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研究概述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8,共7页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埋藏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在铁质文物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张治国
马清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2,共6页
目的通过复配的方法改善单宁酸单一缓蚀剂的缺点,以提高对铁质文物的缓蚀效果。方法采用失重实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动电位极化法等,对比和评估了单宁酸和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对5种铁质文物模拟样品的缓蚀效果,并在铁质文物上进行了应用...
目的通过复配的方法改善单宁酸单一缓蚀剂的缺点,以提高对铁质文物的缓蚀效果。方法采用失重实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动电位极化法等,对比和评估了单宁酸和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对5种铁质文物模拟样品的缓蚀效果,并在铁质文物上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在3.5%Na Cl水溶液的腐蚀体系中,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对低硫铸铁的缓蚀效果优异,对高硫铸铁的缓蚀效果略低。用单宁酸缓蚀后的试样表面呈斑驳膜层,成膜不牢固,用单宁酸复配缓蚀剂缓蚀后的试样表面成膜均匀、稳定。添加硅酸钠、磷酸二氢锌和乙醇胺的单宁酸改进配方使试样出现钝化现象,其腐蚀电流比空白样和单宁酸的腐蚀电流均有大幅降低。在铁质文物上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处理的铁质文物的耐腐蚀性比单宁酸处理的更好。结论单宁酸复配缓蚀剂解决了单宁酸的酸性对铁质文物造成的潜在影响,克服了单宁酸成膜不完整和不牢固,以及改变文物外观颜色的缺点,并大幅提升了缓蚀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单宁酸复配缓蚀剂
铁质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治国
刘婕
+2 位作者
李乃胜
席光兰
王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研究、整体保护与展示,为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文物保护
南澳Ⅰ号
凝结物
整体保护
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春秋时期费昂斯珠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颖竹
陈坤龙
+3 位作者
马清林
马泓蛟
张治国
姜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4,共10页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激光拉曼光谱(Raman)分析了四件三门峡虢国墓M2009出土的费昂斯珠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发现,四件费昂斯珠采用直接施釉法,釉层使用了铜离子着色,可能使用了含氯和铜的矿物。费昂斯珠的内外表层还发现了羟基磷灰石和朱砂,来自于墓主遗骸和墓葬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珠
风化腐蚀
施釉工艺
着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宁建平县小北山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
5
5
作者
席光兰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6,共8页
对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内小北山冶铜遗址进行调查和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炉渣为铜氧化矿石直接还原的冶炼渣,炉渣化学成分相对波动较大,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对采集遗物分析、与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和C^(14)测...
对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内小北山冶铜遗址进行调查和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炉渣为铜氧化矿石直接还原的冶炼渣,炉渣化学成分相对波动较大,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对采集遗物分析、与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和C^(14)测年,初步判断小北山冶铜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小北山冶铜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炉渣
冶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草酸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
3
6
作者
李仁
张治国
+2 位作者
刘钢
党超
蒲俊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3,共4页
以含有双羧基的有机质子酸草酸作为ε-己内酯单体(ε-CL)开环聚合的催化剂,以体系存在的水分作为引发剂,使ε-己内酯单体开环聚合形成生物可降解的材料聚己内酯(PCL),研究催化剂浓度、在50℃和室温(20~25℃)下反应96 h己内酯开环聚合状...
以含有双羧基的有机质子酸草酸作为ε-己内酯单体(ε-CL)开环聚合的催化剂,以体系存在的水分作为引发剂,使ε-己内酯单体开环聚合形成生物可降解的材料聚己内酯(PCL),研究催化剂浓度、在50℃和室温(20~25℃)下反应96 h己内酯开环聚合状态。结果表明,0.5%浓度的草酸能有效催化ε-CL单体的开环聚合形成PCL,50℃热聚合的PCL晶体结构更加完善,热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
聚己内酯
草酸
催化
开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都兰县塔温搭里哈遗址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被引量:
2
7
作者
席光兰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08,共7页
青海都兰县塔温搭里哈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诺木洪文化遗址,属于甘青地区晚期青铜时代遗址。对遗址的37件铜器进行了SEM-EDS和金相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两种材质,红铜残器有19件,铜锡合金残器有17件;铜器加工工艺有铸造...
青海都兰县塔温搭里哈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诺木洪文化遗址,属于甘青地区晚期青铜时代遗址。对遗址的37件铜器进行了SEM-EDS和金相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两种材质,红铜残器有19件,铜锡合金残器有17件;铜器加工工艺有铸造、铸后热锻、铸后冷加工等工艺,铜刀等工具类铜器都使用了铸后热锻或冷加工工艺,其它铜器为铸造工艺。这是首次对诺木洪文化铜器进行分析检测,可为研究诺木洪文化铜器的制造技术提供依据,进而为探讨甘青地区晚期铜器的技术及其发展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木洪文化
塔温搭里哈遗址
铜器
冶金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长清灵岩寺宋代罗汉像彩绘分析研究
被引量:
7
8
作者
王传昌
李志敏
+2 位作者
万鑫
王雪凝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7,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彩绘罗汉像是我国宋代泥塑罗汉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罗汉像保存现状较差,彩塑存在颜料脱落、残损、酥碱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此,本工作选取彩绘脱落严重的两尊宋代彩塑罗汉像,利用...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彩绘罗汉像是我国宋代泥塑罗汉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罗汉像保存现状较差,彩塑存在颜料脱落、残损、酥碱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此,本工作选取彩绘脱落严重的两尊宋代彩塑罗汉像,利用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彩绘颜料样品。结果表明,彩绘罗汉像从塑制之初至今,经过数次彩绘,可确定的多达六次。黑色颜料为炭黑(C);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铅丹(Pb_3O_4),以及朱砂、铁红(Fe_2O_3)和方解石(CaCO_3)混合物;绿色颜料为巴黎绿(Cu(C_2H_3O_2)·3Cu(AsO_2)_2)和舍勒绿(Cu(AsO_2)_2),还发现有斜氯铜矿(CuCl(OH)_3)及其与铅白(2PbCO_3·Pb(OH)_2)的混合物;橙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_4)和铅丹混合物;蓝色颜料为蓝铜矿(2CuCO_3·Cu(OH)_2),人工合成群青(Na_3CaAl_3Si_3O_(12)S);白色颜料为铅白和方解石;黄色颜料为铁黄(FeO(OH));金色为金箔(Au);沥粉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色底层为铅白和以硅、铝、钙为主的细白土。彩塑罗汉像重绘过程中,保持了将细白土作为底层和衣领镶边沥粉贴金的传统。彩绘颜料所用铅铬黄、巴黎绿、舍勒绿表明,彩塑罗汉像最近一次彩绘在清末之际,与文献记载相符,且这些人工颜料应是西方舶来之物。本分析研究结果为灵岩寺罗汉像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同时为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清灵岩寺
宋代
彩绘罗汉
颜料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PEG400复配ε-己内酯在樟子松饱水木材脱水定型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李仁
张治国
+1 位作者
兰新媛
蒲俊文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38,共11页
以人工速生材樟子松为原料,通过热水蒸煮法模拟饱水木材试件,选择50%PEG400水溶液和50%PEG400/50%ε-己内酯(ε-CL)复配溶液用于樟子松饱水木材试件的脱水定型研究。通过催化剂预浸渍、常温置换脱水和50℃热干燥聚合工艺,对比研究了PEG...
以人工速生材樟子松为原料,通过热水蒸煮法模拟饱水木材试件,选择50%PEG400水溶液和50%PEG400/50%ε-己内酯(ε-CL)复配溶液用于樟子松饱水木材试件的脱水定型研究。通过催化剂预浸渍、常温置换脱水和50℃热干燥聚合工艺,对比研究了PEG400和PEG400复配ε-CL对樟子松饱水试件的脱水定型效果,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质量和尺寸变化,探讨了脱水定型工艺对木材的尺寸稳定性、质量增加率、可逆性的影响;并对脱水定型后的木材试件进行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联用(TGA-DT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征。结果表明:PEG400及PEG400复配ε-CL溶液对樟子松饱水木材试件脱水定型效果良好,均表现出良好的可逆性,PEG400复配ε-CL脱水定型处理的木材试件质量增加明显,脱水定型试件干质量增加率为124.1%,干燥定型过程弦向、径向和体积收缩率分别为0.01%、0和0.01%,表现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FT-IR、TGA-DTA和SEM分析表明,ε-CL单体在木材内部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形成聚己内酯(PCL),PCL与PEG400包覆木材细胞壁,填充于木材内部结构中,加固木材细胞壁结构;PCL与PEG400的填充作用导致木材热稳定性降低,PCL于150℃最先发生降解,保护木材细胞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400
ε-己内酯(ε-CL)
开环聚合(ROP)
聚己内酯(PCL)
脱水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代播州杨氏墓出土冠饰上的蓝宝石矿料来源研究
10
作者
梁云
先怡衡
+2 位作者
于春
付永海
杨军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7,共9页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样品的Fe、Ga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以及Ga/Mg比值较低,以此得出样品为变质成因的蓝宝石,排除其产自岩浆成因矿床。观察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并与不同变质成因蓝宝石产地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样品内部包裹体特征更类似于缅甸、马达加斯加蓝宝石。最后结合不同地区蓝宝石矿床发现、开采历史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得出,该件蓝宝石文物的矿料最可能来自于缅甸矿区。此项研究可为探索我国古代以蓝宝石为代表的彩色宝石类文物的产地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州杨氏
蓝宝石
微量元素
包体特征
缅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研究概述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昊
机构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8,共7页
文摘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水下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埋藏环境
Keywords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Burial environment
分类号
K85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在铁质文物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张治国
马清林
机构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
文化遗产
研究院
出处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2,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2006BAK20B03)~~
文摘
目的通过复配的方法改善单宁酸单一缓蚀剂的缺点,以提高对铁质文物的缓蚀效果。方法采用失重实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动电位极化法等,对比和评估了单宁酸和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对5种铁质文物模拟样品的缓蚀效果,并在铁质文物上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在3.5%Na Cl水溶液的腐蚀体系中,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对低硫铸铁的缓蚀效果优异,对高硫铸铁的缓蚀效果略低。用单宁酸缓蚀后的试样表面呈斑驳膜层,成膜不牢固,用单宁酸复配缓蚀剂缓蚀后的试样表面成膜均匀、稳定。添加硅酸钠、磷酸二氢锌和乙醇胺的单宁酸改进配方使试样出现钝化现象,其腐蚀电流比空白样和单宁酸的腐蚀电流均有大幅降低。在铁质文物上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处理的铁质文物的耐腐蚀性比单宁酸处理的更好。结论单宁酸复配缓蚀剂解决了单宁酸的酸性对铁质文物造成的潜在影响,克服了单宁酸成膜不完整和不牢固,以及改变文物外观颜色的缺点,并大幅提升了缓蚀效率。
关键词
单宁酸
单宁酸复配缓蚀剂
铁质文物
Keywords
tannic acid
modified tannic inhibitor
iron relics
分类号
TG174.42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治国
刘婕
李乃胜
席光兰
王昊
机构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
文化遗产
研究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文摘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研究、整体保护与展示,为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关键词
水下文物保护
南澳Ⅰ号
凝结物
整体保护
展示
Keywords
Conserva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Nan’ao Ⅰ
Coagulation
Overall conservation
Exhibition
分类号
K85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春秋时期费昂斯珠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颖竹
陈坤龙
马清林
马泓蛟
张治国
姜涛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
文化遗产
研究院
中国
文化遗产
研究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河南省
文物
考古研究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4,共10页
文摘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激光拉曼光谱(Raman)分析了四件三门峡虢国墓M2009出土的费昂斯珠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发现,四件费昂斯珠采用直接施釉法,釉层使用了铜离子着色,可能使用了含氯和铜的矿物。费昂斯珠的内外表层还发现了羟基磷灰石和朱砂,来自于墓主遗骸和墓葬环境。
关键词
费昂斯珠
风化腐蚀
施釉工艺
着色剂
Keywords
Faience bead
Weathering and corrosion
Glaze method
Colorant
分类号
K876.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宁建平县小北山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
5
5
作者
席光兰
李延祥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
文化遗产
研究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与矿冶
文化遗产
研究
国家文物局
重点科研基地
出处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034
51374031)
文摘
对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内小北山冶铜遗址进行调查和冶金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炉渣为铜氧化矿石直接还原的冶炼渣,炉渣化学成分相对波动较大,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通过对采集遗物分析、与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和C^(14)测年,初步判断小北山冶铜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关键词
冶金史
小北山冶铜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炉渣
冶铜技术
Keywords
archaeometallurgy
Xiaobeishan Site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
slag
copper smelting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草酸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
3
6
作者
李仁
张治国
刘钢
党超
蒲俊文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3,共4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财政课题(2017HXKFCLXY005)
文摘
以含有双羧基的有机质子酸草酸作为ε-己内酯单体(ε-CL)开环聚合的催化剂,以体系存在的水分作为引发剂,使ε-己内酯单体开环聚合形成生物可降解的材料聚己内酯(PCL),研究催化剂浓度、在50℃和室温(20~25℃)下反应96 h己内酯开环聚合状态。结果表明,0.5%浓度的草酸能有效催化ε-CL单体的开环聚合形成PCL,50℃热聚合的PCL晶体结构更加完善,热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Ε-己内酯
聚己内酯
草酸
催化
开环聚合
Keywords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ROP)
ε-caprolactone( ε-CL)
monomer
synthesize
biodegradable polymer
material poly
分类号
TQ203.2 [化学工程—有机化工]
O631.5 [理学—高分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都兰县塔温搭里哈遗址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被引量:
2
7
作者
席光兰
李延祥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
文化遗产
研究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出处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0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034)。
文摘
青海都兰县塔温搭里哈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诺木洪文化遗址,属于甘青地区晚期青铜时代遗址。对遗址的37件铜器进行了SEM-EDS和金相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铜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两种材质,红铜残器有19件,铜锡合金残器有17件;铜器加工工艺有铸造、铸后热锻、铸后冷加工等工艺,铜刀等工具类铜器都使用了铸后热锻或冷加工工艺,其它铜器为铸造工艺。这是首次对诺木洪文化铜器进行分析检测,可为研究诺木洪文化铜器的制造技术提供依据,进而为探讨甘青地区晚期铜器的技术及其发展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诺木洪文化
塔温搭里哈遗址
铜器
冶金考古
Keywords
Nomuhong culture
Tawendaliha site
bronze artifacts
archaeometallurgy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长清灵岩寺宋代罗汉像彩绘分析研究
被引量:
7
8
作者
王传昌
李志敏
万鑫
王雪凝
马清林
机构
山东省
文物
保护
修复
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山东大学
文化遗产
研究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7,共11页
文摘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彩绘罗汉像是我国宋代泥塑罗汉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罗汉像保存现状较差,彩塑存在颜料脱落、残损、酥碱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此,本工作选取彩绘脱落严重的两尊宋代彩塑罗汉像,利用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彩绘颜料样品。结果表明,彩绘罗汉像从塑制之初至今,经过数次彩绘,可确定的多达六次。黑色颜料为炭黑(C);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铅丹(Pb_3O_4),以及朱砂、铁红(Fe_2O_3)和方解石(CaCO_3)混合物;绿色颜料为巴黎绿(Cu(C_2H_3O_2)·3Cu(AsO_2)_2)和舍勒绿(Cu(AsO_2)_2),还发现有斜氯铜矿(CuCl(OH)_3)及其与铅白(2PbCO_3·Pb(OH)_2)的混合物;橙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_4)和铅丹混合物;蓝色颜料为蓝铜矿(2CuCO_3·Cu(OH)_2),人工合成群青(Na_3CaAl_3Si_3O_(12)S);白色颜料为铅白和方解石;黄色颜料为铁黄(FeO(OH));金色为金箔(Au);沥粉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色底层为铅白和以硅、铝、钙为主的细白土。彩塑罗汉像重绘过程中,保持了将细白土作为底层和衣领镶边沥粉贴金的传统。彩绘颜料所用铅铬黄、巴黎绿、舍勒绿表明,彩塑罗汉像最近一次彩绘在清末之际,与文献记载相符,且这些人工颜料应是西方舶来之物。本分析研究结果为灵岩寺罗汉像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同时为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
长清灵岩寺
宋代
彩绘罗汉
颜料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Keywords
Magic Cliff Monastery
Song Dynasty
Polychrome Arhat statue
Pigment
Raman spectra
SEM-EDS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EG400复配ε-己内酯在樟子松饱水木材脱水定型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李仁
张治国
兰新媛
蒲俊文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38,共11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财政课题(2017HXKFCLXY005)
文摘
以人工速生材樟子松为原料,通过热水蒸煮法模拟饱水木材试件,选择50%PEG400水溶液和50%PEG400/50%ε-己内酯(ε-CL)复配溶液用于樟子松饱水木材试件的脱水定型研究。通过催化剂预浸渍、常温置换脱水和50℃热干燥聚合工艺,对比研究了PEG400和PEG400复配ε-CL对樟子松饱水试件的脱水定型效果,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质量和尺寸变化,探讨了脱水定型工艺对木材的尺寸稳定性、质量增加率、可逆性的影响;并对脱水定型后的木材试件进行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联用(TGA-DT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征。结果表明:PEG400及PEG400复配ε-CL溶液对樟子松饱水木材试件脱水定型效果良好,均表现出良好的可逆性,PEG400复配ε-CL脱水定型处理的木材试件质量增加明显,脱水定型试件干质量增加率为124.1%,干燥定型过程弦向、径向和体积收缩率分别为0.01%、0和0.01%,表现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FT-IR、TGA-DTA和SEM分析表明,ε-CL单体在木材内部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形成聚己内酯(PCL),PCL与PEG400包覆木材细胞壁,填充于木材内部结构中,加固木材细胞壁结构;PCL与PEG400的填充作用导致木材热稳定性降低,PCL于150℃最先发生降解,保护木材细胞壁成分。
关键词
PEG400
ε-己内酯(ε-CL)
开环聚合(ROP)
聚己内酯(PCL)
脱水定型
Keywords
PEG400
epsilon-caprolactone (β-CL)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 ROP )
poly ( β-carprolactone ) (PCL)
dehydration and reinforcement
分类号
TQ35 [化学工程]
S781.7 [农业科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代播州杨氏墓出土冠饰上的蓝宝石矿料来源研究
10
作者
梁云
先怡衡
于春
付永海
杨军昌
机构
文化遗产
研究与
保护
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文化遗产
研究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7,共9页
基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2020wyycy-07)资助。
文摘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样品的Fe、Ga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以及Ga/Mg比值较低,以此得出样品为变质成因的蓝宝石,排除其产自岩浆成因矿床。观察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并与不同变质成因蓝宝石产地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样品内部包裹体特征更类似于缅甸、马达加斯加蓝宝石。最后结合不同地区蓝宝石矿床发现、开采历史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得出,该件蓝宝石文物的矿料最可能来自于缅甸矿区。此项研究可为探索我国古代以蓝宝石为代表的彩色宝石类文物的产地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
播州杨氏
蓝宝石
微量元素
包体特征
缅甸
Keywords
The Yangs of Bozhou
Sapphire
Trace element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Myanmar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研究概述
王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单宁酸复配缓蚀剂在铁质文物上的应用研究
张治国
马清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
张治国
刘婕
李乃胜
席光兰
王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春秋时期费昂斯珠的分析研究
王颖竹
陈坤龙
马清林
马泓蛟
张治国
姜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辽宁建平县小北山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席光兰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草酸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的研究
李仁
张治国
刘钢
党超
蒲俊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青海都兰县塔温搭里哈遗址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席光兰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山东长清灵岩寺宋代罗汉像彩绘分析研究
王传昌
李志敏
万鑫
王雪凝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PEG400复配ε-己内酯在樟子松饱水木材脱水定型中的应用研究
李仁
张治国
兰新媛
蒲俊文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明代播州杨氏墓出土冠饰上的蓝宝石矿料来源研究
梁云
先怡衡
于春
付永海
杨军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