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康国章 王鹏飞 +2 位作者 李艳 王金凤 韩巧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0-809,共10页
小麦作为高需磷量的主要粮食作物,实现稳产高产高度依赖磷肥施用。然而,我国小麦当季磷肥利用率仅19%,提升磷素吸收利用效率已成为小麦养分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团队前期关于小麦磷高效利用的研究基础,首先剖析了土壤... 小麦作为高需磷量的主要粮食作物,实现稳产高产高度依赖磷肥施用。然而,我国小麦当季磷肥利用率仅19%,提升磷素吸收利用效率已成为小麦养分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团队前期关于小麦磷高效利用的研究基础,首先剖析了土壤磷素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梳理了小麦及其他作物实现磷素高效吸收利用的5条关键途径:根系形态重塑、根际微生物互作、有机酸分泌、体内磷再分配以及基因表达调控,并深入阐述了小麦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TaPHT1s)的分类与功能特性。其次,详细介绍了磷素吸收效率与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剖析了正向遗传学在定位与克隆小麦磷高效基因时进展缓慢的制约因素,同时阐述了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挖掘出的磷高效候选基因。在分子调控机制层面,着重探讨了小麦磷信号转导通路中转录因子TaPHR1、TaMYB4等的功能。最后,从小麦磷高效精准表型组高通量的研发、花后体内磷再分配关键PHTs基因的精准鉴定,以及全基因组测序与高通量芯片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对小麦磷高效利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高效 高亲和磷转运蛋白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商榷 被引量:41
2
作者 朱云集 崔金梅 +2 位作者 郭天财 王晨阳 王永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4-57,共4页
在分析当前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小麦进一步增产途径、合理播期确定、整地和播种质量、足墒播种以及晚霜冻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强化中期管理增加穂粒数、选择适宜播期下限播种、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 在分析当前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小麦进一步增产途径、合理播期确定、整地和播种质量、足墒播种以及晚霜冻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强化中期管理增加穂粒数、选择适宜播期下限播种、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尤其要强力推广镇压措施)、实施抗逆栽培、浇足底墒水节水栽培和正确认识半冬性、弱春性品种抗晚霜冻能力、做好晚霜冻后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产 技术问题 适期播种 播种质量 抗逆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类型麦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永华 郭天财 +2 位作者 朱云集 王晨阳 康国章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16,共5页
介绍了河南省高产灌区、中产灌区和旱作区三大不同产量水平、生产条件和生态类型麦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着重阐述了其适宜区域、不同生育时期主攻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主要技术措施等。
关键词 小麦 生态类型 丰产高效 栽培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麦49号小麦高产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4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2 位作者 宋家永 吕平安 吕庆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12-14,29,共4页
豫麦49 号的高产潜力主要来源于它的3 个特性:突出的抗倒性、较强的群体光合特性及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豫麦49 号以10 - 08 左右播种较为适宜,播量75 kg·hm - 2左右,基本苗150 万·hm -2
关键词 豫麦49号 高产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生物炭对潮土理化特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冯中洲 叶泽杰 +8 位作者 翟文露 上官莉莎 侯登科 张冉 谢迎新 马耕 段剑钊 马冬云 王晨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科学评价施用生物炭12 a后潮土理化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变化,以期为华北潮土农田生物炭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典型潮土农田设置BC0(0 t⋅hm^(-2))、BC1(2.25 t⋅hm^(-2))、BC2(6.75 t⋅hm^(-2))和BC3(11.... 【目的】科学评价施用生物炭12 a后潮土理化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变化,以期为华北潮土农田生物炭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典型潮土农田设置BC0(0 t⋅hm^(-2))、BC1(2.25 t⋅hm^(-2))、BC2(6.75 t⋅hm^(-2))和BC3(11.25 t⋅hm^(-2))4个秸秆生物炭处理,在施用12 a后,系统分析2022—2023年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及小麦产量等指标。【结果】长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与BC0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6.82%、20.45%和27.27%,毛管孔隙度提高了4.55%、9.09%和22.73%,通气孔隙度提高了4.35%、26.09%和30.43%,田间持水量显著提高了14.57%、43.09%和80.11%,而土壤容积质量显著降低了7.14%、22.86%和32.86%。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其中,BC1、BC2和BC3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71.04%、206.00%和130.16%,全氮含量提高了8.46%、104.35%和42.68%,平均质量直径提高了62.61%、118.28%和116.95%,几何平均直径提高了17.21%、19.86%和2.45%,大团聚体(R>0.25 mm)含量提高了2.00%、5.12%和2.12%,且均以BC2处理提升幅度最大。长期施用生物炭也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与BC0相比,BC1、BC2和BC3处理提高了5.93%、8.16%和12.49%。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受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大,小麦产量与平均质量直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团聚体(R>0.25 mm)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施用生物炭12 a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进而起到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小麦籽粒产量的效果,并以生物炭用量6.75 t⋅hm^(-2)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隙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灌区优质高产小麦品种鉴选及其生理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毕新铜 葛子菲 +5 位作者 杨洋 冯健超 马冬云 谢迎新 王晨阳 贺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目的】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的优质高产类小麦品种,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7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15个加工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加... 【目的】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的优质高产类小麦品种,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7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15个加工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加工品质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88%。其中,第1主成分为面团揉混特性因子,主要为拉伸面积、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沉降值和粉质质量指数;第2主成分为蛋白特性因子,主要为干、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第3主成分为籽粒性状因子,主要为容积质量。通过隶属函数得到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值(integrated assessment value,D),其中,排名前5的分别为新麦58、新麦45、科兴3302、中麦578和福穗3号。通过对产量和品质综合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所有参试品种分为5大类,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优的品种有10个,其中,郑麦139、国阳537和中麦578为一类高产优质类品种。【结论】通过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筛选出一类高产优质品种3个;不同类型品种的生理特征表现为高产类品种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而优质类品种灌浆期反映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专用小麦 品种筛选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立尚 杨天聪 +4 位作者 张小美 宋全昊 马知遥 冯伟 段剑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植株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协同提高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实现增产。与SN处理相比,SR和SC处理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08%~18.34%和12.27%~14.03%,DN、DR和DC处理分别提高19.20%~28.70%、37.60%~40.90%和24.80%~34.50%,DR和DC处理更有利于氮素吸收,提高利用效率;DR和DC处理穗数分别提高7.27%~8.31%和12.97%~15.03%,穗粒数分别增加10.34%~9.25%和6.90%~8.03%,产量分别增加8.00%~15.15%和7.00%~9.09%。D处理较S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R处理较N处理增加N_(2)O排放通量峰值,而C处理较N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与SN处理相比,DR和DC处理N_(2)O排放积累量分别降低1.15%~2.04%和5.53%~15.14%。综上,深耕和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节能减排,其中DC处理可作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提高产量、降低N_(2)O排放的最优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耕作 秸秆还田 生物炭 N_(2)O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中子辐射下小麦突变群体的变异与鉴定
8
作者 苑沙沙 韩安琪 +5 位作者 陈帅博 汪金玺 郭天财 李鸽子 王永华 康国章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4-1391,I0001-I0003,共11页
为丰富小麦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并创制不同类型的小麦种质新资源,本研究利用两种不同剂量(1×10^(11)和3×10^(11)n·cm^(-2))的快中子辐射处理鑫华麦818小麦种子。结果表明,在M_(2)代的9848个株系中,有2562个株系叶片、茎、... 为丰富小麦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并创制不同类型的小麦种质新资源,本研究利用两种不同剂量(1×10^(11)和3×10^(11)n·cm^(-2))的快中子辐射处理鑫华麦818小麦种子。结果表明,在M_(2)代的9848个株系中,有2562个株系叶片、茎、穗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变化,总突变频率为26.02%。然而,部分突变体如叶片扭曲、细窄及双穗头在后续世代中未能稳定遗传,表明存在假阳性现象,需通过多代验证以筛选出真正稳定的突变体。进一步选取M_(2)代中农艺性状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变异的突变株系,重点测定其千粒重和总淀粉含量这两个产量性状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有306个株系的千粒重表现出显著变异,其中211个株系的总淀粉含量也有显著变化。随后在M3代中测定了直链淀粉的含量,筛选出7个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30%的高直链淀粉突变株系。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构建了快中子诱变的多种类型小麦突变体库,并筛选出高直链淀粉小麦突变体株系,为小麦不同性状基因功能研究、高直链淀粉种质资源创制以及新品种(系)选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快中子辐射诱变 突变体 表型筛选 高直链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与挖掘小麦氮高效基因
9
作者 赵超男 王金凤 +7 位作者 张玉 张丽 李瑞琦 王鹏飞 李鸽子 张宏军 虞波 康国章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1-1813,I0014-I0032,共32页
挖掘小麦氮高效的种质和基因资源,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效应,是当前小麦氮效率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以255份不同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每个品种1叶1心幼苗分别进行低氮(low nitrogen,LN, 0.05 mmol L^(-1)NO_(3)^... 挖掘小麦氮高效的种质和基因资源,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效应,是当前小麦氮效率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以255份不同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每个品种1叶1心幼苗分别进行低氮(low nitrogen,LN, 0.05 mmol L^(-1)NO_(3)^(-))和充足供氮(sufficient nitrogen, SN, 1.00 mmol L^(-1)NO_(3)^(-)) 2个水培条件处理,培养28 d后,在低氮和充足供氮处理下测定17个表型指标,通过对55KSNP芯片进行质控过滤筛选出38,215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位点,结合FarmCPU、MLM以及MLM+Q+K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该群体在LN和SN水平下17个表型指标比值(LS, LN/SN)的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对17个LS指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161个显著位点(P≤0.001),发现有103个标记至少在2个模型中同时被检测到,有8个SNP至少关联了4个性状,其中AX-110548993(3B)和AX-111802919(4D)为新位点。2个新位点上下游5Mb范围区间内含有267个候选基因,其中位于4D染色体上的SNPAX-111802919包括3个直接参与或调控氮吸收转运的候选基因:TraesCS4D02G361500编码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1),TraesCS4D02G362100编码锌指蛋白CONSTANS-LIKE 1, TraesCS4D02G362800编码1个GATA转录因子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效率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MBD9基因敲除及其对叶夹角的影响
10
作者 范姗姗 杜金强 +3 位作者 张新宁 吴玉杰 孟凡荣 李永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创建小麦TaMBD9基因敲除材料,探讨该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调控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TaMBD9的表达特性,通过C... 【目的】创建小麦TaMBD9基因敲除材料,探讨该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调控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TaMBD9的表达特性,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创建基因敲除小麦材料。【结果】表达分析显示,TaMBD9在小麦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其中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且随发育进程有所波动。3个部分同源基因间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aMBD9D的表达水平较高。获得了TaMBD9的3个部分同源基因均成功敲除的纯合突变小麦材料。表型分析发现,TaMBD9敲除导致小麦叶夹角明显增大。【结论】小麦TaMBD9在叶夹角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获得了TaMBD9基因敲除纯合株系,为开展小麦叶夹角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夹角 TaMBD9基因 基因敲除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TPI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11
作者 赵静雪 程琳 +7 位作者 苏秀荣 张盈盈 李静芳 张珂 王新国 孟晓丹 晁召飞 任江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35,共7页
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是一种催化磷酸二羟基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可逆转化的关键酶,在生物体抵御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以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籽粒蛋白质组数据获得的部分高表达TPI蛋白序列为探针,通过小麦基因组数据库比对,结合RT-PC... 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是一种催化磷酸二羟基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可逆转化的关键酶,在生物体抵御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以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籽粒蛋白质组数据获得的部分高表达TPI蛋白序列为探针,通过小麦基因组数据库比对,结合RT-PCR技术,克隆了该基因的3个部分同源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3个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分析了其组织特异性及其在逆境[高温、低温、高盐、干旱、脱落酸(ABA)]胁迫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获得的3个同源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910、908、910 bp,均含有1个76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53个氨基酸,位于小麦第3染色体的短臂上,分别命名为TaTPI-3AS、TaTPI-3BS、TaTPI-3DS;保守域分析显示这3个基因均属于TIM家族,与二粒小麦、乌尔图小麦TPI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表明,3个同源基因主要在幼穗中表达;在高温、低温、高盐和ABA处理下,3个TaTPI基因均表现为在胁迫0.5 h表达水平低于对照;在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除了TaTPI-3DS在胁迫12、48、72 h表达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处理时间段均表现为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酸丙糖异构酶 基因克隆 表达特性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和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影响
12
作者 卢素豪 吕天宇 +7 位作者 韩潇杰 田培培 李双静 王晨阳 马冬云 康国章 马耕 王丽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9-1060,共12页
为探究适宜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作用机制,以强筋小麦品种丰德存麦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80)和300 kg·hm^(-2)(N300)3个处理,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秆节... 为探究适宜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作用机制,以强筋小麦品种丰德存麦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80)和300 kg·hm^(-2)(N300)3个处理,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秆节间形态特征、节间维管束结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增加了小麦茎秆节间直径、大维管束数目(NBV)(倒三节间除外)、大维管束平均面积(MABV)、大维管束总面积(TABV)、小维管束数目(NSV)、小维管束平均面积(MASV)和小维管束总面积(TASV)。与N0处理相比,N180和N300处理下节间直径增幅分别为14.80%~29.95%和10.80%~29.41%,NBV增幅分别为3.35%~28.39%和1.05%~17.91%,NSV增幅分别为17.32%~41.69%和13.25%~33.31%,MABV增幅分别为4.49%~20.10%和3.75%~9.91%,TABV增幅分别为8.19%~48.87%和5.10%~27.58%,MASV增幅分别为1.94%~20.47%和0.49%~15.53%,TASV增幅分别为41.50%~59.79%和19.76%~50.67%。施氮提高了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且均以N180处理最高。与N0处理相比,N180和N300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71.95%和215.81%,穗数分别增加195.29%和147.38%,穗粒数分别增加40.87%和34.42%。与N300处理相比,N18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增加。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有利于冬小麦节间增粗和维管束发育,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和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从而实现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茎秆维管束结构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南砂姜黑土冬小麦种植区有机肥和无机氮配施组合模式选择
13
作者 宋一凡 武紫君 +8 位作者 付凯霞 张荣 孙丽芳 张广乐 陈如雪 牟海萌 王壮壮 王鹏飞 王永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8,共11页
【目的】探寻豫东南砂姜黑土冬小麦种植区适宜的有机肥和无机氮配施组合模式,为实现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2012—2021连续10 a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增施有机肥处理,研究分析不同... 【目的】探寻豫东南砂姜黑土冬小麦种植区适宜的有机肥和无机氮配施组合模式,为实现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2012—2021连续10 a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增施有机肥处理,研究分析不同施氮量下增施有机肥对0~20 cm原状土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以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增施有机肥可优化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与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平均提高了10.97%;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高于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1.73%~7.83%和0.95%~6.00%;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较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还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0.59%和2.82%;增施有机肥的施氮量配施处理可提高小麦产量,较不增施有机肥的长期单施氮肥处理2 a平均增产13.05%。【结论】施氮量范围为201.72~234.10 kg⋅hm^(-2)并增施有机肥时可实现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240 kg⋅hm^(-2)、有机肥5000 kg⋅hm^(-2)的配施组合模式有利于产量提升,增产效果最好,可实现土壤结构改良、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培肥和产量提升的协同调控效应,可作为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的适宜施氮量与有机肥配施组合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增施有机肥 土壤团聚体 砂姜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旗叶碳氮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4
作者 陈如雪 孙丽芳 +6 位作者 张芯源 牟海萌 张永新 袁丽雪 彭仕乐 王壮壮 王永华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01-1913,共13页
探究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阐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于2021—2023年连续2年设置微耕机旋耕掩埋秸秆还田(T1)、... 探究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阐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于2021—2023年连续2年设置微耕机旋耕掩埋秸秆还田(T1)、秸秆配施商品微生物菌剂+微耕机旋耕掩埋还田(T2)、秸秆配施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侧孢短杆菌WPL-3、黑曲霉BLH-22、哈茨木霉GZX-3)+微耕机旋耕掩埋还田(T3)和秸秆不还田(CK)4个处理池栽对比试验,重点研究其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秸秆还田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组合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优化产量构成因素。T3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较T2、T1和CK分别提高5.47%、10.41%和15.27%,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和T1。与CK和T1处理相比,T3处理开花及花后的碳代谢SPS和SS酶活性及氮代谢NR和GS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籽粒干重亦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协同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T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其多途径调控机制主要是哈茨木霉-侧孢短杆菌协同调控,加速秸秆腐解,提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T2相比,酶活性呈提高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优化冬小麦“源-流-库”动态关系,强化籽粒灌浆物质基础,促使花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效率提高18.4%(与T2相比,转移效率提升3.1个百分点),最终产量较T2处理显著提高5.47%。因此,相较于商品菌剂处理(T2),秸秆还田协同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T3)处理可作为黄淮南部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的可靠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干物质生产 碳氮代谢 产量形成 冬小麦 微生物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巧云 李磊 +2 位作者 刘万代 周苏梅 尹钧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0,共3页
选用有代表性的半冬性与弱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在河南省22个生态试验点(北纬32°~36°)种植,分析了2类小麦品种的不同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 选用有代表性的半冬性与弱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在河南省22个生态试验点(北纬32°~36°)种植,分析了2类小麦品种的不同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6个供试品种中,郑麦004产量最高(7 522.49 kg/hm2),豫麦50号产量最低(6 472.12 kg/hm2)。在河南省不同生态环境下,3个半冬性品种的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千粒重极显著低于弱春性品种,而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据此,对河南省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高产小麦群体的光照特征和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赵会杰 郭天财 +4 位作者 刘华山 朱云集 夏国军 王永华 罗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1-105,155,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大穗型品种的群体成穗数有所增加,但单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降低,使得种植密度过高时产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高密度下麦苗素质变差,叶面积指数过大,群体先环境恶化,光合能力降低,衰老进...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大穗型品种的群体成穗数有所增加,但单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降低,使得种植密度过高时产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高密度下麦苗素质变差,叶面积指数过大,群体先环境恶化,光合能力降低,衰老进程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穗型 群体 光照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籽粒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冯伟 朱艳 +3 位作者 田永超 姚霞 郭天财 曹卫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6-1084,共9页
为了确立能够准确预测小麦籽粒产量的敏感光谱参数和定量模型,于2003-2006年连续3个生长季,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和不同施氮水平的4个大田试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田间冠层高光谱数据并测定植株氮含量、重量和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籽粒产量... 为了确立能够准确预测小麦籽粒产量的敏感光谱参数和定量模型,于2003-2006年连续3个生长季,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和不同施氮水平的4个大田试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田间冠层高光谱数据并测定植株氮含量、重量和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定量分析小麦籽粒产量与冠层高光谱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地力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浆前期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氮指数均能够较好地反映成熟期籽粒产量状况,而叶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及叶面积氮指数在拔节-成熟期的累积值与成熟期籽粒产量的回归拟合效果更好。对叶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及叶面积氮指数的光谱反演,在不同品种、氮素水平和年度间可以使用统一的光谱参数。根据“特征光谱参数-叶片氮素营养-籽粒产量”这一技术路径,以叶片氮素营养为交接点将模型链接,建立了基于灌浆前期高光谱参数及拔节期-成熟期特征光谱指数累积值的小麦籽粒产量预测模型。经两年独立试验数据检验表明,利用灌浆前期关键特征光谱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状况,拔节-成熟期特征光谱指数的累积值能够稳定预报不同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的变化。因此,利用冠层特征光谱指数可以快速无损地预报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营养 籽粒产量 高光谱遥感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灌浆期间温度与千粒重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夏国军 崔金梅 +1 位作者 郭天财 王晨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3-216,共4页
分析了1981—1997年冬小麦品种郑引一号灌浆期间的温度与小麦千粒重、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时间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36%)小于灌浆速率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64%).平均温... 分析了1981—1997年冬小麦品种郑引一号灌浆期间的温度与小麦千粒重、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时间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36%)小于灌浆速率引起千粒重的变化(占64%).平均温度与千粒重呈抛物线关系;5月下旬的高温对千粒重影响很大,二者为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此期温度每升高1℃,千粒重将下降1.11g,气温日较差与千粒重为线性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期 温度 千粒重 灌浆时间 灌浆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PR-1、PR-2、PR-5基因的白粉菌和水杨酸诱导表达分析及白粉病抗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27
19
作者 牛吉山 刘瑞 郑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2-1137,共6页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中的标志基因。为了研究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水杨酸在小麦(TriticumaestivumL.)抗白粉病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以抗白粉病...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中的标志基因。为了研究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水杨酸在小麦(TriticumaestivumL.)抗白粉病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以抗白粉病和感白粉病小麦品系为材料,在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Bgt)诱导不同时间,或水杨酸处理不同时间后,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小麦叶片中PR-1、PR-2和PR-5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白粉病菌的侵染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激活得更快、更强。水杨酸处理显著激活了PR-1和PR-5的转录,但对PR-2的转录影响不大。白粉病菌和水杨酸均能显著激活和增强PR-1和PR-5的表达,但白粉病菌的作用更强,说明PR-1和PR-5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1和PR-5可以作为小麦SAR的标志基因。水杨酸处理后周麦18和中国春的白粉病抗性得到提高,提示水杨酸在小麦抗白粉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水杨酸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籽粒灌浆特性对小麦磨粉品质的影响及其氮肥调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2 位作者 宋晓 岳艳军 查菲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6-230,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施用水平,研究籽粒灌浆过程对小麦磨粉品质的影响以及氮肥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施用水平,研究籽粒灌浆过程对小麦磨粉品质的影响以及氮肥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籽粒干质量积累均可用三次曲线进行拟合,但模型参数因氮肥用量而不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均以N3(270kg/hm2)处理的灌浆特征参数值较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以N2(180kg/hm2)处理的灌浆持续期最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最晚,最大灌浆速率最高以及有效灌浆持续期最长,理论最大粒重以N0(0kg/hm2)和N5(450kg/hm2)处理的较高。灌浆特征参数与磨粉品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多数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与磨粉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建立了磨粉品质指标和灌浆特征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以用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来预测籽粒的磨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灌浆 特征参数 磨粉品质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