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发展历程和对策建议 被引量:40
1
作者 薛志钢 杜谨宏 +4 位作者 任岩军 张新民 陈雯 营娜 张鹤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78-1686,共9页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详细回顾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尤其是2014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详细回顾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尤其是2014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使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30多年来基本形成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定方法等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相关技术方法.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排放清单编制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国家、省级和城市级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中的分工尚不明晰,清单编制没有融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中,现有排放清单工作和研究成果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排放清单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取得的进展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体系,使排放清单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明确国家、省级和城市级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使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成为各级环保部门每年必须完成的工作;进一步推广结合网格化管理、基于区县和乡镇调研的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加强排放清单校核和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源 排放清单 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征雷达图的设计及其在大气污染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2
作者 段菁春 胡京南 +1 位作者 谭吉华 陈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29-1336,共8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污染成因分析,提出数学算法,对多种污染物进行百分比成分谱化,并除以一定时期(或一定区域)的平均值,从而得到标准化特征谱,以消除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污染物间浓度值差异的影响;通过设计特征雷... 为了更好地利用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污染成因分析,提出数学算法,对多种污染物进行百分比成分谱化,并除以一定时期(或一定区域)的平均值,从而得到标准化特征谱,以消除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污染物间浓度值差异的影响;通过设计特征雷达图的方式,直观和快速地展现大气污染特征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上发生的变化特征,为环境管理部门利用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开展动态决策提供便利.该方法既可利用单点历史数据开展历史特征雷达图分析,也可基于区域多站点数据开展区域特征雷达图分析.该方法在时间序列上可以判断出偏沙尘污染型、偏燃煤污染型、偏二次颗粒物污染型、偏机动车污染型、偏烟花污染型等多个污染类型;在区域分布中可以判断出偏燃煤污染区、偏机动车污染区、偏钢铁污染区等多个区域类型.该方法除可应用于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外,也可应用于其他组分数据如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组分及元素组分等数据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特征 时空变化 空气污染 来源解析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排放量分解法的河北省工业部门大气污染排放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涵 张锦博 +2 位作者 郭怀成 张文杰 王淑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3-832,共10页
为了探究社会经济及产业能源要素对河北省工业部门大气污染排放的影响,采用LMDI模型对2013—2020年河北省工业部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分解,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及污染物排放趋势,设置4种经济、工业结构及能源消耗情景,在不同情景下预测... 为了探究社会经济及产业能源要素对河北省工业部门大气污染排放的影响,采用LMDI模型对2013—2020年河北省工业部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分解,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及污染物排放趋势,设置4种经济、工业结构及能源消耗情景,在不同情景下预测到2035年社会经济及产业能源效应对河北省污染物减排贡献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河北省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深入调整,经济发展对工业的依赖度降低;工业部门产能削减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对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能源的清洁利用仍是工业绿色清洁转型的有效手段;此外,当前工业部门能源结构仍有进一步调整的需求,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在工业部门的应用是未来主要调整方向。预测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放缓对工业部门大气污染物减排有促进作用,产业与能源结构的调整对工业部门大气污染物的减排贡献率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减排 能源 产业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大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效果评估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文雯 段菁春 +4 位作者 胡京南 殷丽娜 胡丙鑫 杨超 于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4-741,共8页
我国自2013年起对重点区域逐步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以削减大气重污染峰值、减缓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为更客观地评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的效果,基于环境监测数据对应急效果评估开展方法学研究,通过对洛伦兹曲线内涵的拓展,提出... 我国自2013年起对重点区域逐步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以削减大气重污染峰值、减缓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为更客观地评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的效果,基于环境监测数据对应急效果评估开展方法学研究,通过对洛伦兹曲线内涵的拓展,提出污染物高位累积浓度占比的概念,并以PM2. 5、PM10、SO2、NO2四种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评估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减排效果,同时将评估结果与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结果进行相互辅证.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秋冬季(当年10月1日—翌年3月31日)"2+26"城市PM2. 5、PM10、SO2、NO2高位累积浓度占比较2015年同期均有所下降,降幅为0. 43%~3. 80%; PM2. 5、PM10高位累积浓度占比降幅相对SO2、NO2大,其中,2016年和2017年秋冬季PM2. 5高位累积浓度占比较2015年同期降幅均为2. 23%,PM10高位累积浓度占比较2015年同期降幅分别为1. 89%、3. 80%.研究显示,应急措施在"2+26"城市范围内对PM2. 5、PM10、SO2、NO2起到了较显著的重污染削峰作用,其中,应急措施对PM2. 5、PM10等颗粒物重污染削峰效果优于SO2、NO2等气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城市 效果评估 高位累积浓度占比 洛伦兹曲线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识别指标及算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石耀鹏 褚旸晰 +2 位作者 段菁春 易鹏 胡京南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39,共8页
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应对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针对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尚无明确、统一的判定依据,给空气质量管理造成不便。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区域... 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应对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针对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尚无明确、统一的判定依据,给空气质量管理造成不便。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发生—发展—消散"的演变规律,将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至少1 d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水平判定为一次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若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仅间隔1 d,将两次过程及间隔日视为一次完整的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基于"2+26"城市空间相邻矩阵设计了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识别算法,以2019—2020年秋冬季为研究时段,在"2+26"城市识别出7次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该研究可为统一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的统计口径、优化区域重污染天气的预警范围和重点区域的划定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区域大气重污染 空间相邻矩阵 判定规则 预警应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6”城市一次多因素叠加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殷丽娜 褚旸晰 +2 位作者 段菁春 胡京南 谭吉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22-2030,共9页
2018年11月23日—12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出现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复合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为揭示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等多源数据以及区域污染特征雷达图,对京津冀... 2018年11月23日—12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出现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复合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为揭示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等多源数据以及区域污染特征雷达图,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此次重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PM 2.5 PM 10〔ρ(PM 2.5)ρ(PM 10),下同〕可将此次重污染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11月23—26日)PM 2.5 PM 10在0.5~1.0内波动,“2+26”城市大气扩散条件转差,一次污染物局地积累及SO 2、NO x、NH 3等气态污染物在高湿条件下二次转化是污染形成并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11月27日)PM 2.5 PM 10突降至0.2左右,“2+26”城市北部受形成于蒙古国的沙尘影响,短时ρ(PM 10)快速升高(峰值为818μg m^3),中南部受形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沙尘及上风向PM 2.5污染的传输影响,ρ(PM 2.5)和ρ(PM 10)均较高,维持日均重度污染水平(参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HJ 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第三阶段(11月28日—12月2日)PM 2.5 PM 10由0.3逐渐升至0.8,在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一次污染物积累并二次转化,第二阶段残留沙尘中的矿物质对硫酸盐起到催化作用,导致ρ(PM 2.5)快速上升,“2+26”城市大部分达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第四阶段(12月3—4日)与第二阶段类似,PM 2.5 PM 10突降至0.2,“2+26”城市再次受到沙尘天气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因冷空气持续时间较长,污染被有效清除.研究显示,此次污染过程是气象条件、污染物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区域传输、沙尘天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或沙尘天气出现时,区域应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以降低污染物的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沙尘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进而削弱污染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大气污染 多因素复合 污染特征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大气PM_(2.5)及其组分特征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康盼茹 陶园园 +5 位作者 童艳君 李少卿 张佳浩 王婉 段菁春 易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69-2281,共13页
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其北部地区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冬季霾频发,成为长三角地区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短板.本研究以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宿州市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在宿州... 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其北部地区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冬季霾频发,成为长三角地区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短板.本研究以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宿州市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在宿州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大气PM_(2.5)手工样品采集和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宿州市冬季PM_(2.5)浓度平均值为(80±31)μg/m^(3),49%的采样天数高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日均值二级标准(75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平均值为(38.6±24.8)μg/m^(3),占PM_(2.5)的48%,其中二次离子浓度为(33.8±20.3)μg/m^(3),在PM_(2.5)中占比达到42%;宿州市NH4+浓度相对较高,加强对本地农业源NH_(3)排放强度的控制可能是降低宿州市离子浓度乃至PM_(2.5)浓度的关键.总碳(TC)、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9.0±7.3)、(16.3±6.2)和(2.7±1.2)μg/m^(3),OC和EC在PM_(2.5)中的占比分别为17%和2.8%.地壳元素和痕量无机元素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5±7.8)和(0.23±0.11)μg/m^(3),在PM_(2.5)中的占比分别为10.5%和0.3%.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宿州市冬季大气PM_(2.5)主要来自交通源(22%)、燃烧源(21%)和二次无机粒子(21%),同时,还受到扬尘源(18%)、工业源(15%)和烟花爆竹燃放源(3%)的影响.因此,在冬季PM_(2.5)浓度较高的宿州市,应重点加强交通源、燃烧源和二次无机前体物(NO_(x)、SO_(2)和NH_(3))的排放监管,减少PM_(2.5)的二次生成;此外,还应在春节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期间加强“禁燃措施”的宣传力度和管控力度,助力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北部地区 PM_(2.5)及其组分 PMF来源解析 烟花爆竹燃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中长期PM_(2.5)冬季目标约束下的控制情景优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俊宏 严沁 +4 位作者 张众志 杜晓惠 尉鹏 肖婷玉 张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为研究汾渭平原在中长期PM_(2.5)冬季浓度目标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控制策略及成本效益,本研究基于2015-2022年PM_(2.5)浓度监测数据,结合国内外PM_(2.5)实际改善历程,利用自下而上的计算方法,提出汾渭平原“十四五”“十五五”PM_(2.5)年... 为研究汾渭平原在中长期PM_(2.5)冬季浓度目标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控制策略及成本效益,本研究基于2015-2022年PM_(2.5)浓度监测数据,结合国内外PM_(2.5)实际改善历程,利用自下而上的计算方法,提出汾渭平原“十四五”“十五五”PM_(2.5)年均浓度目标;针对冬季污染突出的问题,建立季节贡献率方法,设计差异化的PM_(2.5)冬季浓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ABaCAS-OE模型,以冬季PM_(2.5)浓度目标为第一约束条件进行最优控制情景的模拟与费效分析.结果表明:①情景3(基于2019年汾渭平原PM_(2.5)年均浓度超标比例的分类情景,该情景中PM_(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以3年为周期计算得到)对PM_(2.5)浓度改善幅度最大,在此情景下,2030年汾渭平原区域PM_(2.5)年均浓度为35μg/m^(3),较2019年下降35.2%,2032年实现所有城市达标的目标;冬季情景3(基于情景3,利用季节贡献率方法计算的汾渭平原冬季PM_(2.5)浓度目标情景)对冬季PM_(2.5)浓度改善幅度最大,2030年区域冬季PM_(2.5)浓度为58μg/m^(3),较2019年下降40.8%.②ABaCAS-OE模型模拟的最优控制情景表明,2030年冬季汾渭平原区域内NO_(x)、SO_(2)、PM_(2.5)、NH3和VOCs较2019年冬季分别减排47.0%、43.0%、34.8%、19.0%和45.0%.③最优控制情景的总减排成本为92.9×10^(8)元,改善冬季PM_(2.5)浓度将增加21.6%的避免早逝人数,并取得约553.0×10^(8)元的健康效益,效益与成本比值约6.0,说明在该区域进行冬季PM_(2.5)污染控制与达标工作可以取得的健康效益是减排成本的600%,在健康效益方面为正向收益.研究显示,汾渭平原各城市应采取分类差异化的冬季PM_(2.5)控制目标并加大减排量,且减排能取得的健康效益大于减排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aCAS 汾渭平原 PM_(2.5) 达标 成本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与应急管控对策 被引量:50
9
作者 胡京南 柴发合 +3 位作者 段菁春 易鹏 褚旸晰 谢德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04-1712,共9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而在一些污染过程中PM2.5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针对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15—2019年秋冬季(10月—翌年3月)...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而在一些污染过程中PM2.5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针对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15—2019年秋冬季(10月—翌年3月)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整理分析,并以2016年12月16—22日和2019年1月10—14日两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中的PM2.5爆发式增长为典型案例进行成因解析,归纳得出PM2.5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对于北京市,PM2.5爆发式增长通常不是上述某一原因独立导致,而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主要由本地积累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提前采取预警应急措施,降低ρ(PM2.5)峰值;对于主要由区域传输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开展区域应急联动,降低传输通道沿线城市对ρ(PM2.5)累积的贡献;对于主要由二次转化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通过一次颗粒物和SO2、NOx、VOCs等气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降低高湿条件下污染物二次转化的影响.在2016年12月16—22日的大气重污染过程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采取上述应急管控对策,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降低了ρ(PM2.5)峰值.建议可根据各地PM2.5爆发式增长的具体成因,通过提前采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措施、区域应急联动和多污染物(一次颗粒物、SO2、NOx、挥发性有机物等)协同减排等应急管控对策,有效减少PM2.5爆发式增长的次数、降低PM2.5爆发式增长的速率,减缓大气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爆发式增长 大气重污染 预警应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减污降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涵 李慧 +2 位作者 王涵 王淑兰 张文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4-1592,共9页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减污降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助...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减污降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污降碳相关政策。构建了减污-降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2016年和2018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能源经济与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各地区减污、降碳和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项指标发展情况。通过对指标间二元、三元耦合协调度计算,分析各地区指标发展协调情况。根据各地评价指标得分及耦合协调度数据因地制宜地提出减污降碳与地区经济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度 评价指标 二氧化碳减排 大气污染物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2017年典型日机动车动态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燕军 何巍楠 +4 位作者 宋国华 唐祎骕 李刚 张诗海 张鹤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路网机动车排放特征,采用自主开发的基于交通流的机动车动态排放模型,耦合北京市2017年交通流观测数据,测算了北京市机动车在工作日、非工作日、节假日、重污染日和重大活动日5种典型日工况下,主要路网上1 h时间分辨率...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路网机动车排放特征,采用自主开发的基于交通流的机动车动态排放模型,耦合北京市2017年交通流观测数据,测算了北京市机动车在工作日、非工作日、节假日、重污染日和重大活动日5种典型日工况下,主要路网上1 h时间分辨率、1 km×1 km空间分辨率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二环路及以内区域和二三环之间(包括三环路)机动车排放强度较高,分别达到0.050和0.043 t(km^2·d).②北京市机动车NO x排放分布规律性较强,主要分布在东南六环路方向及其联络线,以及东北、西北六环路方向及其联络线上,NO x排放高峰值在05:00出现.③北京市机动车CO排放主要集中在城区五环路及以内区域,CO排放高峰值在18:00出现,五环路及以内区域及其联络线附近均为CO高排放区.④北京市5种典型日中,非工作日机动车排放量最大.研究显示,五环路及以内区域机动车污染控制应以轻型车为主,六环路及以外区域应以重型柴油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交通流 动态排放 典型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烟花禁放效果评估 被引量:27
12
作者 胡丙鑫 段菁春 +4 位作者 刘世杰 胡京南 张咪 康盼茹 王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了评估2018年春节期间(2月15—1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烟花禁限放措施的效果,采用浓度特征对比、ρ(PM_(2.5))/ρ(CO)等方法,对"2+26"城市的ρ(PM_(2.5))、ρ(PM_(10))、ρ(SO_2)、ρ(NO_2)进行分析,并... 为了评估2018年春节期间(2月15—1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烟花禁限放措施的效果,采用浓度特征对比、ρ(PM_(2.5))/ρ(CO)等方法,对"2+26"城市的ρ(PM_(2.5))、ρ(PM_(10))、ρ(SO_2)、ρ(NO_2)进行分析,并定量估算了除夕夜烟花燃放对ρ(PM_(2.5))和ρ(SO_2)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26"城市烟花的集中燃放会导致ρ(PM_(2.5))、ρ(SO_2)显著增长,出现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时段,2018年12月16日03:00区域内14个城市ρ(PM_(2.5))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呈区域性污染特征;与2017年同期(1月27—28日)相比,2018年春节期间(2月15—16日)14个城市烟花燃放对ρ(PM_(2.5))平均贡献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淄博市、济南市、北京市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85.2%、74.6%和65.2%,表明烟花禁限放措施起到了显著的污染削峰作用;与城区相比,周边郊县ρ(PM_(2.5))显著高于城区,呈"农村包围城市"的现象,说明城区监测点位受到郊县等周边地区烟花燃放的传输影响.研究显示,虽然城区烟花禁限放措施起到了显著的削峰作用,但城区监测点位空气质量仍受到郊县等周边地区烟花燃放的传输影响,导致大气重污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烟花爆竹 春节 “2+26”城市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