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3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其在防震减灾科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治 刘启元 +6 位作者 张培震 戴丽思 王立红 高维安 聂高众 张崇立 朱燕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96,共6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防震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所已制定了关于计算机网格建设的详细技术方案,将完成研究所内的局域网建设,并加入国家地震局京区高速链路。按Intranet模式建成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防震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所已制定了关于计算机网格建设的详细技术方案,将完成研究所内的局域网建设,并加入国家地震局京区高速链路。按Intranet模式建成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广大科研人员能方便快捷地通过因特网查询到国际上大量的有关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科研信息,及时进行科研信息交流,并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地震地质数据资源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信息交流 数据共享 防震 减灾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主恩 林传勇 +4 位作者 高振寰 史兰斌 韩竹君 俞理宝 鲍秀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从区域地质、断裂活动性、构造岩溶等研究入手,应用多种断层活动年龄测定分析、岩组分析、显微构造和小构造分析、构造岩溶和应力场综合分析,提出,东江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区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无直接联系,而是受岩溶地层分布和多种构造复... 从区域地质、断裂活动性、构造岩溶等研究入手,应用多种断层活动年龄测定分析、岩组分析、显微构造和小构造分析、构造岩溶和应力场综合分析,提出,东江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区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无直接联系,而是受岩溶地层分布和多种构造复合引起的复杂薄弱带的制约。当水库蓄水,水位上升,导致渗水,孔隙压力增大,致使薄弱带内部由于小规模破裂或薄弱面的重新滑动而进行的应力调整引起诱发地震。随着水库蓄水的稳定,内部应力逐渐调整趋于平衡,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将逐渐趋于平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性 地震 地质背景 水库 诱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地质规则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本刚 张裕明 +3 位作者 董瑞树 冉洪流 胡银磊 韩竹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根据近年来发震构造地质条件研究的进展,本文探讨了划分潜在震源区主要的地震地质规则,具体包括潜在震源区的识别,它的位置、长度、宽度和震级上限的确定等内容。规则的归纳充分考虑了活动构造性质的差异和资料完备程度的不同。重点... 根据近年来发震构造地质条件研究的进展,本文探讨了划分潜在震源区主要的地震地质规则,具体包括潜在震源区的识别,它的位置、长度、宽度和震级上限的确定等内容。规则的归纳充分考虑了活动构造性质的差异和资料完备程度的不同。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活断层的性质、倾向和活动特性等资料合理地划分潜在震源区的边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地震 地质规则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区一些主要活动断裂滑移方式的地质位错与地震位错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1 位作者 张晚霞 张秉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95-203,共9页
对中国大陆区阿尔金等10条主要活动断裂地质位错与地震位错的对比研究表明,多数活动断裂的地震位错速率(Vs)与地质位错速率(Vg)的比值──Q值(Q=)多介于0.5—0.8之间,即我国陆内多数活动断裂属于柏滑为主的活动... 对中国大陆区阿尔金等10条主要活动断裂地质位错与地震位错的对比研究表明,多数活动断裂的地震位错速率(Vs)与地质位错速率(Vg)的比值──Q值(Q=)多介于0.5—0.8之间,即我国陆内多数活动断裂属于柏滑为主的活动断裂。按Q值的大小,可将断裂滑移类型划分为强粘滑型(Q≥0.75)、粘滑为主型(0.5≤Q<0.75)、蠕滑为主型(0.5>Q≥0.25)和强蠕滑型(Q<0.25)四类。作者分析了表征断裂滑移类型参数“Q值”之确定的限定条件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质位错 地震位错 断裂滑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地质研究和地震监测的稀有气体质谱分析法 被引量:6
5
作者 孔令昌 王志敏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4-59,共6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NG-1000型和NG-2型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计测得3He/4He、4He/(20)Ne、4He/(40)Ar和(40)Ar/(36)Ar的比值用于地质研究和地震监测。测定了西藏羊八井地热区和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3He/4He和4He/(20)Ne比值... 利用自行研制的NG-1000型和NG-2型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计测得3He/4He、4He/(20)Ne、4He/(40)Ar和(40)Ar/(36)Ar的比值用于地质研究和地震监测。测定了西藏羊八井地热区和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3He/4He和4He/(20)Ne比值,研究了这些地区逸出稀有气体的来源,连续监测了北京塔院断层土壤气4He/(20)Ne、4He/(40)Ar和(40)Ar/(36)Ar比值,并进行了地震预报的探索,获得了一些震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法 地质 地震预报 稀有气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冉勇康 段瑞涛 +2 位作者 邓起东 焦德成 闵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577),(2763±372)和(1005±465)a;重复间隔分别为(3315±3200),(561±532),(1920±766),(1425±686),(1578±595)和(980±465)a。事件Ⅲ,Ⅳ,Ⅴ,Ⅵ,Ⅶ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1),(2±1)和(7±0.5)m。显示出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和特征行为的分级性。两次类似1920年强度的地震间隔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地震复发间隔 海原断裂 探槽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的地震转换波探测和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邵学钟 张家茹 +3 位作者 章思亚 杨清源 李鸿生 范会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09-620,共12页
1982—1986年期间,在东汪、隆尧和百尺口邢台地区的强震震源区完成了3条近NW向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利用转换波数据处理新方法,实现了转换震相的相位对比追踪,得出了震源区较详细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速度结构模型。发现强震震源区深部构... 1982—1986年期间,在东汪、隆尧和百尺口邢台地区的强震震源区完成了3条近NW向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利用转换波数据处理新方法,实现了转换震相的相位对比追踪,得出了震源区较详细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速度结构模型。发现强震震源区深部构造的特点为:上地壳强烈褶皱变形;中地壳急剧减薄;下地壳和上地幔局部上隆;存在一组深部超壳断裂;低速层急剧增厚,波速比增大以及上地幔波速偏低。表明研究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温度可能偏高,其地震活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的侵入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区 深部构造 地震波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地震发震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建华 郝书俭 +2 位作者 胡玉台 于之水 褚宝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7-33,共7页
震后野外考察及航空摄影发现的地裂缝带,说明唐山断裂与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有密切关系。用卫星遥感信息和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对唐山断裂的活动性做了新的研究。卫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震前一年多时间内,NE向的唐... 震后野外考察及航空摄影发现的地裂缝带,说明唐山断裂与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有密切关系。用卫星遥感信息和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对唐山断裂的活动性做了新的研究。卫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震前一年多时间内,NE向的唐山断裂被NNW向断裂截切而NWW向断裂受到牵引,因而显示出右旋走滑的活动形迹。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则证明,唐山断裂是倾向NW,高倾角的右旋走滑正断层,它断错了全新统(Q4)、晚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和早更新统(Q1)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发震断裂 卫星图像 浅层地震勘探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动态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车用太 鱼金子 刘春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37,共4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动态观测技术、正常动态类型与震前异常的统计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温异常的机制问题。
关键词 地下水 温度 地震预报 中国 动态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7.2级地震震源区的电磁阵列剖面法测量与电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邓前辉 张木生 +3 位作者 詹艳 刘国栋 赵国泽 汤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8-225,共8页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中电磁阵列剖面法(EMAP)测量在我国尚属首次.EMAP剖面穿过邢台7.2级地震区,经过EMAP阻抗求取、空间滤波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电性细结构...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中电磁阵列剖面法(EMAP)测量在我国尚属首次.EMAP剖面穿过邢台7.2级地震区,经过EMAP阻抗求取、空间滤波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特征:4km以上电性简单,4—20km深度电性复杂;震源区电性复杂,非源区简单;发震深度变化复杂;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寻层不连续部位为发震部位.其观测结果对于了解该区的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阵列剖面法 电性结构特征 地震 震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过程动力学行为和可预报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胡平 杨培才 +1 位作者 李卫 赵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47-656,共10页
本文提出了地震事件时序概念,找到了通过对实际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来有效地研究地震系统动力学行为和可预报性问题的方法.从实例分析观测资料的结果发现,被分析的这些地震系统混沌吸引子关联维数d_2为3.2—7.5,二阶Renyi熵K_2为0.019—0... 本文提出了地震事件时序概念,找到了通过对实际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来有效地研究地震系统动力学行为和可预报性问题的方法.从实例分析观测资料的结果发现,被分析的这些地震系统混沌吸引子关联维数d_2为3.2—7.5,二阶Renyi熵K_2为0.019—0.052.这表明这些地震过程存在着已知变量数目范围的确定性规律,是可以预报的,但可预报时间有限.由K_2可以估算在一定预报精度要求下,对未来地震的可预报时间长度(本文震例中最长为一个月左右).这套分析方法对认识地震过程动力学行为及可预报性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动力学 预报 混沌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阳原六棱山北麓断裂古地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尹功明 徐锡伟 +2 位作者 孙瑛杰 陈杰 刘爱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26,共9页
六棱山北麓断裂位于阳原盆地南缘,是一条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的倾滑正断裂。它的断错地貌在河北阳原独山堡发育最好且保存完整。在独山堡六棱山北麓断层陡坎前缘开挖了2个探槽,共揭示出2次古地震事件;采集了多个测年样品,... 六棱山北麓断裂位于阳原盆地南缘,是一条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的倾滑正断裂。它的断错地貌在河北阳原独山堡发育最好且保存完整。在独山堡六棱山北麓断层陡坎前缘开挖了2个探槽,共揭示出2次古地震事件;采集了多个测年样品,经红外释光(IRSL)测年技术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棱山 古地震 红外释光测年 年代学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秉良 李建国 +3 位作者 方仲景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4-206,共3页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 显微构造 断层性状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断层泥中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秉良 冯锦江 +1 位作者 牛娈芳 胡碧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6-97,共2页
红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活断层。根据其活动性质、结构、地震活动的差异性断裂带可划分为北、中、南三段。断层泥主要发育在南段,最宽达10米凤上,围岩为第三纪岩石井被挤压成扁豆体。
关键词 地震 地质 断裂 断层泥 粘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俞维贤 宋方敏 +1 位作者 闻学译 李传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50,共5页
根据实地考察研究结果 ,185 0年西昌地震地表形变带全长约 90km。现存的地表破裂形迹有地震断层、地震裂缝、地震沟槽、地堑、地震陷坑、冲沟及山脊位错、崩塌滑坡等。最大左旋水平位错 5 7m ,垂直位错3 8m。形变带严格沿则木河断裂... 根据实地考察研究结果 ,185 0年西昌地震地表形变带全长约 90km。现存的地表破裂形迹有地震断层、地震裂缝、地震沟槽、地堑、地震陷坑、冲沟及山脊位错、崩塌滑坡等。最大左旋水平位错 5 7m ,垂直位错3 8m。形变带严格沿则木河断裂展布。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则木河断裂 ,震级M≥ 7 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地表破裂 破裂长度 地面位错 1850年 西昌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西昌1850年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任金卫 李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7-106,T002,共11页
本文对则木河断裂带上各种地震地表破裂现象作了调查和时代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850年西昌地震在西昌北的李金堡至宁南的松新间形成了长达90km的地震形变带。地震位错的最大水平位移为7m,垂直位移一般为0.5~2m,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 本文对则木河断裂带上各种地震地表破裂现象作了调查和时代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850年西昌地震在西昌北的李金堡至宁南的松新间形成了长达90km的地震形变带。地震位错的最大水平位移为7m,垂直位移一般为0.5~2m,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则木河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震中位于大箐梁子一带,震中烈度达Ⅹ~Ⅺ。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为左旋扭张,与则木河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一致。地震破裂具有向南突出发展的不对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西昌 地震 地表破裂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则木河断裂带北段地震地貌及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任金卫 李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7-34,共8页
地震形成的构造微地貌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证据,因此微地貌分析是古地震研究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则木河断裂北段大箐梁子一带发现的断层陡坎、断错冲沟、“搓衣板”地貌及坡中谷等地震地貌的研究,发现该断裂自晚更新世晚... 地震形成的构造微地貌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证据,因此微地貌分析是古地震研究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则木河断裂北段大箐梁子一带发现的断层陡坎、断错冲沟、“搓衣板”地貌及坡中谷等地震地貌的研究,发现该断裂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四次强震,其中历史上有记载的两次地震在地貌上也有所反映,说明在则木河断裂带上,强震亦具有在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全新世以来,7级以上强震在原地复发的最小间隔约为1000年,其平均间隔约为18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地震地貌 则木河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3年洪洞8级地震震源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宋惠珍 兰印刚 +2 位作者 徐鹏飞 孙君秀 郑富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3-24,共12页
运用霍山断裂滑动速率和1303年洪洞8级地震错距的资料,将霍山断裂面取作位错面,使用粘弹介质中位错模型的有限单元公式 ̄[1],计算震前断层蠕滑动和震时断层错动对应的临汾盆地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年速率分布,由此得出:(1)... 运用霍山断裂滑动速率和1303年洪洞8级地震错距的资料,将霍山断裂面取作位错面,使用粘弹介质中位错模型的有限单元公式 ̄[1],计算震前断层蠕滑动和震时断层错动对应的临汾盆地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年速率分布,由此得出:(1)1303年洪洞地震前,在临汾盆地以霍山断裂中段和南段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年速率正值最高,为积累过程,而震时(含震后),年速率负值最高,为释放过程;(2)1303年洪洞地震加速了1695年临汾地震应力和应变能积累;(3)用有限单元分析方法中的劈节点技术离散位错面,可以符合位错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错模式 有限元分析 断裂位错 断层位移速率 震源 霍山断裂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边地震带发震构造背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曹忠权 汪一鹏 +3 位作者 殷秀华 宋方敏 王梃梅 李建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73-383,共11页
北北西向的马边—盐津隐伏深断裂是马边地震带形成的主要条件,尤其被东西向甘洛—沐川深断裂和盐津—叙永深断裂围限的段落是强震多发段。地壳表层有北北西向马边—盐津断裂组和地面微隆起带,但地表断裂与隐伏深断裂并不连通,且地表断... 北北西向的马边—盐津隐伏深断裂是马边地震带形成的主要条件,尤其被东西向甘洛—沐川深断裂和盐津—叙永深断裂围限的段落是强震多发段。地壳表层有北北西向马边—盐津断裂组和地面微隆起带,但地表断裂与隐伏深断裂并不连通,且地表断裂走向与结构复杂多变,这是造成马边地震带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及地震影响场特点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带 地质构造 川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震地质灾害及其预测问题初论 被引量:18
20
作者 徐锡伟 杨晓平 杨忠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2-35,共4页
本文从城市地震灾害和无震地质灾害的特征方面,论述了城市地震致灾地质因子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指出了当前震灾预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未来城市减灾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课题。
关键词 城市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