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正推动科学发现从传统的经验试错阶段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新阶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本文提出,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革命,标志着第五科研范式的全面...当前,人工智能正推动科学发现从传统的经验试错阶段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新阶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本文提出,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革命,标志着第五科研范式的全面兴起。科学智能通过自主假说生成、闭环实验验证与端到端建模,显著提升了传统科研在知识整合、数据处理、理论拓展和实验验证等方面的效率,实现了科研效率的指数级跃升。尤为关键的是,科学智能的“规模法则”与“飞轮效应”正推动科研从分散化的“小作坊”模式向平台化、协同化和工业化模式转变。这一变革为破解中国在“卡脖子”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也为中国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实现科技—产业高效转化带来历史性机遇。本文强调,中国必须超越支持单个项目的传统思维,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算力为支撑、模型为核心、应用为牵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本文建议设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开放共享的智能科研生态,将“人工智能+”行动深度融入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全链条,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引擎。展开更多
文摘当前,人工智能正推动科学发现从传统的经验试错阶段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新阶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本文提出,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革命,标志着第五科研范式的全面兴起。科学智能通过自主假说生成、闭环实验验证与端到端建模,显著提升了传统科研在知识整合、数据处理、理论拓展和实验验证等方面的效率,实现了科研效率的指数级跃升。尤为关键的是,科学智能的“规模法则”与“飞轮效应”正推动科研从分散化的“小作坊”模式向平台化、协同化和工业化模式转变。这一变革为破解中国在“卡脖子”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提供了全新路径,也为中国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实现科技—产业高效转化带来历史性机遇。本文强调,中国必须超越支持单个项目的传统思维,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算力为支撑、模型为核心、应用为牵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本文建议设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开放共享的智能科研生态,将“人工智能+”行动深度融入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全链条,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