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先康 宋建立 《地震学刊》 CSCD 1994年第4期36-40,共5页
近年来,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特别是深反射地震方法和传统的地震宽角度反射/折射方法的联合应用,使人们对地壳乃至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有了全新的认识。迄今所积累的资料已经使人们可以开始对不同构造单元的岩石圈特征进行识别,而大陆... 近年来,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特别是深反射地震方法和传统的地震宽角度反射/折射方法的联合应用,使人们对地壳乃至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有了全新的认识。迄今所积累的资料已经使人们可以开始对不同构造单元的岩石圈特征进行识别,而大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又和这些特征紧密关联。借助于这些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可以勾画出不同地质分区的深部结构图,从而对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深部构造标志、大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条件的认识极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构造 地震预报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8
2
作者 王椿镛 林中洋 陈学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90-598,共9页
概述了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研究以贯穿断面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为基础.综合地球物理模型表明了各大地构造单元的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断面显示了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概述了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研究以贯穿断面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为基础.综合地球物理模型表明了各大地构造单元的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断面显示了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断面西段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急剧的岩石圈缩短使地壳增厚;断面东段则处于西太平洋裂陷引张状态,形成一系列张性断裂和断陷盆地,导致岩石圈变薄,地壳亦随之减薄.本文还讨论了断面中几个重要构造单元的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深部构造 岩石圈 门源-宁德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华北北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数值模拟地壳应力场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昌铨 刘明军 嘉世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0-249,共10页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用线弹性三维有限单元程序进行各节点位移和各单元应变、应力计算.通过分析上、中、下地壳各层的最大主压应力等值线图,探讨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应力 地球物理数据 数值模拟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华北地震 被引量:4
4
作者 林云芳 续春荣 +2 位作者 张继红 赵明 曾小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7-21,共5页
本文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计算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30个地磁台站1995-01—199603垂直分量Z的暴时场D8t(Z)加卸载响应比值fD(Z)的变化,发现fD(Z)的高值异常与其周围150km... 本文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计算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30个地磁台站1995-01—199603垂直分量Z的暴时场D8t(Z)加卸载响应比值fD(Z)的变化,发现fD(Z)的高值异常与其周围150km范围内发生的ML=5.4,5.6和6.6级的3个中强地震对应较好.同时还发现冀中南及冀鲁豫交界地区fD(Z)的高值异常与199608的罕见大暴雨、洪涝灾害有关,并进行了初步定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加卸载响应 地震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第三纪裂谷扩张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光夏 赵文俊 +1 位作者 李志雄 张先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8-24,共7页
根据重磁计算的结果,对渤海第三纪裂谷扩张问题做了分析。在研究中还注意参考了渤海地热流和地壳上地幔电性高导层抬升的研究成果。认为由于深部岩浆的上涌,在渤海及其相邻的陆地共有渤中、渤海湾、庙西、辽东湾和垦利5个较大的地幔... 根据重磁计算的结果,对渤海第三纪裂谷扩张问题做了分析。在研究中还注意参考了渤海地热流和地壳上地幔电性高导层抬升的研究成果。认为由于深部岩浆的上涌,在渤海及其相邻的陆地共有渤中、渤海湾、庙西、辽东湾和垦利5个较大的地幔柱拱起,它们在华北新生代拗陷区形成了一个走向明显、形态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第三纪 裂谷作用 地幔对流 热柱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中新生代裂谷带的地球物理-地质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胜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7-120,共14页
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阐明下扬子拗陷是在海西-印支前陆盆地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裂谷带。它有东西分段、南北差异的特点。裂谷平面组合类型有平行状、三叉状和分裂状。苏北-南黄海代表拗陷中心渐趋东移的“漂移型”裂谷盆... 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阐明下扬子拗陷是在海西-印支前陆盆地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裂谷带。它有东西分段、南北差异的特点。裂谷平面组合类型有平行状、三叉状和分裂状。苏北-南黄海代表拗陷中心渐趋东移的“漂移型”裂谷盆地。从地壳细结构观点探讨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机理和动力演化,给出了地质、地球物理论据和力源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带 地球物理 地质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找油气的地球物理新原理的进展现状 被引量:4
7
作者 顾功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07-114,共8页
近年来,国际上利用地震反射波勘探技术直接找油气的探索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本文试图针对这一发展历史作一综述. 首先,介绍Knott(1899)和Zoeppritz(1919)分别导出的反射波振幅公式进行的数值计算,从而发现振幅与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及其受反... 近年来,国际上利用地震反射波勘探技术直接找油气的探索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本文试图针对这一发展历史作一综述. 首先,介绍Knott(1899)和Zoeppritz(1919)分别导出的反射波振幅公式进行的数值计算,从而发现振幅与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及其受反射面两侧岩层泊松比值的影响.然后,列举了几处油气区地震波勘探直接找油气的实例,以试验此项新原理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说明直接找油气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是可取的,是有前途的,但目前还不够有效,要达到实用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因此,有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实验研究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勘探 地球物理 反射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里尺度地球物理实验和震源体上记录的一些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治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07-314,338,共8页
文中首先简述了岩石力学实验、震源物理研究、地震预报中的一些结果,这些研究提出的共同问题是需要进行中等尺度(公里量级)的地球物理实验.其次介绍了北京门头沟的公里尺度地球物理实验场的概况.最后给出了目前已取得的一些进展,如地表... 文中首先简述了岩石力学实验、震源物理研究、地震预报中的一些结果,这些研究提出的共同问题是需要进行中等尺度(公里量级)的地球物理实验.其次介绍了北京门头沟的公里尺度地球物理实验场的概况.最后给出了目前已取得的一些进展,如地表记录与地下记录的差异、微破裂的应力降与介质应力状态的关系、介质背景噪声的主频率与介质应力状态关系、震源体上记录的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实验 地震 预报 岩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年来我国的固体地球物理工作 被引量:1
9
作者 顾功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96-102,共7页
我国固体地球物理科技工作,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已起步,但受条件限制,早期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固体地球物理科技工作才大规模迅速开展起来.40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地震、地磁、重力和地球... 我国固体地球物理科技工作,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已起步,但受条件限制,早期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固体地球物理科技工作才大规模迅速开展起来.40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地震、地磁、重力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特别在发现大庆油田过程中的地球物理勘探和海城地震预报,是成就最大的两例.我国固体地球物理科技工作的前景在于如何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物理 地震 地磁 重力 地球物理勘探 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中地震波观测结果的某些物理解释
10
作者 王俊国 张少泉 +1 位作者 卫鹏飞 吴晓芝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29-34,共6页
随着深井观测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在深井中获得的地震资料反映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信息。本文对纵向不同深度上记录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纵向不同深度上各点之间记录的地震波走时差异和振幅差异的物理成因,指出了台基介... 随着深井观测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在深井中获得的地震资料反映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信息。本文对纵向不同深度上记录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纵向不同深度上各点之间记录的地震波走时差异和振幅差异的物理成因,指出了台基介质特性及空间状态(全空间或半空间)对地震波传播特征和记录特征的影响,并用软盖层效应加以统一解释。结果表明,在地下纵向不同深度上,自下而上直至地面,地震波的位移幅度逐渐放大、走时加长、周期变大;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覆盖层对地震波产生放大、延时和滤波作用;在井下可以观测到向下传播的地面反射波,因而使得波列变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地震波 观测结果 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丛集的分形新方法———物理分形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禺页 吴如山 +1 位作者 陈凌 刘昭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地震时间丛集的传统分形分析方法把地震事件看作是时间轴上无质量的数学点(Smaley,etal.,1987)。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主要反映了大量小地震的活动特征。本文发展了一个新的物理分形分析的筛子方法,采用一系列震级筛... 地震时间丛集的传统分形分析方法把地震事件看作是时间轴上无质量的数学点(Smaley,etal.,1987)。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主要反映了大量小地震的活动特征。本文发展了一个新的物理分形分析的筛子方法,采用一系列震级筛子来研究不同震级地震的分形特征。对华北和南加洲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地震目录中不同震级范围的子集合具有近似相等的分维数,华北D=03,南加洲D=04。这种物理分形分析的新方法有助于研究不同地区地震丛集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丛集 物理分形 分形法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 被引量:142
12
作者 胡鸿翔 陆涵行 +6 位作者 王椿镛 何正勤 朱良保 颜其中 樊跃新 张国庆 邓英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1986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为地壳上部反射面,深度在12至24km间,其界面速度约6.30—6.50km/s。该界面的下方,在大部分地段是一厚梯度层至莫霍界面。在30—35km的深处,局部地区存在弱反射界面P30。而莫霍面(即P40面)的深度在37—46km。遮放—宾川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约6.40km/s,莫霍界面速度为8.06km/s。但洱源—江川剖面的这两种参数分别为6.19km/s与7.75km/s,其下侧50km的深处还存在P50反射面。 遮放—宾川剖面上的怒江断裂在P40及P20面上有2.5km的深度跳跃。澜沧江断裂经过的地方,P40震相追踪中断,波形畸变。这类现象在洱源—江川剖面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反应,在元谋—绿汁江断裂处莫霍面的深度跳跃达3km,断裂还使江川炮的P40震相追踪中断。 在洱源—江川剖面的中段,发现了上地幔低速度异常带,速度值为7.75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平均速度 江川 洱源 走时曲线 莫霍界面 地球间断面 地壳结构 炮点 视速度 震相 遮放 滇西地区 爆破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被引量:99
13
作者 张先康 王椿镛 +4 位作者 刘国栋 宋建立 罗力雷 吴涛 吴建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6-364,共9页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来盆地 深地震反射 地壳细结构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层析成象 被引量:107
14
作者 刘福田 曲克信 +3 位作者 吴华 李强 刘建华 胡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象。 主要结果是:1.本文给出的速度图象揭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甚至...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象。 主要结果是:1.本文给出的速度图象揭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甚至在下地幔的1100km深度还依然存在。上地幔的速度图象同地表已知的地质构造特征的相关性可以追踪到110km,从220km以下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明显关系。2.45^(-0)km和45^(+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明显地表示出中国大陆的地壳厚度可以102.5°E附近为界分为两部分:其东部地壳薄,厚度都小于45km;西部有一条自若尔盖—松潘(34°N,102.5°E附近)向西北沿38°N往西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分界线;其南部除滇西南之外,整个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都大于45km;其北部除天山山脉之外,地壳厚度一般不大于45km.3.11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速度异常呈块状分布。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比较之后发现,其中,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对应于高速区,中朝准地台则大都表现为低速异常;华南褶皱系为低速区,青藏地块南缘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则表现为高速异常。4.22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中国大陆相当多的地区软流层有明显的显示。5.同45^(_0)km和45^(+0)km的速度图象一样,400km和600km的速度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地震 层析成象 中国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222
15
作者 许忠淮 汪素云 +1 位作者 黄雨蕊 高阿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36-647,共12页
利用多个小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推断了新疆和西藏部分地区主应力轴的方向.根据以前华北、东部大陆和西南地区的工作结果,对个别地区补充新数据后重新作了分析;加上本文关于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新结果,编制了我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方向... 利用多个小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推断了新疆和西藏部分地区主应力轴的方向.根据以前华北、东部大陆和西南地区的工作结果,对个别地区补充新数据后重新作了分析;加上本文关于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新结果,编制了我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方向图.利用Brillinger等的概率模型,估计了用多个地震P波初动方向推断平均P、T轴的误差.讨论了单个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与所在地区平均P轴方位角的差异.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应力场 中国 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 被引量:120
16
作者 王椿镛 王贵美 +5 位作者 林中洋 张四维 刘运生 毛桐恩 刘元生 段以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45-452,共8页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1990年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实施了一条穿过华北平原中部束鹿断陷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叠加和偏移后的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细结构图像.剖面图上1—4s之间的强反射对应于由一组正断层产...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1990年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实施了一条穿过华北平原中部束鹿断陷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叠加和偏移后的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细结构图像.剖面图上1—4s之间的强反射对应于由一组正断层产生的沉积层变形,其中新河断裂为束鹿盆地和新河凸起之间的边界主断裂,它伸展到8km以下深处.在5s左右显示出一组较强的反射界面,它可能对应于脆性上地壳的下界面.10—11s之间的壳-幔过渡带包含一组振幅大、连续性好的强反射,在震源下方的Moho界面上似乎被间断.岩浆从上地幔顶部侵入到地壳中,使得地壳可能出现部分熔融,这一过程是产生扩张盆地和发生邢台地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邢台地震区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滑脱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87
17
作者 王椿镛 张先康 +1 位作者 吴庆举 祝治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13-620,共8页
在华北盆地中西部的临城一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上,CDP叠加剖面在双程走时2.5-4.5s部分显示出一系列连续性好、能量强的低角度反射事件,在剖面上显示的延伸距离达40km.这些反射事件解释为滑脱断层,它自西向东倾角变缓... 在华北盆地中西部的临城一巨鹿深地震反射剖面上,CDP叠加剖面在双程走时2.5-4.5s部分显示出一系列连续性好、能量强的低角度反射事件,在剖面上显示的延伸距离达40km.这些反射事件解释为滑脱断层,它自西向东倾角变缓,发育在深度为skin(剖面西端)至10km(东端)的结晶基岩中.在剖面的浅部显示出两个相似的单边断陷盆地,其主断裂以铲形归并到这一滑脱构造.上盘在伸展过程中向东滑移,拉张和重力滑动作用可能是形成这些断裂的主要原因.剖面东部的中下地壳内众多的反射事件具有叠层状的特征,并遭受强烈的变形,可能表示地幔物质上涌侵入至地壳内.岩浆侵入在地壳上部形成附加的伸展应力场,同时使下地壳增热,粘度下降,某些矿物发生脱水作用,脱出的水上移并储存于中地壳内.伸展应力场及热和水的作用促进滑脱构造的形成.邢台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表明,这一地区脆韧过渡带的深度为10-25km,滑脱面为过渡带的上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华北盆地 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高原北部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结构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建狮 祝治平 +3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盖玉杰 聂文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0-226,共7页
对自河北文安经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岱海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由太行山山前地带的36.0km向山西高原增厚至44.0km。在太行山山前基底断裂、紫荆关断裂的下方和大同盆地的东侧存在... 对自河北文安经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岱海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由太行山山前地带的36.0km向山西高原增厚至44.0km。在太行山山前基底断裂、紫荆关断裂的下方和大同盆地的东侧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断裂带;太行山隆起区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偏高,太行山山前地带和大同震区上地壳的下部有强烈的速度反转,大同地震与这里的异常的壳幔构造有关,太行山山前地带存在着发生潜在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波速结构 上地幔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安-忻州剖面S波资料解释及其与邢台地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宋松岩 周雪松 +3 位作者 张先康 宋建立 龚怡 王椿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21,共9页
根据泰安-隆尧-忻州DSS剖面所获S波信息,参照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该剖面的S波速度vs、P波速度与S波速度比γ和泊松比σ在内的二维结构,给出了该剖面的构造轮廓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推断.利用不同的介质和构造之间vs,γ和σ的差异,结合... 根据泰安-隆尧-忻州DSS剖面所获S波信息,参照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该剖面的S波速度vs、P波速度与S波速度比γ和泊松比σ在内的二维结构,给出了该剖面的构造轮廓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推断.利用不同的介质和构造之间vs,γ和σ的差异,结合邻区资料,划分了剖面上地幔顶部速度的值差为-4%左右的幔隆区(vs=4.30km/s左右)和幔坡区(vs=4.50km/s左右),再次确认了牛家桥-东旺高角度超壳断裂带的存在,探讨了包括壳幔过渡带在内的低、高速块体(带)的性质和华北裂谷的界定标志.综合研究了解释结果与地震的相关性,认为:地幔上隆、热物质沿高角度超壳断裂上升,初始震源在深30.0~33.0km的壳幔交界处,附加应力激发了牛家桥、东旺下面深9.0km附近特殊部位的6.8级和7.2级等地震,地震围绕高角度超壳断裂发生、并集中于γ和σ值较低的脆性介层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S波 波速比 数据解释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地震应变-电阻率前兆及虚错动模式 被引量:21
20
作者 赵玉林 卢军 +2 位作者 李正南 钱复业 张洪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8-82,共5页
研究了唐山地震周围240km内16个地电台及大同6.1级地震周围50~60km内2个台地电记录的全过程,排除了干扰,在确定可靠前兆异常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电前兆场的分布规律,证明了地电前兆场与震源应力场之间存在物理联系... 研究了唐山地震周围240km内16个地电台及大同6.1级地震周围50~60km内2个台地电记录的全过程,排除了干扰,在确定可靠前兆异常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电前兆场的分布规律,证明了地电前兆场与震源应力场之间存在物理联系,对比了同震电阻率变化符号分布与震源机制结果,表明同震电阻率变化与地电前兆变化符号相反,分布相似.因而认为唐山地震前后的地电观测表明,唐山地震是一个弹性回跳过程.提出了唐山地电前兆的虚错动模式,即设想地电前兆是由一个与地震时产生的实际错动符号相反的虚错动所产生的应变积累而引起的,结合所求得的10 ̄(-7)~10 ̄(-5)应变范围内放大系数K=(△ρ/ρ)/ε的非线性特性,根据断裂力学理论,选取合理虚错动参数,计算了唐山地电前兆的理论分布.与实际地电前兆对比表明,半定量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从而证明虚错动模式对唐山地电前兆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同震效应 虚错动模式 地震前兆 唐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