华 王金池 张文凡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以湖南省马尾松、栎类2个树种(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扫描样木,获取树高、胸径、地径等林木参数,基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构建树高曲线模型和材积模型,并以解析木调查实测数据为对照,检验点云数据提取的林木参数精度和评估林业数... 以湖南省马尾松、栎类2个树种(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扫描样木,获取树高、胸径、地径等林木参数,基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构建树高曲线模型和材积模型,并以解析木调查实测数据为对照,检验点云数据提取的林木参数精度和评估林业数表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地基激光雷达提取的林木参数与同口径解析木实测数据无显著差异,马尾松、栎类2个树种(组)点云数据提取的胸径估计精度均达98%以上,树高估计精度在92%以上,材积估计精度在90%左右;2)基于点云数据所建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一元立木材积模型和地径材积模型拟合精度高,其中二元立木材积模型的R2均达0.99、预估精度(P)超过98%,马尾松、栎类2个树种(组)的树高曲线模型的P达96%,与实测数据所建模型的拟合精度相近。由此可见,地基激光雷达技术可实现非破坏性、快速精准的林木参数提取,构建基于点云数据的高精度林业数表模型,为限制或禁止采伐情况下的林业数据获取和数表模型研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激光雷达 林木参数 林业数表模型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树种单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研建
13
作者 贺鹏 陈振雄 彭检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2,共12页
【目的】建立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实现湖南主要树种模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及精准预估森林生物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湖南省3个主要树种468株伐倒木数据(杉木160株、马尾松153株和栎类... 【目的】建立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实现湖南主要树种模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及精准预估森林生物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湖南省3个主要树种468株伐倒木数据(杉木160株、马尾松153株和栎类155株),分别比较单木6个组分生物量(地上、地下、树干、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基础模型并寻求拟合指标最优模型,进一步比较不同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量模型,并选择引起参数差异显著的起源作为哑变量,构建比例控制的非线性联立方程组预估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结果】3个树种单木各组分生物量基础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地上B1、地下B2、树干B3和树皮B4这4个组分生物量模型的自变量选择胸径和树高,树枝B5和树叶B6生物量模型选择胸径、树高和冠幅;以起源为哑变量的模型显示,杉木的地上生物量B1(平均预估误差MPE较基础模型降低1.16%)、马尾松的地下生物量B2(MPE降低4.65%)、以及栎类的地上生物量B1(MPE降低3.24%)和地下生物量B2(MPE降低29.13%)均表现出天然林的生物量要显著高于人工林的生物量;以起源为哑变量的单木生物量模型系统的拟合效果较佳,3个树种地上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超过0.90,平均预估误差MPE低于4%;而地下生物量模型的R2同样均在0.90以上,其MPE则低于14%。【结论】以起源为哑变量的单木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非线性联立方程组相容性模型系统,拟合效果最差的是基础模型。虽然模型系统的拟合效果略劣于哑变量模型,但模型系统能解决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的相容性和可加性,且它们参数之间的差异不大,因此优先推荐采用相容性模型系统来预测湖南省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模型 哑变量 非线性联立方程组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2000—2020年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14
作者 佘宇晨 张云峰 陈楚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8,161,共12页
【目的】探究植被序列的时空演变特性及其驱动因子,深化对植被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以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NDVI、自然因素(地表和气候因子)和人文... 【目的】探究植被序列的时空演变特性及其驱动因子,深化对植被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以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NDVI、自然因素(地表和气候因子)和人文因素数据,结合Theil-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时滞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对植被NDVI的响应。【结果】1)2000—2020年湖南省植被NDVI在时空变化上均呈上升趋势,在年际尺度上NDVI以0.0015/a的速率波动上升;空间上,有78%的区域呈增长趋势,增长区域遍布全省,而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洞庭湖流域及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中心;2)湖南省气温对NDVI的影响要强于降水,气温对NDVI的滞后和积累时间均为0个月;而降水量的滞后时间为1个月,积累时间为2个月;3)对湖南省植被NDVI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为地貌、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密度、GDP和土地利用类型对NDVI的影响不断增大。【结论】2000—2020年湖南省植被NDVI在时空变化上呈显著改善趋势,自然因素(地貌、气温)和人文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NDVI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密度、GDP和土地利用类型等人文因素对植被NDVI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一现象在快速城市化区域表现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时滞效应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鸟类新记录——栗鸢
15
作者 李琦 米小其 +2 位作者 郭克疾 周剑 张梦斐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0-480,共1页
2022年7月17日,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石柱乡丝塘村油铺场(110.755309°E,27.245056°N,海拔355 m)开展湖南省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记录并拍摄到1只中等体型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鸟类(图1:左):体色以深褐色为主,头胸部浅褐... 2022年7月17日,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石柱乡丝塘村油铺场(110.755309°E,27.245056°N,海拔355 m)开展湖南省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记录并拍摄到1只中等体型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鸟类(图1:左):体色以深褐色为主,头胸部浅褐色,初级飞羽尖端黑色,喙淡黄绿色,趾暗黄色。该个体略似黑鸢Milvus migrans,但前者尾圆且头部颜色较浅,尾羽及飞羽无横斑。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确认为栗鸢Haliastur indus未成年个体。2024年6月22日,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景区(113.139101°E,25.905339°N,海拔121 m)再次拍摄到该鸟成年个体,头胸部白色,具黑褐色羽轴纹,其余部分栗红色(图1: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形目 湖南省 黑鸢 Accipitriformes Milvus migra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
16
作者 潘登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62-68,共7页
为了解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生物资源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利用野外调查、访问调查、查找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该保护区内陆栖脊椎动物的物种组成、珍稀及特有物种、区系及分布型组成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保梅岭地区记... 为了解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生物资源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利用野外调查、访问调查、查找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该保护区内陆栖脊椎动物的物种组成、珍稀及特有物种、区系及分布型组成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保梅岭地区记录的陆栖脊椎动物有4纲26目73科177属238种,其中两栖纲1目4科11属16种,爬行纲3目10科27属36种,鸟纲14目39科100属139种,哺乳纲8目20科39属47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3种,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9种,易危物种23种,海南岛特有种8种。2)动物地理区划方面,以东洋界物种占优势(79.41%),其次为古北界物种(12.61%)和广布种(7.98%)。3)分布型方面,主要分为9个分布型,以东洋型(W)、南中国型(S)、不易归类型(O)和古北型(U)物种占优势。4)G指数(genus index)、F指数(family index)和G-F指数(genus-family index)都呈现出鸟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的状态。总体而言,保梅岭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较多,属于陆栖脊椎动物区系中东洋界华南区海南岛亚区的典型代表;该区鸟类科、属水平多样性均高于其他3个类群,生物多样性的总体保护研究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栖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 区系分析 保梅岭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草原防灭火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
17
作者 董雅雯 洪永忠 +5 位作者 曾斌 陈胜兰 李玲知 贺煌 王晋昊 张文凡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51-56,68,共7页
以森林草原防灭火为重点,全面整合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护林员等“天空地人”全方位、立体化、一体化生态感知体系,搭建集成电子地图、物联设备展示、预警处置、扑火指挥、火情档案管理等功能模块的“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平台——... 以森林草原防灭火为重点,全面整合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护林员等“天空地人”全方位、立体化、一体化生态感知体系,搭建集成电子地图、物联设备展示、预警处置、扑火指挥、火情档案管理等功能模块的“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平台——森林草原防灭火管理平台。该平台既能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感知系统对接,实现纵向、横向的资源数据共享互通,又能够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情监测预警能力,实现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全面提高森林防火管理现代化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降低火灾损失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 防灭火管理 “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 火情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藏发现麝鼩属(劳亚食虫目:鼩鼱科)两新物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顺德 杨思雨 +7 位作者 青娇 范荣辉 唐刻意 廖锐 郭克疾 张梦斐 吴南飞 刘少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9-550,共22页
麝鼩属(Crocidura)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属。中国麝鼩属的分类存在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本文整理了灰麝鼩(C.attenuata)、台湾灰麝鼩(C.tanakae)、安徽麝鼩(C.anhuiensis)、白尾梢大麝鼩(C.dracula)、大麝鼩(C.lasiu... 麝鼩属(Crocidura)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属。中国麝鼩属的分类存在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本文整理了灰麝鼩(C.attenuata)、台湾灰麝鼩(C.tanakae)、安徽麝鼩(C.anhuiensis)、白尾梢大麝鼩(C.dracula)、大麝鼩(C.lasiura)、黑袍麝鼩(C.pullata)和2个疑似新种共8种大型麝鼩189号标本,比较了假剥制标本、头骨和牙齿形态,对测量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A)。结合中国及邻近地区麝鼩属物种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和分子物种界定结果,我们描记了两个从中国西藏发现的麝鼩新种,即札达麝鼩Crocidura zhadaensis Chen,Wu et Liu,sp.nov.和墨脱麝鼩Crocidura medogensis Chen,Wu et Liu,sp.nov.。札达麝鼩的鉴定特征:头体长69~77 mm,尾长49~56 mm,颅全长20.04~20.74 mm。体色较浅,整体呈褐色。尾距尾基3/4长有稀疏的白色长针毛,尾末端形成短毛束。脑颅扁平,下关节面内侧卵圆孔大,第三上单尖齿(U3)明显大于第二上单尖齿(U2),第一上前臼齿(P4)原尖附近有一小凹陷。墨脱麝鼩的鉴定特征:头体长67~76 mm,尾长62~65 mm,颅全长20.33~22.21 mm。体色深,背毛深黑褐色,腹毛黑灰色;尾长,常超过头体长的85%;脑颅饱满,顶骨较隆起;第一上单尖齿(U1)最大,高度约是第二上单尖齿(U2)和第三上单尖齿(U3)的两倍;第一上臼齿(M1)的次尖舌面侧缘延展呈半月形;乳突明显。为进一步厘清中国麝鼩物种的分类和物种多样性,本文编制了它们的物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麝鼩 分类 形态学 小型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古老果树榅桲在中国的归化及其种群动态——以湖南省褒忠山种群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松 李家湘 +5 位作者 谢勇 刘文倩 龚群龙 邓梦达 黄明增 赵茉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840-8851,共12页
外来植物归化因其对本地生态系统有潜在的入侵风险而受到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群落和种群结构反映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种群地位、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可为判定外来植物归化提供可靠依据。榅桲(Cydonia oblonga)为在全球广泛引种栽培达4000... 外来植物归化因其对本地生态系统有潜在的入侵风险而受到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群落和种群结构反映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种群地位、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可为判定外来植物归化提供可靠依据。榅桲(Cydonia oblonga)为在全球广泛引种栽培达4000多年的古老果树,引入中国已有2500多年,但关于其野外逸生种群的生存状态未见报道。以目前中国唯一逸生地——湖南省褒忠山的榅桲种群为对象,在其所在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时空替代法,运用静态生命表、生存曲线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榅桲种群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0科28属31种,其中木本植物16种,草本植物15种;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占群落内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75%;(2)群落具有明显层次结构,可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个体集中于0—1.5 m高度级,占总个体数的81.81%;(3)种群龄级结构呈近倒“J”型,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具有稳定的更新潜力;(4)生存分析表明榅桲种群具有前期优势、中期减少、后期稳定的特点;时间序列预测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未来能够持续增长,但幼苗及小树个体基本保持稳定,其种群更新能力一般。结果显示,榅桲已归化,研究可为区域外来物种管理和榅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榅桲 归化植物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鸟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韬 刘玉 +3 位作者 甘惠婷 李许燕 王虎翼 张志强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为掌握广东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鸟类资源现状,并为该公园鸟类资源保护和“引鸟”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组于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采用样线法开展了4次公园鸟类野外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园已记录鸟类14目43科135种,其中... 为掌握广东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鸟类资源现状,并为该公园鸟类资源保护和“引鸟”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组于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采用样线法开展了4次公园鸟类野外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园已记录鸟类14目43科135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留鸟81种,夏候鸟30种,冬候鸟19种,旅鸟5种;87种鸟类属东洋界物种,35种属古北界物种,13种属广布种。鸟类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公园内夏季鸟类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545;春季最低,为3.297。Pielou均匀度指数春季最高,为0.809;夏季和秋季均为0.796。在鸟类的5种生境中,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从高至低依次为:灌丛(3.686)、乔木林(3.567)、农田(3.102)、村落(2.385)、库塘(1.679)。建议公园管理部门通过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推进本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改造力度、提升鸟类栖息地质量、加强鸟类监测规范生态旅游活动等措施提高公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物种多样性 保护建议 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 广东连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