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豆油加工过程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国峰 黄文功 +4 位作者 刘峰 董见南 程爱华 史冬梅 廖辉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大豆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特征,本研究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检测方法,系统分析大豆原料及其加工产物(豆皮、大豆仁、豆饼、压榨毛油、豆粕、浸出毛油和成...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大豆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特征,本研究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检测方法,系统分析大豆原料及其加工产物(豆皮、大豆仁、豆饼、压榨毛油、豆粕、浸出毛油和成品油)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特征。在黑龙江和安徽两地大豆田开展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的规范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结合加工因子(PF)校正的膳食风险评估模型,揭示其在不同加工环节的迁移规律及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大豆经压榨和浸出两种方式加工后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中吡唑醚菌酯均存在浓缩效应,加工因子在3.21~6.70之间,且浸出毛油的加工因子较压榨毛油高。大豆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后成品油的加工因子在0.52~0.69之间,均低于1,与精炼过程中白土的吸附有关。国家估计普通人群吡唑醚菌酯在大豆加工前后的每日摄入量(NEDI)分别为0.7393和0.7555 mg,风险系数分别为39.1%和40.0%。在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s,GAP)条件下施用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及大豆加工后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较低,加工因子校正评估模型更切合实际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残留 加工 吡唑醚菌酯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饰型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毒性及其代谢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琳 黄翠 +4 位作者 张晓磊 杜英秋 马文琼 陈国友 刘宝海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27,68,共6页
系统论述了我国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ZEN)修饰型衍生物的产生途径(包括植物生长、微生物代谢、粮食加工及动物代谢过程)、毒性演变规律(重点关注氧化还原型和糖基化修饰型ZEN的细胞毒性及雌激素活性变化)及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特征(... 系统论述了我国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ZEN)修饰型衍生物的产生途径(包括植物生长、微生物代谢、粮食加工及动物代谢过程)、毒性演变规律(重点关注氧化还原型和糖基化修饰型ZEN的细胞毒性及雌激素活性变化)及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特征(特别是糖基化和硫酸化修饰型ZEN的代谢途径),并针对当前修饰型真菌毒素研究在检测方法、毒性机制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饰型玉米赤霉烯酮 产生途径 毒性机制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