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氮效率利用评价
1
作者 乔祥梅 王志龙 +6 位作者 刘列 程加省 黄廷芝 程耿 李红艳 夏艳波 王志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14,19,共6页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子粒产量,通过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3个类型,高产型小麦品种(系)平均产量为7334.60 kg/hm^(2),是低产品种(系)的1.70倍、中产品种(系)的1.27倍。基于2个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不同小麦品种(系)划分为4类,即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其中10个品种(系)为双高效型,6个品种(系)为高氮高效型,7个品种(系)为低氮高效型,13个品种(系)为双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间平均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但是穗粒数、叶长、穗长、株高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云麦83、云麦80、川麦1648、云麦56、川麦84和云麦68这6个品种不仅是氮素双高效型品种,而且是高产型品种,因此,该类品种可作为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氮效率类型 产量 农艺性状 西南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
2
作者 黄廷芝 王志龙 +5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刘列 程耿 于亚雄 王志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云麦85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于2007年利用R66作母本、南考217作父本配制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5年获得稳定品系,经过4年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鉴定后,2019-2021年以代号... 云麦85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于2007年利用R66作母本、南考217作父本配制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5年获得稳定品系,经过4年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鉴定后,2019-2021年以代号“云19D4-7”参加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地麦组),2020-2021年度参加云南省地麦品种生产试验。于202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23005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区域试验 旱地小麦新品种 系谱法选育 品种生产试验 适应性鉴定 弱筋 丰产性 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OEE1-2D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
作者 赵鹏鹏 李鲁华 +3 位作者 任明见 洪鼎立 李欣 徐如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1,共8页
放氧增强蛋白1(oxygen-evolving enhancer protein 1,OEE1)是光系统Ⅱ(PSⅡ)中由PsbO基因编码的蛋白,在光系统的放氧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对TaOEE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组织表达模式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放氧增强蛋白1(oxygen-evolving enhancer protein 1,OEE1)是光系统Ⅱ(PSⅡ)中由PsbO基因编码的蛋白,在光系统的放氧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对TaOEE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组织表达模式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TaOEE1-2D基因的表达量在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呈下调趋势,并且在不同胁迫条件下呈现差异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aOEE1-2D蛋白的氨基酸长度为328 aa,相对分子量为34428.93,总平均亲水性为-0.264,不稳定系数为37.05,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TaOEE1-2D属于MSP超家族。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TaOEE1-2D由β-转角、α-螺旋、延伸链片层、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组成,其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有153个氨基酸,占46.65%。TaOEE1-2D定位于叶绿体中,不具有跨膜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TaOEE1-2D基因启动子区包含ABRE、MBS等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TaOEE1-2D和TdOEE1-2B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为99.70%。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TaOEE1-2D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根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PEG 6000与盐胁迫均能够显著下调TaOEE1-2D的相对表达量,表明TaOEE1-2D能响应非生物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OEE1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时相多特征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赵泽阳 李美玲 +5 位作者 徐伟 刘冰雪 黄鹏宇 康迪 张改生 宋瑜龙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9-1100,共12页
为实现冬小麦产量的准确估算,利用无人机采集266个小麦品种(系)的多时相冠层多光谱数据,提取多个植被指数,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R)、随机森林(RF)、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单一生育时期和多生育... 为实现冬小麦产量的准确估算,利用无人机采集266个小麦品种(系)的多时相冠层多光谱数据,提取多个植被指数,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R)、随机森林(RF)、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单一生育时期和多生育时期结合的小麦籽粒产量预测模型,并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对所获模型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植被指数进行单一生育时期的产量预测时,最佳预测时期是灌浆中期,最优模型是RF模型,其预测R^(2)和RMSE分别为0.655和0.550 kg·m^(-2);多生育时期结合进行产量预测时,最优模型是基于5个生育时期(扬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多光谱数据的RF模型,其预测R^(2)和RMSE分别为0.834和0.381 kg·m^(-2)。在建模特征中加入纹理特征后,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的精度进一步提高,其中以蜡熟期和完熟期结合的SVR模型最优,其预测R^(2)和RMSE分别为0.924和0.253 kg·m^(-2)。因此,可基于植被指数加纹理特征对冬小麦产量进行无人机冠层光谱预测,其中以基于多生育时期(蜡熟期、完熟期)的SVR模型预测精度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纹理特征 多生育时期 冬小麦 产量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LFNR1-7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5
作者 邓云颢 徐灵 +2 位作者 李鲁华 宋婵 徐如宏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1-1049,共9页
铁氧还蛋白-NADP+氧化还原酶(FNR)是一种重要的酶,它在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TaLFNR1-7A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aLFNR1-7A基... 铁氧还蛋白-NADP+氧化还原酶(FNR)是一种重要的酶,它在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TaLFNR1-7A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aLFNR1-7A基因CDS序列长度为1086 bp,编码361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为一个非跨膜的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质,无信号肽,共含39个磷酸化位点;预测其定位于叶绿体;系统进化树以及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发现,基于TaLFNR1-7A基因普通小麦中国春与二粒小麦在亲缘性上更为接近,相似度为97.01%。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TaLFNR1-7A基因中共含有17种顺式作用元件,其中7个为光响应元件。经qRT-PCR分析发现,TaLFNR1-7A基因在小麦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中和胚芽中,根中表达量最低。TaLFNR1-7A基因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这些非生物胁迫包括干旱(PEG-6000处理)、茉莉酸甲酯(MeJA)、氯化钠(NaCl)和脱落酸(ABA)等。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TaLFNR1-7A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LFNR1-7A基因 生物信息学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BF3-5D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
作者 邓云颢 李鲁华 +4 位作者 徐灵 王忠妮 洪鼎立 邰成江 徐如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8,共8页
PBF因子是小麦胚乳特异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因子之一,在调控小麦种子贮藏蛋白基因表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小麦种质ZY96-3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TaPBF3-5D的CDS序列,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aPBF3-5... PBF因子是小麦胚乳特异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因子之一,在调控小麦种子贮藏蛋白基因表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小麦种质ZY96-3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TaPBF3-5D的CDS序列,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aPBF3-5D基因CDS序列共有909 bp,编码302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为一个非跨膜的不稳定性亲水蛋白,无信号肽,共含36个磷酸位点;预测其定位于细胞核;通过系统进化树以及多重序列比对,TaPBF3-5D与来自于普通小麦中国春的PBF在亲缘性上更为接近。经荧光定量分析,TaPBF3-5D基因在根、茎、叶和籽粒中均有表达,以籽粒中表达最高,其次是叶和茎,根中表达最低。这进一步说明TaPBF3-5D基因参与调控小麦籽粒贮藏蛋白基因表达,调节籽粒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Y96-3 TaPBF3-5D 生物信息学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 被引量:199
7
作者 程顺和 张勇 +2 位作者 别同德 高德荣 张伯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8-942,共5页
中国小麦赤霉病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由传统重病区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并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自1950年以来相继育成万年2号、望麦15、扬麦1号等一批抗性得到提高的品种以及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中抗赤霉病... 中国小麦赤霉病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由传统重病区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并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自1950年以来相继育成万年2号、望麦15、扬麦1号等一批抗性得到提高的品种以及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中抗赤霉病的扬麦4号、扬麦5号,尤其是扬麦158的育成及其育种经验的推广改变了长江下游抗赤霉病育种的面貌,此后育成的扬麦11、扬麦14、扬麦17、宁麦9号、宁麦15、宁麦16等品种在保持丰产性的基础上抗性进一步提高,但自扬麦158后,尚未能取得丰产性与抗赤霉病性(R级)相结合的突破。育种上利用对赤霉病有一定抗性的小麦近缘种属创制了一批小麦-异源易位系、添加系和代换系等种质,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转育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抗赤霉病主效QTL来提高感病~中感受体品种的抗性,但迄今未有育成品种报道。本文探讨了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提出要重视利用超亲遗传机制以及实现抗病性与大面积丰产性相结合的设想,强调创造赤霉病充分发生并利于大田操作的试验地条件,提高抗赤霉病育种的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被引量:47
8
作者 周阳 何中虎 +3 位作者 陈新民 王德森 张勇 张改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30-1535,共6页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hm-2或1.20%,其较大幅...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hm-2或1.20%,其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在1980年丰抗号品种育成时期。丰抗2号和丰抗8号是该地区最早育成的含有1B/1R染色体和Rht-D1 b矮秆基因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抽穗期提前、株高显著降低、生物学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其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0.70%、0.35%、-0.50%、0.63%、1.12%和0.79%。通过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来增加每穗粒数,通过提高灌浆速率来提高千粒重,再把高穗粒重与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结合在一起,是北部冬麦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产量潜力 农艺性状 矮秆基因 1B/1R易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的HMW-GS和LMW-GS组成及其对面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穆培源 刘丽 +4 位作者 陈锋 夏先春 张艳 王德森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7-612,共6页
为了给中国春小麦面筋品质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对来自CI MMYT的167份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进行了HMW-GS和LMW-GS鉴定,并测定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和揉面仪参数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亚基2*、1、7+9、5... 为了给中国春小麦面筋品质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对来自CI MMYT的167份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进行了HMW-GS和LMW-GS鉴定,并测定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和揉面仪参数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亚基2*、1、7+9、5+10、Glu-A3d、Glu-B3j和Glu-B3b的分布较广,频率分别为49.1%、39.5%、58.7%、73.7%、39.5%、44.3%和32.9%。HMW-GS和LMW-GS组成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较小,对Zeleny沉淀值、和面时间、峰值高度、峰值宽度和8 min高度的影响皆达1%显著水平。各位点对面筋品质的贡献大小为Glu-B3>Glu-D1>Glu-B1>Glu-A1>Glu-A3;就单个亚基的贡献而言,Glu-A1位点,1>2*>Null;Glu-B1位点,7+8=17+18>7+9;Glu-D1位点,5+10>1.5+10>2+12;Glu-A3位点,Glu-A3b>Glu-A3d>Glu-A3a>Glu-A3e>Glu-A3c;Glu-B3位点,Glu-B3d>Glu-B3b>Glu-B3j。Glu-B3j(即1B/1R易位)广泛存在于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中,对面筋强度和耐揉性有不利影响,建议在品质育种中尽量避免选择含有该亚基的易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普通小麦 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在23个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芳萍 韩利明 +5 位作者 阎俊 夏先春 张勇 曲延英 王忠伟 何中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17-1925,共9页
为促进国外资源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有效利用,以小麦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及光周期位点Ppd-D1标记对23个国家的755份品种进行检测,同时在河南安阳秋播,观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Vrn-A1、Vrn-B1、Vrn... 为促进国外资源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有效利用,以小麦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及光周期位点Ppd-D1标记对23个国家的755份品种进行检测,同时在河南安阳秋播,观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Vrn-A1、Vrn-B1、Vrn-D1和vrn-A1+vrn-B1+vrn-D1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3.0%、21.1%、15.6%和64.2%,显性等位变异Vrn-B3在检测材料中缺失。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Vrn-A1、Vrn-B1和Vrn-D1主要分布在中国春麦区和长江中上游冬麦区、意大利、印度、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澳大利亚,上述地区的小麦一般为春性类型;春化位点均为隐性等位变异或vrn-A1+vrn-D1+Vrn-B1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美国中部和南部、德国、法国、挪威、乌克兰、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这些地区的小麦为冬性类型。光周期迟钝型Ppd-D1a的分布频率为55.2%。光周期敏感等位变异Ppd-D1b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即美国各麦区以及德国、挪威、匈牙利、中国东北地区、加拿大、智利和阿根廷,来自其余麦区的品种均携带光周期迟钝等位变异Ppd-D1a;携带Ppd-D1a的品种在河南安阳大部分能够成熟,而携带Ppd-D1b的品种在河南安阳基本不能成熟。在安阳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a未加速小麦抽穗,而携带Vrn-B1和Vrn-D1等位变异的部分春化需求品种能够正常抽穗,主要因河南安阳生长季节的温度能够满足春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春化基因 光周期基因 分子鉴定 冬春性 抽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子标记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新民 张艳 +8 位作者 夏先春 邵凤成 王德森 张文祥 王忠伟 张勇 张运宏 李思敏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0-966,共7页
为了同时对产量和品质进行改良,以面包小麦品种豫麦34为优质供体,与高产品种轮选987杂交,并结合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7+8和5+10的分子标记鉴定,回交两次,育成12个同时含有7+8和5+10亚基的BC2F5品系,并以这12个品系为材料,研究... 为了同时对产量和品质进行改良,以面包小麦品种豫麦34为优质供体,与高产品种轮选987杂交,并结合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7+8和5+10的分子标记鉴定,回交两次,育成12个同时含有7+8和5+10亚基的BC2F5品系,并以这12个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对轮选987品质和产量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9个品系的主要品质指标,如粉质仪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仪最大抗延阻力,和面仪和面时间、峰值面积、8min带宽,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较轮选987明显增加,增幅依次为0.5~4.3min、2.6~12.4min、118.4~315.3BU、0.7~3.5min、23.6%TQ·min~134.9%TQ·min、6.1%~9.7%、80~165cm3、12.5~30分。1BL/1RS易位对品质负向影响较大,但也有例外。11个品系比轮选987增产,增幅为3.3%~19.5%,其中CA1063、CA1062和CA1061三个品系达显著水平,且比对照中麦175分别增产4.1%、3.5%和1.9%;8个品系产量与中麦175差异不显著,品质明显优于轮选987和中麦175。这说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实现产量与面包品质的同步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品质改良 HMW GS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明亮 金轻 +7 位作者 黄格 赵红 李宏生 崔永祯 李绍祥 顾坚 杨木军 刘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79-1782,共4页
【目的】为了明确硬粒小麦资源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方法】以12个通过硬粒小麦×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和19个通过普通小麦×普通小麦种内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t测验法对2种途... 【目的】为了明确硬粒小麦资源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方法】以12个通过硬粒小麦×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和19个通过普通小麦×普通小麦种内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t测验法对2种途径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小区产量和有效穗高于通过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小区产量差异极显著(t=3. 311**),有效穗差异极显著(t=2. 157*);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低于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但是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均不显著;通过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品系在标准吸水率、容重、稳定时间和硬度值高于通过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而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和出粉率却低于通过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但9个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结论】在云南高原麦区,硬粒小麦资源在普通小麦改良中可以通过改进普通小麦有效穗进而提高产量,然而对普通小麦品质性状的改良效果却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硬粒小麦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高、粒重及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被引量:15
13
作者 韩利明 杨芳萍 +5 位作者 夏先春 阎俊 张勇 曲延英 王忠伟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4-831,共8页
利用分子标记对来自21个国家的745份小麦品种的株高(Rht-B1b和Rht-D1b)、粒重相关基因(TaCwi-A1a和Hap-6A-A)和Lr34/Yr18/Pm38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745份品种中,42.1%和28.7%的材料分别携带Rht-B1b和Rht-D1b等位变异,分布频率... 利用分子标记对来自21个国家的745份小麦品种的株高(Rht-B1b和Rht-D1b)、粒重相关基因(TaCwi-A1a和Hap-6A-A)和Lr34/Yr18/Pm38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745份品种中,42.1%和28.7%的材料分别携带Rht-B1b和Rht-D1b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在不同国家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来自同一个国家的材料主要携带矮秆基因Rht-B1b或Rht-D1b之一,只有意大利和澳大利亚这两种矮秆基因的频率均较高,而高纬度地区如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对株高要求不严,矮秆基因分布频率很低;(2)78.4%的材料携带TaCwi-A1a等位变异,除日本(50.0%)、德国(45.3%)和智利(48.8%)外,其他国家材料中TaCwi-A1a分布频率均很高。29.3%的材料在TaGW2-6A位点携带Hap-6A-A等位变异,主要分布在春性和弱冬性小麦品种中,而冬性和强冬性品种中Hap-6A-G分布较为广泛;(3)22.1%的材料携带Lr34/Yr18/Pm38,美国(18.5%)、乌克兰(28.6%)、俄罗斯(26.1%)、伊朗(20.0%)、土耳其(34.8%)、匈牙利(50.0%)、保加利亚(38.9%)、罗马尼亚(87.0%)、日本(80.0%)、加拿大(34.6%)和澳大利亚(44.6%)分布频率较高;(4)TaCwi-A1的分子标记CWI21和CWI22能很好区分等位变异TaCwi-A1a和TaCwi-A1b,TaGW2-6A的CAPS标记能很好区分Hap-6A-A和Hap-6A-G,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千粒重选择的有效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矮秆基因 千粒重基因 Lr34/Yr18/Pm38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化、光周期和矮秆基因在不同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效应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杨芳萍 夏先春 +8 位作者 张勇 张晓科 刘建军 唐建卫 杨学明 张俊儒 刘茜 李式昭 何中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55-1166,共12页
为促进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有效利用,将14个国家的100份代表性小麦品种在国内的8个代表性地点种植,调查抽穗期、成熟期和株高,并以4个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1个光周期基因(Ppd-D1a)及2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 为促进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有效利用,将14个国家的100份代表性小麦品种在国内的8个代表性地点种植,调查抽穗期、成熟期和株高,并以4个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1个光周期基因(Ppd-D1a)及2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分子标记检测所有品种的基因型。春化基因Vrn-A1a、Vrn-B1、Vrn-D1和vrn-A1+vrn-B1+vrn-D1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21.0%、21.0%和64.0%;显性等位变异Vrn-A1a、Vrn-B1和Vrn-D1主要存在于来自中国春麦区及意大利、印度、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品种中,这些品种一般为春性类型;春化位点均为隐性等位变异或vrn-A1+vrn-D1+Vrn-B1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冬麦区、美国冬麦区、俄罗斯冬麦区,以及英国、法国、德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匈牙利,这些地区的小麦均为冬性类型。秋播时,供试品种均能正常抽穗,且携带春化显性变异的材料较隐性类型抽穗早,显性等位变异表现加性效应,4个春化位点均为隐性变异的一些欧美材料因抽穗太晚在杨凌和成都不能正常成熟;而春播时,显性等位变异基因型抽穗的频率高,隐性等位变异基因型基本不能抽穗。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的分布频率为68.0%,主要分布在中国、法国、罗马尼亚、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印度,而光周期敏感等位变异Ppd-D1b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等中高纬度地区;携带Ppd-D1a的品种较携带Ppd-D1b的品种抽穗早,大多数Ppd-D1a品种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均能成熟,大部分Ppd-D1b品种在短日照条件下不能成熟。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0%和35.0%,其中,Rht-B1b主要分布于美国、罗马尼亚、土耳其、意大利、墨西哥和澳大利亚,Rht-D1b主要分布于中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印度。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品种携带Rht-B1b或Rht-D1b之一,而这2个基因在高纬度地区分布频率较低。Rht-B1b、Rht-D1b和Ppd-D1a的降秆作用均达显著水平,Rht-B1b和Rht-D1b的加性效应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春化基因 Ppd-D1a Rht-B1b和Rht-D1b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考拉F70及其后代在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德森 陈新民 +2 位作者 何中虎 张艳 张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5-999,共5页
品质和产量同步改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研究利用来自CIM-MYT的优质小麦叶考拉F70(Yecora F70)进行品质育种,先后育成优质面包小麦品系京771和中作8131-1、中优9507、中优206等三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产量水... 品质和产量同步改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研究利用来自CIM-MYT的优质小麦叶考拉F70(Yecora F70)进行品质育种,先后育成优质面包小麦品系京771和中作8131-1、中优9507、中优206等三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中优206较好地实现了优质和高产的结合。中作8131-1及其衍生系已成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的重要优质源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YecoraF70及其后代在品质育种中应用的最新进展,目的是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方法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面包品质 叶考拉F70 中作813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伟 乔祥梅 +7 位作者 程加省 王志龙 程耿 丰诗尧 石凤兴 杨英 李晓花 于亚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云麦84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河南品种兰考矮早8作母本、自育品种云麦49(原编号012-2)做父本,于2006年配制杂交组合,联合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系谱法,经多年多点鉴定选育而成的高产旱地小麦新品种。
关键词 粮食作物研究 自育品种 配制杂交组合 系谱法 旱地小麦新品种 农业科学研究所 普洱市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廷芝 王志龙 +5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刘列 程耿 于亚雄 王志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为了解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的产量特性和推广应用价值,利用云南省2019—2021年地麦区域试验数据和2020—2021年生产试验数据,对云麦8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麦84在2019—2021年2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 为了解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的产量特性和推广应用价值,利用云南省2019—2021年地麦区域试验数据和2020—2021年生产试验数据,对云麦8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麦84在2019—2021年2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5620.5、5223.0 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202.5 kg/hm^(2),在参试品种中均排名前列,且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云麦56,表明其丰产性优;高稳系数在2019—2020年排名第3,2020—2021年排名第9,说明云麦84的产量年际间差异较大;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大,说明穗粒数受环境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可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产量。综合分析,云麦84是一个高产旱地小麦新品种,其高产栽培的重点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云麦84 丰产性 稳产性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MICU1-6A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18
作者 李欣 李鲁华 +4 位作者 任明见 安畅 洪鼎立 赵鹏鹏 徐如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1,共10页
为了探讨线粒体稳态调节蛋白TaMICU1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功能,以小麦中国春为材料,对其TaMICU1-6A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TaMICU1-6A基因全长为1 398 bp,编码465个氨基酸,定位于线粒体,具有2个EF-... 为了探讨线粒体稳态调节蛋白TaMICU1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功能,以小麦中国春为材料,对其TaMICU1-6A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TaMICU1-6A基因全长为1 398 bp,编码465个氨基酸,定位于线粒体,具有2个EF-hand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启动子含3种激素响应元件、3种光响应相关反应元件、1个缺氧特异性诱导相关元件;多重序列比对发现,其与野生二粒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小麦中的同源蛋白或同源基因的亲缘关系比较近。RT-PCR结果表明,TaMICU1-6A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非生物胁迫、不同激素处理下在根、茎、叶中的表达水平不同。黑暗处理下,TaMICU1-6A基因在根、茎、叶中的表达水平均在6 h时达到最低;低温处理下,TaMICU1-6A基因在根、茎中的表达水平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赤霉素处理下,TaMICU1-6A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在6 h时达到最高。综上所述,推测TaMICU1-6A基因通过激素介导的信号途径参与不同的非生物胁迫。期待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小麦TaMICU1基因在逆境下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MICU1基因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SRG1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特征
19
作者 徐灵 洪鼎立 +2 位作者 邓云颢 徐如宏 李鲁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93-2200,共8页
为明确小麦锌指蛋白TaSRG1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中国春小麦为材料,克隆获得TaSRG1基因,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T-PCR和qRT-PCR技术分析TaSRG1基因在小麦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激素以及盐和干旱等逆... 为明确小麦锌指蛋白TaSRG1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中国春小麦为材料,克隆获得TaSRG1基因,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T-PCR和qRT-PCR技术分析TaSRG1基因在小麦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激素以及盐和干旱等逆境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小麦TaSRG1基因编码序列(CDS)全长1047 b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非分泌亲水性稳定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含23个磷酸化位点。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小麦TaSRG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与二粒小麦最为相近;TaSRG1启动子区域含18种顺式作用元件,其中5种与植物激素有关。TaSRG1基因在小麦根、茎、叶中均有表达,茎中的表达量最高;激素(ABA、MeJA)、盐(NaCl)和干旱胁迫处理后3~72 h,小麦叶片中TaSR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小麦SRG1基因的育种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SRG1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0
作者 黄廷芝 王志龙 +5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刘列 程耿 于亚雄 王志伟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1期47-49,共3页
为了解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特性,利用2019-2021年2个年度的云南省地麦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云南省地麦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云麦852个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804.5 kg/hm... 为了解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特性,利用2019-2021年2个年度的云南省地麦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云南省地麦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云麦852个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804.5 kg/hm^(2)、5488.5 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488.5 kg/hm^(2),均高于对照品种云麦56且排名靠前,表明其丰产性优;云麦852个年度的产量变异系数(Shukla)分别为13.9%、9.4%,均低于对照云麦56,高稳系数(HSC)分别为59.7%、62.0%,2年HSC平均值高于云麦56,表明其稳产性优;云麦85的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变异系数(CV)较大,说明云麦85的穗粒数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影响;相关性分析中,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0.76**),其余相关性皆不显著;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云麦85的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82),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方程为Y=-5718.809+8.08X_(1)+162.601X_(2)+9.712X_(3)(Y代表产量,X_(1)、X_(2)、X_(3)分别代表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说明在保证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情况下,增加穗粒数是云麦85增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云麦85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