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国际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动态 被引量:3
1
作者 蔡磊明 王捷 宋宏宇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1年第5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国际遗传工程 转基因食品 生物技术中心 食品安全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评价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细胞评价免疫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包晶晶 林海霞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7,共5页
树突细胞作为皮肤接触性过敏反应评价模型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也从最初的确定该模型的适宜性到更深入的基因组学机制以及替代细胞系的研究,目前该模型已处于接触性过敏反应评价的替代实验的验证阶段,这就为其能够作为其他免疫毒性... 树突细胞作为皮肤接触性过敏反应评价模型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也从最初的确定该模型的适宜性到更深入的基因组学机制以及替代细胞系的研究,目前该模型已处于接触性过敏反应评价的替代实验的验证阶段,这就为其能够作为其他免疫毒性评价的模型奠定了基础。树突细胞作为免疫毒性评价模型还可以弥补现有的免疫毒性评价环节的缺失以及为自身免疫反应评价提供突破点。所以树突细胞在免疫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免疫毒性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评价药物性肝损伤检测终点研究及其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葛帅 汤纳平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8,共8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众多新建细胞模型和高通量筛选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肝毒性筛选评价。在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之前,重要的是确定哪些毒性终点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以提高对DILI的预测能力。本文结...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众多新建细胞模型和高通量筛选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肝毒性筛选评价。在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之前,重要的是确定哪些毒性终点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以提高对DILI的预测能力。本文结合DILI相关的重要作用机制,介绍了体外肝毒性评价应考虑的检测终点,包括肝细胞毒性、线粒体毒性、胆汁淤积、反应性代谢物导致的肝损伤以及免疫反应相关的肝损伤等,并归纳了这些毒性终点在DILI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及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新药开发早期的体外肝毒性筛选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体外评价 肝毒性 肝细胞 检测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策略 被引量:5
4
作者 洪敏 赵小平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2,共6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临床上ADC药物在增强药效作用的同时,还极大减小毒副作用,因而前景良好。但该类药物组成相对复杂,且临床前安评经验积累较少,为安评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分析ADC药物的作用方式、...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临床上ADC药物在增强药效作用的同时,还极大减小毒副作用,因而前景良好。但该类药物组成相对复杂,且临床前安评经验积累较少,为安评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分析ADC药物的作用方式、主要的毒性风险和临床前/临床试验中常见毒性,同时研究已批准ADC药物毒性试验,结合ICH S6(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ICH S9(抗肿瘤药物研究及评价)指导原则,探讨ADC药物的临床前安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物偶联物 安全性评价 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SE示踪与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研究环磷酰胺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包晶晶 林海霞 马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8-831,共4页
目的利用定量分析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时间系列数据的方法研究淋巴细胞细胞增殖动力学及免疫抑制剂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机制的研究。方法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并用CFSE... 目的利用定量分析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时间系列数据的方法研究淋巴细胞细胞增殖动力学及免疫抑制剂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机制的研究。方法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并用CFSE染料给对照组和给药组动物的淋巴细胞染色,通过数学模型拟合法分析数据。结果对照组和给药组淋巴细胞增殖进入第一代分裂的时间分别是27.17h和22.88h,每代细胞死亡率分别为20%和40%;进入分裂前的细胞半衰期分别为31.53h和43.32h。结论通过数学拟合法对CFSE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药物对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机制,该实验中的药物环磷酰胺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方式可能是使细胞增殖时每代细胞的死亡率增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E 定量分析 数学拟合 流式细胞仪 淋巴细胞增殖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小鼠在药物致癌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征 徐景宏 +1 位作者 王庆利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7-561,共5页
致癌性实验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用以考察药物对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辅以机制研究等以评价和预测人体长期用药带来的风险。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为肿瘤研究带来了巨大变化,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成为致癌性研究的重要选择... 致癌性实验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用以考察药物对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辅以机制研究等以评价和预测人体长期用药带来的风险。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为肿瘤研究带来了巨大变化,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成为致癌性研究的重要选择之一。本文主要参考国际现有指导原则和已上市药品评价资料,概述当前常用转基因动物的特征及其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我国致癌性评价中转基因动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鼠 致癌性实验 药物评价 临床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SD大鼠睾丸毒性体外试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晶璇 邱云良 +3 位作者 王鹏 徐湘婷 马璟 杨继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4-78,共5页
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L)对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cell)和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s)增殖的影响及其广谱钙粘附蛋白(Pan-cadherin)的表达。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8种不同浓度(0,0.1,1,10,1.0×102,1.0... 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L)对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cell)和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s)增殖的影响及其广谱钙粘附蛋白(Pan-cadherin)的表达。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8种不同浓度(0,0.1,1,10,1.0×102,1.0×103,1.0×104,1.0×105μg/L)对SD大鼠睾丸原代培养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在雷公藤甲素对单纯培养支持细胞的最小有毒浓度(0.1,1,10,1.0×102μg/L)水平,培养细胞pan-cadherin的表达。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浓度≥10μg/L时对混合培养细胞(主要为生精细胞),≥1.0×103μg/L时对单纯培养支持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2mg/L和28.15mg/L。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混合培养细胞在雷公藤甲素低浓度时(0.1和1μg/L)表达上调。雷公藤甲素低浓度即可抑制生精细胞增殖,而高浓度才能抑制支持细胞增殖,其细胞毒耐受性二者差异很大。睾丸毒性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生精细胞的pan-cadherin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支持细胞 生精细胞 原代培养 pan-eadher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的药效学及毒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倩 王彩霞 +4 位作者 邱云良 杨汉煜 魏娜 王炳森 吕晶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45-1748,共4页
目的对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Mit-lipo)与盐酸米托蒽醌普通制剂(Mit-inj)进行药效学及毒性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小鼠肝癌H22、小鼠前列腺癌RM-1移植肿瘤模型探讨Mit-lipo的抗肿瘤作用;犬急性毒性、大鼠和犬长期毒性研究比较Mit-lipo和Mit-in... 目的对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Mit-lipo)与盐酸米托蒽醌普通制剂(Mit-inj)进行药效学及毒性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小鼠肝癌H22、小鼠前列腺癌RM-1移植肿瘤模型探讨Mit-lipo的抗肿瘤作用;犬急性毒性、大鼠和犬长期毒性研究比较Mit-lipo和Mit-inj毒性差异。结果 Mit-lipo 1、2、4和6 mg.kg-1各剂量对H22实体瘤的抑瘤率分别为75.1%、76.5%、90.1%和93.8%,也可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前列腺癌RM-1肿瘤的生长,与等剂量的Mit-inj相比疗效明显增强。犬急性毒性结果表明Mit-lipo最大耐受剂量(MTD)为2.0 mg.kg-1,毒性表现为轻微至中度的皮肤毒性,给药4周后皮肤毒性逐渐减轻。大鼠长期毒性结果表明Mit-lipo可明显降低Mit-inj引起的骨髓毒性,并产生新的皮肤毒性反应。犬长期毒性结果表明Mit-lipo 0.1、0.3和0.45mg.kg-1组主要毒性反应为轻微至轻度的皮肤毒性反应,主要毒性靶器官为睾丸和皮肤,MTD为0.45 mg.kg-1,Mit-inj0.45 mg.kg-1可致WBC和PLT值降低和睾丸毒性病变。结论与普通制剂相比,米托蒽醌脂质体的体内抑瘤效果明显增强,且骨髓毒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托蒽醌 脂质体 药效学 H22 RM.1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模型评价方法的验证 被引量:5
9
作者 常嘉 陆亮 常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0-295,共6页
目的:采用已知胚胎毒性药物验证建立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模型。方法采用水浴染毒法,将受精后2~4 h (2~4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梯度的化合物,设置全反式维甲酸阳性照组、胚胎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及0.1%DMSO 溶剂对照组... 目的:采用已知胚胎毒性药物验证建立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模型。方法采用水浴染毒法,将受精后2~4 h (2~4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梯度的化合物,设置全反式维甲酸阳性照组、胚胎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及0.1%DMSO 溶剂对照组。分别在24,48,72,144 hpf,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记录畸形及死亡的胚胎数目。通过软件得到 EC50,LC50,阳性药物计算致畸指数(TI)=LC50/EC50,有 TI 药物记为阳性结果;无 TI 则记录为阴性结果。所得结果与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胚胎暴露于乙酰氨基酚(TI =2.07)、甲硫咪唑(TI =2.91)、吲哚美辛(TI =1.67)、5-氟尿嘧啶(5-Fu)(TI =8.31)、甲氨蝶呤(TI =1.31),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致畸情况,甲硫咪唑出现较为明显的骨骼畸形;吲哚美辛的毒性主要体现在心脏、血液循环等终点的异常;5-FU 在较低剂量下即产生较高的死亡率,同时还发生较严重的色素缺失;对乙酰氨基酚对心脏、肝等靶器官毒性较大,出现心包囊肿;甲氨蝶呤出现显著的体节、骨骼畸形情况。阳性药物计算得出相应的 TI;而抗坏血酸、异烟肼、青霉素 G、糖精无法计算 TI,为阴性结果。9种化合物的斑马鱼试验结果与传统动物实验及临床表现一致,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建立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模型稳定,可应用与药物的早期毒性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发育毒性 方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基因状态对体外微核试验结果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欧红梅 周长慧 +1 位作者 涂宏刚 常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0-173,共4页
近年来,体外哺乳动物细胞遗传毒性试验假阳性率高的不足引起了毒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体外微核试验常用的啮齿类动物细胞系如CHO,V79,CHL和L5178Y,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可能原因之一是啮齿类动物细胞系的p53基因为突变型,即p53基因功能缺陷... 近年来,体外哺乳动物细胞遗传毒性试验假阳性率高的不足引起了毒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体外微核试验常用的啮齿类动物细胞系如CHO,V79,CHL和L5178Y,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可能原因之一是啮齿类动物细胞系的p53基因为突变型,即p53基因功能缺陷。但也有观点认为,p53基因功能不同的细胞系不影响体外微核试验结果的判定。本文主要比较了不同细胞系体外微核试验结果,包括常用的p53基因功能缺陷的啮齿类动物细胞系、p53基因功能完整的细胞系和p53基因功能缺失的NH32细胞。希望有助于阐明遗传毒性化合物引起p53功能不同的细胞系的DNA损伤的机制,合理选择体外微核试验系统,从而降低体外微核试验结果的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体外微核试验 假阳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致癌试验中常用动物历史对照数据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春荣 尹纪业 +3 位作者 笪红远 高广花 马璟 王庆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5-393,共9页
致癌试验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考察药物对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以评价和预测人体在长期用药中的致癌风险。在致癌试验中,啮齿类动物不同品系的历史对照数据对解释罕见肿瘤和发病率异常的肿瘤非常有用。国外权... 致癌试验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考察药物对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以评价和预测人体在长期用药中的致癌风险。在致癌试验中,啮齿类动物不同品系的历史对照数据对解释罕见肿瘤和发病率异常的肿瘤非常有用。国外权威试验机构依靠病理工作组和同行评议结果,积累了相关动物大量的有价值的病理历史对照数据,从早期使用较多的F344大鼠和B6C3F1小鼠,到后来的SD大鼠、CD-1小鼠和Wistar大鼠,再到近年来广泛使用的p53+/-和rasH2转基因小鼠,不同品系动物肿瘤发生具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国内致癌试验日益增多,但可参照的背景数据仍然较少,如何正确积累和使用历史数据成为国内同行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归纳和对比文献报道的实验动物肿瘤性病变的种类和发生率,发现不同品系啮齿类动物的肿瘤谱不同,且存在雌雄差异。相关背景数据丰富了致癌试验中自发性肿瘤历史对照数据,为致癌试验的开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试验 历史对照数据 毒性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生理节律影响药物代谢过程的分子基础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宪成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7-320,共4页
实验动物在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DME)过程是其药效或毒性作用产生的前提。国内外研究表明,机体参与药物体内过程各个环节的生理功能状态具有不同程度的时间节律性。肠道转运... 实验动物在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DME)过程是其药效或毒性作用产生的前提。国内外研究表明,机体参与药物体内过程各个环节的生理功能状态具有不同程度的时间节律性。肠道转运体、肝脏药物代谢酶及肾脏在药物ADME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药物转运体、肝脏药物代谢酶及肾脏排泄等环节的生理节律性现象及其分子基础和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实验 药用制剂 吸收 代谢 时间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致癌性和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邢立国 吴英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5-461,共7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参与糖类和脂类代谢、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以其为靶点的降脂类及抗糖尿病药物已经被开发。PPAR激动剂对动物有致癌性,如一些贝特类PPARα激动剂、噻唑烷二酮...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参与糖类和脂类代谢、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以其为靶点的降脂类及抗糖尿病药物已经被开发。PPAR激动剂对动物有致癌性,如一些贝特类PPARα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PPARγ激动剂、开发的PPARα/γ双重激动剂和PPARδ激动剂均可使实验动物发生肿瘤。PPARα激动剂的致癌机制同PPARα受体有关,激活受体调节代谢产生脂类异常,也引起过氧化物酶体氧化酶活性增加,产生活性氧导致DNA的损伤。枯否细胞通过NADPH氧化酶产生活性氧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凋亡。PPARγ激动剂的致癌性与结石形成有关。PPAR激动剂是否对人具有致癌性尚未证实,临床应用仍有致癌风险。本文主要综述PPAR激动剂致癌性和致癌机制研究进展,希望对该类药物的开发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 毒性作用 致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耀川 赵刚 +3 位作者 宁静 刘小刚 樊秀敏 徐炜 《现代畜牧兽医》 2012年第1期60-62,共3页
阿维菌素(avermectin),又称阿佛曼菌素,是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环结构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体内、外寄生虫具有极强的杀伤活性,无抗真菌和细菌活性。可用作家畜驱虫剂,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家畜体内、
关键词 阿维菌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杀线虫活性 外寄生虫 细菌活性 环结构 抗真菌 驱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胚胎干细胞的实时细胞系统评价心脏毒性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琪 汪溪洁 +1 位作者 王淑颜 马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目的采用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derived cardiomyocytes,h ESC-CM)联合实时细胞分析系统(real-time cell analysis Cardio,RTCA Cardio),建立一种体外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方法。方法将h ESC-CM... 目的采用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derived cardiomyocytes,h ESC-CM)联合实时细胞分析系统(real-time cell analysis Cardio,RTCA Cardio),建立一种体外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方法。方法将h ESC-CM接种到RTCA Cardio E-Plate 96孔板,分析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幅度和搏动节律不规则性指数确定细胞最佳接种密度及检测时间,建立体外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0.1%DMSO作为溶剂对照及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奎尼丁(0.2、0.78、3.13、12.5、50和100μmol·L-1)作为阳性对照进行了验证。结果0.1%DMSO对h ESC-CM的生长指数(cell index,CI值)、搏动特征图谱及搏动频率和幅度均无影响。而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奎尼丁浓度≥3.13μmol·L-1时影响细胞CI值和特征性搏动图谱,抑制细胞搏动频率和幅度,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细胞搏动信号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对搏动频率和幅度的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采用h ESC-CM联合RTCA Cardio系统建立的体外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方法可以检测出奎尼丁对心肌细胞搏动状况的影响,该方法可作为一种高通量筛选工具用于临床前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SC-CM RTCACardio 心脏毒性 药物 体外筛选 奎尼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实时细胞分析系统监测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的生长及搏动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淑颜 汪溪洁 +2 位作者 靳康 惠涛涛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7-843,共7页
目的:建立实时细胞分析系统( RTCA)心脏毒性研究方法,并应用于药物心脏毒性的早期筛选。方法采用RTCA Cardio系统和新生1~2 d SD大鼠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建立体外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方法,并用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和利多卡因,... 目的:建立实时细胞分析系统( RTCA)心脏毒性研究方法,并应用于药物心脏毒性的早期筛选。方法采用RTCA Cardio系统和新生1~2 d SD大鼠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建立体外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方法,并用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和利多卡因,通过观察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幅度和搏动节律不规则性( BRl)指数的变化,验证其评价药物的心脏毒性的效果。结果原代心肌细胞接种到 RTCA Cardio E-Plate 96孔板24 h后出现心肌细胞搏动,48 h 后心肌细胞搏动规律且稳定,可持续至少3 d。加入奎尼丁后迅速抑制心肌细胞的搏动,使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由155±5降到0,6 h 后抑制作用减弱;低浓度奎尼丁(3.1μmol·L^-1)使心肌细胞搏动恢复到124±16。24 h奎尼丁浓度小于100.0μmol·L^-1时,均能全部恢复细胞搏动。利多卡因加入原代心肌细胞后,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幅度、BRl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对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越显著。结论 RTCA Cardio心脏毒性筛选方法可精确地检测出奎尼丁和利多卡因的心脏毒性,提示 RTCA Cardio 心脏毒性筛选方法可用于心脏毒性早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评价 临床前 实时系统 奎尼丁 利多卡因 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致敏性比较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瑞霞 汤纳平 +3 位作者 林海霞 马璟 谢岑 陈笑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6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比较评价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的潜在致敏性,并初步探索可疑致敏原绿原酸的致敏机制。方法: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同时进行BN大鼠全身主动致敏实验(ASA),激发前取血测定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 目的:比较评价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的潜在致敏性,并初步探索可疑致敏原绿原酸的致敏机制。方法: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同时进行BN大鼠全身主动致敏实验(ASA),激发前取血测定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3/4/8),记录激发后症状;单次静脉给予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测定给药前,给药后5、10、30、60、120、240min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结果:比较ASA激发后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可知绿原酸过敏反应程度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绿原酸组和双黄连组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各有不同程度升高,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也有一定变化;单次静脉给药测定绿原酸血药浓度,给药后5、10、30、60min时,绿原酸组血浆中绿原酸浓度显著低于双黄连粉针剂组。结论:绿原酸对BN大鼠致敏性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原因可能是单体和复方绿原酸的代谢差异,也可能是因为绿原酸并非唯一致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双黄连粉针剂 ASA BN大鼠 抗体 补体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评价口服降糖药对HepG2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富欣 潘晓靓 +4 位作者 李华 汤纳平 王雁 惠涛涛 张泽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4-649,共6页
目的 :评价DPP-Ⅳ抑制剂类口服降糖药A化合物的线粒体毒性,从而探讨A化合物的可能毒性机制。方法 :Hep 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曲格列酮50-300μmol/L,培养24 h,或加入A化合物溶液100-300μmol/L,培养24 h,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存... 目的 :评价DPP-Ⅳ抑制剂类口服降糖药A化合物的线粒体毒性,从而探讨A化合物的可能毒性机制。方法 :Hep 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曲格列酮50-300μmol/L,培养24 h,或加入A化合物溶液100-300μmol/L,培养24 h,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ep 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曲格列酮100、200和225μmol/L培养24 h,或加入A化合物溶液100、150和200μmol/L培养24 h,化学发光法检测胞内ATP合成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50-300μmol/L可以抑制细胞存活率,IC50为178μmol/L;A化合物100-300μmol/L对细胞存活率有抑制作用,IC50为159μmol/L。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200μmol/L时导致线粒体ATP显著下降(P〈0.01)、△Ψm显著性下降(P〈0.01),≥100μmol/L时可致活性氧水平和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A化合物≥100μmol/L时ATP合成水平显著降低、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1),≥150μmol/L时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P〈0.01),≥200μmol/L时△Ψm显著性下降(P〈0.05),并可导致线粒体结构发生病变。结论:DPP-Ⅳ抑制剂类口服降糖药A化合物可以通过干扰线粒体代谢功能和结构而诱导线粒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P-Ⅳ抑制剂 HEPG2细胞 线粒体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肝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在药物肝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春燕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7-160,共4页
传统的细胞培养方法中,肝细胞在体外不能实现高活性高密度的生长,因而无法模拟体内的三维立体生长环境,从而制约了药物肝毒性的体外评价;利用微型中空纤维凝胶包埋技术可以在体外固定肝细胞而模拟体内的立体环境。本文综述了微型中空纤... 传统的细胞培养方法中,肝细胞在体外不能实现高活性高密度的生长,因而无法模拟体内的三维立体生长环境,从而制约了药物肝毒性的体外评价;利用微型中空纤维凝胶包埋技术可以在体外固定肝细胞而模拟体内的立体环境。本文综述了微型中空纤维凝胶包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体外药物肝毒性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毒性 细胞培养 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蟾酥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旻 李华 +1 位作者 汪溪洁 马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5-610,共6页
近年来,人们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日趋重视。蟾酥作为临床广泛应用和已知的具有心脏毒性的名贵中药,人们迫切希望明确其毒性机制以及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蟾酥中主成分之一蟾蜍甾烯类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地高辛类似,也属于强心苷类化合物。它具... 近年来,人们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日趋重视。蟾酥作为临床广泛应用和已知的具有心脏毒性的名贵中药,人们迫切希望明确其毒性机制以及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蟾酥中主成分之一蟾蜍甾烯类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地高辛类似,也属于强心苷类化合物。它具有兴奋和抑制心脏的双重效果,在低剂量时可兴奋心肌导致心动过速和快速心律失常,而在高剂量时可抑制心肌导致传导阻滞和缓慢心律失常。Na+-K+-ATP酶作为调节心肌能量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枢纽,蟾蜍甾烯类物质通过结合酶的α亚基可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心肌细胞钙超载和能量紊乱,这可能是蟾酥心脏毒性的主要机制。本文分别从心脏毒性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实验、酶和离子通道、脂质代谢和离子稳态、药动学与心脏毒性的相关性等方面综述蟾酥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酥 心脏毒性 NA+-K+-ATP酶 钙超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