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ISPR/Cas9介导的低产尿素黄酒酵母工程菌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文娟 吴殿辉 +3 位作者 李晓敏 蔡国林 谢广发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5-51,共7页
通过代谢工程改造构建低产尿素的酿酒酵母工程菌,从根源上减少黄酒发酵液中尿素的含量及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的形成。该研究利用融合PCR构建DUR3过表达组件“HOL-PGK1p-DUR3-PGK1t-HOR”,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 通过代谢工程改造构建低产尿素的酿酒酵母工程菌,从根源上减少黄酒发酵液中尿素的含量及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的形成。该研究利用融合PCR构建DUR3过表达组件“HOL-PGK1p-DUR3-PGK1t-HOR”,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转化酿酒酵母S.cerevisiae Na DUR1,2-Δcar1,在敲除CAR1和过表达DUR1,2基因的基础上过表达DUR3基因,获得工程菌S.cerevisiae Na DUR1,2/DUR3-Δcar1。实验室黄酒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与亲本菌株S.cerevisiae Na相比,工程菌S.cerevisiae Na DUR1,2/DUR3-Δcar1所酿黄酒发酵液中尿素含量降低了92.1%,EC含量降低了58.6%;与出发菌株S.cerevisiae Na DUR1,2-Δcar1相比,工程菌S.cerevisiae Na DUR1,2/DUR3-Δcar1所酿黄酒发酵液中尿素含量降低了43.4%,EC含量降低了16.2%。过表达DUR3的工程菌S.cerevisiae Na DUR1,2/DUR3-Δcar1具有“尿素吸收”的能力,减少EC的形成。借助CRISPR/Cas9系统,构建的酵母工程菌无外源抗性基因的引入,具有工业化应用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酿酒酵母 尿素 氨基甲酸乙酯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谷胱甘肽毕赤酵母工程菌的构建及能量调控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宇豪 吴勇杰 +7 位作者 朱亚鑫 付静 徐建国 王松涛 徐国强 张晓梅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26,共6页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生物体内重要非编码且含有巯基的三肽类物质,具有调节和保护等功能,在医药、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高密度发酵生产GSH,ATP的供应往往成为GSH生产的限制因素。该文以毕赤酵母GS115...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生物体内重要非编码且含有巯基的三肽类物质,具有调节和保护等功能,在医药、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高密度发酵生产GSH,ATP的供应往往成为GSH生产的限制因素。该文以毕赤酵母GS115为出发菌株,整合串联表达来源于酿酒酵母的Scgsh1和Scgsh2基因,在添加氨基酸前体的条件下,GSH质量浓度可达(302.27±5.06)mg/L,较改造前提高2.88倍。之后优化了柠檬酸钠的添加条件,摇瓶水平最高可达(371.12±8.47)mg/L。最后对工程菌的上罐发酵,通过控制乙醇质量浓度优化葡萄糖的补料速率,实现两阶段高效合成GSH,菌体生物量OD 600最高可达257,发酵68 h时GSH产量最高可达2000 mg/L。该研究为GSH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谷胱甘肽 异源表达 柠檬酸钠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合成中链二元羧酸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国辉 毛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97-302,共6页
中链二元羧酸是一类含有两个羧基的直链饱和有机酸,是制备高分子材料、橡胶、药物、染料等产品的重要原料。然而目前中链二元羧酸的工业化生产主要依赖于化学合成法,导致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过度排放。为了实现中链二元羧酸的清洁生产,开... 中链二元羧酸是一类含有两个羧基的直链饱和有机酸,是制备高分子材料、橡胶、药物、染料等产品的重要原料。然而目前中链二元羧酸的工业化生产主要依赖于化学合成法,导致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过度排放。为了实现中链二元羧酸的清洁生产,开发基于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方法迫在眉睫。以下就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以及碳数更多的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应用价值、传统生产方式以及生物法合成方式等角度对中链二元羧酸展开介绍,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链二元羧酸 丁二酸 戊二酸 己二酸 生物法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产尿素黄酒酵母工程菌的酿造特性
4
作者 吴殿辉 李晓敏 +3 位作者 蔡国林 孙军勇 谢广发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为考察酵母工程菌在黄酒酿造过程中的发酵性能及其降低发酵液中尿素和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的能力,以前期构建的降低黄酒中尿素和EC效果最好的酵母工程菌N85 DUR1,2-c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黄酒发酵工艺对其降低发... 为考察酵母工程菌在黄酒酿造过程中的发酵性能及其降低发酵液中尿素和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的能力,以前期构建的降低黄酒中尿素和EC效果最好的酵母工程菌N85 DUR1,2-c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黄酒发酵工艺对其降低发酵液中尿素和EC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在生产试验过程中的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以及麦曲添加量等工艺参数对工程菌N85 DUR1,2-c低产尿素和EC的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且含量低于亲本菌株。50 kL生产试验表明,工程菌N85 DUR1,2-c所酿黄酒中理化指标含量正常,符合黄酒国标的要求。而N85 DUR1,2-c发酵液中尿素和EC的含量分别为(2.4±0.2)mg/L和(14.9±0.6)μg/L,较亲本菌株分别降低了90.7%和54.6%,且贮存过程中EC含量增加缓慢。说明酵母工程菌N85 DUR1,2-c在不改变黄酒优良品质的前提下,能够显著地降低发酵液中尿素的含量,可以从根源上减少黄酒中EC的积累,提高饮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酿酒酵母 氨基甲酸乙酯 尿素 酿造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促进L-苯丙氨酸的合成 被引量:4
5
作者 冉艳朋 徐沙 +5 位作者 李由然 蒋玮 顾正华 丁重阳 张梁 石贵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通过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L-苯丙氨酸合成相关途径,强化L-苯丙氨酸合成并实现胞外积累,为后续深入挖掘酿酒酵母芳香族氨基酸合成和转运机制,利用酿酒酵母生产芳香族氨基酸及其高价值衍生物提供参考。首先对酿酒酵母中心代谢途径和莽草... 通过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L-苯丙氨酸合成相关途径,强化L-苯丙氨酸合成并实现胞外积累,为后续深入挖掘酿酒酵母芳香族氨基酸合成和转运机制,利用酿酒酵母生产芳香族氨基酸及其高价值衍生物提供参考。首先对酿酒酵母中心代谢途径和莽草酸途径进行代谢改造,获得1株合成L-苯丙氨酸初步强化菌株,测得胞外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产量分别为2.49和6.54 mg/L。为了进一步增强L-苯丙氨酸的积累,敲除L-苯丙氨酸消耗途径基因ARO10和PDC5。最后,敲除TYR1阻断竞争性L-酪氨酸合成途径,胞外L-苯丙氨酸产量提高至45.40 mg/L,这是目前研究酿酒酵母L-苯丙氨酸从头合成的最高胞外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L-苯丙氨酸 代谢改造 胞外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途径工程改造谷氨酸棒杆菌合成L-半胱氨酸
6
作者 卞金玉 张晓梅 +2 位作者 徐国强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2-28,共7页
L-半胱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硫氨基酸,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该文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高产L-丝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A36为出发菌株,通过加强表达丝氨酸O-乙酰基转移酶(serine O-acetyltransferas... L-半胱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硫氨基酸,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该文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高产L-丝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A36为出发菌株,通过加强表达丝氨酸O-乙酰基转移酶(serine O-acetyltransferase,SAT)、O-乙酰基-L-丝氨酸巯基化酶-A和转运蛋白Bcr编码基因强化L-半胱氨酸合成和转运,敲除L-半胱氨酸降解途径关键酶弱化其降解,构建系列重组菌株,其中重组菌S-C-7的L-半胱氨酸产量最高,为286.7 mg/L。进一步通过优化硫源提高菌株S-C-7的L-半胱氨酸产量,结果表明,最佳硫源为硫代硫酸钠,当发酵24 h时添加12 g/L硫代硫酸钠,L-半胱氨酸的产量最高,为581.6 mg/L,较优化前提高1.0倍。最后,在5 L发酵罐对S-C-7进行发酵评价,L-半胱氨酸产量达到1.2 g/L,是目前文献报道谷氨酸棒杆菌产L-半胱氨酸的最高产量;为实现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半胱氨酸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半胱氨酸 谷氨酸棒杆菌 合成途径 降解途径 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肉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化技术 被引量:31
7
作者 赵鑫锐 张国强 +4 位作者 李雪良 孙秀兰 周景文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8-253,共6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的追求,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以细胞工厂为基础的人造肉将成为未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利用细胞培养已经可以获得一定量的动物肌肉组织,但相关产品的市场认...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的追求,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以细胞工厂为基础的人造肉将成为未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利用细胞培养已经可以获得一定量的动物肌肉组织,但相关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很低。根本原因是现阶段人造肉制品还无法逼真模拟真肉的品质。要想生产符合大众需求的人造肉制品,必须要对人造肉制品进行一系列的商品化加工和重塑成型处理。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通过添加合成的血红蛋白、香味物质等食品添加剂,优化肉制品中各组分的比例和3D打印技术初步实现人造肉制品的商品化。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可以用于人造肉制品商品化的技术和相关研究进展,为实现人造肉制品大规模的市场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肉 细胞工厂 商品化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肉生产技术相关专利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赵鑫锐 王志新 +6 位作者 邓宇 高茵 张国强 李雪良 周景文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9-305,共7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造肉生产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历年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和发明人、专利布局情况的统计和对重点专利技术内容的解析,力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包括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生产技术、人造肉商品...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造肉生产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历年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和发明人、专利布局情况的统计和对重点专利技术内容的解析,力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包括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生产技术、人造肉商品化技术、人造肉重塑成型技术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寻找相关专利技术在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尽早实现我国人造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肉 植物蛋白肉 细胞培养肉 商品化 重塑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39
9
作者 毛银 陆春波 +2 位作者 李国辉 赵运英 邓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08-114,共7页
为了提高豆粕饲料的品质,采用菌酶协同方法发酵豆粕。筛选了最优植物乳杆菌和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确定了1株产酸多、谱宽的植物乳杆菌DY6作为发酵菌株;选择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确定了最佳发酵条... 为了提高豆粕饲料的品质,采用菌酶协同方法发酵豆粕。筛选了最优植物乳杆菌和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确定了1株产酸多、谱宽的植物乳杆菌DY6作为发酵菌株;选择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5%,最佳加酶量1250U/g,最佳发酵温度37℃,最佳发酵时间48h;此工艺下的豆粕中粗蛋白质量分数为53.1%,肽含量为107.21mg/g,总酸质量分数为2.5%,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为69.8%;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6.23%,肽含量提高了223%,总酸含量提高了1.8%,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提高了17.85%。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可以有效提高豆粕的各项指标,提升饲料品质,在生物饲料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豆粕 发酵工艺 菌酶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啤酒酿造用乳酸菌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健 蔡国林 +2 位作者 吴殿辉 李晓敏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07-111,共5页
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在食品、医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啤酒中的酒精和异α-酸会抑制乳酸菌的活性,限制了其在啤酒中的应用。筛选获得对酒精和异α-酸皆具良好耐受性和良好的体外益生潜力的乳酸菌,对开发乳酸菌啤酒具有重要意... 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在食品、医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啤酒中的酒精和异α-酸会抑制乳酸菌的活性,限制了其在啤酒中的应用。筛选获得对酒精和异α-酸皆具良好耐受性和良好的体外益生潜力的乳酸菌,对开发乳酸菌啤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酒花颗粒、啤酒发酵液和酸奶中分离得到若干株乳酸菌,对其进行酒精和异α-酸耐受性筛选,并结合其体外益生潜力评价其疏水性、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存活率分别达到81.6%(正辛烷)、77.6%(2 h)和92.4%(2 h),确定乳酸菌J6为啤酒酿造用乳酸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J6。将该菌株应用于工坊啤酒,与对照啤酒相比,2种啤酒的发酵度和酒精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乳酸菌啤酒具有较高的乳酸菌活菌数(7.34 lgCFU/mL),且口感酸甜,有更高的果香味,总高级醇和总酯分别达到了149.25和47.60 mg/L。筛选得到的乳酸菌,可以进一步拓展乳酸菌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丰富工坊啤酒的品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坊啤酒 植物乳杆菌 酒精耐受 酒花耐受 体外益生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氧化亚硝化螺菌蔗糖合酶的性质研究及应用
11
作者 冯鑫 赵丽婷 +3 位作者 顾正华 李由然 石贵阳 丁重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2-108,共7页
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葡萄糖是核苷酸依赖性糖基转移酶(“Leloir”glycosyltransferases,GTs,EC 2.4)进行糖基化反应的重要糖供体。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y)可以利用蔗糖和UDP为底物,通过一步反应可逆生成UDP-... 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葡萄糖是核苷酸依赖性糖基转移酶(“Leloir”glycosyltransferases,GTs,EC 2.4)进行糖基化反应的重要糖供体。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y)可以利用蔗糖和UDP为底物,通过一步反应可逆生成UDP-葡萄糖和果糖。该文对来源于氨氧化亚硝化螺菌蔗糖合酶(Nitrosospira multiformis,NmSuSy)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酶学性质分析以及功能研究。通过克服可逆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限制实现了UDP-葡萄糖的大量合成。结果表明,该酶的分子质量为89 kDa,最适反应pH为6.5,在pH 6~7.5内有较好的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为55℃,温度低于4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最佳反应条件pH 6、温度40℃、1 mol/L蔗糖、100 mmol/L UDP下反应,100 mg/L的NmSuSy催化反应1 h可生成35.8 mmol/L(20.2 g/L)的UDP-葡萄糖,反应6 h即可达到平衡状态,生成41.5 mmol/L(23.5 g/L)的UDP-葡萄糖。该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实现UDP-葡萄糖的高效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经济的供体底物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亚硝化螺菌 蔗糖合酶 UDP-葡萄糖 糖异源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的全藕汁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12
作者 李娟 葛斌权 +7 位作者 许雪儿 尹仁文 鲁振杰 胡卫成 陈阳 冯芾 余培斌 陈正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3-127,共5页
通过利用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对莲藕进行超微粉碎,采用无硫护色剂对莲藕进行护色,并选用复配稳定剂以提高全藕汁产品的悬浮稳定性,进而制备得到口感好的全藕汁产品。实验结果表明,当无硫护色剂选择0. 6%柠檬酸、0. 6%抗坏血酸和0. 06%半... 通过利用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对莲藕进行超微粉碎,采用无硫护色剂对莲藕进行护色,并选用复配稳定剂以提高全藕汁产品的悬浮稳定性,进而制备得到口感好的全藕汁产品。实验结果表明,当无硫护色剂选择0. 6%柠檬酸、0. 6%抗坏血酸和0. 06%半胱氨酸复配时,护色时间为10 min,所得的全藕汁亮度值最高L*值为91. 6。当高压微通道粉碎压力为60 MPa,粉碎次数2次时,所制备的全藕汁平均粒径可达10μm左右。当黄原胶的添加量为0. 12%、CMC-Na为0. 12%和果胶为0. 04%时,全藕汁的稳定系数为0. 874且悬浮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藕汁 高压微通道粉碎技术 无硫护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温度和氧气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简东振 周志磊 +6 位作者 巩敏 蒋彰 朱胜虎 李信 韩笑 聂旭东 毛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5-82,共8页
为了探究主要贮存环境因素--温度和氧气对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固相萃取和顶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不同模拟陈酿条件下的镇江香醋中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 为了探究主要贮存环境因素--温度和氧气对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固相萃取和顶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不同模拟陈酿条件下的镇江香醋中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定量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随着陈酿时间延长,多种风味物质含量变化明显,尤其是杂环类物质受影响较大。5-羟甲基糠醛、糠醛、3-羟基-2-丁酮、2,3-丁二酮、乳酸乙酯等物质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而氧气能明显影响2,3-丁二酮、异丁醛、异戊醛、苯甲醛、异丁酸、异戊酸、糠醛、异戊醇和3-甲硫基丙醇的含量变化。该研究分析了温度和氧气对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影响规律,同时发现在食醋陈酿过程中温度和氧气对风味物质的产生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温度 氧气 风味物质 协同作用 陈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肉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规范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廷玮 周景文 +5 位作者 赵鑫锐 张国强 李雪良 堵国成 陈坚 孙秀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4-258,共5页
培养肉是一种利用组织工程技术生产肉类而不涉及动物的新技术。因为培养肉的生产与传统肉类相比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动物痛苦,它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该领域已吸引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达成百上千万美元的投入... 培养肉是一种利用组织工程技术生产肉类而不涉及动物的新技术。因为培养肉的生产与传统肉类相比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动物痛苦,它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该领域已吸引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达成百上千万美元的投入。但是培养肉获得入市批准,首先要证明培养肉的安全性和出台相关管理标准。目前还没有针对培养肉的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规范,以及相关的监管建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及加拿大卫生部(HealthCanada)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对培养肉进行监管。对于培养肉的评估应建立在一个独立的基础上,并将其制造和生产中涉及的多种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基于现有文献和模型,培养肉主要存在着3方面的风险因素,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无食品安全使用史的组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新工艺;以及对于培养肉所进行的基因工程改造。所以针对以上风险因素需对培养肉的生产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肉 风险防范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多糖对炎症性肠病及便秘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史瑛 冯欣静 +3 位作者 周志磊 姬中伟 徐岳正 毛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5-283,共9页
独特的酿造体系及低温长时的酿造工艺赋予了黄酒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多糖作为黄酒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种类独特,具有平衡肠道菌群、改善肠内环境等功效。由于黄酒多糖组分复杂,难以提取专一成分进行靶向研究,目前针对黄酒多... 独特的酿造体系及低温长时的酿造工艺赋予了黄酒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多糖作为黄酒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种类独特,具有平衡肠道菌群、改善肠内环境等功效。由于黄酒多糖组分复杂,难以提取专一成分进行靶向研究,目前针对黄酒多糖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调节肠道菌群,对其他肠道疾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文论述了黄酒多糖的来源、提取工艺、结构分析,并阐述了黄酒多糖等膳食多糖对机体肠道屏障的维护、便秘症状的缓解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机理,为黄酒多糖的后续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多糖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 便秘 炎症性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的筛选及其胞外多糖抗氧化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逸凡 蔡国林 +1 位作者 李晓敏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0,共6页
通过改良丁酸梭菌筛选培养基,提高了丁酸梭菌的筛选效率,获得1株高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的丁酸梭菌RO-07。进一步研究丁酸梭菌RO-07的肠道耐受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质量浓度为0.5~4 g/L的牛胆盐具有良好的... 通过改良丁酸梭菌筛选培养基,提高了丁酸梭菌的筛选效率,获得1株高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的丁酸梭菌RO-07。进一步研究丁酸梭菌RO-07的肠道耐受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质量浓度为0.5~4 g/L的牛胆盐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有较好的耐受性,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对丁酸梭菌EPS的抗氧化特性研究表明,终质量浓度为0.33 mg/mL的EPS对·OH的清除活性达到75.2%,对O^-_2·清除能力达到95%,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选 鉴定 丁酸梭菌 胞外多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浆水酯化液工艺优化及关键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铭 李亚男 +6 位作者 陈正行 李娟 李永富 王莉 王韧 罗小虎 李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0-168,共9页
为了提高白酒副产物黄浆水的利用价值,观察酯化前后的风味变化,达到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以洋河浓香型白酒黄浆水为原料,添加酒精、催化剂对有机酸进行酯化。比较了2种催化剂:红曲粉和H^+交换树脂的催化性能;采用红曲粉为催化剂,对酯化... 为了提高白酒副产物黄浆水的利用价值,观察酯化前后的风味变化,达到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以洋河浓香型白酒黄浆水为原料,添加酒精、催化剂对有机酸进行酯化。比较了2种催化剂:红曲粉和H^+交换树脂的催化性能;采用红曲粉为催化剂,对酯化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酯化前后风味物质进行了检测。相同条件下红曲粉对总酯增加量高于H^+交换树脂;洋河酒黄浆水优化酯化条件为:无水乙醇13%(体积分数),红曲粉8%(质量分数),温度31℃,酯化时间28 d,此条件下总酯增幅较高且较为经济,总酯质量浓度由1.49 g/L增加到9.72 g/L;酯化后白酒相关风味物质(如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等)均有较大提高,与洋河天之蓝白酒相比,关键风味酯类种类相似,比例接近。通过优化条件,黄浆水总酯得到有效提高,风味结构更加接近市售白酒,为黄浆水的应用提供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浆水 酯化 白酒 风味物质 有机酸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的酿酒酵母耐酸机制解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甜甜 孙军勇 +3 位作者 蔡国林 杨华 吴殿辉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酿酒酵母的耐酸特性在果酒生产中至关重要,但目前其应对酸胁迫的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以2株酿酒酵母(ET008-c54和ET008)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总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考察不同pH条件下2菌株的细胞活力及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E... 酿酒酵母的耐酸特性在果酒生产中至关重要,但目前其应对酸胁迫的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以2株酿酒酵母(ET008-c54和ET008)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总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考察不同pH条件下2菌株的细胞活力及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ET008-c54发酵性能参数(菌体浓度、葡萄糖含量、生物量、乙酸含量、乙醇含量、甘油含量、麦角甾醇含量和H+-ATPase活性)进行测定。转录组学结果表明,688个差异表达基因中,其中364个基因转录水平上调,324个基因转录水平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表明,这些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膜的组成及生理功能、麦角甾醇合成、亚铁吸收等多条代谢途径。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进一步分析,最终确定了8个与耐酸性有关的重要基因。另外,ET008-c54在细胞活力、生长速率和代谢产物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酵性能。ET008-c54具有很强的耐酸性,为高酸度水果酒的酿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些发现为酿酒酵母的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方向,同时为果酒的高效发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转录组学 耐酸性 细胞活性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相萃取黄浆水酯化液中的酯类风味物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亚男 杨铭 +2 位作者 陈正行 罗小虎 万盈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121,共6页
黄浆水酯化液含有丰富的酯类风味物质,利用酯化液中过量的乙醇与无机盐形成双水相体系对酯类进行分离提取,优化萃取工艺,研究5种绵柔型白酒最主要的风味酯类(己酸乙酯、戊酸乙酯、丁酸乙酯、辛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规... 黄浆水酯化液含有丰富的酯类风味物质,利用酯化液中过量的乙醇与无机盐形成双水相体系对酯类进行分离提取,优化萃取工艺,研究5种绵柔型白酒最主要的风味酯类(己酸乙酯、戊酸乙酯、丁酸乙酯、辛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规律和萃取率。结果表明,选用成相迅速、溶解度大的K_(2)HPO_(4)为萃取用盐,较优的酯类萃取条件为:K_(2)HPO_(4)质量分数为80%,pH 4.5,乙醇体积分数20%,在此工艺条件下,5种酯类的萃取率均达到90%~99%,萃取液中5种酯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是酯化液的3~5倍;以无水Na 2SO 4对萃取液进一步脱水得到调味液,调味液总酯含量(67.85 g/L)显著高于黄浆水(1.37 g/L),证明双水相体系对黄浆水酯化液的酯类有较好的萃取效果。调味液的风味酯类总量明显高于白酒,且不含有机酸,说明调味液有较强的菠萝型、水蜜桃型等甜果香气,而无腐臭、恶臭等不愉快的气味,适合勾兑酸化基酒,从而达到改善酒体风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浆水 酯化液 K_(2)HPO_(4) 双水相 萃取 调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异源合成己二酸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熙 李国辉 +3 位作者 周胜虎 毛银 赵运英 邓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共9页
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底盘生物,将来源于嗜热菌Thermobifida fusca B6中的己二酸逆降解途径基因搭配不同的酿酒酵母组成型启动子和终止子,构建在3个穿梭质粒上,并导入宿主细胞,成功实现了己二酸的异源合成。将AA-1菌... 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底盘生物,将来源于嗜热菌Thermobifida fusca B6中的己二酸逆降解途径基因搭配不同的酿酒酵母组成型启动子和终止子,构建在3个穿梭质粒上,并导入宿主细胞,成功实现了己二酸的异源合成。将AA-1菌株在YPD培养基中发酵,得到3.39 mg/L己二酸,是同一宿主中已报道的最高值。同时,敲除了酿酒酵母TCA循环关键基因LSC1,但未能使己二酸产量提高。通过发酵实验,研究了生物量、副产物乙醇与己二酸产量的联系;并通过改变初始碳源浓度对乙醇和己二酸产量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己二酸产率、降低酿酒酵母葡萄糖效应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二酸 酿酒酵母 穿梭质粒 生物量 初始碳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